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第1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9-03-10
  

  • 全选
    |
  • 朱海英,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北京地区大白菜病株上分离到芜菁花叶病毒一个分离物(TuMvB),这个分离物侵染大白菜、油青菜、甘蓝,产生花叶症状,在心叶烟上表现系统枯斑,三生烟和千日红上产生局部枯斑。
    该分离物为线条状病毒,粒体大小为700-700hm×13-15nm,PEG沉淀后经二次差速离心得到的病毒纯化制剂,对紫外钱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A260/A280为1.21;分析超离心获得病毒的沉降系数为145s.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外壳蛋白亚基由单一组分组成,分子量为27,000道尔顿,病毒制剂在冰箱内存放2个月后电泳,产生两条蛋白带,分子量分别为27,000和25,000道尔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TuMVB-RNA的分子量为3.2×106遭尔顿。电镜下病组织超薄切片中存在风轮状内含体,还有环状体和带状体。以纯化病毒制剂为抗原制备了TuMVB的抗血洁,效价为1:1024。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了田间大白菜上芜菁花叶病毒的带毒率为75.4%。
  • 论文摘要
  • 胡长程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北美23个小麦杆锈菌系对中国13个当前生产小麦品种的抗杆锈性基因进行了测定。
  • 研究简报
  • 王金友, 李美娜, 陈策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树腐烂病是一种具有潜伏侵染特点的病害,树体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树体的抗病能力。
  • 王祈楷, 刘宏迪, 冯鲁昕, 俎显诗, 张良皖, 张金岐, 刘秋芬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柿疯病株的1-2年生枝条或根的输导组织中,抽取组织液并离心富集制备样品,经磷钨酸钠负染,和Epon812树脂常规包埋超薄切片,在电镜下检查很多多型性原核细胞,大小不一,长580-1600nm,宽510-1060nm,胞壁呈山脊状波纹,厚约25nm,无鞭毛而周身分布微小疣突,按其形状大小和亚显微结构特征确定为难养细菌(Fostidious bacteria)而不同于一般植物病原细菌,健株制备的样品中未检查到任何微生物。这个结果与前文报道青霉素可抑制和缓解柿疯病症状表现的结果是一致的[1],检查到的这种难养细菌认为是柿疯病的病原物。
    前已证明,柿疯病可以嫁接传病,并对该病的症状作了系统的观察和描述[1],本文报道柿疯病病原的研究结果。
  • 研究简报
  • 张智惠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合丛簇病毒(Lily rossete virus)在兰州和北京市郊栽培的兰州百合(Cilium davidi var.unicolor)常有发生。
  • 徐建华, 程瑚瑞,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年至1987年,多次对从江苏南京和句客不同地块内采集的草莓矮缩病株地上部(大鸡冠300株,宝交早生200株和美国6号30株)进行分离,都获得同一种滑刃属线虫。经研究,这种线虫与Christie (1942)原始报道的Apbelenchoides besseyi以及从水稻干尖线虫病病种上分到的A.besseyi在形态特征上完全相同或相似,因此将其鉴定为Apbelcnchoides besseyi Cbristie,1942。
    对分自江苏草莓和稻种的A.bessezi进行人工培养,然后交互接种草莓和水稻,在两种线虫处理中都出现了典型的草莓矮缩和水稻干尖症状,并从有关病株内分离到与接种相同的线虫,由此证实江苏草莓夏矮病的发生。
  • 论文摘要
  • 陈洪福, 张怀芳, 陈绵才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16-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苎麻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penetrans是导致苎麻败蔸减产的主要病害。该病遍及我国苎麻主产区,发病麻地一般减产二至三成,重者失收。
