1982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2-12-10
  

  • 全选
    |
  • 刘锡琎, 郭英兰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色链隔孢属(Phaeoramularia)是半知菌类中暗丛梗孢菌类(Dematiaceous hyphomycetes)的一个小属,仅有30多个种,都是植物寄生真菌。某些种是作物、林木、果树和蔬菜的严重病害的病原菌,侵染植物引致严重的为害。
    本文报告我国色链隔孢属共14个种,其中1个是新记录,5个是新组合,4个是新种。
  • 谢联辉, 林奇英, 朱其亮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水稻簇矮病的地理分布,经济损失、寄主范围和越冬途径。
  • 何明, 罗显芝, 张成琬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2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应用多重回归法和噬菌体技术对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始病前两旬降水量≥ 0.1毫米日数和越冬期(12月至2月)三个月的日平均气温,可以预测田间始病期,(2)在水稻生育期内测定稻田水中噬菌体量,并根据病害流行前两旬连续三次测定噬菌体累计量、降水量和降水量≥ 10毫米日数等可预测水稻后期病害的流行趋势。同时分析了影响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降水量≥ 10毫米日数和噬菌体量)及建立了多重回归预测模式。
  • 裴美云, 邱并生, 谢浩, 赵长生, 李国玄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8年以来新疆哈密瓜由于花叶病毒的发生,使产量和含糖量严重降低。由病株分离出三种病毒,称谓哈密瓜病毒2、3和5。简称HMV2、HMV3和HMV5。
  • 陈吉棣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北京,黑龙江等地采集呈萎蔫症状,或叶片具枯褐斑块的栽培及野生植株,用病组织保湿和分生孢子液划线法,从北京茄子、马铃薯、利马豆、菜豆、豇豆、茼麻、藜、葎草,黑龙江阿城、密山的茄子、黑龙江克山、河北坝上的马铃薯等上,都分离到了气生菌丝不发达、产生褐色厚膜孢子的轮枝菌。纯化四川棉花研究所微呈褐色的V.dahliae Kleb.菌株,也得到了相似的真菌。本文对不同来源的菌株作了详细研究,并根据形态、色泽、生长最适温度,30℃下生长情况、分布等,鉴定为V.nigrescens Pethybr.。这在中国是首次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性。
  • 奚仲兴, 徐绍华, 莽克强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1年夏,在京郊大面积受害的豇豆上分离到一株毒原一豇豆分离物。其症状是顶叶系统花叶,褐色坏死和畸形。生物学测定证明其寄主范围广泛,在所测试的6个科19种植物中,能侵染5个科的十余种植物。苋色藜、奎宁藜、千日红、曼陀罗、蚕豆、豇豆为其易感寄主。但不能侵染白菜、油菜、芜菁、黄瓜、菜豆、豌豆、普通烟和心叶烟等植物。该分离物虽在蚕豆上病状与蚕豆萎蔫病毒Stubbs典型株相似,但从其不侵染普通烟和心叶烟似乎又不完全相同。稀释限点:10-3~10-4;热灭活点50~55℃;体外保毒期(室温)4天以上。桃蚜或豆蚜传。提纯病毒颗粒呈直径25mm,六角形,其三种组分之沉降常数分别为50S (T),67S (M)和118S (B)。提纯的病毒制品其颗粒极易聚集特别是盐类存在时。电镜观察奎宁藜局部退绿斑的超薄切片发现为蚕豆萎蔫病毒所具有的特征性的横截面由7~9个病毒颗粒所组成的管状结晶物以及由非病毒颗粒所组成的大型晶体内含体。根据上述寄主范围、病状、病毒颗粒形态和组分以及内含体的特征,豇豆分离物是蚕豆萎蔫病毒,很可能是与已知的四种毒株不同的豇豆株。
  • 廖景亚, 吴霆, 孙莉莲, 何洁凤, 罗德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产优质饲料聚合草的青枯病,是七十年代发现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分布在我国南方诸省,六至七月份为流行期,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地区高达90%以上,可形成毁灭性病害。该病侵害植株的维管束,使叶片青枯萎蔫和根部腐烂而死亡。对分离自病根的细菌,经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血清学反应及致病性等的鉴定,确认为青枯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属于生理小种1(Race 1),生物型Ⅲ(BiotypeⅢ)。所致病害为聚合草青枯病。
  • 徐庆丰, 宋益良, 杨敏芝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寄生于小豆蚜(Aphis laburrvi Kaltenbach)的三种虫霉菌,其中暗孢耳霉是国内新记录,小豆蚜亦是虫霉的一个新寄主。对三种虫霉的形态及寄生征状作了描述。
  • 徐雍皋,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 Petch]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对麦穗的致病力相同。以1-2个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接种麦穗即能引起穗腐,将孢子的接种量增加到10个以上,侵染效率也能达100%。菌丝体接种的侵染速度要比孢子快。小麦扬花期离体接种小穗,记载病原菌侵入小穗轴和主穗轴的程度,是鉴定小麦品种抗扩展的可靠方法。
    根据对在小麦感病品种矮秆早或抗病品种苏麦三号小穗接种测定的结果,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56个菌株的致病力强弱不同。从强菌株F69分离到的37个单子囊孢子菌株其致病力有显著差异,但致病力的强弱不稳定。从同一个子囊分离到的单子囊孢子菌株,它们的致病力也有分化。菌株的致病力虽然有不稳定性,但不同品种的抗性还是明显的。试验证明玉蜀黍赤霉是同宗配合的,因此关于它的变异问题有待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研究简报
  • 彭绍裘, 魏子生, 毛昌祥, 黄河清, 肖放华, 罗宽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4):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1979年参加了云南省稻种、稻病考察。在西双版纳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等地作我国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Sativa f.Spantanea.染色体数为2n=24,染色体组AA),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染色体数为2n=24,染色体组CC),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染色体数为2n=24)和陆稻的生态和病害考察;进而鉴定其抗病性,以发掘野生稻抗源,为抗病育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