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3-10
  

  • 全选
    |
    特邀专题评述
  • 韩金声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自然科学飞跃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植物病理学(植物医学)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和进步。植物病理学不仅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开拓了新领域,还更新和修正不少旧的概念和定义。
  • 研究简报
  • 李汉卿, 谢胜学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86-1989年从黑龙江、云南、陕西、河南、南京等地采集赤霉病麦粒和玉米穗。用马铃薯琼脂葡萄糖(PDA)培养基分离培养,从中分离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六株.
  • 病原学
  • 李长松, 赵玖华, 尚佑芬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89年采集山东大豆根腐病标样553个,经分离接种证明,致病菌有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Sacc.]、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Schl.)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Corda)Sacc.]三种,以茄病镰刀菌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力最强,为主要致病菌。并对其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和光照、温度及pH对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将大豆根腐病主要致病菌定名为茄病镰刀菌大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Mart.)Sacc.f.sp.glycines Li et Luo],本专化型过去没有报告。
  • 研究简报
  • 华致甫, 曲喜云, 刘学敏, 周洪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菌核病(花盘腐烂型)发病早晚和发生轻重直接决定于子囊盘产生的早晚和多寡,因而研究其产生所需要的条件和在田间产生的因子是十分必要的。
  • 病原学
  • 徐雍皋, 徐敬友,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在PDA平板上可产生菌落角变。角变菌落有扇形、半月形及放射形等多种,角变率为4.3-11.4%,平均8.1%,扇形的角变菌落特征一般为深苋红色,气生菌丝很少或没有。经连续移植后,角变菌落也不稳定,并较亲本菌落生长速度慢,分生孢子和子囊壳产生能力下降或丧失,对小麦寄主的致病力减弱。在连续移植过程中,角变菌株陆续恢复为亲本性状。
  • 周仲驹, 林奇英,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来自IRRI的水稻东格鲁球状及杆状病毒抗血清的检测及电镜观察等表明:我国水稻东格鲁病的病原不仅有球状病毒,且有杆状病毒。球状病毒直径大小约30nm,杆状病毒的大小约150-350×25nm。病株叶片叶肉细胞以至维管束鞘细胞有淀粉累积,部分韧皮部细胞变形或坏死。有杆状病毒存在的病株或同时也有球状病毒存在的病株较单独球状病毒存在的病株黄化严重,且易枯死。至于该杆状病毒的详细分布范围尚待进一步研究。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姜春晓, 蔡祝南, 刘仪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石竹脉斑驳病毒的寄主范围比较狭窄,只能侵染石竹科、藜科、苋科等几个科中的少数几种植物。昆诺藜和美国石竹是该病毒理想的鉴别寄主和繁殖寄主。病毒粒体为微弯曲的线条状,长790nm,宽12nm,能为国外提供的香石竹脉斑驳病毒抗血清均一包被。该病毒能被桃蚜以非持久性的方式传播,传播效率可达58%。本文还对病组织的超薄切片、病毒侵染组织中的双链RNA、病毒的体外抗性进行了研究。
  • 论文摘要
  • 先宗良, 邓大林, 兰庆谕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2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89年.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和接种试验,结合形态、生物学特性,菌体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和扫描等,鉴定出了四川柑桔脚腐病的病原是疫霉属寄生疫霉、柑桔褐腐疫霉、棕榈疫霉、恶疫霉、甜瓜疫霉等.其中寄生疫霉所占比例最大.
  • 研究简报
  • 陈景耀, 柯冲, 陈菁瑛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2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荔枝鬼帚病是福建荔枝上新近发现的病害,它与由病毒引起的龙眼鬼帚病状相似。近几年曾对本病进行了初步调查和传病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 病原学
  • 朱水方, 舒秀珍, 何光烈, 林庆文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电镜下,樱桃致死黄化病株筛管细胞中,观察到典型的类菌原体,大多数为球状,大小为132-321×168-520nm,无细胞壁,仅有双层细胞膜。抗菌素试验表明,四环素对本病具一定的治疗效果;而青霉素无效。初步认为此病为类菌原体引起的病害。
  • 朱伟生, 陈荟, 兰晓瑜, 钱克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29-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柑桔根线虫病(Tylenchulus semipenptrans Cobb.)在四川发生情况、发生规律、品种抗病性、药剂防治等方面研究结果。明确该病在四川柑桔产区发生普遍,发病率达94.7%,其中重病园约占15%;柑桔根线虫幼虫在须根中的数量以盛夏最少,冬、春最多,而雌成虫对须根的寄生量,周年基本均匀;据对7个柑桔品种抗病性测定,明确枳(Poncirus trifoliata)最抗病,枳橙(P.trifoliata×Cilrus sinensis)次之,其余均为感病;药剂防治试验证明,铁灭克(Temik)、克线丹(Rugby)、克线磷(Nemacur)、益舒宝(Mocap)等杀线剂对该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 论文摘要
  • 阮华芳, 傅文鹏, 侯世雄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3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兼具食用、入药、轻工外贸及园林水景配置多功能的水生经济植物.近年来.莲枯萎病已日益成为我省一些市、县发展莲栽培的严重威胁,1989年江陵县重病莲田,曾用该病导致翻耕,改种水稻.
