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5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薛昭霖, 马全贺, 刘芳敏, 黄中乔, 高文娜, 张灿, 刘西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175-18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人类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我国自2019年起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升单产水平,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等病原菌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严重制约大豆产量和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大豆疫霉及与其复合侵染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其他病原菌种类、危害症状,以及大豆疫霉根腐病在全球大豆主产区的发生现状和综合防治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大豆疫霉根腐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该病害的科学监测和综合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 杨丽娜, 李家荟, 施恒松, 王杰, 柳金花, 纪兆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185-193.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枝枯病主要由桃间座壳菌(Diaporthe amygdali, 无性态为Phomopsis amygdali)侵染引发,是我国南方各桃主产区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该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南方桃产业发展,给桃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桃枝枯病的发生历史、分布及危害、病原及生物学特性、病害循环和发病规律、病害检测、综合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潜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病害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病原学
  • 肖雨晴, 吕高莹, 李树军, 陈永对, 苏晓霞, 杨李源滨, 周晓罡, 余大朝, 王田田, 郑宽瑜, 张仲凯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194-20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褐色皱纹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ToBRFV)近年来在全球番茄产区快速发生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云南建水番茄上出现疑似ToBRFV感染的症状,并对周边番茄产区产生危害。本研究对云南建水田间疑似ToBRFV感染的番茄果实样品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及RT-PCR检测鉴定,并进一步对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其与其它ToBRFV分离株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从感病的番茄果实上发现杆状病毒粒体,大小约18 nm×300 nm,具有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典型形态特征;用ToBRFV特异性检测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591 bp目的片段,经NCBI blast比对,与ToBRFV具有最高一致率(达99%以上),将该分离株命名为ToBRFV-2022-JS(GenBank登录号:OR593752)。测序发现ToBRFV-2022-JS基因组全长6 386 nt,具有4个ORFs,分别编码126 kDa和183 kDa复制酶,30 kDa运动蛋白MP和17.5 kDa外壳蛋白CP。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ToBRFV银川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OR500698.1)的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序列一致率为99.73%。上述结果表明云南建水番茄果实受到ToBRFV感染。该结果为ToBRFV在云南番茄产区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了依据。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李燃, 田雨婷, 赵付枚, 李春奇, 张振臣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03-21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分别单独感染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以及复合感染两种病毒的甘薯植株为材料,研究了SPCSV和SPFMV协生对甘薯光合作用等生理特征以及叶片表皮亚显微结构、叶绿体超微结构等细胞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PCSV和SPFMV复合侵染显著降低了净光合速率(A)、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CO2利用效率(CUE)和叶绿素(ChI)含量;提高了甘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SPFMV和SPCSV单侵染时甘薯叶片表皮细胞和气孔无明显变化,而两种病毒的复合侵染可引起甘薯叶片外表皮气孔关闭,叶片表面凹陷,保卫细胞萎缩。透射电镜观察发现,与健康对照相比,SPFMV和SPCSV单独侵染时叶绿体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对其超微结构有一定影响,包括淀粉粒增多,体积膨大、部分基质和基粒片层排列疏松;当SPCSV和SPFMV复合侵染则可导致叶绿体数量明显减少,叶绿体内部结构和膜遭到严重破坏,细胞质中发现大量风轮状内含体。
