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2-09-10
  

  • 全选
    |
    论坛
  • 王锡锋, 张忠山, 何家泌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193-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Stakman(1922)创立用标准鉴别寄主鉴定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再用优势小种测定小麦品种抗病性的方法后,60多年来世界各国在有关方面加以运用和发展。对于引导许多植物病原物生理专化研究和选育抗病品种起到了推动作用。
  • 研究简报
  • 谢佩华, 金显忠, 何献武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195-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桔碎叶病是一种病毒病害。由于它对枳和枳橙砧的柑桔树的破坏性,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 研究论文
  • 陆燕君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197-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梨树腐烂病病原菌研究证明,它与苹果黑腐皮壳的内子座形态相同,但与外子座形态、菌落色泽、质地、结构、酯酶同工酶谱及寄主反应等均有明显差异。室外人工交互接种,均不发病。室内交互接种均发病,病斑再分离培养所得菌株再测定,上述性状皆不因寄主不同而变异,有明显的稳定性。因此,梨树腐烂病病原菌是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的一个新变种——苹果黑腐皮壳梨变种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 var.pyriY.J.Lu.var.nov.。
  • 研究简报
  • 黄仲生, 杨玉茹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04-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枯萎病是土传病害。根据Owen(1956)报道病原菌是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rum),戚佩坤等(1966)报道吉林省是瓜萎镰孢(F.bulbigenum),黄仲生等(1984)报道京郊枯萎病菌是尖孢镰孢(F.oxysporum),美国Armstrong等(1978)报道黄瓜枯萎病菌有3个致病性小种。
  • 研究论文
  • 史建荣, 王裕中,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05-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在加入三唑酮(Triadimefon)或三唑醇(Triadimenol)的培养液中生长时,菌丝形态和生理发生明显的改变。菌丝畸形,表现为细胞肿大,细胞分隔处菌丝缢缩;药剂处理后,等量菌丝的麦角甾醇含量下降,1、5μg/ml的三唑酮和三唑醇处理,麦角甾醇含量比对照减少45.155.9%和27.5、48.9%;菌丝在药剂处理后,电解质渗漏增加,5μg/ml药剂处理一小时后,三唑酮组的菌丝之细胞电解质渗漏达2.58%,三唑醇组的渗漏为2.19%,空白对照组仅为0.6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唑酮、三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直接的伤害作用。
  • 研究简报
  • 兰庆渝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09-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树线虫病是桃树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在四川危害较重,田间病株率30-100%,病株表现衰弱、枯颓状,甚至绝产。
  • 研究论文
  • 王拱辰, 顾振芳, 楼旭日, 叶琪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1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78至1990年采集标本194份;分离得菌株200个,鉴定为下列6种镰刀菌:Fusarium moriliforme var.intermedium Neish & Leggett (61%),F.semitectum Berk。& Ray.(28%),F.oxysporum Schl. (4%),F.solani(mart).Sacc.(3.5%),F.equi-seti Sate.(3%),F.camptoceras Wollenw.& Reink.(0.5%).
  • 论文摘要
  • 李诚, 李俊杰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16-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镰刀菌(Fusarium sp.)引致的百合枯萎病,迄今国内外文献尚无详尽的报道。1989-1991年,对该病进行了初步研究。
  • 研究论文
  • 王金生, 何晨阳, 鄢华元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17-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接合试验,将转座子Tn5从三个供体菌中引入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日本系统小种3菌株(JXOⅢ)的细胞内,接合频率分别为0.2×10-6,0.4×10-7和0.27×10-6。随机挑选的接合子总DNA与32P标记的含有Tn5的探针质粒(pJB4JI:Tn5)杂交,放射自显影显示出同源杂交带。在6000个JXOⅢ的Tn5诱变株中,发现13个菌株对8个供试水稻品种(早生爱国3号,IR26,IR20,IR8,cas209,南粳15,金南风和TN-1)都不致病,表现为不亲和反应。在含有酶解基质的平板上,比较了JXOⅢ和13个毒性基因突变体的胞外水解酶活性和多糖产量。结果发现所有突变体的蛋白酶活性和胞外多糖产量都增强;所有突变体的淀粉酶活性和大多数突变体的果胶酶活性都是从无到有;突变体纤维素酶活性基本不变;大多数突变体的酯酶活性有所降低。
  • 研究简报
  • 朱光新, 李芝芳, 肖志敏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2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病毒源,即作为抗血清抗原的浓度和纯度,直接关系到利用ELISA等方法鉴定马铃薯茎尖脱毒试管苗的可靠性和灵敏度。黑龙江省马铃薯所创造用试管苗保存毒源的方法,虽可使马铃薯病毒源在试管中长期生长和保存,但毒源试管苗经过数次转接后,常使其病毒浓度和纯度发生变化。
  • 研究论文
  • 张克勤, 李家俊, 周薇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23-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1988年间从贵州省5个县市的15个菇房中采集到大量的平菇枯萎标本,选取有代表性的枯萎标样共计150个,从中分离到3种镰刀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
