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1-12-10
  

  • 全选
    |
  • 任欣正, 韦刚, 齐秋锁,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九种植物上22个青枯菌的菌株,进行形态、染色、生理生化反应、致病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们都是属于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因此,以前报道的甘薯瘟的病原细菌Pseudomonas batatas Tseng and Fan,应改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ncith,不同寄主青枯菌菌株,它们的有些生理生化反应有明显的差异,但更为明显的是它们的致病性不同。测定的7种寄主上的青枯菌菌株,根据它们对茄的致病力很强,番茄、茄、姜、花生、甘薯、油橄榄和木麻黄菌株可归入小种1;马铃薯菌株对马铃薯的致病力很强,而对茄、番茄和辣椒的致病力中等,归入小种3。属于小种1的7种植物的菌株,致病性也有所不同,它们可作为不同的菌系。桑菌株的致病性较为特殊,很难归入已报道的小种。根据对6种糖和醇的利用以及脱氮作用的能力,番茄、茄、花生、油橄榄菌株属生物型Ⅱ;姜、木麻黄、甘薯菌株属生物型Ⅳ;马铃薯菌株属生物型Ⅱ,桑菌株属生物型Ⅰ。但桑菌株人工接种不侵染茄和马铃薯。烟叶过敏反应的测定表现黄斑而从未表现过敏反应,它的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青枯假单胞菌划分为小种和生物型,目前意见还不一致,加上我们测定的菌株有限,有关这方面的工作,也待进一步研究。
  • 梁宗琦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罹病茶树害虫中分离到5种拟青霉,它们是:斜链拟青霉(Paecilomy-ces cateniobliquus Liang sp.nov.)、环链拟青霉(Paecilomyces catenia-nnulatus Liang sp.nov.)、细脚青拟霉[Paecilomyces tenuipes(Peck) Samson]、粉质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 (Holm ex S.F.Gray) Brown et Smith]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 (Wize) Brown et Smith]。
  • 刘福昌, 陈策, 王焕玉, 张学炜, 王绍玲, 陈延熙, 章正, 王学玲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辽宁地区,苹果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在苹果树上的小僵果、死果台、粗皮、爆皮枝等部位越冬。翌年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已失去萌发力,落地病果在初侵染中不起什么作用。
    病菌可以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果实。苹果在幼果期即感病,此时不抗侵入但抗扩展,潜育期长达一个月左右。七月中旬以后病害大量发生,直至9月中旬持续为害。根据果园中病菌孢子出现期,约在6月15至25日喷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20天左右连续喷施160~200倍波尔多液或锌铜石灰液三次,可以有效地控制炭疽病的为害。1964年和1965年,在辽宁地区进行大面积防治试验表明效果良好,可以大面积推广。
  • 南玉生, 柯治国, 芦令娴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油橄榄(Olea europaea L.)青枯萎蔫病树的根、茎和枝条上分离致病性的假单胞青枯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在电镜下观察,菌体形状大小为0.5×0.8~1.6×2.2微米;有1~7根鞭毛,长为2.6~7.5微米,通过寄主植物的接种试验,能导致多种植物感病,但和花生青枯病菌有明显差异、致病性有所不同,发病速度有快慢之别。我们认为这可能是青枯病菌假单胞菌油橄榄的一个变种。
  • 向玉英, 花晓梅, 赵经周, 田淑敏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27-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分布广泛,严重为害杨树。分生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菌由伤口、皮孔或表皮侵入寄主。每年5~6月为春季发病高峰,9月为秋季发病高峰,秋季发病较春季为重。孢子的飞散高峰在8~9月。病害的消长与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雨季孢子飞散较多,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要求水分,在黑暗下发芽率高。病原可潜伏侵染,一般在2~3年生枝干上侵染较多,7~9月是潜伏侵染的高峰。除杨树外,还能为害多种阔叶树。病原在麦芽糖和蛋白胨培养基中菌丝生长较旺盛,在蔗糖和硝酸钾培养基中有利于分生孢子器形成,杨树树皮汁液能促进分生孢子发芽。
  • 吴佩玉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3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柞树白粉病是柞树的主要病害,在我国的大部分有柞林的省份都有发生和危害,严重的影响柞树的生长发育和放养柞蚕。1977~1980年,我们对此病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染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的是病原菌形态观察、传染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和树种的关系、对柞树生长和养柞蚕的影响及有效的防治方法:6月下旬~7月上旬,往柞树上喷布0.05~0.1%浓度的霉锈净或甲菌定,大面积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4~92.5%和75.5~87.5%,对柞树和柞蚕无药害。
  • 陈吉棣, 蔡芳井, 张贞材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43-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福州、三明、北京三地收集的60个病菇上,得到了两种轮枝菌:菌生轮枝菌Verticillium fungicola(Preuss) Hassbrauk (Syn.V.malthousei Ware,马氏轮枝菌)和蘑菇轮枝菌V.psalliotae Tresch。我国过去编写的有关洋蘑菇栽培的小册子或著作中,虽提到了马氏轮枝菌,但没有自己的研究资料。蘑菇轮枝菌是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两种轮枝菌的形态作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在洋蘑菇上的症状和预防措施,作了比较和探讨。
  • 研究简报
  • 曹为玉, 赵万英, 赵士敏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48-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从一九七七至一九七九年引进一批国内外小麦品种(基本上包括了小麦三大基因库的材料),在小麦丛矮病毒(NCMV)的重病区进行了自然发病的抗性测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
  • 布仁巴雅尔, 徐淑琴, 冯至兰, 鲁光球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7~1979年我们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
  • 刘正简, 王瑞英, 赵学春, 国际翔, 田希文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甜菜的病毒性病害,是我国甜菜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类型较多。
  • 高日霞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国内各地未见报道。
  • 段双科, 马秉元, 李亚玲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11(4):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1980年研究了应用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粗提液快速测定T型细胞质玉米的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