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9-12-10
  

  • 全选
    |
  • 刘福昌, 王焕玉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193-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80-1985年,对我国主要苹果产区的潜隐病毒种类进行调查鉴定,基本明确渤海湾果区、黄河故道果区和西北高原果区主栽苹果品种普遍潜带褪绿叶斑病毒、茎痘病毒和茎沟病毒,未检出其他病毒。营养系矮生砧木也普遍潜带这三种病毒。解决潜隐病毒为害的主要途径是培育无病毒母本树,栽培无病毒苗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 论文摘要
  • 刘焕然, 柯桂兰, 宋胭脂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197-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菜区,黑斑病对大白菜危害越来越重。
  • 研究简报
  • 许泽永, 张宗义, 陈金香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198-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年南方花生病害调查,发现由番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新病害。
  • 孙福在, 何礼远, 滕建勋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199-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新疆、内蒙、西藏、北京和山东等省区的小麦、大麦、野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上分离到13个黑颖病菌株,在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喷雾接种16属27种禾本科植物,对其中感病的6属15种植物和燕麦又做注射接种。根据各个菌株对小麦、大麦、黑麦、冰草、偃麦草和雀麦的致病性差异,初步将其划分三个致病变种:1.禾谷类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cerealis (Hagborg) Dye.]:包括7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冰草、雀麦和偃麦草上;人工接种还可侵染小麦、大麦和黑麦。2.小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undulosa):包括4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小麦上,人工接种可侵染大麦和黑麦,但有一个菌株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雀麦。3.大麦致病变种(X.campestris pv.hordei):包括2个菌株,自然条件下发生在大麦上,注射接种能轻度侵染偃麦草。13个菌株喷雾接种猫尾草、早熟禾、画眉草、马唐、狗尾草、稗草、披碱草、羊茅草和水稻、均不侵染。
  • 论文摘要
  • 喻盛甫, 夏兵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04-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苗根结线虫病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一大障碍。
  • 吕雨土, 张圭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04-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上间歇性流行的主要病害之一,其流行程度系品种、菌源、气象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 王汝贤, 杨之为, 庞惠玲, 程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05-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调查发现我省棉田的主要线虫类群有:植物外寄生线虫;小杆目线虫;具有吻针非植物寄生线虫等3种大类群。1985-1987年田间及温室盆栽试验,证明外寄生加洲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califormicus)可加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tium f.vasinfectum)对棉花的为害程度;小杆目线虫和具有吻针的非植物寄生线虫同棉花枯萎病菌无复合侵染作用。田间防治试验表明,杀线剂通过降低田间寄生线虫的数量,减轻棉花枯萎病的为害,而对棉花枯萎病菌无抑制作用。
  • 研究简报
  • 李永顺, 郑宇, 韦长流, 廖晨露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1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白粉病菌的无性世代可在夏季冷凉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越夏,这一点国内外已有许多文章报道。
  • 贾菊生, 汤斌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11-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病为害特征为叶片干枯,植株早衰,含油量下降,地下茎感染,使许多病株在营养期萎蔫死亡。初侵染源——冬孢子粘附于种子表面和冠毛上;散落田间时也能侵染。冬孢子人工接种下侵染真叶,但田间自然条件下不起作用。新鲜冬孢子有少量萌发,隔年冬孢子萌发率明显提高。冬孢子萌发温度极限为10至33℃,适温18至28℃,最适温度为25℃。冬孢子水滴上萌发率低,红花幼苗榨出液具激发作用;而夏孢孢子水滴上萌发远高于榨出液。冬孢子干藏可存活两年.夏孢子残存期可延续166天以上。共鉴定87份红花种质抗病性,差异很显著,但无一表现免疫。
  • 容向东, 张景宁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17-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电镜观察、传毒试验及抗菌素处理,首次摸清了木麻黄黄化丛枝病的病原为类菌原体(MLO)和类细菌(BLO)复合侵染;传病虫媒为菱纹叶蝉(传播MLO)和短头叶蝉(传播BLO)。聚丙烯酰胺圆盘凝胶电泳的结果,病、健植株内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谱型及活性差异显著,病植株中都缺少AIII兀区谱带。
    经土壤分析发现,健病苗植土中的Mg、Cu、Fe、Mn、Zn的含量相差极显著,施相应元素盆栽活疗试验,处理3个月后病菌有明显好转。
    以畜用土霉素液淋根结合施元素、碳肥和杀虫媒的综合防治有较好效果,相对防效为55.62%
  • 研究简报
  • 谢为龙, 冷怀琼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2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受病原侵染后,病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往往发生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与植物病害尤其是品种抗病性的关系,近年来国内外有较多的研究。
  • 孔平, 周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23-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了露温(DT),露时(DP),和施氮量(N)对稻瘟菌侵染的综合影响。发现这三个因子及其互作对侵染均有明显的作用,在供试条件和范围内,其作用大小为DP > DT > N > DP×DT > DT×N > DP×N > DP×DT×N。并得出了侵染的适合条件范围。本文首次在稻瘟侵染的研究中应用了侵染几率的概念,组建了侵染几率因气象和栽培因子而变的预测式。