  • 论文摘要
  • 高智谋, 张学峰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28-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小麦秆黑粉病在皖北麦区逐渐回升并已造成很大危害.1990年,我们在亳县油河乡对其发生危害情况及回升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 研究论文
  • 朱水芳, 叶寅, 赵丰, 田波, John Randle, R. I. B. Francki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29-2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感染黄瓜花叶病毒(CMV)、健康和转外壳蛋白(CP)基因的烟叶以原生质体法制备纯化的叶绿体。经SDS-PAGE电泳,银染色,比较其蛋白质图谱。用CMV外壳蛋白游离亚基制备的抗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结果发现:1.CP存在于CMV侵染的烟叶绿体中。2.叶绿体中CP的浓度和花叶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3.表达CP的转基因烟草叶绿体中未测出CP存在。根据以上结果,认为CMV侵染的烟花叶症状产生与CP进入叶绿体有直接相关性。
  • 研究简报
  • 施志新, 王道本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34-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 Led.)能传播多种病毒病,如小麦土传花叶病毒病(WsbMV)、小麦梭条斑病(WssMV)和大麦黄花叶病(BYMV)等。这些病曾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流行为害。
  • 研究论文
  • 周国梁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35-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次分离采集的28个台湾蝴蝶兰(Phalaenopsts)与卡特兰(Cattleya)样本,发现该批兰花带有4种植物寄生性线虫。经形态观察及形态测计,分别鉴定为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tus,Aphelenchoides besseyi,A.composticola及A.aligarchiensiso并认为这两种兰花均为此线虫的新寄主。
  • 研究简报
  • 张志德, 董瑾瑜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40-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秆黑粉病近年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严重发生,引人注目。利用抗病品种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但为鉴定品种抗病性创造带菌均匀的土壤条件,需大量要菌粉,而且鉴定周期很长;本研究为鉴定抗病性提供了快速方法。
  • 研究论文
  • 张元恩, 刘英慧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41-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种非杀菌化合物诱导剂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苯基硫尿灌根处理可减少黄瓜炭疽病斑数28.5%,病斑面积减少64.5%;草酸喷洒叶片处理,病斑数可减少30%,病斑面积减少73.7%。经复配的黄瓜诱抗剂施于早春大棚黄瓜,喷施二次对细菌性条斑病,霜霉病及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7.3%、42.0%、56.1%,对黄瓜植株有明显促进生长期和增产效果,株高叶面积增加10-25%,增产效果达12%。通过对几种非杀菌剂化合物的筛选,已筛选出对西瓜枯萎病能产生抗病性的一种化合物,经复配成KT-乳剂,试验证明用KT-乳剂处理的育苗土育苗,在西瓜第一片真叶期用沾根法接种及在人工接种的病圃中试验,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效果可达66-76%。
  • 陈景耀, 许长藩, 李开本, 夏雨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45-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5~1989年进行了荔枝蝽,龙眼角颊木虱和龙眼鸡传染龙眼鬼帚病以及荔枝蝽从龙眼到荔枝的传病试验。结果指出:荔枝蝽成虫、幼虫和龙眼角颊木虱成虫均能传染龙眼鬼帚病,传病率分别为18.8-36.7% 40.0-45.0%与23.3-37.9%。试验苗的潜育期,短的为2-3个月,长的约一年。龙眼鸡和对照处理的试验苗均无发病。电镜检查结果表明:在荔枝蝽(成虫)唾液腺细胞内所见的线状病毒粒体,与龙眼鬼帚病叶组织采用超薄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体,在形态结构上基本相同,进一步确认介体昆虫传病的可靠性。荔枝蝽成虫,若虫还能将龙眼鬼帚病传到荔枝上,引起与龙眼鬼帚病十分相似的病状。这一结果为揭示荔枝鬼帚病和龙眼鬼帚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 研究简报
  • 李瑞明, 马辉刚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50-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苧麻炭疽病(Colletotrichum boehmeriae Saw.)是苧麻上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之一。此病可危害苧麻叶片和茎杆,特别是茎杆感病后,植株生长受阻,原麻呈现红褐色斑点,纤维强度减弱,严重影响苧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
  • 研究论文
  • 林贻滋, 翁锦屏, 沈瑛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51-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菲律宾6个白叶枯病菌系(小种),将95个水稻品种(品系)划分为5个品种类群,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测试,提出舟松62、二九丰(早籼) 城特232、T8528、H101、6003、T88506、T88517、R895、绍糯8843、丙88151、台202、T88522(晚粳)等13个具有广谱抗性的品种(系),可作杂交亲本利用。
