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2-06-10
  

  • 全选
    |
  • 许志纲, 朱家琳, 卢其渝, 方中达, 王美珍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感染白叶枯病的稻叶、种子和田水中先后分离到24株噬菌体,测定了它们在琼胶平板上形成噬菌斑的大小、血清学反应、热钝化温度、铁盐的钝化作用、寄主范围、一级生长曲线以及在电镜下观察它们的形态。根据测定结果,可将它们区分为两个类群。第一群称为XOP 1型,以OP-3为代表,其噬菌斑直径为3~5毫米,热钝化温度为58℃/10分钟,易为三价铁盐所钝化;寄主范围较窄;潜育期为40分钟,上升期3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35个。第二群称为XOP 2型,以OP-12为代表,噬菌斑小,热钝化温度68℃/10分钟,对三价铁盐不敏感,潜育期80分钟,上升期50分钟,平均裂解量为8个。它们都是蝌蚪形,但OP-3的尾部细长而不能收缩,OP-12的尾部短粗而能收缩。
  • 陶家凤, 沈言章, 秦家忠, 秦芸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7-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白粉病具不同抗性的11个小麦的种和品种上进行的按种试验表明,在接种后8小时内,分生孢子达到最高萌发率(约为60%),并形成附着孢。在抗病的和感病的小麦叶片上,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没有差异。接种后12小时,在感病的材料上,发现真菌侵入寄主,但在抗病的材料上,发现最早侵入时间,至少要比在感病材料上约晚4小时。接种后36小时,在高感的材料上,萌发的分生孢子有83%已侵入寄主,其中约有70~80%已形成吸胞。在感病、抗病和高抗材料上的侵入率,分别为70,45,27%。形成或开始形成吸胞的分别为55~61,14~27,4~8%。在抗病材料的表皮细胞内,真菌形成的吸胞较小,并有点畸形。在抗病材料的叶面上,真菌的菌丛稀薄,产孢也很少。
  • 蒋振海, 刘命朔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1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一般赤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较少,但经阳光照射后,其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产生极多。
    2.阳光照射能促进小麦赤霉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每毫升2080万),开培养皿盖照射较关盖照射产生分生孢子的数量稍多,照射时间也缩短一倍以上。赤霉菌经阳光连续照射后,可以不断产生较多的分生孢子。
    3.不同光线对赤霉菌产生分生孢子的效用各异。紫外线、日光灯能使其产生分子孢子,红外线和可见光无作用,其中紫外线照射距离17公分,关培养皿盖照射4小时,产生分生孢子最多。
    4.赤霉菌经紫外线照射后,温度、湿度、氧气对其产生分生孢子的形态和数量有一定的影响,在处理后3小时就可以形成新的分生孢子。
  • 阮义理, 金登迪, 林瑞芬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2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小麦丛矮病的寄主范围,用带毒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接种,然后用无毒灰稻虱若虫回接,同时结合血清学反向炭凝法检测,共计测定29属70种禾谷类作物和杂草。结果有16属53种禾本科植物是本病毒的寄主,其中42种是我们新证实的寄主植物。
  • 阮兴业, 蒋育昌, 罗文富, 王家和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25-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5年2月我们在昆明郊区采集镰刀菌过程中,从蚕豆镰刀菌基腐病的标本上分离到两个燕麦镰刀茵的菌株Y088和Y089,在PSA、PDA和米饭培养基上Y088都只产生菌丝体,不产生黏孢团或分生孢子梗座,表现为一个典型的菌丝型镰刀菌;从菌丝上产生两种类型的大型分生孢子,一种为通常的燕麦镰刀菌型(avenaceum-type),另一为类似禾谷镰刀菌(graminearum-type)型。而Y089则只产生贴匐型肉桂色或赤褐色的黏孢团而不产生或只产生极小量气生菌丝,且大型分生孢子弯度较大,是一个典型的黏孢团菌株。使用了11个科41种栽培和野生植物的寄主范围测定表明,两个菌株均能侵染蚕豆和豌豆,轻度侵染苕子,但其致病力较之强致病力的对照菌株Y086为弱,pH值、温度、光照与黑暗处理几项常规生理反应测定表明,两个菌株与对照(Y086,N117)在孢子产生数量上有明显的差别,且单孢子茵落平均生长速度均表现一定的差异显著性,鉴于两个菌株在培养性状、孢子形态以及生理反应与对照菌株均有一定的差异显著性,由于两菌株在自然界主要是单独的或混合的侵染蚕豆引起基腐病、故将其分别命名为燕麦镰刀菌的新型如下:
    Y088 Fusariumavenaceum(Fr·) Sacc·f·fabarum Ruan et al·f·nov·(蚕豆其腐病病菌).
    089 Fusarium avenaceum(Fr·) Sacc·f·fabalis Ruan et al.f.nov.(蚕豆基腐病病菌).
  • 张志德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33-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丝黑穗菌,对玉米幼根、幼芽都能侵染,但以幼芽侵染较多。在幼芽的芽鞘和根茎部位,侵染程度没有明显差异。
  • 吕金殿, 牛淑贞, 甘莉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聚丙烯酰胺薄层凝胶电泳法测定了我国主产棉区棉花枯萎病菌的酯酶同工酶。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供试42个菌系的酯酶同工酶有三种类型主酶带,根据主酶带可以将供试的菌系区分为三个类型。类型一,有E4、E5、E6、E8四条主酶带,包括13省的菌系31个,类型二,有E4、E6、E8三条主酶带,包括6省的菌系10个;类型三,有E6、E8两条主酶带,包括新疆吐鲁蕃的菌系一个。
  • 马德芳, 徐绍华, 张作芳, 胡伟贞, 张成良, 宋淑敏, 赵瑞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经聚乙二醇沉淀、差速离心、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后免疫家兔。得到效价为512-1024的抗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以饱和硫酸铵沉淀和DE32柱层析提纯,用过碘酸盐氧化法制备标记抗体。ELISA测定方法为双抗体夹心法。
  • 赵学源, 蒋元晖, 邱柱石, 苏维芳, 李超扬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柑桔黄龙病同一病树的不同组织进行嫁接传播。单芽枝段为传病率高,其次是无芽枝段,叶碎片可以传病,而枝皮的传病率很低,甚至不传病。
  • 研究简报
  • 钟兆康, 杨桂芬, 苑健羽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57-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米,我国主要花生产区-山东、辽宁、江苏、河北、河南等地不同程度发生花叶病。关于该病的病毒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已有报道。
  • 谭增亮, 高主泰, 张秀华,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弱毒株保护,对烟草花叶病毒强毒株(TMV-L)侵染番茄形成花叶病,而获得免疫性的研究。国内外试验都取得一定效果。
  • 朱惠聪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Voorhees,R.K.在1934年报道了美国南部发生玉米果穗丝核菌病(Rhizoctonia zeae Voorhees)。Немлиенко,Φ.Ε.(1956)曾指出,丝核菌属另外几个种在玉米上的为害和分布是不大的,R.solani Kühn只在玉米根部发现过。
  • 黄克慧, 李固本, 刘景林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2):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观测霜霉病菌在大白菜种株上越冬的情况,我们按照从冬贮存到春季种植的整个过程作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