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1-12-10
  

  • 全选
    |
    论坛
  • 王焕如, 朱之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4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间遗传学(interorganismal genetics)有区别于生物内遗传学(intraorganismal genetics),它是研究不同生物共生的遗传学;在植物病理学方面研究在环境条件影响下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
  • 研究简报
  • 崔伯法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44-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州蜜柑矮缩病是由一种直径约为26nm的球病毒引起的、为害柑桔的病毒性病害。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各生产柑桔的国家中,除日本、土耳其外,均无报道有SDV的存在和为害。
  • 研究论文
  • 郭光远, 马俊, 杨宇容, 刘勇, 徐丽华, 姜成林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45-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茎泽兰叶斑病是恶性杂草紫茎泽兰上发生的主要病害。对云南省十个专州的二十多个县市进行紫茎泽兰病害调查及病叶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研究表明:紫茎泽兰叶斑病在紫茎泽兰危害区内已广泛发生,并随着紫茎泽兰灭敌昆虫泽兰实蝇的定殖与扩散有病情逐渐加重的趋势。#br#紫茎泽兰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飞机草菌绒孢菌[Mycovellosiella eupatorii-odorati (Yen) Yen]该菌在紫茎泽兰上发现尚属首次。病原菌危害叶片产生叶斑,严重时植株叶片大部分枯死、脱落,发病严重的地方发病率达90%以上,病情指数为65.2。对该病原菌分离较难,培养基需加入紫茎泽兰叶汁才能产生分生孢子,在自然病叶病斑上分生孢子大量产生,可见该病原菌是寄生性较强的真菌。#br#对紫茎泽兰叶斑病的研究为紫茎泽兰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郑小波, 陆家云,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51-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种内菌株直接交配产生的卵孢子分别用0.1% KMnO4处理20分钟和0.3% H2O2处理2分钟在S+L培养基上(26℃)培养7天萌发率>70%。H2O2是本研究首次报道的一种刺激掘氏疫霉卵孢子萌发的处理剂,其效果略优于KMnO4。用KMnO4和H2O2处理均可有效地抑制卵孢子悬浮液中菌丝片段及菌丝膨大体的萌发生长。在一定时期内卵孢子萌发率随卵孢子保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保存30天和45天的卵孢子分别用KMnO4和H2O2处理萌发率最高。卵孢子保存期间有无光照对萌发率无显著影响,但卵孢子荫发时给予光照对萌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保存30天的卵孢子在光照下萌发率为60-70%,在黑暗中仅0-16%。卵孢子萌发过程中的光照条件以黑光灯8小时,日光灯16小时交替连续照射7天效果最好,其次为黑光灯单独连续光照,以日光灯单独照射效果较差。所测定的6种培养基中以S+L培养基对卵孢子萌发的效果最好,其次为V8+L和WA+L。蜗牛酶、纤维素酶、土壤浸出液和黄瓜果提取液对掘氏疫霉卵孢子萌发无明显刺激作用。
  • 论文摘要
  • 贾明贵, 李振岐, 商鸿生, 陆和平, 杨世发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56-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水地区为小麦条锈病的常发区和许多小种的策源地,也是一些重要抗源品种的抗条锈性发生变异的地区,因而被称为"常发易变区"。
  • 研究论文
  • 元平,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57-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87年对黑龙江、内蒙古部分甜菜原料产区与采种区进行了初步调查,采种区甜菜花叶病毒病发病率达100%,与其邻近的原料产区有零星发病,远离采种区则没有发病的迹象。
    田间采集的病叶,用磨擦、蚜传接种方法均能在甜菜上再现症状。经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分离,普通电镜及乳胶电镜负染均能看到典型的马铃薯Y组病毒的粒体。通过鉴别寄主、甜菜上的症状表现,分离物的物理特性及血清学试验,证明此分离物为甜菜花叶病毒。
    在提纯方面,摸索了不同方法,认为匀浆前液氮或冷冻处理,二次PEG沉淀后过Sepharose4B柱,分离病毒效果较好,还可省去超速离心步骤。
    以内蒙五号甜菜品种作为毒源的繁殖寄主,能使提纯病毒产量达0.6mg/100g叶片,耳静脉与多点皮下注射相结合免疫兔子,微量沉淀测定效价为1:1024。

