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4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6-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黄文坤,向 超,刘 莹,丁 中,彭德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289-29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的植物寄生线虫之一,已成为制约中国及亚洲地区水稻产量的重大问题。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高地、低洼地和深水水稻;通过巨细胞从水稻根中摄取营养物质,从而在根系上形成许多弯钩状根结;其食道腺分泌物可以直接对水稻产生危害,影响水稻细胞代谢和免疫,从而影响水稻产量。目前水稻抗根结线虫病的品种较少,主要通过化学药剂在苗床进行防治。本文对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寄主范围、危害特性、侵染特点、致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将来通过基因编辑等遗传工程技术提高水稻品种抗性的策略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水稻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病原学
  • 王爱军, 江 波, 富 蓉, 王 娜, 殷得所, 李 平, 张 靖, 郑爱萍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297-30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我国南方杂交水稻制繁种区稻粒黑粉病病原菌及其致病力情况,于2015年8月从安徽、湖南、江苏、贵州、四川遂宁、四川新津、四川温江7个主要杂交稻制繁种区采集稻粒黑粉病样本,采用冬孢子悬浮液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基于形态学、菌丝细胞核荧光染色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应用柯赫氏法则对不同地区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5株病原菌菌株并无明显形态学差异,冬孢子呈球形或椭圆形,次生小孢子单细胞核,呈线状或弯曲状两种类型,与已报道的黑粉菌属Tilletia horrida形态特征相似;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选取的7株病原菌菌株与T. horridaDQ827699同源性达100%,说明所分离菌株为稻粒黑粉病菌;致病性试验表明,7株病原菌菌株侵染水稻稻粒均能产生稻粒黑粉病的典型症状,其中分离自江苏的菌株JS造成的单穗病粒数和产量损失最大,致病力较强,且萌芽率最高,分离自不同地区的菌株致病力具有明显差异。该7株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光照对其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 宋万朵, 晏立英, 雷 永, 万丽云, 淮东欣, 康彦平, 任小平, 姜慧芳, 廖伯寿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05-3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3~2016年从全国12个省市采集不同花生白绢病样本,共分离获得39个分离物,对其ITS-rDNA序列进行了分析,表明它们均属于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这39个分离物分为两个亚组,分别包含22个和17个菌株;对这39个菌株进行了菌丝亲和群分析及相关生物学特性比较,共鉴定出23个菌丝亲和群;8个亲和群包含2~6个菌株,其余的15个亲和群都只包含1个菌株;同一菌丝亲和群的菌株菌落形态相似,大多数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核大小比较相近,个别菌株差异较大;39个菌株均能产生草酸,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菌核大小和重量上均有差异,生长速度为0.47~2.32 cm·d-1,菌核直径为0.71~1.87 mm,单粒菌核干重为0.24~2.64 mg。
  • 陈全助,金亚杰,郭朦朦,宋 漳,冯丽贞,丁 奕,陈金顺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13-32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闽楠是我国特有珍稀优良用材乡土树种,市场前景广阔。叶斑病是闽楠推广种植过程中新出现的叶部病害,可影响树木正常生长。闽楠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等研究,有助于明确病原分类地位和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从而科学有效地指导防治。通过形态学特征观测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闽楠叶斑病病原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闽楠小孢拟盘多毛孢ZZ-03菌株以Czapek或PDA+PBL培养基(pH 6.0)28℃黑暗恒温培养有利于菌丝生长;以PDA培养基(pH 8.0)28℃黑暗恒温培养有利于菌株产孢;以pH 8.0、28℃、全黑暗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以葡萄糖为C源、牛肉浸膏为N源有利于菌丝生长,以葡萄糖为C源、蛋白胨为N源有利于产孢;分生孢子萌发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 秦艳红, 渠瑞娜, 乔 奇, 王 爽, 张德胜, 王永江, 田雨婷, 张振臣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24-32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T-PCR结合RACE方法,从采自河南南阳的甘薯样品上获得甘薯病毒C中国分离物 (SPVC-Ch1) 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PVC-Ch1基因组由1 0846个核苷酸组成,3′末端包含poly (A)尾序。