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1-03-10
  

  • 全选
    |
    病原学
  • 薛敦孟,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仙黄条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球形病毒,直径约21nm,汁液摩擦接种35科(属)55(品)种植物,可侵染其中5科15(品)种,主要局限于豆种(Leguminosae)、藜科(Chenopodiaceae)以及茄科(Solanaceae)、苋科(Amaranthaceae)与番杏科(Aizoaceae)的个别种。在多数寄主上诱导局部坏死,豆科寄主上还伴随叶脉坏死症状产生。其中,昆诺阿藜(Chenopodium quinoa)、苋色藜(C.amaranticolor)、千日红(Gompherena globosa)、番杏(Tetragonia expansa)、大豆(Glycine max)、豇豆(Vigna sinensis)、克利夫兰烟(Nicotiana clevelandii)可作为诊断寄主;千日红、番杏与三叶草(Trifolium sibth)可作为毒源保存寄主。
    在昆诺阿藜叶片汁液中,该病毒分离物的体外存活期在60天以上(25℃),热钝化点80-85℃(10分钟),稀释限点10-5-10-6。回接水仙健株,诱导产生系统褪绿条纹症状,不诱导水仙叶片产生具有特殊结构的内含体。
  • 王国平, 刘福昌, 国际翔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9-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种类鉴定结果表明我国草莓主要栽培区存在草莓斑驳病毒、草莓轻型黄边病毒、草莓镶脉病毒和草莓皱缩病毒。四种病毒的总侵染株率达80.2%,其中单种病毒侵染株率为41.6%,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株率为38.6%。前三种病毒均为球状病毒,粒体直径分别为25-30nm、23nm和50nm;皱缩病毒为杆状病毒,大小为380×70nm。传染性试验的结果证实,草莓病毒可通过嫁接、菟丝子传染,但不能通过机械传染。桃蚜可传染斑驳病毒和轻型黄边病毒,其传毒关系前者为非持久性后者为持久性。田间桃蚜蚜虫口密度高峰期与草莓病毒侵染盛期相吻合。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王兰珍, 陈延熙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戈登,R.E.等著的《芽孢杆菌属》所提供的检索表,对98株增产与减产芽孢杆菌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占绝对优势的是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其次是短芽孢杆菌(B.brevis)和坚强芽孢杆菌(B.firmus)。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几种主要增产菌(除83-6外)都是蜡质芽孢杆菌,如83-10,a-47等。此外,作者还对这几种主要的增产菌及几种减产菌菌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观察,基本了解了它们生长适宜的碳源、氮源、pH值、温度及氨基酸需求等。
  • 研究简报
  • 李经略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4年,Osler等首次报道水稻上发生一种"giallume"黄化病,该病证明是由禾谷缢蚜(Rhopalo siphum padi)传播的。此后,Faoro等(1978)对此病进行了研究,提出它与BYDV相类似。
  • 病原学
  • 张永祥, 何礼远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14株杨梅癌肿病菌菌株和2株油橄榄癌肿病菌模式菌株在细菌学特性、血清学反应及寄主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细菌学特性基本相同,在测定27项生理生化反应中仅在硝酸盐还原、淀粉水解及对甜菜碱、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的利用上存在着差异,两菌株的mol% G+C相近,杨梅菌株在59.90-60.89之间,油橄榄菌株PODCC4352-75为59.90;在寄主范围上差异明显,不能交互侵染各自的寄主产生典型肿瘤症状,杨梅菌株不能侵染夹竹桃产生癌瘤;血清学反应表明两者有一定的同源性。认为杨梅癌肿菌是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命名为丁香假单胞萨氏亚种杨梅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subsp.savastanoi (Janse) pv.myricae (Choei) nom.comb.Zhang et He].