  • 文成敬, 陶家凤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17-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一套己知抗白粉病单基因的小麦材料,研究了小麦白粉菌诱发寄主表皮细胞产生的乳突与成功侵染的关系。抗病小麦叶片上,诱发产生乳突的分生孢子占测定分生孢子数的58.8%,感病品种为63.8%。这表明抗性不同的小麦材料接种白粉菌之后,叶表皮细胞内形成乳突的百分率相近,然从在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中形成的乳突阻止病原物发育和成功侵染的作用不相同,在抗病叶片上,诱发产生乳突的分生孢于中有88%停留在压力孢阶段,不继续发育,仅有12%能突破乳突形成吸器,使得侵染成功。与此对照,在感病叶片上只有32%诱发乳突的分生孢子不能穿透乳突,而68%则能突破乳突。成功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我们的研究表明,乳突能否成功地阻止白粉菌侵入可能与乳突形成的迟早有关。
  • 金敏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弯孢菌引起的变色米的症状,弯孢苗的种类及其对水稻的致病性。变色米的症状,因水稻品种、弯孢菌种类和接种方法而有差异,但一般在糙米上为浅至深色的褐色米;在稻谷上产生全褐型、半褐型、褐斑型、褐点型和退色型五种类型。后各地采集的变色谷(米)上分离到弯孢属9个种,即新月弯孢、膝曲弯孢、近缘弯孢、不正弯孢、中隔弯孢、棒状弯孢、苍白弯孢、画眉弯孢、假弯孢,其中6个种为国内首次报道。据在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人工接种结果,上述9个种对水稻均有致病性,并产生大量的变色谷(米)。
  • 论文摘要
  • 谢云陆, 何礼远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固相吸附技术和免疫酶技术研制成马铃薯环腐病酶联试剂诊断盒。
  • 白金铠, 汪志红, 胡吉成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27-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谷子腥黑穗菌(Tilletia setariae Ling)冬孢子接种正开花的谷子小花后引起发病,为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以二甲基亚砜处理,紫外光线照射和土壤越冬处理的冬抱子均能打破其休限期。在15-30℃里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pH4-7里均可萌发,以pH6为最适。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值为7.0。在PDA上生长最佳。棉子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DL-丝氨酸为最佳氮源。冬孢子经扫描电镜观察为T型(瘤突型)。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数多达百个,虽"毛刷状"。在人工培养基上能产生厚垣孢子。以0.5% KOH-safranin O快速核染色剂染色,看到菌丝细胞里多含有双核,及锁状联合。
  • 论文摘要
  • 刘信义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禾谷麦种传线虫病(包括粟线虫病、水稻干尖线虫病,以及由种子夹带虫瘿传播的小麦粒线虫病)在河北省呈回升之势,有的危害已十分严重。
  • 研究简报
  • 魏宁生, 安德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3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雀麦花叶病毒(Brome Mosaic Virus——BMV)接种于大麦上进行繁殖,采用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20,000rpm,5分钟及40,000rpm,90分钟)的方法得到BMV的病毒粒子提纯制备物。
  • 陈剑平, 董玛佳, 阮义理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了的大麦黄花叶病毒提纯方法。病大麦叶片在高浓度(0.5M)磷酸钾缓冲液pH7.0(内含0.1% ME,0.01M EDTA)中匀浆,经1/4体积四氯化碳澄清后,病汁液用6% PEG,3% NaCl和1% TritonX-100混合物沉淀,高浓度(0.5M)同种缓冲液(含0.5M尿素,0.1% ME和0.01M EDTA)悬浮,接着进行20%蔗糖垫(含0.3% Triton X-100)超迷离心去除寄主细胞成分,10-4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所获得的BaYMv提纯制剂A260/A280,A260/A240比值分别为1.20和1.04,纯病毒产量约为5.5-8.0mg/kg病叶。提纯病毒制剂在电镜下看不到有寄主杂质存在。
  • 论文摘要
  • 黄仲生, 相玉茹, 孟莉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39-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霜霉病是保护地黄瓜最主要的病害。过去,主要靠化学防治,由于产生抗药性,效果低,只好加大浓度和缩短打药时间,一茬黄瓜一般打药10-12次,最多的竟达20次。
  • 研究简报
  • 王裕中, Miller J. D., Neish G. A.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赤霉病是许多国家小麦生产的严重问题,在我国则遍布20多个省市。
