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1-06-10
  

  • 全选
    |
    论坛
  •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8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自然科学飞跃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植物病理学(植物医学)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和进步。植物病理学不仅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开拓了新领域,还更新和修正不少旧的概念和定义。#br#为使教学和科研人员及时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概念,以提高植病教学和科研水平,促进植物病理学更健康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刊决定开辟新栏目<论坛>,以介绍和讨论现代植病新概念和新理论。#br#植病学会号召广大植病工作者热情投入这一有历史意义的讨论中来,以你亲身体会和研究成果,有理有据地讨论植物病理学中任何一部分内容或概念。数年后,我国的植物病理学科以及植病教学、科研就会有新面貌,达到国际新水平。
  • 研究简报
  • 刘焕然, 柯桂兰, 宋胭脂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菜区,黑斑病对大白菜危害越来越重。1989年,黑斑病在北京郊区大流行,使白菜遭灾减产。
  • 研究论文
  • 曹福祥,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七根腐病是广东省田七产区一个最重要的病害。在广东韶关引种区都普遍发生,危害相当严重。经对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交配试验及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证明,它由腐皮镰孢霉根生专化型(Fusatium solani f.sp.radicicola)为害所致。
  • 研究简报
  • 田秀明, 杜利锋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9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主要措施是种植抗病品种,为了探讨抗病品种的抗病机制和有关的生化指标,1985年试验表明,棉花对枯、黄萎病抗性不同的棉种和品种的幼苗叶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差异显著,抗病性强弱与酶活性有关。
  • 研究论文
  • 陈捷, 朱有釭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9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高梁重病地块的病苗上,分离到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6种真菌,其中以前三种的分离量比较大。致病性测定表明:立枯丝核菌的AG5是高梁苗病的病原菌,而其它5种分离菌只能造成微侵染,基本上不是致病菌,也不能促进立枯丝核菌对高梁幼苗的侵染。苗龄10-15天是从田间分离病菌的最好时期。多数表面消毒剂不适合立枯丝核菌的分离。不正常的温度、光照、湿度条件,容易导致错误的病原学结论,接近自然发病的条件的控制是研究病原学的关键。
  • 研究简报
  • 张金岐, 刘秋芬, 王祈楷, 冯鲁昕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0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寄生于植物维管束系统引起黄化型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目前已知有螺原体(Spiroplasma)、类菌质体(Mycoplasma)和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均为原核生物。
  • 研究论文
  • 薛敦孟,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繁殖于昆诺阿藜(Chenopodium quinoa)、千日红(Gompherena globosa)及番杏(Tetragonia.expansa)上的病毒分离物,经PEG6000沉淀结合差速离心浓缩后,用Sepharose 4B柱层析法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保持侵染活性的病毒纯化物;而且表明,用昆诺阿藜繁殖病毒,效果最优。紫外扫描测定,纯化病毒的最高吸收波长为258nm,最低吸收波长为244nm,A260/A280为1.515。分析超速离心测定,病毒粒体为单一沉降组分,S20.w约73S。SDS-PAGE结果表明,病毒衣壳蛋白亚基由一条分子量为27.88×103±2.99×103daltons的多肽组成。根据紫外吸收估计,病毒粒体中核酸含量约12-15%;RNaseA酶解及变性处理病毒核酸后琼脂糖变性电泳结果说明,病毒基因组为一条ssRNA。
    根据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生化特性,初步确认为一种新的病毒分离物,并定名为中国水仙条纹病毒(Chinese Narcissus Strip Virus,ChNSV),其密码程式为R/1:*/12-15:S/S:S/*。

  • 王祈楷, 刘宏迪, 张金岐, 张良皖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苹果锈果病枝条减压抽取出输导组织液,在其离心沉淀物的超薄切片中,电镜检查到形态类似立克次体的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病株花柄和幼嫩果柄的超薄切片中也观察到这种细菌。健树制备的对照样品中没有。从锈果病带病者——梨树中也发现有这种菌。用难养菌液接种,苗木叶片表现典型的弯叶症状。青霉素处理有减轻病情的疗效。可以认为这种难养菌是引起苹果锈果病的病原物。
  • 论文摘要
  • 高智谋, 钱浚, 李自业, 马夫柱, 刘勇, 孙学勤, 李甲林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09-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病毒病病株分布在病株率小于21%时一般呈聚集格局,病株率为21-32%时呈随机格局,而当病株率大于45%时则呈均匀格局。
  • 研究简报
  • 严敦余, 郭兴启, 刘焕庭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12-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丛矮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对研究小麦丛矮病的发生规律以及测报等有重要作用。
  • 研究论文
  • 徐阿炳, 朱睦元, 黄纯农, 袁妙葆, 黄培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13-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抗病性的大麦品种,在大田感染了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后,从叶片和根的超微结构观察表明:(1)除感病和耐病品种外,首次在抗病性品种中发现有病毒存在,但病毒含量很低:(2) BaYMV对叶绿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外部病症严重的叶片其解体或发育不全的叶绿体比例显著高于无病症的叶片;(3)感病后期细胞中的部分线粒体出现肥大和自溶;(4)感病细胞的细胞膜松弛,在细胞壁和膜之间有代谢物沉积,并有细胞膜溶解现象;膜状结构内质网肥大,有病毒内含体附着其上;(5)感染细胞中除发现片层、单向风轮状和多向风轮状内含体之外,还见到带柄风轮状内含体和堆束状病毒纤维。最后,初步讨论了BaYMV感染大麦后的细胞学变化与外部症状的相互关系以及大麦抗病性品种的抗性机理。
  • 研究简报
  • 周建良, 陈育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季豆(Phaseoli vulgaris)在广西不仅作为重要蔬菜,而且还大量加工成罐头出口,年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但近年来,枯萎病严重发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国外及北京曾报道过此病害。
  • 研究论文
  • 王金生, 王玉环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21-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罗卜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var.carotovora Dyc)在合成培养基MS中产生两种蛋白酶,但在无细胞滤液中测不到果胶裂解酶和果胶水解酶的活性。用等电聚焦电泳测得这两种蛋白酶都是碱性蛋白酶,等电点分别为8.3和8.9。变性温度为49-50℃,对酸或碱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纯化的蛋白酶单独作用马铃薯块、能使其变软,切片观察表明细胞壁被明显降解。
    通过滤膜结合法,将供体菌1830/pJB4J1::Tn5的转座子转入到野生型StEcc-12中,从2000个接合子中获得了11个缺少产蛋白酶能力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分泌性蛋白质等电聚焦图谱与野生型菌株明显不同,其中一个变突体蛋白酶带完全缺失,另外一个则出现8条新的蛋白带,其他5个属部分缺失。这些突变体对马铃薯块组织离析、腐烂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研究结果认为在由胡罗卜软腐欧氏杆菌引起的软腐病程中蛋白酶和果胶酶是协同作用的,果胶酶降解植物细胞间和胞壁中的果胶质,而蛋白酶则降解植物细胞壁和膜中的蛋白质。