  • 聂晓飞, 王紫瑶, 毕凯, 朱闻君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12-22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死体营养型植物病原真菌,可在多种重要农作物上引发灰霉病。灰葡萄孢通过分泌大量的细胞死亡诱导蛋白(CDIPs)诱发寄主细胞死亡,从而促进其侵染。本研究通过对灰葡萄孢侵染阶段的分泌蛋白组进行分析,筛选到一个分泌蛋白BcXYG3。BcXYG3含有GH12和fCBD结构域,在本氏烟草叶片中瞬时表达BcXYG3可诱导叶片细胞死亡,而瞬时表达去掉信号肽的BcXYG3则无法诱导叶片坏死,推测该蛋白可能是被分泌到植物质外体空间发挥作用。BcXYG3基因在灰葡萄孢侵染阶段上调表达,但将其敲除或过量表达后,病菌的致病力、生长速度、产孢量和抗逆性无明显变化。此外,在本氏烟草叶片中注射纯化的BcXYG3能诱导植物对灰葡萄孢的抗性。综上所述,灰葡萄孢分泌蛋白BcXYG3可引起植物细胞坏死并参与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在灰葡萄孢与植物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灰葡萄孢-寄主植物互作机理,以及为灰霉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 黄松, 曾哲政, 尹良芬, 阴伟晓, 罗朝喜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25-23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桃褐腐病是桃树主要病害之一,其大规模流行给果农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关于褐腐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抗药性、防治等方面,而对褐腐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基于前期获得的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侵染果实的早期转录组数据及基因组数据,通过PHI注释分析发现自噬相关基因MfATG1M. fructicola侵染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获得MfATG1基因的敲低阳性转化子,并比较其与野生型菌株生长发育、致病力和其他抗逆性的差异,以解析其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表明:MfATG1基因敲低影响M. fructicola菌丝形态和自噬过程,降低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但不影响孢子萌发。在NaCl胁迫条件下,MfATG1敲低提高了M. fructicola对NaCl的敏感性,表明MfATG1基因参与M. fructicola对盐胁迫的应答。在H2O2、SDS和刚果红胁迫条件下,敲低MfATG1降低了M. fructicola对其敏感性,表明MfATG1基因参与调控M. fructicola的细胞壁完整性以及氧化应激反应。
  • 杨博慧, 粱月秀, 柴文婷, 赵珊珊, 冯凡, 朱立勋, 范佳利, 邹春雷, 郝艳平, 赵威军, 吕晋慧, 孙文献, 张春来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37-25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17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核转录因子Y (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Y, NF-Y) 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对其参与昆虫、微生物互作的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鉴定高粱NF-Y家族的基因成员,分析其序列特征,测定在高粱组织基因表达时空差异及响应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侵染和丝轴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ianum)侵染,并分析了自然等位DNA变异和蛋白互作网络。在高粱基因组筛选到9个NF-YA、15个NF-YB和12个NF-YC亚家族成员,在10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同一亚家族中的成员基因结构相似,且大多数亲缘关系较近的SbNF-Ys的外显子-内含子结构较为相似。蛋白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CBFB_NFYA为NF-YA亚家族的保守结构域,CBFD_NFYB_HMF为NF-YBNF-YC亚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对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SbNF-Ys的启动子区域含有大量核心元件,如光响应元件和多种响应环境和激素的元件;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bNF-Ys在进化过程上较为保守,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间不存在明显分化,高粱与玉米的NF-Ys关系最近;基因表达分析表明,高粱NF-Y家族成员在不同高粱品种和组织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高粱蚜侵染后抗、感蚜品系SbNF-YB3.2g、SbNF-YB11.7g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感丝黑穗病品系较抗病品系SbNF-YB10.2gSbNF-YB11.7g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检测到SNP/INDEL DNA变异可建立分子辅助育种标记。本研究初步分析了高粱NF-Y家族的基因结构与表达,旨在为高粱抗蚜虫、抗丝黑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周显臻, 王华, 曹支敏, 于丹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51-26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由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侵染杨树叶片引起的杨树叶锈病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的杨树叶部病害。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广泛分布于基因组中,不仅常作为遗传标记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也在基因和基因组的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M. larici-populina在全基因组水平鉴定出10 628个SSR位点,发现单核苷酸重复占比最大,为53.2%,并且A/T重复是最丰富的碱基类型。SSR位点频率和分布类型在基因组不同区域中各具特色,如3'转录非翻译区(3'UTR)的SSR频率最高,平均2.16 kb分布一个SSR位点,在基因编码区中三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类型。富集分析显示,与信号传递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中出现SSR的几率更高。结合M. larici-populina全基因组InDel信息,预测出3 126个具有潜在多态性的SSR位点,随机选取10个位点设计引物进行多态性验证,显示7个SSR标记具有较高多态信息含量及3个SSR标记具有一定多态信息含量。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全基因组水平上了解M. larici-populina的SSR特征,同时为后续该锈菌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新颖且高效的SSR标记。
