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2-03-10
  

  • 全选
    |
  • 阮义理, 金登迪, 林瑞芬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经卵带毒虫接种47种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以无毒若虫进行回接和血清学反向间接炭凝法检测被接种植物。结果水稻矮缩病毒的寄主除水稻(oryza sativa L.)外,还有:Oryza sativa var.fatua,O.australiensis,O.barthii,O.brachyantha,O.latifolia,O.nivara,O.glaberrima,Hordeum distichum,H.distichum var.nudum,H.vulgare,Triticum aestivum,Secale cereale,Avena sativa,Zea mays saccharata,Setaria italica,S.viridis,S.Faberii,Echinochloa crusgalli,E.crusgalli var.hispidula,E.crusgalli var.mitis,Alopecourus aequalis,Paspalum thunbetgii,Polypogon fugax,Leersia japonica,Setaria lutescens,Eragrostis ferruginea,Lolium multizlorum.和Beckmannia erucaeformis.等28种。
  • 谢浩, 王志民, 李维琪, 尼沙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疆五家渠分离到一株病毒,鉴定为小麦线条花叶病毒WSMV,致死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7天,稀释限点500~1000倍。病毒颗粒长度700×18毫微米,在感病的小麦叶细胞质中观察到风轮状包含体。其病原由螨(Aceria tulipae)传播,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cestivum L.)、黑麦(Secale Cereale L.)、燕麦(Avenae sativa L.)、高粱(Sorghum valgare L.)、黍(Panicum miliaceum L.)、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itcolor Cost et Reyn)表现系统花叶病状,可通过介体感染玉米。
    该病毒与玉米矮花叶病毒,大麦条纹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的血清反应为阴性。该病毒在我区的发生量约占小麦上总病毒数量的80%以上。
  • 吴新兰, 庞志超, 田立民, 胡吉成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五年来,高粱丝黑穗菌的一个新的生理小种在辽阳、忻县发生。它侵染抗病的杂交高粱晋杂五号等。这个小种与公主岭小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对3197A及甜高粱苏马克的致病力。自1970年以来,大面积栽培亲缘单一的杂交种是导致生理小种发生与变异的原因。
  • 王清和, 吴洵恥, 潘大陆, 许立瑞, 吴传德, 胡茂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曾试验比较了棉花黄萎病六种人工接种方法,其中,以土壤接菌结合棉苗伤根的方法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的黄萎病菌生理型做了鉴定试验。根据两个鉴别寄主——陆地棉岱字15号和海岛棉8763依的抗感反应,将测试的44个单孢菌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生理型。66.7%的菌系属于生理型I号,分布山东各主要棉区。
  • 陈作义, 沈菊英, 彭加木, 郑冠标, 陈慕蓉, 李继勇, 许若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广东省海南岛发现几种绿肥植物:巴西苜蓿、卵叶山蚂蝗、暗紫莱豆、爪哇大豆罹患了植物黄化病害。病株表现症状:植株矮化、枝叶丛生、叶变小、普遍退绿或黄化。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病株叶柄韧皮部筛管细胞超薄切片中,存在大量的类菌原体(MLO)。这些菌体形态多样,有些可见菌体内纤维状样核酸物质,有的菌体正处于二分裂、或发芽状态。这些MLO大小分别为170~800nm、170~700nm、250~650nm、375~770nm。由于在病株中发现有MLO存在,而健株中则没有。可以初步认为四种绿肥植物丛枝病是由MLO所致。
  • 谌谟美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27-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中国-喜马拉雅区系中的一些真菌新种和新记录"(1979年)的继文,本期报导本区系中新种黄花木夏孢锈菌Uredo piptanthus sp.nov.和西藏柄锈菌Puccinia tibetica sp.nov.;高原特有种和古化石种中国鞘柄锈菌Coleopuccinia sinensis Pat.、日本明痂锈菌Hyalopsora japonia Diet.及珍贵树种、药用植物病原真菌Peridermium complanatum Berc.、乔松鞘锈菌Peridermium brevius Berc.、麻黄色被锈菌Peridermium ephedrae CKE当归柄锈菌Puccinia angilicae Fuck.、最后描述了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病原-角落叶松锈菌Melampsora laricicaraearum Kleb.和木蓝锈菌Raveneia indigoferae Trans.。
  • 景学富, 杨竹轩, 张愈学, 李学章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3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楂花腐病是我国山楂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在病僵果内越冬,翌年春季从地表潮湿处的病僵果上产生子囊盘。子囊盘肉质,灰褐色,盘径3~12毫米,盘柄长1~18毫米。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椭园形或卵园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大小为7.4~16.1×4.9~7.4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柠檬形,串生,孢子串可分枝,分生孢子大小为12.4~21.7×12.4~17.3微米。经观察及接种试验表明,除山楂外,接种的其他树种均不发病。根据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山楂花腐病菌鉴定为Monilinia johnsonii(Ell.etEv.) Honey,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 周宗璜, 刘振钦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寄生在知母花茎和蒴果上的一种新的锈孢锈菌,命名为知母锈孢锈菌,并作了描述和比较。
  • 冷怀琼, 刘德成, 蔡如希, 刘襄成, 江楚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39-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1972~1979年调查研究苹果赤衣病的总结。
  • 钟兆康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45-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试验杨树水泡型溃疡病菌分生孢子的萌芽不超过2小时。以2%葡萄糖溶液处理的孢子萌芽率最高为92.8%。冰箱保存14个月的分生孢子,经24小时的发芽率为73.5。
  • 陈策, 刘福昌, 邢祖芳, 张学炜, 史秀琴, 郭进贵, 陈延熙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树对腐烂病的抗病性的研究应着重于抗扩展因素的分析。本文报导了1962~1964年关于苹果树愈伤能力与抗扩展关系的研究结果。
  • 研究简报
  • 吴全安, 代法超, 朱贤朝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国际上一直是根据在玉米自交系整株幼苗上的致病性以鉴别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Miy.)的两个生理小种,即T小种和O小种。工作中发现在自交系幼苗上接种鉴定一次,需时较长,且接过种的幼苗不宜再用。
  • 成卓敏, 陈全, 傅仓生, 李振兰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麦区发生的重要病毒病害之一。从1960年以来,先后多次在我国主要麦区大流行,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 李勇, 潘顺法, 白金铠, 信淑兰, 卢管仲, 王子权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大斑病是世界春玉米产区分布较广,为害较重的重要病害。国内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山西、河北的北部、陕西的大部地区、甘肃的天水、山东的胶东沿海、以及云、贵、川、鄂、桂等省区的春玉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