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63-12-10
  

  • 全选
    |
  • 方中达, 刘经芬, 朱家玲, 许志纲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不同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病性不同。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1209个品种,未发现有完全不发生白叶枯病的品种,但是发病较轻可列为抗病的,约占23%左右。高度抗病的品种26个,占2.15%。(禾山)稻和粳稻品种都有发病很重的,但是,粳稻抗病品种比(禾山)稻多。晚稻此早稻和中稻多。
    抗病品种叶片的有机物成分和含量与感病品种不同,抗病品种的多元酚和糖的含量高于感病的品种,游离氨基酸中的谷氨酸和门参氨酸的含量低于感病的品种。
  • 方中达, 刘经芬, 许志纲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13-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黄黑状态对白叶枯病的反应显著不同,由于施用氮肥[(NH4)2SO4]多而表现黑的稻株,较少肥而表现黄的稻株易于感病。植物成分的分析,证明黑的状态的稻株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高,尤其是以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和门冬酰胺的差异最明显,但是糖和多元酚的含量则较低。糖的含量高低主要决定于还原糖的多少。稻株中多元酚的含量随着发育阶段而不同,苗期低,中期高,后期又减少。在生长后期,植株上部叶片中多元酚的含量高于老的叶片。试验结果初步指出稻株中游离氨基酸的量高和多元酚的量低,与稻株的易于感病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抗病机制的分析还须要对病菌和水稻的生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 胡吉成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19-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病原细菌Pseudomonas oryzicola Klement的寄主范围较广,除为害水稻外,尚能侵染陆稻、小麦、谷子、高粱等四种禾本科作物及30余种禾本科野生杂草。
    在自然条件下被P.oryzicola侵染的野生禾本科植物有:无芒野稗、野稗、钿画眉草、水稗草、稻稗、菵草、狗尾草、东北鹅冠草、雀麦一种、偃麦草、拂子茅草、匐茎剪股颖、披礆草、垂披礆草、无芒雀麦草及荻草等16种。
  • 郑冠标,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9-1960年,对甘薯细菌性枯萎病菌(Pseudomonas batatae Cheng and Faan)的侵染专化性进行了试验。供试的植物共12科27种。人工接种试验结果:除甘薯外本菌还能侵染马铃薯、番茄、辣椒、茄子和心叶菸等5种植物,和雨广很多病区农民所反映的情况以及黄亮等在广西的试验结果相符合。其他12科21种植物包括黄亮等所认为是本病的寄主的萝卜、芥菜、菸草、月光花和南瓜等,经二次重复试验结果都不感病,初步说明它们不是本菌的寄主。
  • 曾广然, 张国淳, 薛立信, 黄振涛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31-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6-1961年从东北地区收集了1,700个小麦稈绣病菌夏孢子样本,经过室内鉴定,基本上可归纳为三个生理小种类型,即稈中1号、2号和3号,其中以稈中1号为主,一般占80%以上,次为稈中2号,稈中3号极少;后两个小种不是每年出现。根据多年来的试验,东北现有推广的抗锈品种均高度抵抗稈中1号类型,除合作6号外,一般也抗稈中2号,但所有品种均不抗稈中3号。调查结果证明,每年在固定地点设置统一锈圃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预示当年生理小种的变化情况,系统积累资抖,分析比较历年小麦稈锈病的发生流行和受害程度。经过试验,初步选出一套新的鉴别寄主,经几年来试用,基本上能反映出东北区目前小麦稈锈病菌生理小种情况,在现阶段可以应用。
  •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41-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春季小麦条绣病在田块内、田块间及区域间的顺序传播距离按对数的加速度增加。
    根据调查资料,导出了不同侵染条件下的"菌量——传播距离"迥归公式。
  • 张卓敏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52-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萎病菌生长缓慢,使用普通方法作带菌分析,常因镰刀菌茂密生长而不易看到,仇元等*的种子检验法操作程序复杂,我们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 章一华, 徐仁发,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53-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北京和天津等地调查研究了大白菜霜霉病的初侵染来源问题,并对幼苗的有限系统侵染现象进行了研究。
    卵孢子是初侵染的重要来源,华北和东北各主要白菜产区的白菜病叶和菜田土壤中存在有大量霜霉病菌的卵孢子。这些卵孢子可以侵染幼苗而引起发病,在田间形成初发病株成为再侵染的来源。田间卵孢子一年不止形成一次,春菜上形成的卵孢子到秋季即可侵染。
