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4-12-10
  

  • 全选
    |
  • 黄健坤,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193-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广州地区长豇豆普遍出现的"死藤"除了镰刀菌枯萎病外,疫病也是重要的病原。疫病病原菌经鉴定为Phytophthora vignae Purss。这一发现,对长豇豆抗枯萎病的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Phytophthora vignae人工接种只危害豇豆属各个品种,但刺伤接种能侵染菜豆荚、茄子果实、马铃薯块茎;不能侵染大豆、绿豆、赤豆、豌豆、蚕豆、黄瓜、辣椒。在高菌量接种条件下,所参试的8个品种均不抗病,以"抗病二号"较好。盆栽药效试验以90%乙磷铝300倍液效果较好。喷药后即接种防效达90.81%。喷药3天后还有一定的效果,但接种24小时后再喷药,药效便可降低为51.33%。
  • 研究简报
  • 刘淑绮, 李同庆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00-200,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萎芽病在广东每年从5月份开始发生,6月渐趋严重,7~8月为发病高峰期,直至10月上旬病情下降。我们于1981~1983年分别在海南、英德等地作多点调查,发病率达27.88%。
  • 邓福友, 汪宜萱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01-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两个已经鉴定的小麦叶锈小种和两个未经鉴定的培养物共4个培养物中,分别分离出25个单孢子堆进行繁殖和鉴定。结果表明,没有一个培养物的群体组成是同质的,都包括多种毒力不同的类型。在已被鉴定为小种叶3和洛10类型(80-7-58)的两个培养物的群体中,都包括有14种毒力不同的类型。有的培养物的群体组成比较简单,只包括3种不同的类型。在鉴定小种时,如果叶锈菌的群体包括几种毒力不同的类型,在鉴别寄主上由某致病类型产生的感染型侵染型,可以掩盖其它类型产生的抵抗型侵染型。通过单孢子堆后代的毒力分析,就可以使被掩盖了的致病类型表现出来。本研究从4个培养物分离的100个单孢子堆的后代经鉴定可以区分出24种毒力不同的类型,这说明小麦叶锈菌的毒力是很专化的,群体组成也是复杂的。如果用斯塔克曼建立的鉴定小种方法,仅作一次或简单地鉴定,将不能揭露出叶锈菌群体中包括的客观存在的组成。
  • 沈瑛, 陈国华, 林开仁, 肖培村, 胡冬仙, 谢崇简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07-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7个稻瘟病菌稳定菌株,将588个水稻品种划分为66个品种类群,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测试,提出15个抗多个生理小种的广谱抗性品种,这些良好抗源可作杂交亲本利用。
  • 陆家云, 佘长福, 鞠里红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13-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棉花、茄子和辣椒上分离到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nm dahliae Kleb.)的28个菌株,测定了它们对辣椒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棉花菌株VD-9和茄子菌株VD-26对辣椒的致病力都很强,引起植株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停滞,根、茎维管束变色等症状。发病重的植株,叶片脱落,形成光秆。辣椒菌株VD-20以及棉花和茄子上分离到的其它菌株,不引起矮化的辣椒或其它外部症状,只有个别菌株引起主根及茎基部维管束变色。大丽轮枝菌的28个菌株对辣椒和棉花表现的致病力强弱显然不同。对棉花致病力很强而引起落叶的棉花菌株VD-8、T-9等,对辣椒表现的致病力为中等;而引起辣椒矮化的强菌株VD-9和VD-26,在棉花上表现的致病力为中等或较弱。试验还初步测定了6个辣椒品种对菌株VD-9的反应,这6个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明显差异。
  • 李彦勇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19-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收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个芜菁花叶病毒株系或分离物(TuMV)。应用直接ELISA和间接ELISA对其各株系间血清学关系进行了比较试验。直接ELISA双抗体夹心法专化性较强。由病毒抗血清所制备的结合体只与同宗抗原起反应,不与TuMV其它株系异宗抗原起反应。应用病毒抗血清所制备的F (ab')2包被处理的间接ELISA技术,鉴定病毒不同株系血清学亲缘关系时,只要用1个病毒株系抗血清即可对不同株系进行鉴定。由6个TuMV株系分别制备的抗血清对10个毒株进行鉴定表明,各株系均能交互反应,说明株系间具有共同的抗原性,仅OM株系与其它株系较少一致性,表明血清学关系较疏远。因此认为,间接ELISA适用于广泛的病毒诊断及株系鉴定之用,比直接ELISA优越。
  • 戎文治, 还进, 张克声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25-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苗根结线虫病主要发生于一、二年生实生苗上,重病地发病率可达100%,死苗率在50%以上。据在浙江省的不完全调查,已知有18个县(市)发现此病。病原线虫经初步鉴定,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与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而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与泰晤士根结线虫(M.thamesi)均少见。试验表明,杭州茶区病原线虫一年发生不完整8代,大约20~30天完成一代,世代重叠明显。
  • 陈作义, 沈菊英, 彭宝珍, 郑冠标, 陈慕蓉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3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春花(Vinca rosea L.)是一种药用植物,可提取长春花碱;在南方也可作为门前宅旁绿化环境的花卉。长春花有开白花和开红花两个品种,都可发生变叶病害。
  • 杨家书, 李舜芳, 吴畏, 曹淡君, 吴友三, 薛应龙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35-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抗白粉病小麦品种接种白粉菌后过氧化物酶均呈现两个酶活峰,峰Ⅰ出现在病菌分生孢子梗期,峰Ⅱ出现在分生孢子期。峰Ⅰ的相对酶活性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扫描的结果显示峰Ⅰ中的高分子量(28,000道尔顿以上)酶带与植株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高抗品种MN 7213的同工酶谱多一条酶带,可能是抗性基因表达的结果。高感品种VilelaMar.的同工酶谱则在个别酶带上有所加强。
  • 夏俊强, 严敦余, 王清和, 刘焕庭, 曹风展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41-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山东济南和泰安两市郊区大面积受害的莴苣(Lactuca sativa L.var.asparagina L.)上分离到一株病毒。莴苣上症状为系统花叶,畸型和褐色斑点。人工接种,在昆诺阿藜和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症状,千日红上呈不规则斑块,不侵染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豇豆、菜豆和黄瓜。传毒试验证明经汁液和蚜虫传播,种子带毒。病毒稀释限点5×10-1~5×10-2;失活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22~23℃)24小时,经有机溶剂澄清,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可部分提纯。病毒粒子线状,长约750毫微米;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试管沉淀法初步测定与马铃薯Y病毒血清呈阳性反应。
  • 研究简报
  • 林奇英, 谢联辉, 陈宇航, 谢莉妍, 蔡景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47-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齿矮病(Rice ragged stunt)是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是1977年以来东南亚、东亚和南亚一些国家发生的一个重要病害。我国最初于1978年在福建和台湾发现。
  • 黄仲生, 黄习军, 杨玉茹, 林秀敏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49-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枯萎病是土传病害。根据戚佩坤等1966年报道。
  • 沈淑琳, 王树琴, 陈燕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84, 14(4): 251-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大豆种传黄瓜花叶病毒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