  • 研究简报
  • 吴家琴, 薛召东, 陈绵才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28-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83年起,我们对红麻上的根结线虫小种、寄主范围和轮作的治理作了研究。
  • 赵圣菊, 姚彩文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29-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程度与外界天气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海洋是造成长期天气异常最可能的热源。太平洋海域热状况的异常,必然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异常,从而影响赤霉病的流行程度。所以根据前期海温,能较早地预测未来该病流行趋势。其方法和结果如下:
    1.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病率为预报对象。
    2.对小麦赤霉病发病前期和同期,上年1月至当年5月北太平洋逐月海面水温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了几十个高相关海区,以此作为待选因子。
    3.采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长期预报模式,得到了好的结果。这说明用前期海温直接预报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是可行的。
  • 论文摘要
  • 种藏文, 程由铨, 卢同, 王长方, 李怡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34-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是国内检疫病害,近年在国内危害严重。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此病通过带菌稻种的调运,而造成蔓延。甘薯瘟病(Pseudomonas sotanacearum),在我国南方主要薯区危毒极为严重,薯苗是传病的主要途径。
  • 田逢秀, 史大刚, 宋天凤, 徐孝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35-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型Ⅱ、Ⅲ号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和再生条件的研究,摸清了同龄小型分生孢子在25℃下振荡培养30-40小时的菌丝,在0.6MNacl为稳定剂、4%的混合酶、39℃下酶解3-4小时能得到较高数量的原生质体。在高渗培养基上培养12小时即出现再生,2-3天后再生率达到66-83%。这一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致病力变异奠定了基础。
  • 王金生, 张学君,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39-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种软腐细菌在21,26和31℃下及6种培养液中的生长量和产生胞外酶的能力各不相同。Ecc在26℃生长最好,Eca为21℃,Ech在三种温度下的生长量差别不大。与其它2种细菌比较,Ech的生长及产生果胶裂解酶(PL)的能力总是最强的。随着温度的升高,各种细菌的PL活性都下降。果胶水解酶(PG)变化不大,但Ech在高温下产PG有减少趋势,且总没有另二种细菌的活性强。Eca以26℃时产PG最适宜。Ech在较高温度下蛋白酶活性大大下降,而Ecc,变化不大,Eca的蛋白酶活性则随温度升高而加强。培养液的无细胞滤液对马铃薯块茎组织的浸离力与其中PL的活性有密切关系,但没有或只有很低果胶酶活性,而蛋白酶活性正常的这种滤液也能使小薯碟浸离。Eca在31℃培养后果胶酶活性很低,蛋白酶活性很高,其无细胞滤液对马铃薯组织也表现较强浸离力。
  • 论文摘要
  • 曹为玉, 郑燕棠, 赵万英, 朱海英, 王民, 张树玲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43-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卷叶病毒[GLRV]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和最为严重的主要葡萄病毒之一。
  • 研究简报
  • 周庆椿, 龙仕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4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叶黄杨叶斑病(Cerospora destructiva)是本地大叶黄杨的主要病害,常年新叶发病率在60-100%,引起大量落叶,严重影响观偿价值。
  • 高锦樑, 朱华,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45-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菌株K-s-6-6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筛选和克隆化,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该病原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k1,K2和K31。分泌抗体稳定性试验、封闭试验、染色体数计数、交叉反应试验等表明具有株特异性;抗体分属IgG3和IgG26亚类;腹水抗体滴度在1:104左右。初步用于检测白叶枯病菌菌株,病叶和病种证明特异性高,匀质均一,在理论和生产上都有实用价值。
  • 研究简报
  • 黄颂禹, 陆仁刚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5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玄胡索霜霉病(Peronospora corydalis deBary)是玄胡索上的一种主要病害。常常能对产量带来巨大的损失。
  • 田国忠,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51-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发生在我国葫芦科作物上的三种主要病毒WMV-2,CMV和SqMV为研究对象,尝试用病毒衣壳蛋白亚基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诊断瓜类作物病毒。试验结果说明,对病株叶片或其他组织进行初步的澄清和病毒浓缩处理,可以检测出病毒衣壳蛋白亚基谱带。根据病毒衣壳蛋白亚基的分子量差异,可以区别这三种病毒。这种方法有其他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生物学测定,电镜观察和血清学方法等)所不具有的优点。病毒浓度的检测限度在1-50μg/ml水平。
  • 研究简报
  • 文永昌, 郑相如, 陆漱韵
    植物病理学报. 1989, 19(4): 256-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87两年分别采用上一年无病种薯28个品种/系各3块,取中部切决于切面上蘸接近等量和等浓度的黑疤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孢子悬液,恒温、恒湿培养,定期取样作侵染区组织徒手切片、乳酚油封片用BHZ型0lympus荧光显微镜(B+G滤镜激发)观察,取得以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