  • 研究简报
  • 张天宇, 徐卫, 郭亚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28-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中小麦叶斑病症状类型及与其相关的真菌群落,可按其在田间发生的先后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研究论文
  • 吕金殿, 甘莉, 阎龙飞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凝集素伴刀豆球蛋白(ConA)做配基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了毒素物质。分析证明病菌产生的毒素物质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分别为85.26%和14.74%,每毫升纯化毒素中含蛋白质1.04mg、糖0.18mg。蛋白质中含17种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占总量的18.4%,碱性氨基酸占8.3%。#br#纯化毒素糖蛋白具有明显的特性:对棉苗具有强烈地致萎作用,用病菌人工接种表现出同样的症状;在高离子浓度下毒素被降解,低离子浓度下,出现白色沉淀,致萎力减弱;经木瓜蛋白酶、a-淀粉酶、6NHCl水解后,对棉苗的致萎力分别降低7%、57%和93%。
  • 研究简报
  • 邱晓, 裴炎, 王瑜宇, 张凤鑫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34-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亲和性是研究植物与微生物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标记基因法,将外源抗性基因引入分离自棉花植株中的一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菌株B4中,获得Kmr和Rifr的双重抗性株。利用抗性基因标记法,研究了B4与棉花幼苗的亲和性,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 研究论文
  • 吴纯仁, 刘后利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35-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侵染的油菜组织内草酸毒素的积累、分布及共晶体结构。结果表明:寄主组织内草酸毒素的积累和pH值变化与病害的扩展相一致。不同感病程度品种(系)内毒素的积累量和分布显著不同。外源钙离子对病害的发生和扩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组织水平上叶片对毒素的敏感性和抗渗透能力可能与毒素的作用方式和叶组织结构有关。
  • 论文摘要
  • 张广民, 王智发, 谢成颁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4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低头黑病是发生于山东省昌潍一带烟区的重要病害之一。
  • 研究论文
  • 朱明道, 邹进明, 于复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41-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溴甲烷分别对培养一周,两周、三周的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vasinfectum (Atk).Snyder et Hansen)熏蒸处理并且测定了它们对溴甲烷Lc99的CTP值;棉花枯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时间越长,对溴甲烷的抗性越大。讨论了用溴甲烷处理带病土壤和种子的可行性。
  • 研究简报
  • 王拱辰, 陈鸿逵, 骆平西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4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notoginseng (Burkill Hoo&Tseng)是名贵药用植物,为我国特产,三七根腐病是云南三七生产中带有毁灭性的病害。
  • 研究论文
  • 史大刚, 田逢秀, 宋天风, 徐孝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45-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是对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Ⅱ、Ⅲ型菌系的四个菌株用切割菌丝尖端和单孢分离的方法研究它们的异核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它们能以异核体存在,并有三种核型组成,通过对Ⅲ型菌系的野生异核体菌株及原生质融合异核体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致病力发生了变异,证明异核现象是Ⅲ型菌系致病力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 张大业, 张家清, 陆文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51-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植物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I…S),并根据单利式和复利式病害的流行特征,提出了以下二个模型:
    (1) S=Smax/[1+a (1-I)b]
    (2) S=Smax/[1+a ((1-I)/I)b]
    这里,a、b均为大于零的常数,Smax为严重度的最大值,小于或等于1。
    文中对单季稻纹枯病,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等的多组I…S关系数据进行拟合,并与Gompertz衍生模型(王振中等,1987)作了比较,表明(2)式拟合效果最佳。

  • 毛建辉, 何明, 何忠全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2): 15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88年利用抗感品种混植对水稻主要病害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稻瘟病抑制作用显著,尤以对叶瘟效果最好(F=46.55,P<0.01)。与应发病值相比,其相对抑制效果:病叶率减少74.23%,病情指数降低85.30%。单植的病害日侵染速率(r)比混植高一倍以上。病情严重度与组合内抗感比例密切相关(r=0.951··)且呈幂函数关系:?=3.3918×7.4446x。(2)对稻纹枯病和稻白叶枯病均有一定效应,但不如稻瘟病显著。文中还对混植机理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