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第1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0-12-10
  

  • 全选
    |
  • 许志纲, 朱家玲, 方中达, 朱玲玫, 李慧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73~1979年间,以六合县农科所为基点,研究了测定田水中噬菌体数量的消长来预报水稻白叶枯病。病田噬菌体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早期的田水中很少测得噬菌体,到分蘖末期其数量急剧增加(急增期),以后随病害的发展而增加,到生育末期又逐渐下降。田水中噬菌体的数量达到每毫升500个时作为"急增期"的指标,这时距田间病害的始发期有10天左右,根据噬菌体急增期可以预报病害的始发期。同时,发病田块的噬菌体在急增期的数量一般都达到或超过每毫升1000个,低于这个量的田块一般不发病。根据田水中噬菌体的数量消长,可以预测特定田块在将来是否发病。
  • 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7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六十年代以来,在生产上不断发现一些抗稻瘟病的品种,但在推广、栽种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抗病性。为探明其丧失原因及防治对策,1976年起开展了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协作研究。
  • 陈鸿逵, 王拱辰, 盛方镜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8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进行水稻普矮病毒(RDV)的抗血清制备上,在缺乏超速离心机设备条件下,采用了聚乙二醇(Polyethlene Glycol即PEG-MW6000)结合用低速离心机达到抗原的部份纯化。试验结果说明在抗原制备上,PEG的浓度达6%(重量/容积),NaCl0.3M,磷酸缓冲液0.03M,pH6.8,是最适条件。抗原-抗体反应用小管沉淀反应技术及琼脂扩散技术,均获得良好效果,反映制备出的RDV抗血清具有相当高的效价。例如:免疫化过程上,以抗原注射家兔一次的,抗血清效价,在多数的试验中为1/640;经注射三次或四次的,效价高的达1/2560,有一只兔经注射一次,另一只注射六次,其抗血清效价高达1/5120。
  • 章正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89-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入小麦中经常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扩大了小麦矮腥病菌的传入寄主,也增加了某些禾草腥黑穗病随同传入的可能性。根据小麦矮腥病菌与某些禾本科腥黑穗病菌在动态方面的近似,以及在冬孢子萌发生理、寄主范围等方面的共同点,结合进口检验中禾本科杂草种子的出现频率,提出Tille-tia caries,T.secalis,T.decipiens,T.fusca,T.elymi,T.lolii等六种禾本科植物腥黑穗病菌为小麦黑腥病菌的近似种。
  • 黄河, 徐大雅, 王春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95-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疫病菌在供应三羧酸循环中任何一种有机酸的情况下能很好地利用铵盐为氮源,但要有足够的钙以消除因辅加有机酸而带来的螯合钙、增加外渗等不利影响。试验过的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以及丙酮酸都有作用,仅作用大小不一。有机酸在以氨基酸或胨为氮源时也有促进作用。菌含有延胡索酸酶,酶解产物为苹果酸。不论在何种氮源的情况下都需要钙。最适钙浓度因是否存在有机酸和螯合剂而定。钙能减少因钠离子和有机酸阴离子对于营养平衡的破坏而引起的核酸外渗。所测菌株在钙和有机酸的反应上没有根本性的差别。
    改进了已有的合成培养基,使菌体生长量达到天然培养基上所得到的水平。
  • 刘艾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103-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在本文报道的是:从选自克山农科所1978年夏播田克新二号品种马铃薯纺锤块茎(经茎尖培养汰除其它病毒而未脱掉PSTV)1979年在北京西郊栽培的植物叶组织,提取2M LiCl可溶性核糖核酸,经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出PSTV-RNA。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害在我国最早发现于黑龙江省,一般减产率达20~70%。
  • 田波, 张秀华, 梁锡娴, 曹小芝, 盛方镜, 陆关成, 侯世昌, 陆家兴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109-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亚硝酸诱变获得的烟花叶病毒弱株系N11,在实验温室中对番茄和烟感染强株系具有保护作用。在杭州市的田间实验中,接种N11弱株系的番茄比未接种的对照增产11.39%。在兰州市的田间和生产性温室实验中,分别增产10.9~12.7%和27.5~32.2%.
  • 张明厚, 吕文清, 钟兆西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113-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发生的大豆病毒病,其症状主要为黄斑花叶、顶枯、皱缩花叶及卷叶等类型。根据对50个毒株测定的结果,这些病害的病原均属于大豆花叶病毒(SMV),但由于它们所引起的症状不同,可认为是三个不同的株系,即黄斑株系(SMV-Y,引起黄斑花叶和皱缩)、顶枯株系(SMV-T,引起顶枯)和卷叶株系(SMV-C,引起卷叶)。三个株系都由种子带毒传病,田间可由大豆蚜传染,属口针带毒型,只能系统侵染大豆及秣食豆,在菜豆品种家雀蛋上形成局部斑,不能侵染豇豆、眉豆、豌豆、普通烟、苋色藜等,在多种其他菜豆品种上无症。SMV-Y的稳定性较低,失毒温度为50°~55℃,稀释限点为10-2,体外保毒期为12小时至两天,病毒粒体为线状。
  • 梁子超, 祁惠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119-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松壳色单隔孢(Diplodia pinea(Desm.) Kickx)引起的马尾松梢枯病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
    马尾松梢枯病的主要症状有梢枯、嫩梢弯曲、溃疡、流脂、叶枯,甚至全株死亡。病原菌的特征是分生孢子双孢,褐色,大小为28.5~39.9×14~17微米。
  • 向玉英, 徐梅卿
    植物病理学报. 1980, 10(2): 125-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根腐病菌在河南省东部及北京地区对一年生杨树苗木,包括加杨,以及二年生洋槐造成很大损害。此病于五月雨后发生,产生网状菌丝体或根状菌索。在7月至8月,主干基部或地面复盖其紫色绒毛状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