  • 杨迪, 李岩佳, 蔡奇昌, 黄洁, 李莹, 王保通, 龙书生, 李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61-26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37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条锈病和白粉病是世界范围内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明确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陕西、甘肃、四川、青海等地小麦主栽和区试品种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及抗性基因的分布,分别利用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Pst)和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Bgt)流行小种对194份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及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有81份(41.80%)小麦材料对Pst混合小种表现抗性,33份(17.00%)对Bgt混合小种表现抗性;成株期分别有137份(70.60%)及111份(57.20%)小麦材料对PstBgt混合小种表现抗性。利用Genotyping by Targeted Sequencing (GBTS)液相芯片技术对194份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携带Yr17、Yr26、Yr29、Yr30、Yr75、Yr78、Yr80、Yr82、YrAK58、YrSP Pm21基因的材料分别有16、9、68、62、31、88、3、5、16、9和1份,携带QYrsn.nwafu-1BL、QYrsn.nwafu-2AS、QYrqin.nwafu-2AL、QYrhm.nwafu-2BC、QYrsn.nwafu-3DL、QYr.nwafu-4BL、QYrsn.nwafu-6BS等抗条锈QTL位点的材料分别有85、30、145、47、8、78和89份,未检测到Yr18Pm2aPm5ePmV抗性基因。本研究为小麦抗病育种及抗病基因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张文静, 姚福田, 吕红, 秦楠, 殷辉, 赵晓军, 任璐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70-28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炭疽病是辣椒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目前山西省辣椒炭疽病主要病原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对于生产上常用防治辣椒炭疽病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以及对戊唑醇的抗药性风险,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西省不同辣椒产区的93个C. scovillei菌株对4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抗戊唑醇C. scovillei菌株,研究这些抗性菌株的适合度,并分析它们和其它3种供试杀菌剂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对C. scovillei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364 1±0.019 2、3.126 7±1.221 2和0.817 1±0.328 3 μg·mL-1,供试C. scovillei菌株对这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的单峰曲线,呈近似正态分布,未出现敏感性降低的亚群;对吡唑醚菌酯的平均EC50值为0.123 6±0.190 8 μg·mL-1,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 930.98倍,敏感性分布呈左偏态,已出现敏感性降低亚群。室内药剂驯化获得10株抗戊唑醇C. scovillei菌株(低抗6株,中抗4株),其中有6株对戊唑醇的抗性可稳定遗传;和对戊唑醇表现敏感的亲本菌株相比,抗性菌株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致病力均降低。交互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C. scovillei菌株,戊唑醇与苯醚甲环唑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与咪鲜胺、吡唑醚菌酯之间无交互抗性。研究结果为山西省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 叶璐, 张超凡, 程苗嘉, 王文, 马慧, 王璟睿, 李红叶, 焦晨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81-288.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中国柑橘褐斑病菌的种群组成及优势种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 (SDHIs) 的敏感性,本研究针对7个柑橘主产区的135个柑橘褐斑病样品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和优势种群的药剂敏感性测试。在本次分离获得的155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中,盖森链格孢 (A. gaisen) 的数量已超越交链格孢 (A. alternata),成为新的优势病原种群。