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8-09-10
  

  • 全选
    |
  • 陆家云,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29-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5—1986年自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鳄梨(Persea americana)、山茶花(Camellia sp.)、雪松(Cedrus deodara)、上分离到疫霉属(Phytophthora de Bary)真菌17个菌株,全部鉴定为樟疫霉(Phytophthora cinnamomi Rands)。其中来自福建漳州鳄梨、浙江杭州山茶花上的5个菌株全部为樟疫霉A1交配型.自江苏南京雪松上共分得樟疫霉12个菌株,11个菌株属A2交配型,只有一个菌株为A1交配型.雪松是樟疫霉A1交配型的寄主新记录.不同寄主植物上的樟疫霉A1交配型菌株的形态有一定的差异,樟疫霉的A1、A2交配型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差别不明显.
  • 陈永萱, 薛宝娣, 郭永紅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35-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年春季,在江苏扬州发现一些蜂箱附近有成批的蜜蜂死亡,许多蜜蜂不能飞翔,只能爬行,翅膀徽卷曲并下垂,以后不久就会死亡,死亡蜜蜂不变成黑褐色.病蜂或死亡不久的蜜蜂用显徽镜检查,可发现有大量的螺原体.
  • 研究简报
  • 葛莘, 王吉长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36-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黑龙江省烟田中,发现有较多细菌性病害。对其中在烟草叶片上引起退绿晕圈症状的病原细菌从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抗菌素反应、抗血清反应及寄主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鉴定,确认该菌为烟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 (Wolf&Foster 1917) Young,Dye Wilkie 1978]。
  • 时雪荣,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37-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戟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且前在广东省高要县发生严要.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等试验结果表明,它由尖镰孢霉内的一个新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sp.morindae Chi et Shi f.sp.nov.)为害所致.病菌可通过土壤和插条传播.据初步研究表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刺1000倍浸泡液插条12—24小时可防治带菌,值得继续试验.
  • 赵万英, 曹为玉, 郑燕棠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42-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的重要病毒.1985—1986年,在四郊定点定期采集标样1131份.
  • 李兴红, 曹寿先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43-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河北望都辣椒地分离到一株辣椒病毒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茄科、苋科、豆科、菊科、藜科的25种植物,不能侵染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13种植物.桃蚜(Myzus persicae)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天(20—22℃);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5nm;ISEM测定它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BBWV所特有的长管状内含体和布纹状结晶体,认为该分离物是BBWV.但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与文献报道的BBW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毒株。
  • 刘慧平, 孙树权, 韩巨才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49-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省在1980年发现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经过1980—1986年的研究。发现该线虫以雌虫的孢囊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月中下旬孵化出第一代的二龄幼虫,然后幼虫进入大豆根中寄生。第一代幼虫孵化较整齐.
  • 研究简报
  • 周广和, 钱幼亭, 成卓敏, 王立阳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5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黄叶病是我国北方麦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病。1980年以来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和北京等地均有发生。
  • 王金生, 章忠民,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51-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6份马铃薯块标本中分离到25株菊欧氏杆菌(Erwinia carysanthemi).经58项细菌学性状的研究,发现它们在酒石酸钠,乳酸钠,丙酸钠,菊糖,蜜二糖,D—山梨醇等项反应中有差别.据此将这25个菌株分为3个生物型,其中生物型Ⅰ是来自江苏的10个菌株;生物型Ⅱ是来自四川仁寿县和彭县的,也是10个菌株;生物型Ⅲ共4个菌株来自河北和内蒙。生物型Ⅰ和Ⅱ与Dickey系统中的生物型Ⅱ相似,而生物型Ⅲ则与任何已划分的生物型都有一定差异.
  • 季从超, 方勇军, 方正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56-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蔓长春花(Vinca minor Linn)是引进南斯拉夫的药用植物,在温州栽培后发生严重的炭疽病,几乎无法栽培。
  • 陈炜, 林雷, 杨希才, 田波, 刘福昌, 王国平, 王焕玉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57-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机械接种的方法研究了苹果锈果病类病毒(ASSV)的侵染性.在嫁接时将接种原滴于砧木和接穗的切面上,用针刺切面,然后观察症状表现,所有接穗都取自同一株健康“国光”.用半提纯的ASSD—RNA—1和ASSD—RNA—2接种的,成活的3株中有2株发病;用提纯的ASSD—RNA—1和ASSD—RNA—2接种的,成活的3株中有1株发病;用病组织的澄清汁液接种的,成活的4株中有1株发病;用缓冲液模拟接种的健康对照成活的5株均未发病.发病苗木的症状为叶片卷曲,随后叶片从叶柄处断裂.从发病的,不发病的及健康对照的苗木茎部提取核酸,用双向及两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现症状的4株均测出了ASSD—RNA—1,未发病的及用缓冲液模拟接种的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出类病毒核酸带.结果表明ASSD—RNA—1可通过机械传播,为苹果锈果病的类病毒病原提供了又一次证据,也表明ASSD—RNA—1代表了能独立复制的苹果锈病类病毒.
