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6-06-10
  

  • 全选
    |
  • 张曙光, 范怀忠, 谢双大, 刘朝祯, 周亮高, 刘显荣, 朱东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6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瘤矮病主要为害晚季稻,尤以杂优稻受害特重,这与杂优稻秧苗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病区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仅零星发病,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针期开始(播后4-5天)即受侵染。特别是在7月中旬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被迫大量迁移,秧田的虫数激增,秧苗感染率也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苗感染率愈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6叶龄前最易感染发病,苗龄愈小受害愈重,9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所以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苗期的感染率。
    防治本病主要抓晚稻秧田下述两项措施:(1)播植期适当推迟7-10天,即在7月中旬播种,8月上旬移植;(2)秧苗田从秧针期开始每4-5天喷药1次,共4-5次,如结合迟播则只需喷药2-3次。1983年的2,670亩防治试验和1984年病区全面推广防治结果,防效极为显著。1984年发病面积仅3.36万亩,为1982年发病面积50万亩的6.7%;发病率在0.5%以下,(1982年一般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98%)基本不造成为害,保产约2,500万公斤。
  • 林美琛, 阮义理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黄花叶病的病状是黄色花叶。病株细胞内有1至数个内含体。病毒质粒为线状,稍弯曲,大小为13×100-600毫微米,存在于细胞质中。内含体呈风轮状。病毒仅感染小麦属(Triticum)10多种,能通过病根、病土及它们侵出液传染。介体为禾谷多粘霉(Polymyxa graminis),其寄主有小麦等28种禾本科植物。病土加灭菌土1000倍混合仍有致病性,病田表土致病性最强,深到31-40厘米处还会发病。田间3月中旬以后病株不再增加。予防本病以选育选育抗病品种为主,辅以轮作,增施肥料和迟播等。
  • 汪可宁, 吴立人, 孟庆玉, 谢水仙, 路端谊, 袁文焕, 于孝如, 宋位中, 刘守俭, 王吉庆, 杨家秀, 黄光明, 李艳芳, 杨世诚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79-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协作组1975-1984年鉴定的9254个标样的结果,对发现的条中21-28号等小种进行了广泛研究,反映了我国小麦条锈菌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品种布局的关系,七十年代初的优势小种条中17号和18号急骤下降,出现频率分别由1975年的43.37%和20.78%下降到1977年的7.66和1.81%,而19号小种群则由1975年的15.06%上升到81.05%。进一步研究后将19号小种群中在鉴别寄主Trigo Eureka,丹麦1号,维尔和南大2419上有稳定的致病力差异的类型分别定名为条中23号、24号、25号和26号。其中25号于1981年在全国范围内上升为优势小种,1981-1984年出现频率达31.25-44.21%,其次是23号(12.48-27.58)和26号(5.84-24.64%)。新近发现的条中28号对当前作为抗原利用最广泛的洛夫林10等"洛类"品种有很强的致病力,是当前抗病育种的主要目标。本文还总结了我国小麦条锈菌传播,扩展的规律。这些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和防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 朱广冀, 马德成, 题发治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8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梁角黑穗病又称高梁长粒黑穗病(Sorosporium ehrenbergii Kuehn)。
  • 冯兰香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市场出售的甜菜(Beta vulgaris)种子中首次得到了直径约30毫微米的等轴病毒粒子的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由摩擦接种传病,也不能由桃蚜(Myzus persicae)传播,但可由种子传毒,种子带毒率高达87.5%。受侵染的甜菜植株不表现症状,体内含毒量很低,病株汁液须经部分提纯并浓缩后才能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和用琼脂双扩散法检测到病毒。在病株叶片的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粒子和细胞学的变异。在氯化铯溶液中,病毒粒子的浮力密度为1.37克/毫升左右。该分离物能与甜菜潜隐病毒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与黄瓜花叶病毒无血清学关系。根据上述基本性状,该分离物归属于甜菜潜隐病毒(Beet Cryptic Virus)。