  • 研究简报
  • 蔡祝南, 杨莉莉, 彭超美, 刘仪, 刘向军, 冯焱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3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菊花切花的生产量在整个切花生产中占比例最大,高达30%,它是世界上栽培最普遍、销售量最大的花卉之一。能侵染菊花的病毒多达近二十种。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杨家书, 葛泉卿, 吴畏,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可以在我国东北的南部冬麦区以菌丝垫形态潜伏在小麦苗基部叶片和叶鞘上越冬,以混在干燥保存的小麦种子中的闭囊壳越夏。自生麦苗和白粉病的野生寄主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
    小麦白粉菌的毒力频率(Vf)分析表明,公主岭、沈阳、海城、大连和烟台的小麦白粉菌同属于一个群体。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初发日期和高空天气图分析表明,东北春麦区小麦白粉病的初侵染菌源来自胶东半岛冬麦区。在一定的天气系统控制下,小麦白粉菌的分生孢子随夏初的偏南气流,在700毫巴高度层向北传播,进入东北春麦区。随降雨沉降,并侵染小麦植株。

  • 肖长林, 肖悦岩,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番茄晚疫病病菌孢囊侵染几率及病害显症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孢子囊侵染温限为7-33℃;侵染最低露时为3小时;侵染的最适露温、露时组合为17℃×24hr。以露温、露时及其互作项为自变量,侵染几率为因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回归方程。累积显症率随病原菌潜育累积有效积温呈Richards模式增长,显症的潜育累积有效积温范围为66.265-103.18日·度。

  • 论文摘要
  • 马立新, 尚长明, 高复兴, 刘爱新, 张玉勋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47-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接种体密度(ID)是影响病情严重度的一个重要因子,但调查发现,一些仅种植2-3年的地块,西瓜枯萎病发病率高达50%以上,土壤分离未反映出病菌ID显著提高,但却分离到较多的根结线虫存在。作者于1989-1990年从山东省各主要西瓜产区且背景不同的典型病田采集了20份土样,分别种植Crimson Sweet(HR)、新澄1号(MR)、新红宝(S)等5个抗病性不同的西瓜品种.经观察和分离测定及统计分析表明.
  • 研究简报
  • 冷怀琼, 刘勇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4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芽果霉心病是四川省苹果生产区阿坝、甘孜、凉山三个自治州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危害严重时果实采收期发病率可达70-80%,并能引起贮藏期的果实腐烂。我们曾对其病原作过研究,发现交链孢(Alter-naria spp)占61.8-68.1%,A.alternata占整个交链孢的85%。
  • 流行学与生态学
  • 王昆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射阳县1973-1984年蚕豆赤斑病流行系统。结果表明菌源、4月中旬雨日数、上年11月至下年1月的雨日数和4月上中旬露日数是影响蚕豆赤斑病流行势的主导因素。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该结论与客观实际一致。从而否定了"菌源不是影响蚕豆赤斑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因此,在预测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时,首先务必考虑上述主导因素。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比其它任何方法都更简易、方便和有效。
    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其它植病流行系统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注意点。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李隆业, 黄元江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55-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9年间,自四川收集的85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1个已知抗白粉病单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试验结果表明:v1,v3b,v3c,v5毒性基因频率很高,达90%以上,次为v3a,v7,v8(88.2-65.9%),v2,v6分别为42.4%和37.6%,v4a,v4b频率最低(15%以下),毒性基因组合中,以v2+v6,v2+v4a,v2+v4b,V4b+v6,v4a+v8的出现极少,表示含有相对应抗性基因组合的品种是高度抗病的。供试的四川小麦白粉菌株,多数均具有7-8个已知毒性基因,毒谱较广。这给该地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工作增加了难度。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王知惠,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59-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利用人工诱发大量产生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作为供试材料,对新抗生物质变构霉素(Tautomycin)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由菌核萌发产生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是汕菜菌核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而变构霉素对子囊孢子的作用,在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地试验了在离体情况下对菌丝、子囊孢子,菌核的作用,并进行了活体试验,对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油菜菌核病有一定启发。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张书绅, 章钰文,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65-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二体中国春作为母本与Orofen杂交。选择出所有类型的单体杂种F1植株,令其自交结实。在温室内(10-25℃)用秆锈菌小种21C3和34C2的单孢菌系分别接种鉴定各杂交组合的F2代苗期的抗性分离表现。对小种21C3,除2D和6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2代都符合抗病15:1感病的分离比例;对小种34C2,除2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2代都符合抗病3:1感病的分离比例。用Orofen与含有国际上已定位于2D和6D染色体上的已知Sr基因的品系(或品种)杂交。对小种21C3,Orofen与含有Sr5和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2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对小种34C2,只有与含有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2代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这表明,Or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Sr6,它兼抗小种21C3和34C2,分别提供0-1;1++x-和;1-;1++x-的抗性效应;而在6D染色体上携带抗病基因Sr5,它只抗小种21C3.控制0-;1-的侵染型。对无毒性的小种,Sr5对Sr6的抗病效应是上位的。