  • 研究简报
  • 陈申宽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是一个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重要病原菌。其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已报道的寄主植物分属于64科225个属中361种植物。
  • 病原学
  • 郭永红, 陈泽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一种提纯玉米丛矮病类菌原体的方法:将病玉米组织在捣碎机中低速去除薄壁组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和半纤维酶处理,35℃下1小时;高速离心沉淀;进行二次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电镜检查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能够得到高纯度、完繁的类菌原体。

  • 黎穗临, 叶维霖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在花生秆培养基上的产孢量优于前人推荐的3种培养基。在6种供试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量则以前人推荐的花生叶斑病尾孢菌培养基最大。培养过程中,不同光照处理对病菌生长和产孢不敏感;不同温度处理产孢量有显著差异。2%葡萄糖液有促进孢子萌发作用。病菌经人工培养不失其致病性。
  • 研究简报
  • 刘英慧, 赵来顺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术是名贵药材之一,近年在河北省有较大面积栽培。但是,白术受根腐病为害极严重,一般田块死苗30-40%,重者死苗80%以上,甚至绝收,致使一些药农不敢种植。
  • 病原学
  • 周肇蕙, 严进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霜霉病菌Plasmopara halstedii (Farl.) Berl.&de Toni在5-25℃条件下均可侵染寄主,以10-15℃为侵染适温。对不向苗龄幼苗进行人工接种,3-14天的幼苗均被侵染,3天幼苗为最感病,发病率随植株苗龄增大而递减。病菌侵入寄主后,在恒温15℃、20℃、25℃ 4组及变温8℃和15℃、13℃和20℃、18℃和25℃、23℃和30℃条件下均可发病,恒温20℃及变温13℃和20℃发病率最高,恒温30℃及变温28℃和35℃不发病。
  • 论文摘要
  • 甘莉, 吕金殿, 吉冉中, 郜树德, 杨家荣, 郭西凤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4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niveum (E.F.Smith) Snyder&Hansen)在陕西关中日趋严重,连茬瓜田死苗率达80%以上。
  • 病原学
  • 诸葛根樟, 王连平, 郜海燕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褐(紫)鞘、鞘腐两种症状的诱发因子进行了描述。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将不同来源的菌株在常规的水稻品种上接种,均可引起褐(紫)鞘和鞘腐二种症状,它们出现的频率随接种方法、品种和菌株的不同而异。作者认为把褐(紫)鞘症状看作为一种新的病害是不能成立的,它只能是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另一种症状。
  • 研究简报
  • 鲍迪富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4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延胡索即元胡(Corydalis turtschaninovii forma yashusuo)生产浙江,为常用中药,以块茎入药,有补气活血、散热止痛之功效。历年来遭受霜霉病的为害,一般损失20%左右,大流行年份损失在50%以上。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章元寿, 王建新, 周明国, 刘经芬,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49-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d.) T-9、SS4、VD-8、VD-5等4个菌株的毒素(VD-toxins)处理棉苗,发现各菌株的毒素都能使棉苗体内脱落酸(ABA)的含量增加,其中以T-9菌株毒素的影响最明显。各菌株毒素均可增加棉苗叶片的气孔抗性和提高叶片细胞的离子渗透率3-4倍。毒素对棉苗叶片的游离原生质体具有30-50%的损伤率。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胡长程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5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40个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对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毒性进行了测定。按照美国禾谷类锈病室(Cereal Rust Laboratory)规定的密码(Code)命名的系统,小种HKR是最普通的毒力组合;占全部70个标样、127份菌株的33.1%。第二个优势小种是RKR,占全部菌株的24.4%。没有发现对Sr9e,11、38,Gt和Tmp有毒力的菌株。对Sr13,22,24,26,29,30,37的毒力频率较低、均在10%以下。毒力频率值在90%以上者(接近90%)的有Sr6,7a、7b、8a、9a、9d、9f、9g、10、12、14、15、16、18、20、28、34、36、dp-2和H。我国小麦秆锈菌无论是毒力组合或毒力频率都与北美的有很大区别。
  • 论文摘要