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0个盖森链格孢菌株对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0.4129~4.7137 mg·L-1,平均值为1.9257 mg·L-1;氟吡菌酰胺对供试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0.1272~3.3648 mg·L-1,平均值为1.1149 mg·L-1。盖森链格孢群体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分布均为连续的单峰曲线,且通过K-S检验 (Kolmogorov-Smirnov test) 验证符合正态分布,未发现抗药性菌株。因此,1.9257 mg·L-1和1.1149 mg·L-1可分别被确定为盖森链格孢对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基线。此外,来自不同地区的盖森链格孢对这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 (P>0.05),所有供试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普遍高于啶酰菌胺。本研究为利用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防治柑橘褐斑病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技术依据。
  • 刘言, 段晓欣, 成泽珺, 高续恒, 宋雅静, 刘圣明, 郑伟, 徐建强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289-300.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是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引起的土传病害,其侵染小麦产生各种毒素并造成小麦白穗现象,对小麦产量与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明确戊唑醇对F. pseudograminearum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抑菌作用与对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效果,本文研究了戊唑醇对F. pseudograminearum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产孢的影响,建立了F. pseudograminearum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并进行了戊唑醇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对F. pseudograminearum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056 0±0.032 1) μg·mL-1,对F. pseudograminearum孢子萌发的EC50值>50 μg·mL-1;通过比较3株供试F. pseudograminearum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与产孢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发现孢子萌发的EC50值最高,EC50值>8 μg·mL-1;芽管伸长与产孢的EC50值最低,EC50值<0.01 μg·mL-1;且不同质量浓度戊唑醇处理使F. pseudograminearum菌丝、芽管与分生孢子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畸形,戊唑醇质量浓度越高致畸作用越明显;430 g·L-1戊唑醇悬浮种衣剂(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treatment,FS)对小麦不同生长时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拔节期时伊川试验田的相对防效为67.38%,新安试验田的相对防效为71.85%;灌浆后期时伊川试验田的相对防治效果为37.19%,新安试验田的相对防效为36.89%;乳熟期时伊川试验田的小麦白穗率均为6.30%,新安试验田的小麦白穗率为7.21%;430 g·L-1戊唑醇FS防治效果与对照药剂25 g·L-1咯菌腈FS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种杀菌剂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千粒质量无显著变化,表明小麦经过戊唑醇FS拌种后不影响来年麦粒的质量。结果表明戊唑醇对F. pseudograminearum的菌丝生长、产孢和芽管伸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戊唑醇拌种可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研究结果为戊唑醇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
  • 邓安玲, 常若葵, 李卓然, 于玮玮, 苑瑜瑾, 王远宏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01-31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C11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对番茄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生防效果,采用双皿对扣法测定VOCs对番茄灰葡萄孢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细胞膜通透性、菌丝显微形态的影响,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番茄体内抗性相关的POD、CAT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B. velezensis C11 VOCs能显著抑制番茄灰葡萄孢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8.35%;可造成番茄灰葡萄孢产孢量下降、细胞膜受损、菌丝形态改变等;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达76.9%。进一步通过SPME-GC-MS检测B. velezensis C11 VOCs成分,共鉴定出27种物质,其中8种(2-庚酮、2-壬酮、6甲基-2-庚酮、2-甲氧基酚、2-乙基-5甲基吡嗪、2-十一醇、2-十三烷酮、2-十一酮)相对含量较高(占总含量5.43%)。当浓度为0.5 nmol·mL-1时,这8种物质对番茄灰葡萄孢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本研究明确了B. velezensis C11菌株可通过产生具有抑菌活性的VOCs发挥生防作用,同时初步分析鉴定了其VOCs中主要的活性抑菌组分,为深入解析该菌株的生防机制以及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文华, 童朝阳, 张艳霞, 张国欣, 魏婷, 王凤涛, 冯晶, 崔明珠, 蔺瑞明, 侯璐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13-326.