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5-06-10
  

  • 全选
    |
  • 伍尚忠, 徐羡明, 刘景梅, 苗东华, 维拉·克鲁茨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6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国际鉴别寄主及中国鉴别寄主分别在华南及菲律宾两地,同时多次重复研究、比较、分析两地的稻白叶枯病病原菌株的致病力。用人工剪接法测定明确了中国及菲律宾的病情分级调查记载标准呈显著相关,均能反映华南与菲律宾的病情调查实际结果。对4个菲律宾和5个华南菌群而言,"金南风"及"脱脱普"全感,而"早生爱国3号"和"爪哇14号"则全抗。"黄玉"对华南菌群Ⅰ及Ⅱ抵抗,但对Ⅲ及Ⅳ群与4个菲律宾菌群则全感。"IR8"及"Cas209"对5个华南菌群全感,而"DV85"则全抗。"IR20"及"IR1545-339"抗华南菌群Ⅰ、Ⅱ、Ⅲ及Ⅳ,但感染Ⅴ群。"TN1"及"金刚30"等品种全部感染华南及菲律宾菌群。"IR26"抗华南菌群Ⅰ、Ⅱ、Ⅲ、Ⅳ和菲律宾菌群Ⅰ,但感染华南菌群Ⅴ和菲律宾菌群Ⅱ、Ⅲ、Ⅳ。试验结果指出:华南菌群Ⅲ、Ⅳ的,致病力与菲律宾菌群Ⅰ相仿,而华南菌群Ⅴ则与菲律宾菌群Ⅳ相类似。此外,还研究比较分析了华南菌株与东南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诸国菌株间的致病力的异同情况。
  • 游积峰, 谢雪梅, 陈培民, 马德钦, 相望年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73-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北京、内蒙古、吉林、辽宁、山东等地采到的葡萄根癌病标本中,分离到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fumefaciens(Smith&Town.) Conn]3种生化型菌株。它们对玫瑰香葡萄的致病性明显不同。生化Ⅲ型菌株致病性强,形成大、中型瘤。生化Ⅰ型、Ⅱ型菌株致病性弱,只形成小瘤。生化Ⅲ型的不同菌株对葡萄、向日葵、烟草、番茄等8种植物的致病性也很不同。一类只能侵染葡萄,是窄寄主型;另一类除葡萄外,还能侵染向日葵、烟草、番茄,是宽寄主型。玫瑰香、龙眼等葡萄对3种生化型菌株比较敏感;莎巴珍珠、贝达等比较抗病。生化Ⅲ型和Ⅰ型的一些菌株也能侵染梨、李、杏、樱桃、榆叶梅等几种果树。从山东白雅葡萄上分离的BS33-10菌株(胭脂碱质粒类型)接种在烟草、番茄上能形成畸嵌瘤。
  • 诸葛根樟, Lapis D. B.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表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要求在15~35℃,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30℃。病菌适应于较广泛的pH值范围,在pH为3~9之间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以pH5.5为最佳。连续紫外光照射,对病菌生长有抑制作用,黑暗条件有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该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以蔗糖和葡萄糖为最佳,淀粉次之。对各种形态氮源的利用基本相仿。在马铃薯-洋菜培养基(PDA)上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为最适。水稻叶鞘和嫩穗的提取液能促进病菌孢子提早萌发及提高发芽率。
  • 叶华智, 伍光庆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87-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23个麦类赤霉病穗腐镰刀菌菌株(分属于16个种和变种)的正向极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影响测定的一些因素。从1980~1982年,经多次测定,得到了稳定的结果。这些镰刀菌种和变种间的酯酶谱有明显而稳定的特异性。7个来源或性状不同的禾谷镰刀菌菌株的酯酶谱,彼此间有一些差异,但也有共同的酶带。因此把酯酶用作它们分类的辅助手段是有意义的。在本试验中,盘状凝胶电泳较薄层水平板凝胶电泳的分离效果好。10%的凝胶浓度优于7%的浓度。凝胶用过硫酸铵聚合,对所测菌的正向极酯酶,不造成失活。所测试的培养温度和日期对酶谱无重大影响,而培养基种类则有一定影响。
  •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95-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传播后新发病总量Z和梯度系数b可经预测面得知时,小麦条锈病之类的气传叶部病害的一次传播距离可以利用梯度模型Xi=a·d-b而导出。其中,还需先根据Z、b等已知项推导出a值。本文推导了三种方法以预测传播距离,并用田间实测数据进行了检验。初步认为:"中心区病情法"可能较为实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尚待进一步检验。
  • 徐作珽, 张传模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103-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9~1983年,从山东省主要病区采集的玉米茎基腐病病株分离得到的菌种有腐霉菌、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以及其它真菌。这些菌种经室内、外多次土壤接种试验表明,只有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on) Fitzpatrick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两种,对玉米苗期和成株期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如两种菌混合接种,则有加重发病的趋势。因此,可以初步认为玉米茎基腐病是以瓜果腐霉菌为主,与禾谷镰刀菌复合侵染而引起的玉米病害。
  • 何世川, 林代福, 王晓铃, 杨春富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109-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白粉病菌形成子囊孢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闭囊壳保持湿润。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27℃,最适为11~15℃,紫外光、散光及黑暗无影响;酸碱度范围为pH3.2~9.2,以pH5.0~7.0最适。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36℃,最适为11~20℃;湿度范围为0~100%,以在水面及100%湿度时最高;黑暗及散光无影响;酸碱度范围为pH2.2~12.4,以pH5.0~8.0为最适。温度愈高、湿度愈大,病叶上的闭囊壳寿命则愈短。
  • 罗宽, 黄声仪, 王国平, 万文举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的菌株75-49和0206-1(分别代表ZB和ZC群小种)接种抗病品种窄叶青8号、珍龙13与感病品种朝六早、朝阳一号的杂交组合,根据F1、F2、F3和B1F1分析结果,窄叶青8号对菌株75-49和0206-1的抗性由两对抗性基因控制,而珍龙13对菌株0206-1的抗性由单显性抗性基因控制。
  • 研究简报
  • 唐伟文,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1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年3月在海南岛崖县、陵水县和海口市均发现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丛枝病。同年6月海口市农科所夏种豇豆的发病率为1~3%。
  • 范桂芳, 韩长德, 战立克, 陆师义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2): 121-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试验证明,对氨基苯磺酸对小麦锈病的抑菌药量很低,对叶锈的完全抑菌药量为每克鲜叶390.6微克,对秆锈的完全抑菌药量为469.6微克。且施药的时间距锈菌侵入植株体内的时间越长,所需的抑菌药量越高。同时表明,对氨基苯磺酸在植株体内运转的速度很快,30小时后即可从第一叶运转至第二叶。对氨基苯磺酸在叶内存在较长时间后,仍能保有抑菌药量。此外,对氮基苯甲酸、腺嘌呤、胸腺核酸、酵母核酸及次黄嘌呤具有很强的对消对氨基苯磺酸抑制小麦锈病的作用。在叶锈的试验中,其对消作用分别为97.7%、91.7%,87.6%、85.7%和75.6%。核酸及其降解物的对消作用,是由于对氨基苯磺酸与核酸代谢的辅酶(叶酸)竞争抑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