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1987年对黑龙江、内蒙古部分甜菜原料产区与采种区进行了初步调查,采种区甜菜花叶病毒病发病率达100%,与其邻近的原料产区有零星发病,远离采种区则没有发病的迹象。
田间采集的病叶,用磨擦、蚜传接种方法均能在甜菜上再现症状。经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分离,普通电镜及乳胶电镜负染均能看到典型的马铃薯Y组病毒的粒体。通过鉴别寄主、甜菜上的症状表现,分离物的物理特性及血清学试验,证明此分离物为甜菜花叶病毒。
在提纯方面,摸索了不同方法,认为匀浆前液氮或冷冻处理,二次PEG沉淀后过Sepharose4B柱,分离病毒效果较好,还可省去超速离心步骤。
以内蒙五号甜菜品种作为毒源的繁殖寄主,能使提纯病毒产量达0.6mg/100g叶片,耳静脉与多点皮下注射相结合免疫兔子,微量沉淀测定效价为1:1024。
黄瓜抗病组合受霜霉病菌侵染的部位周围的叶组织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增加高于中抗和感病组合,而中抗组合又高于感病组合;抗性和中抗组合的过氧化物酶(PO)活性的增加高于感病组合;抗性组合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增加高于中抗和感病组合。
抗性组合受侵后产生两条新的PPO同功酶带和两条新的PO同功酶带;中抗组合产生一条新的PPO同功酶带和一条新的PO同功酶带;感病组合只产生一条新的PO同功酶带,没有新的PPO同功酶带出现。
棉花抗枯萎病品种86-1、陕1155,感病品种岱15、徐州142。在棉幼苗三叶期用采自河南王屯的棉枯萎菌7号小种接种,接种后12小时,各抗病品种的葡萄糖、核糖含量显著增加,而感病品种则相反。接种后抗病品种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峰出现早于感病品种,相对酶活值也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病品种蛋白质含量出现先低后高趋势,感病品种则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木质素含量的增加与棉花品种抗病性存在正相关性。伴随着PAL活性的增加,木质素含量也迅速增加。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与PAL活性有密切关系,并通过代谢最终产物之一的木质素的增加得到表达。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程度、产量损失与亩施氮量、施钾量和水稻移栽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成熟期纹枯病病指、总产量损失与氮、钾、密因素存在极显著的非线性关系(p<0.01),但病株的产量损失与这些因素的关系不明显(p>0.05),与病情严重度分级的关系极显著,且:y=0.0746+2.3334x (p<0.01)。
此外,本文还对水稻在几乎不受病虫危害时的产量水平,受纹枯病危害后的产量损失与试验因素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