基因组含有1个由10 446个核苷酸构成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3 48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393 kDa多聚蛋白。将SPVC-Ch1与GenBank中登录的其他SPVC分离物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SPVC不同分离物间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2.7%~98.9%,多聚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1%~99.2%,SPVC-Ch1与Bungo分离物的相似性最高,与C1分离物的相似性最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SPVC-Ch1与日本的Bungo、以色列的IL、韩国的CW135和UN202等分离物形成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这是SPVC中国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的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丰富了SPVC全基因组序列信息,有助于全面了解SPVC种群的遗传进化关系。
  • 李戌清, 郑经武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30-33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毛刺类线虫系一类重要的植物外寄生线虫,其内包括一些可传播植物病毒的种类。本研究基于形态学和rDNA分子特征从我国海南儋州、云南呈贡和昆明、福建厦门等植物根围土壤样品中分离鉴定出8个较小拟毛刺线虫(Paratrichodorus minor)群体;通过对种群数量较大的海南儋州群体与福建厦门群体的形态及测量值比较,发现不同地理群体间主要形态测量值存在一定差异;各群体18S RNA区、rDNA-ITS1区、rDNA-ITS2区和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与GenBank已登录的较小拟毛刺线虫不同群体相应序列(AJ438053、AJ438054及AJ438056; KJ934126; JN123380和JN123381; JN123396和KJ513001)相似度分别介于99.1%~99.9%、95.8%~96.3%、99.5%~99.8%和99.4%~99.9%。对上述较小拟毛刺线虫群体rDNA-ITS1区、rDNA-ITS2区和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比较和酶切分析显示,该3段序列在较小拟毛刺线虫种内群体间都较为保守。其中28S RNA基因中D2D3区序列在种内群体稳定,种间群体有明显的差异,系毛刺类线虫鉴定一较好的分子靶标。有关结果对较小拟毛刺线虫的鉴定及鉴别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王俊美, 徐 飞, 宋玉立, 李亚红, 韩自行, 李丽娟, 张姣姣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39-34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研究小麦白粉菌致病相关基因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对于丰富小麦白粉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和筛选防治新靶标具有重要意义。前期转录组测序结果提示一个小麦白粉菌ADP/ATP载体蛋白(ADP/ATP carrier protein,AACP)在小麦与白粉菌互作时上调表达。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了长945 bp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小麦白粉菌ADP/ATP carrier基因序列,暂命名为BgtAACPx(GenBank登录号为MF197857)该基因编码314个氨基酸残基,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为疏水性,含有6个跨膜区,亚细胞定位在线粒体上。与已有小麦白粉菌AACP蛋白的同源性为97%,是一个新的蛋白,同时构建了与其同源蛋白的遗传进化树。定量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小麦白粉菌吸器期(48 h)、次生菌丝(72 h)至白粉菌刚产孢子又未形成孢子堆(120 h)这段时期高表达,提示该基因可能参与小麦白粉菌对小麦的致病过程。
  • 隋鹏飞, 王麒然, 王 琰, 王志奎, 张茹琴, 迟玉成, 夏淑春, 鄢洪海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46-35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了花生HyPGIP基因及编码蛋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并通过测定接种叶腐病菌后花生植株内PG酶的活性变化和PGIP蛋白的生成量变化,以及HyPGIP基因瞬时表达分析,探讨了PGIP蛋白与寄主抗病性关系。结果表明,受叶腐病菌侵染的花生植株中,抗病品种的PG酶活性都明显低于感病品种, 而生成的PGIP蛋白量都比感病品种显著多,暗示PGIP蛋白与花生叶腐病抗性有关。经基因克隆和测序获得HyPGIP基因全长序列为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无内含子,终止密码子为TGA,与已报道的五个花生PGIP序列的同源性都很高;结构预测发现该序列存在8个LRR结构域,存在信号肽,疏水性较强,定位于细胞壁上;RT-PCR显示,经接种叶腐病菌处理后,花生植株中的PGIP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

