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玥, 杨梦飞, 彭辉, 叶子弘, 汤近天, 李怡鹏, 宋瑞琪, 张雅芬
茭白是我国第二大水生蔬菜,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其可食用部分是茭白植株与菰黑粉菌互作后形成的膨大肉质茎。已有研究表明,菰黑粉菌的含量对茭白产量和孕茭表型(正常茭、灰茭和雄茭)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茭白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茭白病害日趋严重,而大部分杀菌剂在控制茭白病害的同时对茭白中菰黑粉菌的生长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杀菌剂的滥用已危害茭白产量、品质及种苗质量。因此,本研究针对茭白田间常用的4种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首先进行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试验,结合杀菌剂处理下茭白的产量测定结果,明确不同杀菌剂对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治效果;再通过体外药敏性测定分析各杀菌剂对菰黑粉菌增殖的抑制情况,并利用麦胚凝集素(WGA)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跟踪观测药剂处理后茭白植株中菰黑粉菌的含量和分布,以期筛选出能高效防治胡麻斑病且对菰黑粉菌生长和增殖影响最小的杀菌剂。研究结果显示,吡唑醚菌酯对胡麻斑病原菌的离体抑制效果(EC50 =1.101 mg·L-1)和田间防效(64.75%)显著高于醚菌酯(EC50 =3.886 mg·L-1,62.78%),稍弱于苯醚甲环唑(EC50 =0.834 mg·L-1,70.11%)和嘧菌酯(EC50 =0.640 mg·L-1,70.20%),但这4种药剂在对发生胡麻斑病的茭白田块当季产量的提升作用方面无显著差异。此外,苯醚甲环唑对MT型菰黑粉菌在植物体内、外的增殖都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可能会加速茭白种性变异,而吡唑醚菌酯对MT型菰黑粉菌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EC50 =8.107×107 mg·L-1)以及在茭白体内菌丝增殖的影响均显著小于其它供试杀菌剂,因此推荐吡唑醚菌用于茭白胡麻斑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