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5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张瑾, 王志博, 郭华伟, 孙晓玲, 肖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03-101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饼病是由担子菌真菌主要为害茶树嫩叶引起的病害,已是茶叶生产中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制约茶产业发展。目前,茶饼病病原离体培养非常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原菌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本文综述了茶饼病的侵染循环、病害流行、病原菌、病原菌与寄主互作以及病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茶饼病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王亚琴, 吴潇银, 胡涛, 梅洋, 仲雪婷, 王占旗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14-102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双生病毒引起的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分析双生病毒的研究现状、热点和前沿,以1978—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3 235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软件CiteSpace对这些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解析其研究热点、合作网络和共被引网络。结果表明:双生病毒研究在21世纪进入兴盛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于该领域。关键词突现性分析表明,“Begomovirus(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transmission(传播)”和“resistance(抗性)”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我国学者的3篇文章具有较高的Sigma值,其研究一直处于双生病毒研究领域的前沿位置。合作网络分析显示美国在双生病毒研究领域起步较早,发文数量和中介中心性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发文量位居全球第三,但中介中心性高于发文量位居全球第一的美国和第二的印度,表明我国双生病毒研究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我国在双生病毒领域发文数量最多的学者是周雪平,其发文数量位居全球第二,是我国双生病毒领域探索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表明“geminivirus-BR1 gene expression(双生病毒BR1基因表达)”、“mosaic virus movement protein(花叶病毒运动蛋白)”、“retinoblastoma protein(植物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whitefly-transmitted geminiviruses(烟粉虱传双生病毒)”、“red blotch virus(红斑病毒)”等为不同时期双生病毒领域的研究前沿。随着双生病毒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将会集中在病毒传播、抗病育种、植物-病毒-媒介昆虫互作机制等方向。
  • 病原学
  • 向立刚, 蔡刘体, 李文红, 余知和, 汪汉成, 穆青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27-103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1 IB融合群是重要的土传病原真菌,可引起烟草苗期立枯病。本研究通过Illumina HiSeq PE 150和Oxford Nanopore PromethION测序平台获得了分离自发病烟草植株的R. solani AG-1 IB LK4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该基因组全长45.9 Mbp,包含112个重叠群。重叠群的N50为0.89 Mbp,GC含量为52.13%。基因组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LK4与其他4个已公开发布基因组序列的R. solani AG-1 IB菌株相比,易位和易位+反转现象更为常见,表明LK4菌株在基因组结构上具有独特性。LK4基因组中共预测到7,978个蛋白编码基因,231个非编码基因以及5,191个重复序列。NR、GO、KEGG、Swiss-Prot、COG、PHI、Signal P、CAZy、DFVF、TCDB和P450数据库被用于蛋白编码基因的分类与注释,其中有7,375个蛋白编码基因至少被上述数据库注释过一次。该基因组的组装和注释对进一步揭示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机理以及烟草立枯病的防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崔馨燕, 但雨柔, 李金金, 马万里, 汤子萱, 尹福强, 刘铭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38-104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叶片,分离其病原菌,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杀菌剂对其菌落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出的病原菌分生孢子无色,大多梨形或长梨形,大小为(10~12) μm×(5~7) μm,多基因联合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首都叶点霉(Phyllosticta capitalensis)的同源性达到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首都叶点霉(Ph. capitalensis),这是首都叶点霉(Ph. capitalensis)侵染多花黄精的首次报道;PDA培养基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25 ℃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且产孢量最大,pH为5.0~10.0时菌丝均可生长,最适pH为7.0,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产孢最适碳源为葡萄糖,但酵母、甘氨酸、牛肉膏均不产孢;光暗交替适宜其生长、光照条件可促使病原菌产孢;在测试的9种药剂中,三唑酮EC50=0.292 mg·L-1对首都叶点霉(Ph. capitalensis)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该研究结果为生产上防治多花黄精叶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 龙安琪, 朱泽, 李强, 郭俭, 何晓婵, 朱丽燕, 周小军, 李玲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47-10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作为浙江省地道中药材,属“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在磐安县浙贝母主产区发生一种新的霉斑病,发病部位有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大量霉层,严重影响浙贝母的生长与发育。