  • 论文摘要
  • 侯昌炽, 张文斌, 万文法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7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树皮入药。今年4月,我们发现荆门市姚河乡匡坡村鹰子凸药物种植场的25亩杜仲苗在两叶一心期,许多苗株下部叶片的叶尖和叶缘呈淡褐色病斑,茎上呈梭形褐色病斑,造成茎部腐烂,植株折断死亡。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李明, 赵欣, 刘钧芝, 杨新春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9年从绥化地区9个市县采集10个病菌标样,在隔离温室和田间隔离区里人工接种于12个大豆鉴别寄主品种上,鉴定出3个生理小种,与美国已报道的32个小种明显不同,暂命名为中1号、中2号和中3号小种。
  • 研究简报
  • 马立新, 刘爱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1990年,3个不同抗病性水平的西瓜品种(新红宝、新澄、Calhoum Gray)和4种非寄主作物(棉花、玉米、小麦、黄瓜)分别在田间自然感病但严重度不同的地块上连续3年保持单作以观察它们对土壤中西瓜枯萎病菌消长动态的影响,并分期取土室内盆栽检测和回收土壤中病原菌的繁殖体,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西瓜品种中,土壤中的西瓜枯萎病菌逐年增加,其增长速率与该品种的抗性水平呈正相关。
  • 论文摘要
  • 高学彪, 程瑚瑞,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75-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9年,经过广泛的田间调查和致病性试验证实了我国的一种新病害——玉米根腐线虫病。病该病在所调查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和江苏5省普遍发生,在17市(县)的玉米根样和根际土样中病原线虫出现的频率分别高达92%和82%,玉米病株表现为根系稀少,根部发生坏死病斑,地上部瘦弱矮小。
  • 邱德文, 袁筱萍, 黄世文, 孙宗修, 程式华, 熊守仁, 苏锦文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76-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业毫米波激光照射处理水稻种子是一种激光育种的新方法。此方法是利用波长为118.8μm的激光诱变分子的共轭效应从而筛出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新品种。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贺水山, 张炳欣, 葛起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77-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筛选和盆栽测定证明: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对Rhizoctoniasolanl AG-4,P.ultimum,P.spinosum和P.irregulare有抗生作用,其中以P.oligandr-um的卵孢子处理番茄种子对P.ultimum和P.solani AG-4引起的种腐,猝倒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为79.4%和63.6%。P.oligandrum对R.solani AG-4主要以菌寄生为主,菌丝能大量分枝侵入,而对P.ultimum主要以抗生为主,分泌出胞壁溶解物质溶解其菌丝。
  • 实验方法
  • 种藏文, 程由铨, 王长方, 卢同, 李怡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15株分泌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RBLS)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对RBLS病菌呈阳性反应,与植物病原细菌5个属的其它检测菌株均无交叉反应。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对30份人工接种稻种进行检测,28份呈阳性反应,检出阳性率达93.3%;对46份病田稻种进行检测,36份呈阳性反应,10份呈阴性反应。取检测为阳性反应中的11份病田稻种的浸出液接种稻苗,有7份发病;而10份检测阴性反应的病田稻种浸出液的接种稻苗均无发病。该检测法灵敏度为0.0125-0.00125mg/ml(蛋白浓度)。

  • 研究简报
  • 徐建华, 程瑚瑞,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88-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莓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作物。国内近年来草莓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各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 实验方法
  • 陈南海, 杨立,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点免疫结合测试法(Dot Immunobinding Assay,DIBA)检测提纯TMV、PVY、CMV的最低检出率分别达到0.184ng/ml、1.28×103ng/ml、0.056ng/ml。检测感病叶片粗汁液的最高稀释度依次为1:819,200、1:102,400、1:819,200。其中,检测TMV的最低检出率及最高稀释度分别比Hibi(1985)[1]的报道高544倍和100余倍。检测PVY粗汁液的最高稀释度比Banttari(1985)的报道高15倍[2]。HRP-IgG、抗血清在所使用的稀释度范围内(1:1000-8000、1:500-4000)对结果没有明显影响。但检测PVY时,随着血清稀释度的提高最低检出率明显下降。利用HRP-A代替HRP-IgG可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检测效果。改进的DIBA(暂称为DSA-DIBA)检测TMV时未发现有任何假阳性反应。DIBA检测PVY、TuMV、PRSV-T揭示了它们相互间有效远缘的血清学相关性。实验表明,DIBA是检测植物病毒专化、快速、简便、灵敏、经济的新方法。
  • 研究简报
  • 高志强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94-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简称Ht)在我国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但过去仅在个别地区和个别年份发病较重为害不大,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某些感病杂交种的推广为害越来越重,目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 陈扬林, 张淑香, 陈万权, 杨立萍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1): 9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粉锈宁防治小麦锈病在我国已广泛使用。为了查明锈菌对粉菌宁敏感性动态,本研究以EC50、95和99.9作为衡量锈菌对粉锈宁的敏感性和判断抗药性的三个指标,通过对粉锈宁使用历史显著不同的两类地区锈菌标样的测定和比较,来掌握锈菌对粉锈宁敏感性的基础数据及其抗药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