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2-09-10
  

  • 全选
    |
  • 陈鸿逵, 王拱辰, 梁训义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975~1981年间,从浙江省各地采集麦类赤霉病穗标样500个,分离获得1203个纯菌株,鉴定结果分别属于镰刀菌的12个种和变种。其中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占总标样数的93.9%;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占2.4%;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占1.2%;砖红镰刀菌(F.lateritum)占0.6%;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均占0.4%;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雪腐镰刀菌(F.nivale)、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镰状镰刀菌(F.fusar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F.oxysporum var.redolens)均占0.2%。从福建寄来要求鉴定的标样中,还分离到弯角镰刀菌(F.camptoceras)。
  • 汪可宁, 刘美因, 谢水仙, 李凤春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1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大量的试验结果,找出适合我国叶锈菌的鉴别寄主,它们是‘白蚰包’、‘东方红3号’、‘丰产3号’、‘6068’、‘洛夫林10号’、‘泰山1号’、‘泰山4号’,‘IRN66-331’、‘Redman’等小麦。
  • 刘泉姣, 叶道纯, 徐作珽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2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薯根腐病是我国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在甘薯主要产区蔓延迅速,致使产量遭受严重损失。
  • 邱并生, 裴美云, 谢浩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ELISA检测麦种中的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cy stripe mosaicvirus BSMV)方法简便,灵敏度高,检测抗原的最高灵敏度可达10毫微克/毫升。一粒麦芽稀释1000倍还有阳性反应,也能测出带毒麦粒的种皮、胚和胚芽等部位中的BSMV。另外,还检测了国内外的部分麦种,其中来自新疆、北京、江苏和丹麦的小麦品种中存在BSMV。
  • 褚菊征, 邹雪蓉, 商玉霞, 狄原渤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3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地区水稻白叶枯细菌噬菌体在胨蔗糖(PBS)平板培养基上其溶菌斑有两种类型:Ⅰ型为大斑型PK,直径范围约4毫米;Ⅱ型为小斑型(PSS)直径约1毫米。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结果:两者均呈蝌蚪形,具六角形头部,但小斑型PSS为收缩性短尾,大斑型PK为非收缩性的长尾。Ⅰ型PK头部大小为60×59nm,尾部为133×12nm;Ⅱ型PSS头部为70×59nm,尾部短为95×16nm。研究比较了两种噬菌体抗血清,大斑型抗血清K值为14,小班型K值为300。通过溶斑大小、电镜形态和血清学交叉反应测定的结果,认为北京地区水稻白叶枯细菌的噬菌体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 张良皖, 李桂良, 刘秋芬, 曹信稳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此病分布于河北省24个县、市,山东、四川、江苏亦有发生。病原鉴定为发光假密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x Fr.) Singer],并非Armillariella mellea菌所致。
    在土壤及朽根上均未发现菌索,在人工培养基上,菌索生长茂盛。用子实体、病土及已无菌丝膜腐朽病根接种不能传病,病根紧接健根全能发病,否则不能发病。病、健根接触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
    据田间调查,土湿即使很高(20%),但地温较低(10℃),病菌不能活动;若土温在15℃左右,土湿在12%以上,病菌开始活动;当土温在25°~30℃,土湿愈大病菌发展愈速;如土湿长期在5%以下,菌即死亡。
    病区开沟封锁,能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 胡公洛, 周丽鸿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我国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湖北省发生的甘薯根腐病,经分离鉴定,主要致病菌为爪哇镰孢(Fusarium javanicum Koord),爪哇镰孢根生变种(F.javanicum var.radicicola),茄病镰孢蓝色变种(F.solani var.coeruleum),其中以爪哇镰孢致病力最强,出现频率也高。另外,在病根中还常分离到串珠镰孢胶孢变种(F.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Sheldon),尖孢镰孢(F.oxysporium Schlecht),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Maubl.) Ashby),它们在单独回接时致病力弱或不致病。
    在河南省分离得到了Fusarium javanicum Koord的典型菌株,在实验室条件下能经常产生子囊阶段甘薯隐赤壳(Hypomyces ipomoeae(Hals) Wr.],证明这个种在中国是存在的。
  • 朱慧贞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9~1980年进行箱式栽培白蘑菇的试验,并同时调查对比病害发生情况,和采用各种措施的效果。
  • 研究简报
  • 洪若豪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59-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刀豆(又名四季豆、芸豆)是罐藏和冷冻食品工业上很有价值的原料。1979年4~5月间,我们在清查青刀豆罐头平酸菌污染来源的田间取样时,在福州市郊青刀豆产区,发现一种青刀豆新的传染性病害——青刀豆菌核病。
  • 白金铠, 潘顺法, 姜晶春
    植物病理学报. 1982, 12(3):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圆斑病是我省目前大面积推广的吉单101杂交种亲本‘吉63’自交系果穗上发生的严重病害,它影响‘吉63’自交系的繁育和制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