本研究利用病原菌分离与鉴定、致病性测定、生物学形态测定及ITS、ACTEF-α多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出浙贝母芽枝霉斑病的病原菌为Cladosporium pseudocladosporioides。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值为7~8,以麦芽糖为最适碳源,牛肉浸膏和胰蛋白胨为最适氮源。本文同时还进行了3种不同生物药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0.5%小檗碱水剂对其抑制效果最好。本研究为浙贝母芽枝霉斑病识别与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高瑞雪, 李亮, 梁超琼, 王昆仑, 唐光辉, 李培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56-106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花椒枝枯病在陕西省花椒产区大面积地发生,严重影响了花椒的生长,导致花椒产量和质量的显著降低。为明确花椒枝枯病的病原,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致病性验证,分离获得花椒枝枯病菌。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形态学特征及ITS -β-tubulin-TEF1-α序列的串联分析,将花椒枝枯病菌鉴定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eres。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5种杀菌剂对花椒枝枯病菌的菌落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物源杀菌剂中以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0.3%苦参碱乳油抑菌作用最显著,EC50分别为0.046和0.608 mg·L-1;化学杀菌剂中以复配农药的抑菌作用更显著,以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和12%腈菌·三唑桐乳油的抑菌作用最显著,EC50分别为0.002、0.115和0.125 mg·L-1。本研究能为花椒枝枯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 杨敬之, 尹显慧, 袁军, 周后寅, 李照怡, 杨森, 李荣玉, 马悦, 王为镇, 龙友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65-107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贵州花椒产区发生一种新的褐斑病害。为明确引起花椒褐斑病的病原,本研究从惠水县断杉镇花椒基地采集花椒褐斑病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和致病性测定获得花椒褐斑病菌。通过对花椒褐斑病菌的形态学观察及ITS、RPB2和LSU序列分析,将花椒褐斑病菌鉴定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杀菌剂室内抑菌活性测定表明,选用的10种杀菌剂对A. tenuissima的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44 9、0.129 5和0.676 9 μg·mL-1。本研究结果为花椒褐斑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参考。
  • 陈越, 朱迪, 李婷婷, 钟静, 高贵, 穆青, 曹毅, 丁铭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72-108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贵州黔西南烟草中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 ChiVMV)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特征,本研究以2021—2022年采集自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的52份疑似感染ChiVMV的烟草样品为实验材料,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通用引物和ChiVMV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克隆和测序,并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相关序列对分离获得的16个ChiVMV贵州烟草分离物进行基于外壳蛋白( coat protein, CP)CP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ChiVMV贵州烟草分离物与GenBank中其他36个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84.79%~99.65%;基于ChiVMV C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52个不同来源的ChiVMV分离物在进化上可以聚为3个不同的分支,聚类结果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受到地理分布的影响而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显著且基因交流频率较低。研究结果为ChiVMV抗病品种的选育和该类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李洁玲, 丘麒, 马旖旎, 马香旭, 李华平, 李云锋, 聂燕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83-109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效应蛋白作为一类重要的致病因子,在稻瘟菌与水稻的互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鉴定的效应蛋白大多为经典分泌蛋白。在前期工作中,本研究室利用Shotgun质谱技术建立了稻瘟菌分泌蛋白质组数据库。其中,一个未表征的分泌蛋白(DUF967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命名为MoUPE4)被预测为候选效应子,其不含信号肽,属于非经典的分泌蛋白。本研究利用qRT-PCR、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基因过表达、生物学表型、致病性测定等方法,对MoUPE4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oUPE4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稻瘟菌侵染水稻早期显著上调。在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试验中,MoUPE4能抑制由BAX引起的烟草叶片细胞坏死反应和H2O2积累。与稻瘟菌野生型菌株相比,过表达菌株OE-MoUPE4在菌落生长、对胁迫因子的敏感性、产孢量、分生孢子形态、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变化,但对水稻的致病力显著上升,在水稻植株内的真菌生物量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表明,MoUPE4为稻瘟菌的新效应子,参与稻瘟菌在水稻体内的定殖及在致病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王亚轩, 张承启, 陈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096-110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与粮食安全的重大真菌病害之一,其主要致病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染色质缩合调节因子(RCC1)作为一种核蛋白,能促进Ran结合的GDP/GTP转换,在染色质缩合起始、核质转运和有丝分裂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其在丝状真菌中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获得了禾谷镰孢中基因FgRCC1的敲除突变体ΔFgRCC1和互补菌株ΔFgRCC1-C。