  • 陈琳琳, 耿雪晶, 马宇明, 王利民, 施 艳, 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57-36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包含多种进化保守的Atgs蛋白参与的蛋白质降解途径,该途径也参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产孢、孢子萌发和致病性过程。本研究利用模式物种已知的Atg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假禾谷镰孢菌中鉴定到29个Atgs,分属29种不同蛋白类型。细胞自噬核心调控机制相关蛋白Atg1、Atg6、 Atg8和Atg9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Atgs在丝状真菌间非常保守,符合物种进化的特点。通过假禾谷镰孢菌跟亲和与非亲和寄主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与菌丝阶段相比26个FpAtgs在侵染阶段的表达发生改变,其中FpAtg1234578913222328FpVps34在侵染初期和中后期均诱导表达;FpAtg61417202429FpVps15在侵染初期和中后期表达量均降低;FpAtg1011除在非亲和互作中后期表达量略有上调,其余阶段均显著下调表达;FpAtg1516在亲和互作初期诱导表达,其余阶段均下调表达;FpAtg2627在亲和互作初期下调表达,中后期诱导表达,而在非亲和互作初期表达量升高,到中后期下调表达。推测细胞自噬参与调控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过程。
  • 刘珊珊, 于成明, 曹欣然, 耿国伟,李向东, 师科荣, 原雪峰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65-37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卫星RNA(satellite RNA, satRNA)通常影响CMV的致病性。本研究设计了检测satCMV的简并引物,通过RT-PCR从山东省泰安市3种自然发病寄主中检测到satCMV,发现了两类长度有明显差异的satCMV:白菜与萝卜中克隆的satCMV为339个核苷酸,二者的核苷酸一致率为99.41 %;烟草中克隆的satCMV为383个核苷酸,与白菜和萝卜中satCMV的核苷酸序列一致率均为71.06 %。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两类长度有明显差异的satCMV亲缘关系较远。两种类型的satCMV与CMV-Fny混合接种对CMV致病症状的调控存在明显差异。利用mFold软件分析了两类不同长度的CMV卫星RNA基因组及其互补链的RNA结构特征,表明两类satCMV与CMV互作的活跃度以及核心结构域存在差异。两类satCMV全基因组的克隆以及结构分析为研究不同类型satCMV与CMV的互作及其对CMV致病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 羊海珍, 王 楠, 吴 薇, 张子昂, 吴云锋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73-37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蓝矮病是西北冬麦区一种重要的植原体病害,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为进一步探究小麦蓝矮植原体的致病机理,通过原核表达获得其致病因子SWP1的重组蛋白并制备抗血清。将PCR扩增到的SWP1基因片段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导入E.coli BL21 (DE3)中,表达出约12 kDa含His标签的融合蛋白。用纯化的融合蛋白注射大白兔皮层,获得了特异性较强的SWP1抗血清,其效价为1∶4 000,并成功应用于SWP1在本氏烟中的检测。制备的抗血清在SWP1蛋白结构、功能及其与寄主的互作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喻秀秀, 王 卿, 张 昕, 邓 晟, 林 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78-38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是我国棉花和茄子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棉花和茄子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为了研究大丽轮枝菌的群体遗传变异以及对棉花和茄子的交互致病性,本文对分离自江苏省的63个棉花黄萎菌和10个茄子黄萎菌进行了培养、遗传和致病特性分析。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来划分培养类型,结果菌核型占83.6%,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用PCR技术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交配型以及是否具有无毒基因Ave1,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6.3%,为优势种群,但是10株茄子黄萎菌100%都是非落叶型菌株;供试的所有江苏菌株交配型都是MAT1-2型,并且都没有无毒基因Ave1。选择江苏省的6个棉花黄萎菌和4个茄子黄萎菌在室内苗期接种棉花和茄子,进行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这10个菌株都可以侵染棉花和茄子,而且来源于不同寄主作物的菌系之间致病力分化明显,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也不同。