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裸粒大麦(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在青藏高原俗称青稞,是在该区域内唯一被广泛种植的禾谷类主粮作物。穗腐病是近年来在青藏高原流行的一种青稞新病害,由禾生指葡孢霉(Dactylobotrys graminicola)侵染引起。该病菌的传播介体为穗螨(Siteroptes spp.),二者是互利共生关系,目前尚无有效防治穗腐病的方法。研究穗螨共生细菌的多样性,确定优势菌的种类,有助于揭示保持穗螨-病原菌复合体稳定性的调控机制,从而为穗腐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新线索。本研究中,从穗腐病流行区表层土壤和青稞病穗中收集穗螨的成螨,采用2种方法,即培养活体穗螨或经表面彻底消毒的穗螨研磨组织,分离来自穗螨(体表+体内)或仅来自体内的共生细菌,再通过16S rDNA特异引物测序,对分离所获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来自土壤中的穗螨,(体表+体内)共生细菌为23个属,体内共生细菌为16个属,其中有9个属在体表和体内均有分布。土壤穗螨(体表+体内)共生细菌群体中,放线菌门的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优势菌属,其次是假单胞菌门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土壤穗螨体内共生菌群中,Microbacterium(52.1%)和Pseudomonas(22.1%)比例明显高于穗螨(体表+体内)中的比例33.7%和6.8%,而Streptomyces仅分布于土壤穗螨的体表。来自青稞病穗中的穗螨,(体表+体内)共生细菌有16个属,体内共生细菌为18个属,其中有14个属在穗螨体内、外均有分布;假单胞菌门的3个属StenotrophomonasPseudomonas和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是病穗中穗螨的优势共生细菌,而且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土壤穗螨,其次是放线菌MicrobacteriumRhodococcus,二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土壤穗螨。从穗腐病流行区域土壤穗螨上检测到的放线菌门菌株数量是假单胞菌门的2.3~2.8倍,但青稞病穗中穗螨共生的假单胞菌门菌株数量是放线菌门的1.9~2.4倍。因此,表层土壤和青稞病穗中穗螨的共生细菌群体组分存在较大差异,其中MicrobacteriumRhodococcusStreptomycesPseudomonasStenotrophomonas是优势共生菌,它们可能在促进穗螨赖以存活的营养来源D. graminicola侵染青稞幼穗和大量繁殖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 黄鹏, 史晓斌, 黄莉萍, 颜健红, 罗敏, 付威, 谢振宇, 王培, 陈建斌, 杜娇, 张德咏, 李凡, 刘勇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27-33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光合细菌分离培养基从云南省玉溪市猕猴桃根际土中分离光合细菌,并测试其对烟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TMV) 的抑制效果;同时,对分离到的光合细菌进行次生代谢产物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5-ALA)产量测定;随后,对分离到的光合细菌菌株及其次生代谢产物5-ALA开展抗TMV的抑制效果测试,并对其抗病毒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所分离到的光合细菌菌株YN-1经形态学鉴定、革兰氏染色、碳源、氮源等生理生化测试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沼泽红假单胞菌 (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YN-1的5-ALA产量高达4.37 mg·L-1。分别喷施YN-1发酵原液和次生代谢产物5-ALA后均能降低供试本氏烟上烟草花叶病的发病率,结果显示YN-1发酵原液较清水和5 %氨基寡糖素水剂300倍液分别降低69.88%和24.24%;40 mg·L-1 5-ALA较清水、5%氨基寡糖素水剂300倍液分别降低74.70%、36.37%。通过对供试本氏烟相关抗病基因复制水平的检测,发现喷施了YN-1发酵原液和5-ALA后,供试本氏烟SA途径抗病基因较对照有显著的上调。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沼泽红假单胞菌YN-1菌株发酵原液及其40 mg·L-1的次生代谢产物5-ALA能有效降低TMV对烟草的侵染。
  • 研究简报
  • 莫艳芳, 罗强, 普特, 施竹凤, 杨童雨, 李燕梅, 陈齐斌, 杨佩文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38-342.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小杰, 王林英, 董孔军, 何继红, 郭成, 杨天育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43-347.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655
    摘要 ( ) PDF全文 ( ) 附加材料   可视化   收藏
  • 姜宁, 薛寒, 李永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48-351.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婷, 曹春玲, 周逸文, 王卉, 李齐升, 单宏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52-355.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韦吉霞, 张定里, 郑元仙, 王继明, 陈小龙, 余磊, 何元胜, 高鹏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56-359.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09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史亚娟, 谢莉娜, 孙书豪, 崔荧钧, 李好海, 周涛, 陈琳琳, 施艳, 杨雪, 李洪连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55(2): 360-364. https://doi.org/10.13926/j.cnki.apps.001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