通过表型测定分析,发现敲除突变体ΔFgRCC1的生长速率较野生型菌株PH-1和ΔFgRCC1-C降低约8.5%,且菌丝分枝变多。敲除突变体ΔFgRCC1的分生孢子产量降低约8.8%,并且隔膜数在4和5个的分生孢子比例明显增多。此外,敲除突变体ΔFgRCC1对杀菌剂戊唑醇变得敏感,而对多菌灵、刚果红、SDS、KCl、CaCl2、MgCl2的抗性增强。致病性测定发现,ΔFgRCC1在小麦上的致病力下降,并且其体内毒素体形成受阻,DON毒素生物合成显著减少,7种TRIs转录水平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染色质缩合调节因子FgRCC1在禾谷镰孢菌丝生长、参与逆境胁迫以及致病和产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 莫映熙, 黄芸旦, 陈保善, 蒙姣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07-111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镰孢菌(Fusarium sacchari)是引起甘蔗梢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明确其致病机理对于探寻甘蔗梢腐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质子偶联寡聚肽转运蛋白由质子移动力提供能量,转运二肽、三肽等氮源,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F. sacchari中一个与质子偶联寡聚肽转运蛋白编码基因高度同源的基因FsPTR2E在病菌大型分生孢子形成过程及侵染阶段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同时对FsPTR2E敲除突变体(ΔFsPTR2E)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在常规培养基(PDA)上相比,F. sacchari在大型分生孢子诱导培养基上培养24~72 h,FsPTR2E的表达量显著升高;2)F. sacchari侵染寄主72 h时,FsPTR2E的表达量和菌丝阶段相比显著下降;3)敲除FsPTR2E不影响病菌生长、孢子萌发以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但是敲除突变体ΔFsPTR2E的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的产量和野生型菌株相比均显著降低;4) ΔFsPTR2E的致病力较野生型菌株显著增强;5)同野生型菌株一样,ΔFsPTR2E可以在以二肽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这些结果表明FsPTR2E参与了F. sacchari的产孢与致病过程,但可能不负责二肽转运。
  • 刁雨菲, 于成明, 熊雄, 郑金柱, 靳纪洋, 刘会香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20-113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黑腐皮壳菌(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引起的苹果树腐烂病严重影响了苹果树的健康生长。异柠檬酸裂解酶是真菌乙醛酸循环中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基因(ICL)在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苹果树腐烂病菌基因VmICL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应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了基因VmICL的敲除突变体及回补菌株,解析了VmICL对病菌生长发育、细胞壁完整性、渗透胁迫、碳氮源利用及致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基因VmICL位于9号染色体,VmICL蛋白在第23-545位氨基酸区域具TIM super family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亲缘关系最近。基因VmICL缺失突变体生长速率减慢,分生孢子器产生数量减少,分生孢子萌发延迟;基因VmICL参与维持细胞壁的完整性,但不参与渗透胁迫;基因VmICL正调控碳源吸收,负调控氮源吸收,正调控致病力。总之,基因VmICL参与调控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生长发育、细胞壁完整性的维持、碳氮源利用及致病力的发挥。
  • 李光耀, 许铭, 包继源, 张琼, 冯浩, 黄丽丽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31-114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真菌microRNA-like RNA(milRNA)通过调控靶标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响应以及侵染致病等生命活动。前期在系统鉴定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milRNA的过程中,发现Vm-milR9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高度表达,但在侵染过程中显著下调表达,降解组分析发现磷酸乙醇胺甲基转移酶基因VmPEAMT可能是其一个重要靶标基因。然而,Vm-milR9能否通过调控VmPEAMT的表达参与病菌致病仍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首先创制了Vm-milR9的过表达菌株,发现其菌落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均显著降低。进而分析了过表达菌株中候选靶标基因VmPEAMT的表达水平,发现Vm-milR9的过表达显著抑制了VmPEAMT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烟草共转化技术证实了Vm-milR9在烟草细胞中能够特异性地抑制VmPEAMT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创制了VmPEAMT的敲除突变体,发现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致病力下降比例更为明显。上述结果表明Vm-milR9可以通过特异靶向抑制VmPEAMT的表达调控V. mali的营养生长和致病力。
  • 张磊, 李文琦, 孙平平, 张斌, 李正男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41-11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 ACLSV)是蔷薇科果树上的一种重要病毒,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以具有基因沉默抑制子功能的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 MP)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其互作的西方烟37B(Nicotiana occidentalis 37B)蛋白。构建了库容量为9.6×106 CFU、平均插入片段>1 kb的西方烟cDNA文库,从中筛选到15种蛋白,涉及植物光合作用、ATP合成代谢、过氧化物代谢、氨基酸代谢、抗逆等过程,可为解析ACLSV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和方向。