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7-12-10
  

  • 全选
    |
  • 石鹏皋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按单蘖上、中、下叶片病情严重度综合评定的0~5级分级方法。经对该病的系统观察及不同生育期病情的相关分析,证明以扬花期作为全程病情代表值调查的关键期是合适的.
  • 曹为玉, 郑燕棠, 赵万英, 王民, 张成良, 张作芳, 阙晓枫, 马家珏, 季良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198-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天津近郊番茄上获得烟草花叶病毒(TMV)分离物58份,从中选出10个代表性的分离物为抗原与10个TMV单克隆抗体开展ELISA间接法试验,并分别接到10个鉴别寄主上,按症状合并归为六类,结果从10个分离物中初步识别出五个抗原型和抗原决定簇.其中四个抗原型和四个症状类别的成员完全相符.
  • 特邀专题评述
  • 周仲驹, 陈宇航, 林奇英, 谢联辉, 王桦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198-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褪绿线条病有甘蔗波条病、枯条病和条斑病等之称,被认为可能是病毒所致,但迄今未曾确证.
  • 陈永萱, 施志新, 薛宝娣,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19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 谭松山, 苏开君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03-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排牙山林场杉木嫁接种子园炭疽病的发病率,及发病率与杉木直径和高生长的关系的调查结果;探讨了不同杉木无性系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病机制.
  • 研究简报
  • 张国淳, 陈吉棣, 鲁素芸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04-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紫鞘病又名紫鞘黄叶病、紫杆病,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病普遍,病株减产15%左右。病因曾有生理性、跗线螨、叶鞘腐败病诸说。
  • 王焕如, 朱之堉, 汪宜萱, 赵兰波, 袁景顺, 赤国彤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05-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了用传统的方法研究锈菌生理分化存在问题和用生物间遗传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改进.
  • 杨宝君, 王秋丽, 邹卫东, 李永才, 于涛, 王君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1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了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感染15种松树后,不同松树品种的枯死率不同,也就是抗病性不同.在供试的15个松树品种中,黑松为国际上公认的感病树种,感病程度高于黑松的有白皮松(Pinus bungeana)、赤松(P.densiflora)、东北红松(P.koraiensis)、华山松(P.armandii)、华南五针松(P.kwangtung ensgs)、湿地松(P.elliottii)和云南松(P.yunnanensis)等7个品种.感病程度低于黑松的有黄山松(P.taiwanensis)、樟子松(P.sylvestris var.mongolica)、乔松(P.griffithi)和粤松(P.fenzeliana)。而高度抗病的有火炬松(P.taeda)、马尾松(P.massoniana)和短叶松(P.banksiana).接种时间的不同影响松树的抗性,春季接种后树木渡过一个炎热的夏季,松树的枯死率比秋季接种的要高.
  • 吴洵耻, 刘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15-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和1984年,研究了棉株上接种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弱菌株对后继感染的强菌株所致病害的影响.接种弱菌株可减轻诱发的棉花黄萎病的病情.弱菌株与强菌株之间的接种间隔天数至关重要,以间隔5天接种,其交互保护作用最明显。
  • 张健如, 赵忠, 张爱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19-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我国近几年来在香石竹病毒病的病原鉴定、发病规律、茎尖培养无病苗技术和建立无病毒母本园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香石竹病毒病综合治理的可能途径。
  • 张进文, 袁振五, 张锦秀, 李荣禧, 邓振荣, 牛恒, 周维敏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23-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是内蒙古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向日葵锈病随之而发生.经两年试验研究,基本明确了五月中下旬和六月中下旬的降水量是影响向日葵锈病流行的主导因素.五月中下旬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冬孢子萌发及担孢子侵入寄主的数量;六月中下旬的降水量则影响锈孢子侵入寄主,形成第一代夏孢子的数量.从而影响病害的流行程度.在降水量正常的年份,七,八月份的降水量相对不很重要.
  • 王振中, 林孔勋,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27-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个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Ⅰ-S关系)模型——Gompertz衍生模型.
