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1-09-10
  

  • 全选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叶长明, 叶寅, 骆学海, 田波,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61-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木瓜环斑病毒黄斑分离物(PRV-YS) RNA为模板,在人工合成的两端引物引导下,反转录合成了外壳蛋白(CP)基因cDNA第一链并通过PCR扩增获得双链cDNA。用重组有cDNA的pUC19转化E.coli DH52,采用双脱氧链终止法进行了c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P基因为861nt,与文献[1]报道的相比,同源率90%,且少连续的6nt。
  • 论文摘要
  • 郑加协, 黄盈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64-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番莲是一种被列为我国南亚地区开发的重要饮料水果,近年在闽南大面积种植,但遭受毁灭性的茎基腐病为害,发病率常达20-80%,有的几十亩连片枯死。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阮义理, 陈剑平, 洪健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65-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和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别感染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后所诱发的细胞质内含体和细胞嚣病变几乎完全相同。感病的叶肉细胞、表皮细胞和木质部薄壁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可看到大量风轮体、柱状体、板状集结体和膜状体,其中以叶肉细胞中更为普遍。风轮体成群出现、同一组内风轮体常平行排列,而相邻群间常垂直排列。膜状体的内部常夹杂着许多小囊泡,其四周与内质网呈辐射状相连。在发病初期的心叶叶肉细胞质的液泡附近可看到颗粒状病毒束,而分散的病毒状颗粒则多见于发病中后期坏死的细胞中。感病细胞的叶绿体、线粒体、核、质膜及胞间联丝中均未见病毒状颗粒。感染病毒的细胞中,细胞质丰富、内质网膨大,核糖体增加、小囊泡大量出现,随着病害的加重,叶绿体、线粒体逐渐肿大,基粒缩小、膜破裂、类囊物流入细胞中。
  • 论文摘要
  • 李成云, 李家瑞, 藤田佳克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69-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中,发现了10个从水稻上分离的两性菌株。
  • 研究简报
  • 张金岐, 刘秋芬, 张良皖, 王祈楷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72-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锈果病是我国苹果产区一种传染性病害。到目前为止,除知道嫁接可以传染该病外,其它传病途径尚不清楚。
  • 病原学
  • 高洁, 袁美丽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73-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报道了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在我国的发生。对分离到的20个菌株经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和血清学反应测定,确定引起我国东北地区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的病原细菌有三种,即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Dye,E.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 Dye和Pseudomonas caryophylli (Burkholder) Starr and Burkholder。
  • 研究简报
  • 曹如槐, 王晓玲, 南城虎, 李怡琳, 王晓呜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8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豆锈病[Uromyces appendiculatus (Pers) Ung.]是小豆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小豆种植区内均有发生和为害。目前该病虽可用化学药剂防治,但根本的防治措施还是种植抗病品种。
  • 病原学
  • 王金生, 杨晓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81-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水稻基腐病细菌(18个菌株)、玉米茎腐病细菌和菊欧氏杆菌的6个致病变种的标准菌株及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的两个致病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vora和E.c.pv.atroseptica)进行了58项生化试验的比较。结果水稻菌株在生化性状上与玉米菌株十分相似,最接近菊欧氏杆菌玉米致病变种(E.chrysanthemi pv.zeae),但水稻基腐病细菌在兰色素产生,丙二酸、酒石酸钠利用,产氨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项上与玉米致病变种不同。在致病性比较中,水稻菌株比玉米菌株致病力强,寄主范围广。可能是一个独特的致病变种。全细胞蛋白聚丙烯酰胺圆盘电泳的研究表明水稻菌株的蛋白电泳带数与玉米菌株相同,均为16条,但电泳带的迁移率互不相同。血清学研究表明水稻基腐病细菌和玉米致病变种没有共同抗原。
  • 研究简报
