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 第1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5-12-10
  

  • 全选
    |
  • 阎文昭,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不同抗性番茄品种在接种了TMV之后体内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番茄幼苗接种TMV之后30天内病毒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测定结果表明:所有接种的番茄幼苗与健株对照相比均表现酶活性的增强及酶带数目的增多;但不同抗性品种,酶活性交化曲线及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感性品种北京早红(+/+)及耐病品种强力米寿接种TMV之后,病毒含量迅速上升,在第15天达到最高峰,同时植株开始显症,其酶活性曲线呈现出1个增值高峰,即酶活性只在显症之后迅速上升于第24天达到最高峰,病株在症状发展过程中产生2条健株所没有的具高迁移率的同工酶谱带A与B。抗性品种Tm-2(Tm-2/+)抑制TMV在体内的增殖,在接种之后30天内植株不表现典型外部症状,其酶活性曲线具有2个增酶高峰,即在接种后第12天达到最高峰,并在第21天有1个新的高峰;在酶活性高峰期,接种植株也产生同工酶谱A与B,与感性品种不同的是谱带A与B形成较早,同时,抗性品种还产生感病品种所没有的1条同工酶谱带F。上述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的变化趋势可以成为鉴定品种抗性一个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 赵美琦, 肖悦岩,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199-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国内已发表的两个小麦条锈病流行电算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将研究的病害传播范围等分成一定大小的正方形小区,并以其为空间传播的计量单元,确定各小区的方位和间距。利用Mackenzie的病害直线传播梯度模型,通过试验建立回归预测式求得b值。并根据子代病叶总数与子代发病中心病情的定量关系,求出中心点病情a。再经过随机数转换和重叠侵染转换,与已有的日传染率、潜育期模型相结合,组建了"XRZD-1"电子计算机模拟模型。通过多次循环可以推算和打印出逐日的各小区病害数量及形象化图形。实现了病害时间动态和空间动态的协同模拟。
  • 丁守伟, 李彦勇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05-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生物学性状、理化特性、蛋白外壳及血清学特性等方面,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从安徽蚕豆上分离到的一个种传分离物Bd。根据试验结果,参考国际上报道的文献,作者认为该分离物隶属于蚕豆真花叶病毒(BBTMV)。这是BBTMV在中国的第一次报道。
  • 谢双大, 周亮高, 刘朝祯, 张曙光, 范怀忠, 刘显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1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1984年研究结果,广东水稻瘤矮病毒田间的自然越冬寄主植物主要是再生稻、自生稻,带毒率分别为63.95~100%和28.57~41.20%;还新发现看麦娘(Alopecurus aequulis)是越冬寄主植物,但只个别株发病,故不重要。人工接种成功的寄主植物还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燕麦(Arena sativa)、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和玉米(Zea mays)。玉米是本研究接种成功的新寄主。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s)和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不受侵染。在自然情况下,迄未发现越冬的小麦和野生稻有感染此病的。
  • 李清铣, 朱华, 王彰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17-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江苏省收集的254个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1.供试菌株的酶谱可以分为5个类型。类型Ⅰ具有E11、E7、E6、E5、E4五条主酶带,占总菌株数的49.61%,类型Ⅱ比类型Ⅰ少酶带E5,占28.74%;类型Ⅲ少E4或E6;类型Ⅳ少E4和E5或E5和E7;类型Ⅴ少E11。2.菌株主酶带的多少和颜色的深浅,特别是主酶带E5的有无与致病力的强弱有关。3.根据各地酶谱类型的分布,对照1978~1982年江苏麦类禾谷镰刀菌致病性鉴定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省各地禾谷镰刀菌系致病力的强弱与酯酶同工酶主酶带的不同有关。
  • 研究简报
  • 陆振祥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24-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黑粉菌不仅是侵染玉米的重要的植物致病真菌,而且经深层发酵能产生赖氨酸等6种重要的氨基酸和用于香料工业的黑粉菌酸。据报道,玉米黑粉菌还具有产生维生素B12的能力。
  • 吕文清, 张明厚, 魏培文, 谢淑仪, 郭井泉, 姜永业, 耿迎春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25-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和划分的方法以及东北3省各株系的分布比例,为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采用当前生产上有相当面积的栽培品种作为株系鉴别品种,将毒株分为3个株系群。1号株系群能使感病品种合丰23、九农9和吉林18发病产生系统症状;2号株系群除对上述品种外,还能使中抗品种齐黄1号和铁丰18也发病;3号株系群则对7个鉴别品种包括高抗品种诱变30及科系8号均能发病。
  • 孙谷畴, 王伟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30-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叶子罹致花斑叶病,其分离叶绿体的二阶导数吸收光谱的较长波长吸收峰687、698、702毫微米和叶绿素b的85毫微米吸收峰显著消减。表明花斑叶病的侵染引起叶绿素库色素成分的变化。在相同的叶绿素含量基础上,罹病叶子所分离叶绿体的光系统Ⅱ荧光发射强度较健康叶子的低10.6%。花斑叶病的侵染降低叶绿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的传递和利用效率。罹病叶子的光合速率为8.96微克分子·米-2·秒-1,仅相当于健康叶子的56.2%;叶子的CO2传导率为健康叶子的39.5%;细胞间的CO2浓度较健康叶子低15%。罹病叶子的蒸腾作用的速率和水分传导率较健康叶子的低。叶子罹致花斑叶病引起叶子物理特性的变化。
  • 陈延熙, 刘丽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35-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品种:国光)根部有害细菌的存在、作用及可能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得知:1.在健康萝卜根部,确实分离到了对植物生长有害的细菌;2.有害细菌的作用可不同程度地为根围另一类有益细菌或增产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简称PGPR)所消除;3.害菌可产生毒素,直接致害寄主植物;4.普通电镜扫描和免疫荧光电镜扫描均在萝卜根表发现有所接种的害菌分离物附着;透射电镜观察没有在萝卜幼根内部发现有细菌分离物存在。
  • 许长藩, 李开本, 柯冲, 廖锦泽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41-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福建省福州市及广东省侥平县两地进行。1978年以来,在福州市以蕉柑、福桔和新会甜橙病树为毒源树,以柑桔实生健苗为指示植物,进行木虱传试验。结果在329株指示苗中,发病40株,发病率12.2%,潜育期短的半年,长的5年。对照指示苗72株均未见发病。1982~1984年,在饶平县以蕉柑病树为毒源树,以椪柑实生健苗为指示植物,共试验70株,发病33株,发病率47.1%,潜育期短的2个月,长的8个月。对照指示苗9株未见发病。木虱传染病苗的病状与毒源树的病状相同,均表现黄梢和叶片斑驳。获"毒"木虱的唾液腺和脂肪体的超薄切片样本在电镜下均观察到原核细胞微生物(称为类立次克体或类细菌)。唾液腺内的病原体分布在外皮层细胞,内皮层细胞和腺腔内。其菌体的形状大小和膜壁结构等特征均与毒源树及木虱传染病苗的筛管细胞内的相同,木虱获得和传递柑桔黄龙病病原的方式与蚜虫传播病毒中的持久性类型十分相似。
  • 研究简报
  • 李志正, 赵红, 殷向东
    植物病理学报. 1985, 15(4): 246-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白叶枯病由越冬带菌杂草的传病,是防治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探讨江苏省扬州地区杂草带菌和越冬后的传病作用,作者于1979~1983年作了这项研究,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