  • 周仲驹, 林奇英, 陈宇航,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57-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报道甘蔗白叶病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蔗区的发生及其病原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研究表明:上述蔗区中有与国外和我国台湾报道相同的白叶病发生,福建蔗区尤为严重;调查过的200多个甘蔗品种或品系中,发病品种有闽糖70/611、闽选703、F134、桂糖-11、云蔗71/388、PR77/3120、Q88、Co740/Co281/PR64/610、H54/775和H54/432等近20个品种;症状上主要有白化和草苗化两类;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病叶韧皮部筛管细胞中有类菌原体存在,球形或椭圆形等,直径约80-800毫微米,健株中则否。
  • 研究简报
  • 李荣禧, 刘正坪, 马萍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58-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芝麻细菌性角斑病是内蒙古芝麻栽培区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芝麻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重。为此,作者从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特点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唐德志, 孙毓彬, 何苏琴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 phy-5 A1型与phy-64A2型配对培养,在VA培养基上产生的卵孢子数量最多。卵孢子在15cm深土壤中,经过1988-1989年冬季,存活率为82.95%。卵孢子连同VA培养基制成悬浮液,白天散光照射、夜间黑暗比全部黑暗萌发率高;加土壤浸渍液比加蒸馏水萌发率高。
  • 论文摘要
  • 袁振五, 于彦一, 李德刚, 张锦秀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6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蒙古呼市郊区大棚黄瓜菌核病近年来发生普遍而严重,常年发病株率0.24-84.88%,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大棚黄瓜毁棚.通过1987-1989年研究肯定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在生产中应用收到显著效果。
  • 研究简报
  • 张天淼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6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浙江,枳砧员地早、槾桔、椪柑等树黄化情况严重,而这些枳砧黄化树的嫁接部,即砧穗接合处均出现黄褐色的"折痕"。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黄振涛, 曹远银, 姚平,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我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21C3分别与历年来出现频率很低的34C1或116小种的夏孢子等量混合,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转接于八个来自次要越冬区长江中下游感病的生产品种上。经几个夏孢子世代的继代转接结果表明:21C3小种的毒力虽弱但与34C2或116种相比,其相对生存能力强;而34C2和116小种的毒力虽强,但相对生存能力却弱。小种间毒力强弱与其生存能力强弱呈负相关的现象,可能是我国小麦秆锈菌21C3小种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优势的原因之一。
    在一定高温条件下,虽能影响小种频率上升或下降的速度,但未能左右其总的趋势。
    试验应用的继代品种对不同小种的感病性没有显著差别。

  • 论文摘要
  • 张弓弨, 侯竹林, 韩盘铭, 姜克英, 梁世英, 易齐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7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将45%百菌清烟剂研制和测试结果摘要如下。
  • 研究简报
  • 郊光宇, 董涛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已被证实为发生在欧洲、北非、中东和美国的重要的葫芦科植物病毒,现在已经证明这种病毒亦存在于新疆。
  • 实验方法
  • 陈剑平, 阮义理, 徐均焕, 洪健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A蛋白免疫电镜技术,检测大麦病汁液中的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其捕获抗血清的适宜工作浓度范围很宽,320-20,480倍均能达到满意的结果;抗原孵育条件以室温(约25℃)下30分钟或冰箱(约4℃)中3小时,捕获到的病毒粒子数量较多。应用这项技术,在稀释3,125倍的病汁液中还能检测到BaYMV粒子,比普通免疫电镜方法的灵敏度至少高5倍。BaYMV在病株中的分布以症状明显的花叶中含量最高,黄化叶中较少,茎和根中找不到病毒。利用该技术可以快速而灵敏地进行大麦品种抗病性的鉴定与筛选。本文最后还讨论了BaYMV的稳定性。
  • 研究简报
  • 朱西儒, 范怀忠, 卢乃弟, 黄鸿枢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78-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受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V)侵染,在我国华南地区已流行成灾,严重威胁着番木瓜的生产。
  • 苏美灵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8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种红树植物有药用特性,被认为对多种动物及植物的疾病有治疗功效;但需要科学的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