  • 研究简报
  • 夏德术, 余毓君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62-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赤霉病菌的产毒能力及其形态指标。
  • 研究论文
  • 安德荣, 魏宁生, 张秦风, 张荣, 朱象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63-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陕西、甘肃历史上严重发生的小麦兰矮病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受侵叶切片韧皮部筛管细胞、叶肉薄壁细胞及叶绿体中可见大量典型类菌原体病原物。根据症状特征和类菌原体病原物,初步定名为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Wheat Mycoplasma Like-Organism Blue Dwarf-WMBD)。
  • 论文摘要
  • 吴立人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6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年度监测了采自11个省(区)的1656个条锈菌标样,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条中29号和洛13类群居优势为30.8%和59.3%。
  • 研究论文
  • 赵羹梅, 王淑芳, 刘聪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67-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玉米生育早期,以幼芽鞘为材料,对11个抗病性不同的自交系进行了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 var.zeae Pass]可在玉米幼芽鞘内表皮上生长和繁殖;其侵染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通过气孔进入寄主体内。菌丝的侵入诱导了芽鞘内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特性的异常变化;抗性不同的自交系对病原菌侵入的反应不同,揭示了在生育早期玉米芽鞘细胞就表现了其固有的抗病性。
  • 张凤国, 王智炘, 汪宜萱, 朱之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71-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整叶透明染色法系统地观察了不同亲和性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小种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表明,(1)从气孔下泡囊形成迟早和初生侵染丝的生长开始,各组合间呈现明显的差别,暗示着品种——小种相互识别和抗性表达从这个阶段开始;(2)除了不亲和组合和慢锈组合出现过敏性反应外,在亲和组合的感病品种5389与叶锈菌小种互作中也观察到了少数侵染点有坏死细胞出现,但出现时间较晚,坏死细胞数目很少,并不影响菌丝的扩展。根据上述现象,本文讨论了过敏性坏死细胞形成的专化性和利用生理和组织学某些特征作为品种抗性鉴定的指标的意义。
  • 论文摘要
  • 杨文香, 王焕如, 朱之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76-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初步提生一套用于小麦叶锈菌无性世代毒力组合的鉴别寄主系统,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根据我国叶锈菌毒力组合的实际选择基本鉴别寄主为TC Lrl.2a.2c.3.10.11.14a.14ob.14b.15.16.17.18.26和30。
  • 研究论文
  • 李靖, 利容千, 袁文静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77-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抗病组合受霜霉病菌侵染的部位周围的叶组织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增加高于中抗和感病组合,而中抗组合又高于感病组合;抗性和中抗组合的过氧化物酶(PO)活性的增加高于感病组合;抗性组合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增加高于中抗和感病组合。
    抗性组合受侵后产生两条新的PPO同功酶带和两条新的PO同功酶带;中抗组合产生一条新的PPO同功酶带和一条新的PO同功酶带;感病组合只产生一条新的PO同功酶带,没有新的PPO同功酶带出现。

  • 研究简报
  • 王克夷, 施承樑, 刘士庄, 宋振国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84-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凝集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能和糖结合,并凝集细胞的蛋白质。
  • 研究论文
  • 徐朗莱, 叶茂炳, 徐雍皋, 陈利锋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85-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对赤霉病抗性不同的五个小麦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比活力及其同工酶的差异。种子过氧化物酶比活力的大小及其pI10.3酶带颜色的深浅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各品种的叶片过氧化物酶比活力及其同工酶谱的差异与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各品种的接种穗与其对照穗比较,抗病品种接种穗的过氧化物酶比活力持续上升,感病品种的酶比活力先上升后下降。抗病品种接种穗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I6.3、9.5和10.3三条酶带的颜色比对照深,感病品种的浅或消失,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
  • 冯洁, 陈其煐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91-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86-1、陕1155,感病品种岱15、徐州142。在棉幼苗三叶期用采自河南王屯的棉枯萎菌7号小种接种,接种后12小时,各抗病品种的葡萄糖、核糖含量显著增加,而感病品种则相反。接种后抗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峰出现早于感病品种,相对酶活值也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病品种蛋白质含量出现先低后高趋势,感病品种则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与棉花品种抗病性存在正相关性。伴随着PAL活性的增加,木质素含量也迅速增加。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与PAL活性有密切关系,并通过代谢最终产物之一的木质素的增加得到表达。

  • 论文摘要
  • 张学君,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97-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蛋白质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马铃薯软腐抗病品种丰收白和高感品种费乌瑞它在发病过程中的蛋白质变化进行了研究.参照Ahl等(1982)的方法抽提两个品种薯块中的水溶性蛋白质。
  • 研究简报
  • 沈崇尧, 苏彦纯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98-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疫霉病是我国的重要对外检疫对象之一,而我国东北又是大豆的原产地,按照植物病理学中寄主与病原菌在原产地长期共存共同进化的基本理论,在我国东北极有可能有大豆疫霉菌的存在,只是因为分离技术及生态等方面的原因,较长时期内一直未能分离到这一病菌。
  • 研究论文
  • 胡延吉, 丁巨波, 李晴棋, 尹承佾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299-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6个亲本组配成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普通小麦苗期慢叶锈性的配合力及基因效应。结果表明,F1代不同组合间苗期叶锈潜育期存在明显差别,多数组合表现正向杂种优势。该性状属于数量性状遗传,由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准。不同亲本之间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显著。"80-57"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为第一位,含有的有利显性基因也最多。选择配合力好的亲本进行组配是选育抗叶锈品种的积极有效的途径。
  • 研究简报
  • 王明祖, 王道本, 吴秋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304-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湖北省内采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为害的植物根和根围土壤64份样品,包括粮食、蔬菜、果树和观赏植物32种。
  • 研究论文
  • 何忠全, 何明, 毛建辉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305-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程度、产量损失与亩施氮量、施钾量和水稻移栽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成熟期纹枯病病指、总产量损失与氮、钾、密因素存在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p<0.01),但病株的产量损失与这些因素的关系不明显(p>0.05),与病情严重度分级的关系极显著,且:y=0.0746+2.3334x (p<0.01)。
    此外,本文还对水稻在几乎不受病虫危害时的产量水平,受纹枯病危害后的产量损失与试验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 研究简报
  • 蔡祝南, 杨莉莉, 刘仪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310-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菊花上的番茄不孕病毒危害很普遍,1986年我们将菊花上的分离物CB人工接种局部侵染昆诺藜、苋色藜,系统侵染番茄、千日红、心叶烟、珊西烟,在心叶烟上形成耳突及鼠尾叶;在珊西烟上小叶脉坏死,新生叶片沿叶脉坏死或严重皱缩、花叶,在番茄上果实不孕或极少籽粒。
  • 研究论文
  • 郑友贤, 刘春得, 韩金声, 车兴璧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4): 31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瘿螨畸果病是河北、河南等省部分桃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幼果受害后发育受阻,造成畸形,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桃的生产。研究证明:该病系下心瘿螨(Eriophyescatacardiae Keifer)为害所致。在开花前和落花后喷布石硫合剂等药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