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连娇娇, 李忠, 刘君昂, 周国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48-115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茶炭疽病是油茶主要病害之一,化学防治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措施,但农药的使用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硅酸钠、不同浓度硅酸钠对应pH和不同浓度硅酸钠pH=6.7时对油茶炭疽病菌孢子萌发、菌落直径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浓度硅酸钠灌根和叶面喷施处理后接种,观察植株发病情况和防御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三组处理均能抑制油茶炭疽病菌的生长,其中不同浓度硅酸钠处理组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20 mmol·L-1硅酸钠处理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4.02%,菌落直径抑制率为77.61%。在灌根处理中,经15 mmol·L-1硅酸钠处理的油茶叶片病斑直径最小;在喷施处理中硅酸钠浓度在1.5 mmol·L-1时病斑直径最小。油茶经不同浓度硅酸钠和不同处理方式接种后,油茶体内防御酶活性均有变化。
  • 严蕾艳, 王迎儿, 邢乃林, 古斌权, 黄芸萍, 王毓洪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58-116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甜瓜黑点根腐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及有效防治方法,在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等培养条件下,测定甜瓜黑点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多种瓜类作物致病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甜瓜黑点根腐病菌MC8菌丝生长的适宜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燕麦粉琼脂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燕麦粉琼脂和玉米琼脂粉这3种培养基可产生子囊壳;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但乳糖可显著促进子囊壳产生,该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报道;MC8菌丝生长的适宜pH为5~7,菌丝和子囊壳生长最适温度为30 ℃。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MC8菌株可侵染西瓜、甜瓜、南瓜和葫芦多种瓜类作物。咪酰胺和嘧菌酯在PDA上对瓜类黑点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 孙家秀, 何涛, 杜鸿燕, 陈吉越, 赵静, 邓维萍, 朱书生, 杜飞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67-117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浓度杀卵菌剂烯酰吗啉对健康及发病葡萄叶际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精准高效防控葡萄霜霉病,以及为研发微生物农药提供参考,以‘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在其生长发育期间喷施低、中、高浓度的烯酰吗啉,并以等量无菌水为对照(CK),基于微生物多样性组学结合生信分析技术研究不同浓度杀卵菌剂对健康及发病葡萄叶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葡萄样本共获得1 588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涵盖10门37纲104目261科552属894种的真菌。健康及发病组中浓度烯酰吗啉处理(DM、DMP)显著增加了葡萄叶际真菌多样性。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烯酰吗啉对健康状态下葡萄叶际真菌影响不显著,发病状态下影响显著(P<0.05)。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葡萄叶际优势菌门,枝孢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尾孢属(Cercospora)等为优势菌属。中浓度烯酰吗啉处理下显著变化菌属数目最多。葡萄叶际真菌主要以腐生、病理以及混合营养模式为主,病理营养型真菌主要由植物病原体组成,当葡萄感染霜霉病并表现为发病后,其他植物病原体的相对丰度降低。
  • 杨芝霓, 鲁萌萌, 黄穗萍, 唐利华, 陈小林, 郭堂勋, 莫贱友, 张萌, 李其利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80-119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健康的芒果表皮分离得到10株对芒果炭疽菌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6株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株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1株菌株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 velezensis)。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平板对扣法测定了10株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0株菌株的发酵液和挥发性物质对芒果炭疽病菌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菌株N-16-2的抑制效果最好,其发酵液和挥发性物质抑菌率均达79%以上。在干燥器中测定了10株拮抗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株菌株对芒果采后炭疽病的防病效果均在60%以上,其中菌株YM-11-C对采后炭疽病的防效最佳,高达70%。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测定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的成分,结果表明,10株拮抗细菌挥发性物质成分主要为以下6种化合物,Diethyl Phthalate,Hexanedioic acid,bis(2-ethylhexyl) ester,Butylated Hydroxytoluene,Squalene,2-Dodecanone,2,5-Cyclohexadiene-1,4-dione,2,6-bis(1,1-dimethylethyl)-,对这6种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Diethyl Phthalate,2-Dodecanone和2,5-Cyclohexadiene-1,4-dione,2,6-bis(1,1-dimethylethyl)-这3种化合物具有明显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2,5-Cyclohexadiene-1,4-dione,2,6-bis(1,1-dimethylethyl)-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本研究是首次报道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贝莱斯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和对芒果炭疽病防病效果,也是首次报道化合物2,5-Cyclohexadiene-1,4-dione,2,6-bis(1,1-dimethylethyl)-对芒果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和对芒果炭疽病防病效果。
