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79-06-10
  

  • 全选
    |
  • 戴芳澜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扼要叙述了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些外国传教士、军人、官吏、学者、专家等等来我国调查、采集真菌标本的年代、历史背景、调查地区和路线以及调查结果的大致情况。
  • 陈鸿逵, 王拱辰, 汪利群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1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菽麻(Crotalaria juncea L.)茎上分离的两种不同的镰刀菌,用其单孢分离物接种,结果显示出一种是对菽麻致病性较弱。另一种则引起菽麻的蒌蔫率很高。根据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和米饭培养基上生长和形态性状进行鉴定。第一种为F.acuminatum Ell.&Ev.;第二种为F.udun.Butl.var.crotalar-iae Padwick。
  • 方中达, 许志纲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测定单价、二价和三价金属盐和杀菌物质等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Uyeda et Ishiyama) Dowson]噬菌体影响的过程中,发现铁盐可以钝化OP1型的游离噬菌体,而时已经被吸附的噬菌体则完全没有影响。铁盐的钝化噬菌体主要是铁离子的作用。三价铁盐的钝化作用比二价亚铁盐强。对低浓度的噬菌体悬浮液(n×104/毫升),其最低有效浓度为3-5×10-3M;对高浓度(n×108-9/毫升)的噬菌体悬浮液,其最低有效浓度为1×10-3M。铁盐溶液的浓度超过1×10-3M时,不仅使游离噬菌体全部钝化,对细菌也有致死作用。
  • 谌谟美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泛北极植物区中的中国-喜马拉雅亚区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由于自然历史演变的结果,它有着明显的植物分布垂直带谱,森林植物和真菌资源也异常丰富,本文将分期报道本地区的一些新种、珍贵树种病原真菌和药用真菌以及我国内陆首次发现的稀有真菌。本期报道本区系中几个新种和新记录,新种是:1、拉康柄锈菌Puccina lakanensis sp.nov.;2、申格热多孢锈菌Phragmidium shengezieense sp.nov.;3、扎木多孢锈菌Phrag-midium zamonense sp.nov.,新记录是:伊藤囊孢锈菌Blastospora ItoanaTogashi et Onuma。新种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并在每种下讨论了该种和它相近种之区别,新记录有汉文描述。
  • 柯冲, 陈辉, 陈元忠, 章连钧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环斑花叶是一种危险性的病毒病。用浸出法及2%磷钨酸负染的病叶汁标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状颗粒,呈长而稍弯的线状构造,直径为10-15nm,平均为12.5nm,长度最长为1200nm,最短为200nm,长度在700-800nm的线状颗粒最多,占总数的69.3%。在病叶的超薄切片中,同样也观察到线状颗粒。这些线状颗粒多达几百个,平行排列,集中成束,位于靠近细胞壁的原生质中。健叶不论采用浸出法或超薄切片制备的标本,均未观察到与上述相同或相似的线状颗粒。所以,我们认为这些线状颗粒不是番木瓜的细胞成分,而是病原病毒的一种构造。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感染细胞内叶绿体变小、变形及其基质和淀粉粒减少的现象。
  • 史春霖, 徐绍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郊区玉米和高粱上的三个汁传病毒分离物鉴定为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B (MDMV),它可被桃蚜(Myzus persicoe)由玉米传至玉米,这三个分离物不侵染约翰逊草(Sorghum halepense(L) pers)。稀释终点是10-2-10-3;致死温度是50-55℃;体外保毒期是1-2天。MDMV的颗拉长度是735±15毫微米,在染病高粱叶的细胞质中观察到凤轮状内含体。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 Beauv),马唐(Digitavia Sanguinalis(L) Scop),蟋蟀草(Eleusine indica(L) Gaertn),矛叶荩草(Arthraxan Lancelatus(Roxb) Hochst)是北京地区MDMV的天然寄主。该病毒也侵染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 Trin)。
  • 陈声祥, 阮义理, 金登迪, 林瑞芬, 陈光堉, 高东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水稻黄矮病,是六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病,目前分布范围广,一般发病损失产量2-3成,是南方稻区的一个重要病害。
    本病的症状特征是:始病叶位,在水稻生长前期,从顶叶以下一、二叶开始;病斑先从叶尖端开始向叶基扩展,全叶形成叶肉黄化、叶脉绿色的条状或斑驳状花叶,以后向上纵卷枯黄;病叶与茎杆夹角增大。
  • 王金生, 林茂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5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自然发病的材料进行产孢试验,漂浮在水面上的病叶孢子囊产生最多。孢子囊产生的适宜温度在15-25℃,介质的pH位在5-7,黑暗条件有利于孢子囊的产生。
  • 赵学源, 蒋元晖, 张权炳, 邱柱石, 苏维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79, 9(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尤力克柠檬和葡萄柚作指示植物,鉴定广西、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四川等6个省(区)的873株柑桔中有691株受苗黄型衰退病毒感染,说明这种病毒的分布相当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