  • 张学君,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对细菌性软腐病抗感能力不同的3个马铃薯品种的块茎中14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发现薯肉组织中Cu、Zn的含量高低与品种对伤口侵染的抗性强弱有相关性。Ni、K也有类似情况,而Ca、Mg含量与抗性无关。用溶液渗透法浸泡薯块后,只有CuS04能显著抑制软腐病的发生。Zn、Fe、Al等在一定浓度时也有一些作用。Mg处理无效,Ca处理只能使薯块腐烂面积略有减小,而不能减少腐烂病斑数。对于自然带菌和人工接种的薯块。CuSO4·5H2O的浓度分别为500和5000mg/L时防效达100%。
  • 论文摘要
  • 孙福在, 何礼远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45-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羊草是我国的主要优质牧草之一。
  • 研究简报
  • 方勇军, 季从超, 王一风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是温州市的主要病害之一,早晚稻常严重发生。我所六十年代后期以来选育推广珍汕97、珍龙13、温选青、红410、军协等品种有效地控制了稻瘟病的发生,对水稻增产起了重大作用。
  • 赵立平,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含0.00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的酪蛋白氨基酸-蛋白胨-葡萄糖(CPG)平板上,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苗落变异型菌株(简称EccM)生长差、菌落既小且白、而普通野生型菌株(Eccw)则为红而又大的菌落。
    EccM的苗落特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当以葡萄糖、果糖、蔗糖或其它相关的糖类为碳源时,EccM菌株产生的酸特别多,若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菌落周围可形成酸溶的透明圈;②CPG培养基的缓冲力很弱,只有KingsB的1/8-1/10,EccM生长后、培养基pH很快降到5.5以下,这是生长的pH下限值;③在pH<6时,菌体脱氢酶活性受到强烈抑制,还原TTC的能力明显减弱。
    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就使EccM在TTC平板上生长差,颜色白,与EccW很容易区别开。
  • 研究简报
  • 吕金殿, 杨家荣, 吉冉中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5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在土壤中主要以微菌核的形状存在。研究病菌在土壤中的消张动态,急需解决简便可行的分离方法。
  • 曹克强, 王焕如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尤皮2号,黑芒麦,宜安52选,冀麦3号,平原50,阿夫和倌阳751七个小麦品种与小麦叶锈菌(Pucdnia recondita f.sp.tritici)的360、376、60、61四个小种的相互作用。在田间,慢锈品种的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为0.6840-1.4928,而快锈品种尤皮2号的则为3.8499。在室内,慢锈品种与快锈品种相比,在各个抗性组份上均表现出病害发展慢的特性。然而当对品种不同发育阶段和采用不同浓度的菌量进行接种时,则慢锈性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对各组份的双向分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都表明无论在品种间,小种间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慢锈性也有专化性。在选育和利用慢锈品种时应予以高度的注意。
  • 梁再群, 郭翼奋, 朱宝琨, 卢公器, 谢北春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1): 5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氧乙烷熏蒸带有植物检疫病原的进口玉米,已获得满意的杀菌效果。熏蒸期间粮温在15-25℃,密闭熏蒸3-5天,熏蒸玉米枯萎病细菌的有效杀菌剂量为50-75g/m3。同时还表明对该菌有一定的持续杀菌效应。
    环氧乙烷熏蒸,玉米仓内气体分布情况测定明确了仓内气体浓度的持续时间和投药部位的选择。一般熏蒸以3-5天为宜;在投药点的选择上要考虑贮粮温度的高低。
    用50-75g/m3的剂量熏蒸玉米,对种子的发芽有影响,与对照比较,降低发芽率4.5-79%,因此只能作口非种植玉米的处理,而不宜用以熏蒸作种的引种繁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