  • 实验方法
  • 李瑞环, 王伟, 张政鑫, 莫秀密, 刘建乐, 潘汝谦, 纪春艳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192-119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皱赤壳菌(Rugonectria rugulosa)引起的枝枯病是近年威胁南洋楹健康生产的重要新病害,建立高效、准确的检测技术是病害防控的关键。本研究基于Rugonectria rugulosa的ITS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ITS-36F/ITS-324R。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与特异性引物ITS-36F/ITS-324R组成巢式引物,在优化的反应体系与扩增条件下,可扩增获得300 bp的单一目的条带,灵敏度检测的最低限度为1 fg·μL-1,利用建立的巢式PCR检测体系对林间疑似枝枯病的病样进行检测,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到R. rugulosa。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能够为南洋楹枝枯病的及时诊断及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徐丽慧, 商庆华, 曾蓉, 高士刚, 高萍, 宋志伟, 张敬泽, 戴富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00-120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和小核盘菌 (Sclerotinia minor) 是引起蔬菜菌核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为了建立针对这两种病原菌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本研究基于漆酶2编码基因 (laccase 2)分别设计了针对S. sclerotiorumS. minor的特异性引物对Sslcc2-F/R和Smlcc2-F/R,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双重PCR检测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灵敏度以及蔬菜菌核病模拟侵染样品进行检测,证实了双重PCR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能通过扩增片段的大小区分S. sclerotiorumS. minor,引物Sslcc2-F/R可扩增出大小为410 bp的S. sclerotiorum特异性条带,其检测灵敏度可达3.11×10-2 ng·μL-1;引物Smlcc2-F/R可扩增出大小为609 bp的S. minor特异性条带,其检测灵敏度为3.42×10-2 ng·μL-1。在混合两对引物的体系中,检测灵敏度为3.0×10-1 ng·μL-1。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体系能同时对引起蔬菜菌核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进行准确、快速和灵敏的检测。
  • 王荣波, 叶劲松, 吴平, 刘裴清, 林伟, 李本金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08-122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快速准确地鉴定和区分烟草生产中的4种土传病害病原菌-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通过设计和筛选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并对体系中的引物用量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检测优化后体系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其在烟草组织、土壤样品及种子样本中病原菌检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最优的引物用量组合为RsRipNTF3/RsRipNTR3各0.9 μL、PccTF4/PccTR4各0.6 μL、PpRhTF1/PpRhTR1各1.2 μL和FoP450TF1/FoP450TR1各0.8 μL,最佳退火温度为61.1℃。该体系可分别扩增出4种病原菌的特异性片段,大小分别为511、361、669和840 bp,对病原菌DNA的检测灵敏度可达50 pg·μL-1。植物组织和土壤样本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其中的病原菌;采用该检测方法对80份烟草商品种进行检测,发现其中4个样本携带有青枯雷尔氏菌或尖孢镰刀菌,而未检测到软腐果胶杆菌和寄生疫霉。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以灵敏、准确、高通量检测4种烟草土传病原菌,为烟草土传病害的准确诊断和早期防控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
  • 研究简报
  • 普梅英, 牛锦华, 付芳丽, 朱幼娇, 吴坤, 毕秀娟, 武自强, 陈龙清, 王超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22-122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廖振军, 高灿, 曾慧兰, 周章燕, 于鑫, 李润根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26-123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俊杰, 黄桂兰, 林亚琪, 邓火兵, 应瑞赟, 云英子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32-123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美霞, 钱新, 陈亚丽, 王晓飞, 刘伟中, 付佑胜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36-124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苏建云, 唐晶莹, 董鲜, 董家红, 季鹏章, 张磊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41-124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圣风, 苟亚峰, 孟倩倩, 吴刚, 谭乐和, 孙世伟, 刘爱勤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46-125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雯, 冯钰梅, 张志想, 李世访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53-126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倩, 张建坤, 曾宪东, 王琴, 王振华, 徐文兴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62-126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林佳宇, 常青, 孙航军, 李永辉, 李洪连, 孙炳剑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66-127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谭晓倩, 张莹, 赵娟, 余知和, 王爽, 秦文韬
    植物病理学报. 2023, 53(6): 1272-127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