  • 曹如槐, 任建华, 王晓玲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在玉米品种资源对丝黑穗病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用6个抗性不同的自交系,按双列杂交设计,进行了玉米对丝黑穗病抗性配合力和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的抗性配合力存在着极显著差异。故在玉米抗丝黑穗病育种时,既要重视抗原的筛选,又要对抗原进行抗病性配合力的测定。
  • 石银鹿, 张琦, 王富荣, 奚仲兴, 徐绍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花叶病株上分离到1个引起玉米矮化花叶症的新毒株。病毒粒体形态、大小、内含体形状,传染方式、传毒介体和传毒特性,体外抗性,寄主范围等生物学特性与MDMV-B相似,血清学上相关;白草花叶病毒分离物可侵染Paspa-lum dilatatum和Bromus rubens而不同于SCMV;根据在鉴别寄主忻粱7号和Atlas高粱上症状反应的显著差异可与MDMV-B相区别。据此认为它是MDMV的1个新株系,称为MDMV-G。1984年测定结果,玉米、高粱和谷子都感染MDMV-B和G,二者总的比例相近,山西各地均有分布,但高粱上G多于B,而玉米B多于G。白草是G株系的主要越冬寄主,广泛分布在山西省玉米、高粱栽培区,且自然感染率较高,对玉米和高粱的生产是个潜在的威胁,应予注意。白草在我国分布广泛,G株系的重要性可能不限于山西。
  • 唐伟文, 骆学海, 张曙光, 高乔婉,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巨芽病1982年在海南岛首次发现,它的病原类菌原体(MLO)形态,寄主范围和所引起的症状与澳大利亚,以色列和美国报道的番茄巨芽病MLO基本相同,但不能侵染翠菊和酸浆,可能属不同的株系。
    从番茄巨芽病株分离出来的番茄丛枝病(MLO),其寄主范围和所引起的症状与番茄巨芽病显著不同,看来是一个与番茄巨芽病不同的新病害。
  • 王金生, 董汉松,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109-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灭菌土用利福霉素抗性细菌(Ecc RL4)接种后,播种大白菜,幼芽的成苗率降低,且表现矮化和叶色变深的症状。用含利福霉素的改良肉汁胨培养基分离,可以从病苗中回收到病原细菌。组织中病原细菌的含量为102-107CFU/克不等。病菌可从萌发过程中的芽和整个幼苗期的根部侵入,侵入后,从整个生育期的幼苗直到收获后的菜株内均可回收到病原菌。不同器官的含菌量有显著差别,通常以茎与叶柄的含菌量为高,叶片以半功能叶含菌量为高,根表现不稳定。幼苗带菌率50-100%不等,且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高,在播种后第17天均达100%。检测带菌率和腐烂率时,采用了厌气富集技术和含利福霉素的培养基,大大提高了组织内病原细菌的检出率和分离的选择性。
  • 许志纲, A. J. Cockbain,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117-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85年4月蚕豆病毒病的调查中,先后在四川、湖北、江苏和浙江4省的秋播蚕豆试验区内都发现一种由种子带毒的蚕豆染色病毒(BBSV)。所有病株都发生在由叙利亚国际旱地农业研究中心供种的试验区内,约10-40%的小区或品系发病,株发病率在0-18%之间。病害是随种子传入我国的。
    病株为系统感染,病株叶片上的症状可以是轻花叶、斑驳、褪色斑或畸形,有的小叶正常而无明显病变。病毒粒体为等径球状体,直径28毫微米。病毒样本能与英g国染色病毒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但与真花叶病毒的抗血清不发生反应。在病株上未发现能传毒的象甲,也无象甲的为害状,病毒病尚未扩散。在试验区以外的农田里未发现有蚕豆染色病毒存在。
  • 景学富, 张愈学, 杨竹轩, 李学章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121-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楂花腐病的流行与降雨关系最大,春季多雨年份发病重,干旱年份发病轻。山楂展叶期降雨,叶腐即可发生,雨量大,降雨次数多,发病严重。山楂开花期降雨,果腐即可发生,雨量大,降雨次数多,发病亦重。山楂花腐病的流行与温度关系较小。但温度可影响山楂物候期的早与晚。当年春季气温高,叶腐与果腐发生也早;气温低,叶腐与果腐发生也晚。
  • 韩金声, 陈世玫
    植物病理学报. 1986, 16(2): 125-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白粉病再侵染频繁,流行强度较大的特点,在新疆于发病始期喷布无毒高脂膜,共施用2-3次,防病效果达80%以上,相当于常规农药防效。高脂膜防病增产效果较明显,一般为20%左右;高脂膜施用区,哈密瓜可溶性糖分提高1-2度。在新疆,利用高脂膜防治哈密瓜白粉病已达3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