  • 覃秉益, 田波, 张秀华, 林传光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9至1961年的试验结果表示,我国平原地区的马铃薯主要早熟品种"男爵"和"大名红"的已退化块茎调到海拔3800公尺的西藏日喀则地区栽培后,皱缩花叶症状逐年减轻。自然感染或人工接种马铃薯xy病毒的盆栽植株,如果每天夜间移到温室中,就会增加花叶型退化的程度。这说明西藏的夜间低温起着保持马铃薯对花叶病毒耐病力的主要作用。
  • 周广泉, 王俊祥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68-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是于1962年在甘肃岷县进行的。在病害流行前期、中期和后期,分一次或两次,进行地面喷药。小区面积为0.025亩的四行区,无重复。供试品种为当地主要品种"深眼窝"(感病品种)。供试药剂为1:9赛力散消石灰粉剂和1:9西力生消石灰粉剂,每亩每次施药量按1斤纯药计算,药粉细度均通过120号筛目。
  • 裘维蕃, 梁训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69-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2年至1963年系统地调查北京及天津白菜区十字花科作物上逐月出现的病毒类型及其相对数量,以确定十字花科作物之间病毒的相互关系。从109个分离物中,根据寄主反应,区分成7个类型,其中Ⅰ、Ⅱ、Ⅲ型都和芜菁花叶病毒(白菜孤丁病毒1号即K1)的抗血清起反应,因此认为它们是白菜孤丁病毒1号的相关株系:Ⅰ型定为K1-2,根本不侵染菸草;Ⅱ型定为K1-3,能侵染普通菸,产生局部坏死斑,但不侵染心叶菸;Ⅲ型定为K1-4,能侵染心叶菸产生局部坏死斑,能或不能侵染普通菸与产生局部坏死斑,致死温度稍高于65℃;Ⅳ型为典型的白菜孤丁病毒1号的原株系(K1-1);Ⅴ及Ⅵ型是未经鉴定的毒原;Ⅶ型是典型菸草环斑型花叶病毒(K3)。
  • 过崇俭, 罗张, 沈尔卓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79-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江苏省不同枯萎病区病株的病症,不同菌系的培养性状,和对不同棉种的致病性状,可把江苏棉枯萎病菌分成南京型和启东型两个类型。前者只为害陆地棉,与美国的枯萎病菌相似。后者对陆地棉、海岛棉和中棉均能侵害,与南京型菌系有明显差别。因此认为启东型是枯萎病菌的一个新的类型。
  • 裘维蕃, 吴全安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87-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完整的油菜植株上,利用喷叶法测定放线菌代谢物质对病毒病的治疗效果,以处理组的发病率此对照组减少的百分率表示疗效。从1958年到1962年先后测定6,376号次放线菌,找到不吸水灰色放线菌类羣(Actinomyces ahygro-scopicus Yen)的1695、3494、4084和4313四个菌株的代谢物质,在接种油菜花叶病毒(总6号)24小时后喷叶,有50%左右的治疗效果,接种前24小时喷叶有100%的防护效果。接种24小时后喷叶而未发病的植株叶内未能测出有侵染性病毒的存在。从喷药一次的效果来看,显然胜于0.5% 2-硫尿嘧啶在油菜上的作用。
  • 汪可宁, 洪锡午, 陈善铭, 季良, 阮寿康, 凌佩兰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197-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33个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的观察结果指出,凡有免疫品种为亲本的组合,其F1抗病性表现显性的机率都很高,而其机率的高低又与另一亲本抗病性的强弱呈正相关。
  • 徐效成, 黄秀之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208-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梨黑星病菌的越冬方式和有性世代的形成,在国内报导颇不一致。今就莱阳梨区的情况,作一简报。
  • 刘仪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209-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大豆花叶病叶片压出液的稀释液图片,看出这一病毒是600-700×13-15mμ的线杆状粒子。根据稀释度估计病毒粒子在病叶组织中的浓度很低。这种方法在试验工作中用于直接诊断这一病害是有可能的。
    移去叶片的叶绿素,水解核酸后用光谱分析法测定大豆花叶病毒样品的光谱吸收曲线。健叶与病叶之间在吸收曲线的峯形上无特殊区别,在核酸含量的差别上也无明显的规律性。
  • 颜淑华, 刘静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214-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霜霉病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 Syd.近年来在吉林省各地有日益严重和蔓延扩大的趋势。
  • 仇元, 段应科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215-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里查德培养液制备的棉枯萎病菌培养滤液浸养棉苗,以测定不同菌系的致萎能力。
  • 黄河, 徐大雅, 林传光
    植物病理学报. 1963, 6(2): 225-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一种能使马铃薯晚疫病菌生长得很茂盛的液体合成培养基,其成分是每竔蒸溜水中加入葡萄糖20.0克,苹果酸2.0克(用NaOH加以中和),(NH4)2SO 2.0克,KH2PO4 0.67克,K2HPO4 0.33克,MgSO4·7H2O 0.5克,CaCl2 1.0克,1% FeCl3 10滴,硫胺素盐酸盐1毫克。
    作者特别研究了晚疫病菌对于钙素和有机酸的要求,并提出了这些物质的生理作用及真菌营养与寄生性关系的初步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