  • 研究简报
  • 徐明慧, 林绍光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62-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君子兰(Clivja minata Reg.)感染细菌性软腐病后,叶片色素,氨基酸和形态解剖的变化,以说明君子兰感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形态解剖的差异。
  • 袁美丽, B. W. 肯尼迪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所致大豆斑疹病病斑隆起成疱。盆栽大豆感病品种(Chippewa和Horosoy)和它们的抗病品系在二片真叶展开2/3时,用高压喷雾接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接种后的第3、6、9天分别取样;样本分二种处理分别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斑形成过程.接种后3天,肉眼可见褪绿斑时,病斑部分的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组织已开始膨大,病斑部分稍有隆起.第6天,肉眼能见疱斑时,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膨大明显,少数细胞开始破裂.第9天病斑开始变褐,电镜下可见疱斑完全破裂,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膨大数倍于正常细胞,且细胞破裂,大量细菌溢出。同时可以看到大豆斑疹病细菌在发病初期是在细胞间隙中存活和繁殖的,在表皮细胞和薄壁细胞破裂后进入细胞内,最后完全破坏细胞.从电镜切片中也可以看到疱斑形成主要是由于细胞体积增大所致.抗病品种只有褪绿斑,渐变褐,肉眼看不见疱斑,但在电镜下可见得下表皮稍隆起,有少数细菌存在于细胞间隙,未见有细菌溢出现象。
  • 李清铣, 夏正俊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67-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麦纹枯病主要为害三麦基部茎节之叶鞘,形成典型的纹枯症状,严重的茎杆折断倒伏,造成减产,是江苏三麦生产中的一大威胁.1984—1986年间从江苏10市30县采集三麦典型病株110个,分离纯化共得74个菌株.经形态学、组织学和菌丝细胞融合鉴定,江苏引致三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以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为主,普遍分布在江苏各麦区,少数麦区也有立枯丝核菌(R.solani)为害.
  • 研究简报
  • 程伯如, 薛栾经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68-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西省林业厅于1978—1982年,组织了有关森保科技人员1337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森林病虫普查,基本上摸清了省内主要树种的病害、危害程度及其分布情况。
  • 叶华智, 伍光庆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69-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苏麦3号(抗病)和凡6(感病)穗部受禾谷镰刀菌侵染后,过氧化物酶和酯酶的变化.在侵染的早期(症状显现前),苏麦3号接种穗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较凡6接种穗的酶活增加快和稍高,且症状显现稍迟.在侵染的中后期,症状显现后,感病凡6较抗病苏麦3号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快且高得多.2品种病穗中的酶活均是随着症状的发展和病情加重而迅速上升.无新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出现在2品种病穗,但第2、3酶带活性随病情发展逐渐增强,5、6酶带活性逐渐减弱,凡6的变化较苏麦3号强烈.2品种病穗中均新出现2条相同的酯酶同工酶带.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在相互作用的早期,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与苏麦3号对赤霉菌的抗性有一定联系,但在相互作用的中后期,二种组合酶活的大幅度提高是与症状的发展和感病反应相联系.2种同工酶难于作为鉴定小麦抗赤霉菌的生化指标.
  • 刘力, 葛起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hizoctonia solani 11个融合群及亚群共17个菌株对Cu、Fe、Zn、B四种微量元素敏感性的试验表明:当处理浓度为5mM时(此浓度下各微量元素间对立枯丝核菌抑制作用差异显著),不同融合群对4种微量元素的相对敏感性不同,而同一融合群不同菌株问敏感性的趋向一致.从对同一种量微元素不同浓度的敏感性趋势看,在不同菌株间有的相似,有的差异较大,但与融合群类群无相关性.如从微量元素对菌的抑制效果看,则以Cu最强,Zn稍次,Fe再次.B的抑制作用最弱,即使在5mM浓度下也只对AG—1、AG—7和AG—BI有一定抑制作用.
  • 郭爱国, 王焕如, 朱之堉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79-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是针对生产上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变异问题,探索叶锈菌的变异机制。用细胞学方法对夏孢子芽管中的细胞核进行染色,发现叶锈菌的异核现象是很普遍的,并且出现的频率很高。生物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锈菌通过异核现象可以产生新小种,并且产生的频率也较高。说明异核现象是叶锈菌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可能与锈菌的这种变异有关。
  • 研究简报
  • 陈达虎, 张炳欣, 葛起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86-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腐霉属(Pythium)真菌是植物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引起植物幼苗猝倒病,根腐病和瓜果腐烂病。为探明这类真菌的侵染方式和侵染过程,利于正确选择这类病害的防治方法,作者以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手段研究了德里腐霉对黄瓜苗的侵染过程。
  • 籍秀琴, 朱颖初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87-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发展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介绍一种用于检验土壤内棉黄萎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棉选一号.其成份为:NaNO3 2g、MgSO4·7H2O 0.5g、K2HPO4 1g、Fe2(SO43·XH2O 0.01g.KCl 0.5g、蔗糖5g、琼脂15g、蒸馏水1000ml、氯霉素300mg、井岗霉素2.5ppm、五氯硝基苯350ppm、克菌丹0.5ppm.这种培养基能有效地分离自然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而极少受其他微生物的干扰,由于培养基上菌落大、黑色、微菌核呈放射状,故易用肉跟计数微菌核的数量.
  • 研究简报
  • 俎显诗, 王祈楷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91-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柿疯病是河北、山西、河南太行山区柿树的严重病害。五十年代已有发生。
  • 高启超, 程新霞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92-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在歙县发现菊花霜霉病,为害药用贡菊品种(Chrysanthemum mroifolium Ramt.)春季发病多成苗幼造枯死或成弱苗,秋季发病整株枯死。1985年冬发病2000余亩,防治差的,减产70—90%.
  • 特邀专题评述
  • 郑燕棠, 曹为玉, 赵万英, 王民
    植物病理学报. 1988, 18(3): 192-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年度以13种血清为抗体,应用ELISAN接检测了305份天津近郊番茄抗原标样,检测出:TMV43.28%,CMV33.44%,PVY11.15%.PVX9.18%等9种病毒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