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1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5-09-10
  

  • 全选
    |
  • 刘问林,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29-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室条件下,以条中17、22、23和25号小种分别接种5叶龄的平原50等慢锈品种,对接种后不同时间的受侵叶片进行了整体透明加染色的组织学观察,并在接种后第14~19天测定了日产孢量。发现慢锈品种受侵组织中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细胞坏死,其面积随时间进展而扩大,感病对照品种燕大1817中未发现任何坏死现象,各供试慢锈品种中菌丝扩展面积及产孢量均小于感病对照。对以上两项观察结果在慢锈性上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在慢锈性鉴定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 陈延熙, 张敦华, 段霞渝, 鲁素芸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收集、分离和鉴定了约250个代表广泛地理来源、寄主范围和病害类型的Rhizoctonia solani分离物。通过菌丝融合测定,把这些分离物分别归入AG1-AG5 5个菌丝融合群。用土壤覆盖培养法,诱导使AG2-1和AG4的各1个分离物产生了有性世代,鉴定结果表明它们都属于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 Donk。本文对各融合群分离物的病理学、生态学和分类学问题作了初步的讨论。
  • 田文会, 曹寿先, 孙茜, 张书萍, 张秀华,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45-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1983年比较了含有卫星RNA的黄瓜花叶病毒(CMV)S51和CMV分离物的寄主范围、症状反应和蚜虫传染的特性。对属于8科25种以蔬菜为主的植物的接种和回接实验证明:S51比CMV的寄主范围窄得多,只侵染茄科、葫芦科和藜科中的10种植物,CMV侵染6科的20种植物。S51除在西葫芦的部分植株上有花叶症状外,均无症状;而CMV能引起重花叶、畸形和坏死等症状。桃蚜对S51的传染效率比CMV低,潜育期延长2~6天。
  • 研究简报
  • 马秉元, 李亚玲, 段双科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5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青枯病(茎腐病)是世界性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国内有发展和加重的趋势,并成为抗病育种的重要障碍。
  • 韦石泉, 希尔·约翰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灵敏度高,使用抗血清仅微量,是近年来用于诊断、鉴定植物病毒的先进方法之一。这一技术需要纯度高的抗血清,采用蛋白质A-琼脂糖CL-4B柱层析纯化后的抗烟草环斑病毒抗血清(抗TRSV-IgG),纯度高、灵敏,很适用于塑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Bead-ELISA)的抗体和酶标抗体的材料。
  • 研究简报
  • 陈金堂, 程建国, 李志强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58-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蔓长春花(Vinca minor)是自南斯拉夫引进的一种药用植物。该植物在北京地区引种栽培过程中受到根结线虫的严重侵染,罹病植株根系生长异常,幼根常呈不规则肿胀,根系上产生大小不一的近球形根结,根结上常次生侧根,整个根系短而蓬乱。地上部生长不良,茎叶黄化,萌生新枝减少,产量损失达25%以上。
  • 李永顺, 丁友珍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59-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f.sp.tritici em.Marchal)贵白64号生理小种对百泉565、肯贵阿1号、盘江4号及白免3号等4个小麦品种幼苗均能侵入、定殖及繁殖,且潜育速率基本相同,但对百泉565的侵入速率及产孢率相对较高,故寄生适应度较高;对肯贵阿1号侵入速率虽较高,但产孢率较低,故寄生适应度次之;对盘江4号及白免3号的侵入速率及产孢率都较低,故寄生适应度相对较低。与百泉565相比,肯贵阿1号、盘江4号及白免3号苗期对小麦白粉病菌贵白64号生理小种都具降低流行速率的因素。其中,肯贵阿1号对64号小种具降低产孢率的抗性因素,而盘江4号及白免3号则具降低侵入速率及产孢率的抗性因素。