  • 韩庆新, 辛惠普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86-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根腐病是世界大豆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也是严重危胁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崔洋, 刘克明, 魏建昆, 张为国, 欧阳光察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87-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C小种[1]。本文通过凝胶柱层析(Sephadex G-25)和硅胶层析(Silica gel)将C毒素(HMC-toxin)分为四种亚毒素,毒素Ⅰ和毒素Ⅲ(占全部毒素管数的75%)主要侵染T、C、S、N四种同核异质玉米中的C胞质叶片,使之产生严重萎蔫,为专化性毒素,但少数管号内的毒素对T、S有轻微的伤害,而且毒素Ⅰ内少量对N也有影响,毒素Ⅱ(占10%)只轻微地侵染N细胞质,毒素Ⅳ(占15%)除了对S无影响外,对T、C、N三种细胞质均有一定的危害。由此可见,C毒素是一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体,其中以侵染C胞质的毒素为优势毒素,同时存在少量对T、S、N三种细胞质毒力较弱的毒素。对T、C、S、N四种同核体(Homocaryons)玉米人工接种C小种所出现的叶片抗性反应,从本实验获得了一定的解释。
  • 论文摘要
  • 段双科, 王保通, 张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91-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赤霉病在陕西关中川道灌区发生危害严重。试用沼气池滤液处理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现有防治作用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如下述。
  • 研究简报
  • 陈耀, 陈作义, 沈菊英, 彭宝珍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92-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八一农学院朱懋顺教授1973年首先发现此病。他于1980年采来病株,经作者鉴定为苜蓿丛枝病。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王爱民, 汪隆植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93-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份抗感芜菁花叶病毒病的萝卜品种为材料,探讨了萝卜在不同叶龄期的抗病性以及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和叶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关系,分析了萝卜在幼苗期的抗病性和接种芜菁花叶病毒后20天时病叶和对照叶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值的相关性,调查了接种芜菁花叶病毒后抗感病萝卜品种叶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叶内含有较高的蛋氨酸,感病品种的含量较低;子叶期后,萝卜叶内天冬氨酸、蛋氨酸、脯氨酸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的迅速提高和抗病性的迅速增強呈平行关系;接种芜菁花叶病毒后,病叶蛋氨酸、酪氨酸含量和健叶差异不明显,其它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文中还对氨基酸作为抗性鉴定标准及鉴定的适宜时间进行了讨论。
  • 研究简报
  • 陈培根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98-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纹羽病(Heliobasid.um mampa Tanaka)在日本、朝鲜、中国等均有发现,寄主范围广,属多犯性菌,特别是多年生作物被害更加严重,桑紫纹羽病是土壤病害中比较难妨治的病害之一。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魏毓棠, 李广海, 王允兰, 韦石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19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研究大白菜对芜菁花叶病毒辽宁1号株系(TuMVLn-1)的抗性是不完全隐性,至少受4对以上微效基因控制,亦较大地受环境敏感基因的影响,因而具有较显著的数量性状遗传的特点。在回交测验中,发现明显的核遗传。但同细胞质又有密切关系。通过配合力分析: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准,其比值(G.C.A/S.C.A)为13.28,说明其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抗病育种时,以轮回或自交选择较易获得高抗品种:在选配优良杂交组合时,应使双亲都具有高抗性,同时亦应注意父母本抗性的差异。

  • 研究简报
  • 秦家忠, 姚文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04-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Cladosporium allii引起的大蒜叶斑病流行于四川西部大蒜产区,致使全株枯死(又称大蒜叶枯病),近年,随着大蒜商品化生产,栽培面积扩大,其危害愈来愈大。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张学君,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05-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病品种的薯块单位面积上皮孔数目少,表皮角质层厚,周皮细胞层数多,皮孔组织角质化程度高。抗性不同的10个马铃薯品种自然带菌的薯块在人工诱发时,抗病品种的腐烂率显著低于来自同一田块的感病品种。9个品种的薯块用皮孔浸渍法进行人工接种后,抗病品种皮孔内细菌数量迅速减少或缓慢增多,而感病品种内则迅速增多。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抗病品种Murlur的薯块皮孔内的细菌畸形,皮孔内有大量颗粒状或块状填充物质,感病品种晋薯二号薯块皮孔内的细菌形态正常,皮孔內无填充物质。
  • 研究简报
  • 葛泉卿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10-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般认为,小麦白粉菌闭囊壳的形成与小麦生育期、营养状况及环境条件有关。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赵曰丰, 刘彦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1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82-1983年在左家地区调查人参黑斑病情、孢子捕捉量,结合有关的气象数据,通过偏相关分析,明确了病情指数与孢子捕捉量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R=0.8722;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均气温X1及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连续降雨天数X6建立预测当年初发病时间Y1的模型为:Y1=-26.68+2.07X1-0.25X6±0.0745;依据初发病时间XⅡ1及7月至8月上旬均湿度XⅡ4建立预测当年病害出现高峰时间Y2模型为:Y2=9.0495+0.336XⅡ1-0.0359XⅡ4±0.0089:另据初发时间XⅡ4及7月至8月总降雨量XⅡ2建立的预测模型:Y3=5.514+0.4575XⅡ1-0.0013XⅡ2±0.0586。上述模型数学检验合理,经实测数据证明模型有较高的可靠程度。