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大丽轮枝菌群体遗传结构和制定黄萎病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 李文凤, 单红丽, 张荣跃, 王晓燕, 罗志明, 尹 炯, 仓晓燕, 李 婕, 黄应昆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89-39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花叶病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MV-HH,Gen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5年、2016年2次对中国近年选育的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中,对SCS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4个,占33.8%,感病到高感的有47个,占66.2%;对SrMV 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7个,占38.03%,感病到高感的有44个,占61.9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福农30号、福农36号、闽糖01-77、桂糖02-467、柳城 05-129、粤甘34号、粤甘40号、粤糖55号、粤糖96-86、粤糖00-318、赣蔗 02-70、云蔗03-258、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80等15个优良新品种(系)双抗SCSMV 和SrMV 2种病毒,占21.13%,其中粤甘34号、粤糖55号、云蔗03-258、云蔗05-51、云蔗06-80等5个优良新品种(系)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高抗,占7.04%,。研究结果明确了71个甘蔗优良新品种(系)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双抗SCSMV和SrMV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15个,为生产用种选择和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张晓云, 郭庆港, 鹿秀云, 赵卫松, 王培培, 李社增, 马 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395-40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枯草芽胞杆菌NCD-2菌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蛋白是其产生的抑菌物质之一。本研究为明确NCD-2菌株所产抑菌蛋白的作用方式和特性,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蛋白的抑菌活性及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混合培养法测定其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同时采用阴离子交换层析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MAL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表明,NCD-2菌株产生的粗蛋白能够显著抑制灰葡萄孢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并导致病原菌菌丝分枝增多、局部膨大肿胀。通过分离纯化获得具抑菌活性的蛋白组分D1-3,经鉴定该蛋白的肽指纹图谱与leucyl aminopeptidase [Bacillus subtilis](WP_041057629.1)的氨基酸序列匹配率最高,达到65%,相对分子质量为53.936 kDa,功能分析表明组分D1-3可能是一种新的抑菌蛋白。

  • 桑建伟,杨 扬,陈奕鹏,蔡吉苗,陆翠梅,黄贵修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402-4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EB17是本实验室从健康香蕉植株根部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具有较强抑制真菌活性的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PCR检测多个脂肽类和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相关基因,并结合基质协助激光解吸附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分析,发现该菌株能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泛革素Fengycin和伊枯草菌素Iturin三类脂肽类化合物以及Bacillibactin、Difficidin和Bacillaene三类聚酮类化合物。通过比较两种发酵培养基(M9和Landy培养基)和两种提取方法(酸沉淀法和大孔树脂抽提法),结果发现酸沉淀法提取较为高效,Landy培养基更易于BEB17脂肽类和聚酮类化合物的发酵。活性检测表明,两种提取方法提取的粗提物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Foc4)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大孔树脂抽提法提取的物质抑制效果最好,当其浓度为300 μg·mL-1时抑制率可达80.75%,说明该方法制备的粗提物的活性物质含量相对较高。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提取物能引起Foc4菌丝膨大和畸形,并抑制其孢子萌发。分析表明,该提取物对Foc4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
  • 研究简报
  • 殷 辉, 周建波, 常芳娟, 吕 红, 巩亮军, 赵晓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413-41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郭润婷, 石延霞, 赵 倩, 李宝聚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418-42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范旭东, 张尊平, 任 芳, 胡国君, 李正男, 张双纳, 董雅凤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423-42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文龙, 鲁卓越, 何应琴, 赵如娜, 周常勇, 李中安, 王雪峰, 周 彦, 李太盛
    植物病理学报. 2018, 48(3): 428-43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