  • 李国玄, 王志民, 孙怡, 郑光宇, 谢浩, 邱并生,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65-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哈密瓜早熟品种上分离到两种引起坏死症状的病毒,称为哈密瓜坏死病毒(HmNV)和哈密瓜叶脉坏死病毒(HmVNV),两者都能系统感染哈密瓜,影响植株滞长,但坏死的症状不同。HmNV可侵染葫芦科、豆科和茄科的14个品种,但是不侵染普通烟、苋色藜和千日红。T.D.P.75~85℃,D.E.P.10-5~10-6,L.I.V.7天。提纯的HmNV含有两种球形粒子,直径约为24毫微米和16毫微米,沉降常数为114S和73S。A280/A280比值为1.82,A260/A235比值为1.57。在琼脂糖双扩散试验中与烟草坏死病毒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与甜瓜坏死斑病毒(MNS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南瓜花叶病毒(SqMV)的抗血清无沉淀反应。根据这些性质,HmNV应是烟草坏死病毒的一个株系或是烟草坏死病毒组的一个成员。
  • 王金生, 董汉松,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71-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白菜贮藏期软腐(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 Dyc)是城市冷库贮藏中严重的病害问题。据在南京市蔬菜公司冷库调查,常年因软腐病引起的损失达总入库量的40%。三年来,对不同来源和品种的外表完全健康的大白菜进行厌气诱发检测,结果在近500株被测的大白菜植株中,潜伏带菌率达99.6%。对10株大白菜的所有叶片逐张进行检查的结果表明,内、外叶片都有潜伏侵染的细菌存在。叶平均带菌率为47.7%,最高为82.8%,最低为4.5%。将叶片用75%的酒精表面消毒1~3分钟,通常并不明显减轻叶片的腐烂。自然潜伏带菌的叶片,诱发发病后病斑多与叶脉作平行分布。对生长在两个试验区的共17个品种的大白菜分别进行潜伏带菌程度的比较,不同品种的大白菜在两块田中的潜伏带菌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对17个品种大白菜的发病情况,可将其分为较抗、中感和高感3个类型。
  • 陈景耀, 李开本, 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77-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1984年,以紫红色长春花(Vinca rosea)为指示植物进行欧洲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传递甘薯丛枝病试验,并采用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比较甘薯丛枝病原(MLOs)在罹病长春花和甘薯组织内的形态和密度。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除长春花健株样本切片未发现任何类似菌原体的构造外,在甘薯和长春花病株的样本切片上均发现类菌原体。
  • 华静月, 张长龄, 何礼远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81-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试了分离自我国8个省市马铃薯青枯病株的43个细菌菌株的致病性,并研究了它们对3种双糖和3种己醇的氧化能力。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马铃薯、番茄和茄子均具有微弱到很强的致病力。试验证明,供试的绝大部分菌株(38/43)属生化型Ⅱ,基本上来自一些马铃薯主要产区,有少数菌株(5/43)属生化型Ⅲ和Ⅳ,主要来自城市近郊蔬菜区。这一研究对马铃薯抗青枯病品种的培育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
  • 陈炜,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85-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有牛蒡矮化类病毒(BSV) RNA-1和RNA-2的病叶组织和健叶组织进行了固定、包埋、切片及电镜观察。在含BSV RNA-1及BSV RNA-2的病叶切片中均未观察到病毒颗粒。在有病细胞的旁壁体与健康的不同,病细胞中观察到畸变的旁壁体,有的似风轮状。而健康细胞中未观察到。健叶和病叶细胞的叶绿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未观察到明显的区别。
  • 研究简报
  • 陈燕芳, 沈淑琳, 舒秀珍, 王树琴, 陆家珏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89-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8月~1984年3月,我们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所豆类试验圃,土肥所绿肥试验圃和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蚕豆试验田。在蚕豆和田青上采到表现斑驳症状的BB-川Mo③、田青Mo①毒株,豇豆上表现坏死花叶症状的C502NM毒株。
  • 刘逸卿, 汤其豹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3): 191-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苏北徐州地区,小麦白粉病菌有性世代在侵染循环中不起显著作用。为了弄清该病害的侵染循环,我们于1981~1984年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初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