  • 游铭佩, 周德群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33-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寄生(Phacellaria Benth.)为檀香科(Santalaceae)植物,是一类寄生在桑寄生科(Loranthaceae)枝干上的草本植物或亚灌术。
  • 研究简报
  • 谢云陆, 何礼远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34-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 Pv.sepedonicum(Spieck.&Kotth.)Dye]是马铃薯上一种危险的细菌性病害,其主要以带病种薯传播蔓延。过去国内未曾对此病病原细菌进行过系统鉴定,同时也没有一套准确、快速、简易可行的鉴别和种薯检测方法。
  • 李学湛, K. S. Kim, E. M. Martin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35-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大豆花叶病毒(SMV-H-16)感染大豆品种"Lee"叶片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结果证实:用SMV-H-16感染美国大豆品种"Lee"表现症状极轻微,易恢复。其超微结构特征如下:(1)病毒粒体出现于圆柱状和风轮状内含体之后。(2)风轮状内含体从细胞质中逐渐向液泡区伸进。(3)首先在细胞质和液泡膜附近,发现病毒粒体.(4)靠近细胞核处出现一些类似环孔膜板状结构。(5)感染28天后叶片细胞里病毒粒体被束缚在束丝中,附着在液泡膜的内圆面和叶绿体上,此时,风轮状内含体消失。
  • 研究简报
  • 庞纯翠, 易碧霞, 桑维均, 向红琼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4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刺梨是一种蔷薇科野生水果、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尤以Vc含量特高。在驯化过程中,白粉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
  • 陆家珏, 张成良, 张作芳, 季良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41-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制备南方菜豆叶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番茄不孕病毒、苜蓿花叶病毒的兔抗血清和鼠腹水抗体,组合成ELISA异种动物抗体双夹心试验。抗体球蛋白的适宜工作浓度为4微克/毫升;未经纯化的特异抗血清(抗体)的适宜工作浓度为10-4(即1/10,000)稀释度。检测以上5种病毒的灵敏度:提纯抗原为10-0.64毫微克/毫升;病叶澄清液为1/10,000-1/100,000稀释度。本法灵敏度与ELISA双抗体夹心法相当或略高。一般8小时内可得出结果。适用于大量样品的检测。
  • 张宝棣, 黎毓干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46-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月季黑斑病(Actinonema rosae)为广东月季生产上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一个病害.被害叶片易变黄脱落
  • 特邀专题评述
  • 许宏冠, 王会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46-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唐菖蒲病球的茎尖(0.5毫米)为外植体,接种于MS+BA1ppm+NAA1ppm,3周后部分茎尖分化愈伤组织.
  • 高卫东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47-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高粱和谷子纹枯病在华北地区发生极为普遍,并日趋严重。作者从该区采集作物病组织,进行丝核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从玉米上得到77个丝核菌分离物,分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的AG-1-IA (68.8%) AG-1-IB,AG-3,AG-5等菌丝融合群(AGs)和禾谷丝核菌(R.cerealis)中的CAG-3,CAG-6,CAG-8,CAG-9,CAG-10等菌丝融合群,(CAGs).从高粱上得到26个分离物,分属AG-1-IA(77%),AG-4和AG5.谷子上得到30个分离物,分属AG-1-IA (80%)。和AG-4。另外从莠子上得到3个分离物,分离AG-1-IA和AG-4。主要融合群在不同作物和地理上有一定的一致性.致病性测定表明,AG-1-IA的分离物对寄主作物有极强的致病性,但分离物间的差异明显,AG-5的分离物对高粱致病力较强,CAG-10的分离物对玉米有较强的致病力,其余各融合群的分离物致病力均较弱。
  • 研究简报
  • 王昌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52-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续接"Ⅰ.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一文(见《植物病理学报》,1986,(3):161-168)。
  • 孙月海,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53-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刘问林等于1985年植病学报15卷3期报道:在温室条件下用陕西蚂蚱麦等5个慢锈品种幼苗植株做了组织学观察,发现了细胞坏死现象,而感病对照燕大1817却不坏死。
  • 苏大昆, 袁宣泽, 谢永红, 王淑荣, 丁海
    植物病理学报. 1987, 17(4): 25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斑萎病毒(TSWV)能对许多植物造成严重危害。1944年魏景超等在四川的调查曾指出番茄上有TSWV存在,但我国至今还没有在番茄中存在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