    参籽产量Y与病情指数相互间的曲线回归:
    Y=25.54e-0.4060x

  • 研究简报
  • 张欣炳, 林福呈, 沈杰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16-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九九○年春,浙江天台县大面积春玉米苗期出现一种毁灭性的根病,重病地块死苗率达80%,一般发病地块为40-60%,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郭洋, 麻密, 彭生斌, 林忠平, 崔澂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17-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伸展蛋白(Extensin)作为一种细胞壁蛋白被认为是与植物的抗病性有关。利用胡萝卜愈伤组织伸展蛋白的抗体,借助于免疫学交叉反应,对大豆下胚轴中伸展蛋白的种类及诱导因素差异引起不同伸展蛋白的合成进行了研究。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0.2MCaCl2可以从大豆下胚轴细胞壁中提取得到一种细胞壁蛋白质组分,这个组分不仅在电泳性质及免疫原性质上与胡萝卜愈伤组织伸展蛋白相同,并且在与细胞壁结合的性质上也相同。真菌诱导物处理的大豆下胚轴中总的伸展蛋白的积累高于受伤处理的大豆下胚轴,并且差异主要是由于与胡萝卜伸展蛋白相同电泳性质蛋白质组分造成的。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观察不同抗灰斑病品系的大豆下胚轴积累伸展蛋白的速度发现,抗性品系(合丰29和丰收10)的大豆下胚轴可以较迅速积累伸展蛋白(在约24-48小时),而感病品系大豆下胚轴(绥农4)则积累伸展蛋白较晚(约在72小时)。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壁伸展蛋白的积累快慢可能是造成大豆对灰斑病表现抗性还是感病的因素之一。
  • 论文摘要
  • 盛宝钦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2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两年来,对采自河北省的3个市6个县和北京地区的67份小麦多年生近缘植物种子(包括4个属,14个种),繁种后,温室育苗至1-2叶期接种小麦白粉病菌,结果有4个属11个种的54份材料发病,占参试份数的80.6%,用其中4个属10个种的43个已发病材料的白粉病菌,回接小麦感病品种京双16号后,隔离培养,全部发病回接成功。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张文军, 李振岐, 齐艳红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23-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TOPSIS法鉴定了18个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结果与实际一致。TOPSIS法逻辑严明,方法灵活,结果精确,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评价、优化,决策问题。在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给出了带权矫正过程的TOPSIS法通用BASIC程序,从而使大小规模的问题解决均成现实。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杨普云, 雷新云, 李怀方,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29-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NS-83乳剂喷布饲毒毒源芥菜(Brassica juncea)病株与检测植物油青菜(Brassica chinensis)植株,桃蚜传播TuMV受到了显著抑制,抑制效果为39.0%左右,但用乳化剂处理的植株未表现抑制作用。NS-83的抑制效果随使用乳剂中NS-83浓度升高而增加,随接种压力(每株传毒蚜虫数)增大而降低。桃蚜在传毒前、饲毒时和传毒时口针接触NS-83后,传播TuMV分别受到了41.8,29.4和14.1%的抑制。NS-83以不同方式处理饲毒株与传毒株,抑制效果不同,结果表明NS-83在TuMV一桃蚜复合关系中起作用。用1% NS-83乳剂涂抹芥菜叶片6、12、24、48小时后,桃蚜在上面的探食(试探取食)行为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表现在所观察的探食时间的缩短及两次探食间爬行时间的延长。
  • 研究简报
  • 赵来顺, 杨宝君, 杨文博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34-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薯蓣红斑病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重要的新病害,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均有分布。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谭万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3): 235-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Richards生长函数及其在植物病害流行时间动态模拟中的应用。该函数的微分形式为(dx)/(dt)=rx((1/x)1-m-1)/(1-m),式中r为病害发展的速率,x表t日期的病情值率(0 < x < 1),m为流行曲线的形状参数。当m=0,m→1,m=2和m→∞时,从理论上证明Richards函数成为单分子、Compertz、Logistic和指数函数模型。以水稻纹枯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进展曲线进行摸拟分析发现,当m取值适当时还可获得较Gompertz或Logistic更逼真的Richards病害曲线拟合模型,而适当m取值的Richards模型比小分子模型对玉米粗缩病的拟合性也更好。因此认为,Richards函数是植病流行时间动态的通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