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第1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0-06-10
  

  • 全选
    |
  •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1): 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综述了我国自1950年以来有关植物病毒及病毒病害的研究概况,其中包括我国已知的植物病毒病,植物病毒的分离物及株系,新病毒的报道,电子显微镜的观察,抗血清的制备及血清反应研究,在寄主植物中病毒之间的干扰,有关病毒核酸的研究,病毒侵染对植物生理的影响,介体的研究,病毒病的发病及流行,植物对病毒的抗性以及农作物病毒病的防治等。文章共引述了136篇参考资料。
  • 陶家凤, 秦家忠, 肖际亨, 沈言章, 赵福臻, 李天眷, 谢贻远, 何代富, 饶有后, 黄显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1): 15-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黄色花叶病,是近十多年来在四川雅安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病株叶片表现出短细条褪绿或变黄的花叶和桔黄色至枯黄色边缘不整齐的斑驳和条纹,心叶紧裹或扭曲,严重的在未抽穗前死亡。抽穗的穗短小,籽粒不饱满。病田约减产10-70%。根据几年的试验,证实这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害,汁液磨接可引起发病。在田间,它主要由土壤传播,病根也有较强的传病能力,采自病株的种子及田间的昆虫不传病。它为害小麦属的一些植物,黑麦和大麦的个别品种发生过病株,普通小麦的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有一些是免疫的。三年的观察,田间小麦发病期的大气日均温不超过17℃,盛发期的最高气温不超过13.7℃。小麦的播种期与发病关系密切,早播的(10月)发病严重,稍迟的(11月)发病减轻,迟播的(12月及以后)基本不发病。根据试验结果,它可能是土传小麦花叶病的一个新株系,暂称为四川黄色株系。
  • 商洪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1): 29-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陕西关中夏玉米栽培区玉米大斑病菌主要越冬菌态是病斑内菌丝体,其次是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干枯病叶中的菌丝体和病斑表面的分生孢子可存活两年以上。
    2.越冬病斑内菌丝体可从气孔抽生出新分生孢子梗或由营养菌丝分化出分生孢子梗产生孢子。产孢温度范围为10-35℃,适温15-28℃,并要求保持90%以上的相对湿度或叶面呈湿润状态。
    3.地面以上的病残体堆积物或秸垛是主要越冬基地,因病残体绝对数量多,越冬率高而稳定,其次是散布地面的病残体。越冬病源出现时期相当长,可以作为玉米大斑病初侵染及后续侵染菌源。
  • 白金铠, 潘顺法,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1):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取高粱幼苗切去根部,削去外部叶鞘,露出生长锥,放在乳酚油锥蓝染剂(或棉蓝里)煮染20分钟左右,至材料软化为止,取出夹在两片载玻片里压开,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病株生长锥和心叶细胞组织染成浅蓝色,丝黑穗菌菌丝染成深蓝色,呈一段段瘤节状分枝,易于识别。据两年田间对比试验结果,本法预测田间发病率比较准确、简易、快速,适用于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预测药剂效果。田间高粱出苗后,分期取病株以徒手切片染色观察,侵染菌丝先集中于生长锥基部,后移向生长点里,花芽分化后移进花穗里。成株的高粱病株的每节组织里,均有丝黑穗菌丝存在。丝黑穗菌从高粱幼芽芽鞘侵入,侵入时期从种子发茅到芽长1.5厘米。在高粱幼苗生长锥里的散黑穗菌和坚黑穗菌的菌丝与丝黑穗菌菌丝,在形态上不易区别。
  • 谭永久, 徐富有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1):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品种抗性的苗期鉴定方法,以5-10克/尺2棉籽菌粉接种2寸深土壤,土温23℃左右,土壤湿度在初见病前50-60%,后期70%左右,促进发病加重,缩短鉴定历期,在出苗后25天,可确定不同品种的抗性。七年来利用我省自然气候特点,春、秋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筛选杭病材料。早期鉴定品系抗性,证明了棉花品种苗期鉴定的抗性与蕾期发病趋势基本一致。
  • 张秀华, 李国玄, 梁锡娴,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用亚硝酸诱变方法,从烟花叶病毒番茄株获得两个突变株——N11和N14。它们在番茄、烟等植物上都不产生病状。在温室和田间,预先接种N11或N14可使番茄和烟干扰强株的侵染。
    对弱毒株和强毒株的生物学和理化性质的比较实验说明,弱毒株的增殖速度和病毒浓度都低于强株系。N11外壳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也与强株系不同。
  • 吴自强, 何云昆, 徐守蓉, 昌世翠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1):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橙叶病过去在我国没有发生的报道,1978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等地的稻田中,第一次发现有水稻橙叶病病株。1979年作者对其病状、介体昆虫种类和传毒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所获结果与国外有关报道基本一致。
  • 谢联辉, 林奇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1): 59-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我国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锯齿叶矮缩病(Ragged stunt disease)的病害症状、传染途径、传病特性、病害潜育期、双重感染和病原性状等问题。研究结果证明,此病与东南亚国家新近报道的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是同一种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