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5-03-10
  

  • 全选
    |
  • 诸葛根樟, Lapis D. B.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阐述了水稻叶鞘腐败病病原菌Sarocladium oryzae,在水稻各生育期和植株不同部位的叶鞘上之致病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症状。该病原菌不仅在水稻各生育期发生危害,还能侵害叶鞘、谷粒、叶片中脉等。水稻剑叶叶鞘受害,常呈现为典型叶鞘腐败病病斑以及"紫鞘"或"紫鞘黄叶"症状。病谷常引起秧苗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30℃、湿度为70%(RH)。但发病对温湿度要求并不甚严格。适当的氮、磷、钾配比和适量施用能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氮肥过多或缺乏均会加剧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明显差异,但与水稻类型无关。以病原菌分生孢子液对21个常见杂草和野生稻接种,其中属于禾本科的15个种可引起发病。经田间调查,该病原菌也在自然条件下侵染若干禾本科杂草。
  • 陈永萱, 郭景荣,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6月,在南京郊区的长豇豆上采到1株表现植株矮缩症状的C-7病毒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摩擦接种传病,但可以由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和桃蚜(Myzus persicae)以持久性方式传病。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分离物可以侵染长豇豆、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豌豆、赤豆、利马豆、苜蓿、红三叶、地三叶、绛三叶、葫芦巴,紫云英和苕子等15种豆科植物和曼陀罗1种茄科植物。这些植物大都出现植株矮化,叶片扭曲,卷缩或僵缩,不能开花结实等症状。豆蚜的传病性状中,获毒饲育的最短传病时间为3小时,接毒饲育最短传病时间为10分钟,循回期是24小时左右。但是,传病率最高的获毒饲育时间是2~3天,接毒饲育时间在1天以上。接种1头蚜虫就具有传病能力,5头蚜虫能达到100%的传病率。蚜虫可以终身传毒,蜕皮不影响其传毒力,但传毒有间歇性。根据它的基本性状,病毒C-7分离物是一种豆科植物的黄化型病毒,可能是属于大麦黄矮病毒组(Luteovirus Group)的成员。
  • 孙谷畴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Carica papaya)叶子罹致环斑花叶病,引起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降低。罹病叶片的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健叶的79.7%和58.3%。罹病叶片的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分别为健叶的37.2%和53.2%。RUBP羧化酶与PEP羧化酶活性比从健叶的7.22降至5.01。环斑花叶病侵染对RUBP羧化酶活性的影响较PEP羧化酶大。罹病叶子的苹果酸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亦较健叶的低,分别为健叶的68.5%和44.8%。环斑花叶病侵染可能引起叶子光吸收和二氧化碳羧化能力的降低,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和果实的产量。
  • 陈声祥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叙述了晚稻矮缩病和暂黄(黄矮)病预测模式(Y=(n·d·p·t)/x)的验证方法及结果。预测模式经6个单位在浙、皖两省6个不同病区进行联合试验结果,证明它能在发病株率为0~33.74%的不同发病条件下比较准确地预测双季晚稻矮缩病和暂黄病的发病程度,并说明第二代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带毒率的及时检测是该模式能付之实用的一个技术关键。
  • 王金生, 韦忠民,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4种方法(结晶紫果胶酸钠培养基直接分离、富集分离技术、雾室技术和厌气技术)检查薯块带菌率的结果,平均10个薯块的带菌薯块数分别为1、7.3、8.7、10。用厌气技术对来自全国23个省、市和地区的46份样本中的460块薯块进行带菌率检查的结果,各样本之间的带菌率高低是不同的,在0~100%之间,平均为39.3%,即共有181块薯块由于软腐欧氏杆菌的危害而发生腐烂。
  • 吴畏, 杨家书,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特种蛋白质染料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R-250)和棉蓝乳酚液快速撕表皮染色法,镜捡16个4种不同抗病类型小麦品种,观察不同抗病性品种与白粉病菌吸器的关系。得出抗病品种有下列特点:①抗病类型延迟吸器的形成;②吸器数目增加缓慢;③吸器数量少而小;④吸器消衰快。小麦苗期的吸器数量比成株多。利用快速染色法可以提供早期选择抗病和淘汰感病材料之用。
  • 研究简报
  • 王小凤, 裴美云, 马德芳, 田文会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36-3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串红是北京地区主要观赏花卉之一。1980年以来,在北京黄土岗苗圃,天坛公园内坛苗圃及景山公园等处发现串红不同程度地显现花叶、叶变细及植株丛生、矮化等症状,影响了生产及观赏价值。
  • 敬甫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3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引入模糊(Fuzzy)集论中基于模糊等价关系的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发病数量(病害强度)、空间和时间动态的相互关系联系起来作为统一整体,研究了稻纹枯病田间流行动态。以平均发病株数(X)、聚集度指标(Ṁ/M)和发病丛率(P)作为群体动态的特征测度。从整体水平上,将对病害流行系统的考察,化成对若干亚系统(若干阶段)来研究,使复杂的系统得以简化,为深入定量研究和刻划纹枯病流行动态进行了初步尝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文中给出了具体的应用过程。
  • 张景宁, 万汉彬, 陈北光, 刘仲健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株经土霉素处理后,以浸根法易被植株吸收,并迅速地运转到植株各部位,4~5天内达到高峰期。土霉素被植株吸收后,在植株体内保存期20天以上。而且能被叶蝉吸收,在叶蝉体内达到高峰期一般需要7~8天。土霉素在叶蝉体内保存期约7天左右。土霉素被植株吸收后,随着植株体内抗生素量的增多或减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叶蝉的传病能力。土霉素被叶蝉吸收后,随着其吸收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叶蝉本身的传病能力。
  • 陈祥照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树流胶病是由真菌多主葡萄壳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g.ex Fr.) Ces.&de Not.(B.ribis Gross.et Dugg.)所致;菌丝在PSA培养基上生长适温为20~30℃,菌落经黑光灯照射7~10天产生分生孢子。它的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在10℃及25℃下贮存102天仍能发芽;本病从4月下旬至7月上旬均可侵染新梢,潜育期为14~84天,病菌有潜伏侵染性;在南京病菌从4月开始侵入到10月下旬停止活动,进入越冬阶段;病菌的分生孢子是随雨水传播,伤口、皮孔及侧芽等为病菌入侵途径。
  • 研究简报
  • 吴素琴, 崔伯棠, 张志恒, 王万友, 吴友吕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58-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6年以来,浙江省台州地区温岭县城关、大溪等地发现了一种新的病害,小麦叶片出现退绿点渐发展成梭状条斑,根据寄主范围的调查研究和测定,病害只感染小麦,不感染大麦和黑麦;病叶汁液摩擦接种不感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a).
  • 刘士庄, 施承梁, 顾齐放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目前在我国传播迅速,发病严重。
  • 孙怡, 徐海燕, 毕圻, 李国玄, 王志民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1): 6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瓜花叶病毒(SqMV)和西瓜花叶病毒二号(WMV-2)是严重侵染新疆哈密瓜的2种主要病毒。作者采用免疫电镜法(SSEM)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测定了哈密瓜病瓜种子的带毒率,并对带毒种子进行了热处理,结果简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