  • 贾菊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57-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1-1990年,采集乌鲁木齐、吐鲁番、阜康、伊宁等10余个县市的辣椒根颈腐烂死亡标本,经过病原分离与回接试验,证实新疆辣椒在6-8月份突然大面积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疫菌Phy tophthora sp.侵染所致的真菌性病害,通过病原鉴定,确认为辣椒疫霉菌(P.cap-sici Leon.)。人工接种,除为害茄科作物外,还侵染部分葫芦科、豆科、锦葵科和蔷薇科作物。病害发生与水源和温度有关,菌丝发育温度为12°-35℃(最适24°-30℃),孢子囊形成温度为14°-33℃(最适26°-28℃);对症状与病原孢子囊的发育过程及萌发也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在系统探究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1989年在伊宁塔什库勒克乡开展承包防治示范,采用农业措施配合喷洒甲霜灵,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8月15日由政府组织验收调查,承包示范区疫病率为2-7%,非承包区的辣椒疫病死亡率普遍为30-100%。
  • 研究简报
  • 沈春霞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63-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虫对花卉的危害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花卉的广泛交流和品种的不断丰富,线虫病害问题亦日益突出,造成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降低。为此从1987-1989年,我们对北京市花卉线虫病害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调查,确定出线虫病害的寄主种类。
  • 研究论文
  • 刘铸德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65-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1987年从汉中地区平川六县市采集莲藕腐败病标样41份,经分离鉴定,致病性和专化型测定表明,莲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elumbicola)和缺性腐霉(Pythium elongatum)是该病病原菌,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对莲藕不致病。调查表明,种藕和土壤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原因;7月中旬至8月上旬的气候条件与病害关系密切,平均气温愈高、雨量愈少,发病愈重;莲田长期淹水可减轻危害。
  • 论文摘要
  • 王连荣, 李清铣, 邓传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69-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茭白叶枯病俗称胡麻斑(Bipolaris zizaniae=Helminthosporium zizaniae),是茭白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病叶率60-80%,严重者达100%,影响产量1-2成。
  • 研究简报
  • 徐明显, 石延茂, 徐秀娟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7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山东、辽宁花生产区花生上发生一种新的叶斑病。发病初期,花生叶片正面产生白色小粉点,逐渐呈白色星芒状辐射,中心褐色,边缘不清晰的网状斑。
  • 研究论文
  • 廖林, 马淑时, 张志权, 王金陵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71-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防虫网室中,接种SMVⅡ-2毒株的合半25号大豆植株产生花叶、疱状凸起、矮缩和顶枯症状。测得各症状型的叶绿素含量均低于对照,叶绿素a/b值略低于对照,蛋白质含量高于对照(花叶、疱状凸起)或低于对照(矮缩,顶枯);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顶枯症过氧化物酶活性是对照的13.5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分为快(A)、中(B)和慢带区(C),从电泳扫描图上看,各症状型的谱带总数低于对照,但顶枯症的快带区比对照多出一条迁移率最高的谱带(Ag)。另外,对照快带区的谱带峰值低于慢带区,而各症状型却相反。
  • 研究简报
  • 李新予, 蔡岳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75-2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榨菜"以其鲜、香、嫩、脆特色享誉全国,但原料茎瘤芥花叶病为害严重,流行年减产四成以上。王廷泉(1962年)对其病原、流行规律及防治曾作研究,但大面积的病原种类和分布尚无报导。
  • 研究论文
  • 段永嘉, 刘二明, 顾山, 朱有勇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77-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90年,本研究在利用日本9个鉴别菌系和国内7个菌系对近300个品种进行抗性分类,并在鉴定出71个单基因品种的基础上,选出19个分属8种基因型的云南粳稻品种,进一步以日本9个为一套的单基因鉴别品种作对照,用云南35个菌株测定,筛选出丽江新团黑谷(Pi-ks)、云玉一号(Pi-a)、高梁程(Pi-i)、关东51(P1-k)、楚粳1号(Pi-km)滇榆1号×福锦(Pi-z)、大理782(Pi-ta)、单83-3(Pi-ta2)、城堡1号(Pi-zt)等9个为一套的单基因鉴别品种。日本和我们新筛选的两套鉴别品种,以云南35个菌系进行接种测定,可划分出相同的17个小种,这说明新筛选的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具有日本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同等鉴别能力。新筛选出的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和我国7个鉴别品种用这35个菌株接种,前者可划分出17个小种,后者只划分出9个小种。结果表明,新筛选出的单基因鉴别品种在鉴别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我国7个鉴别品种。
  • 论文摘要
  • 黄大昉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82-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座落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内,经过三年的建设,已于1992年起对国内外开放.
  • 研究论文
  • 李琼芳, 江怀仲, 文巧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3): 283-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表明:棉花凝集素广泛存在于陆地棉、中棉、海岛棉中,种子内凝集素活性程度与品种的抗性呈正相关。棉花生长过程中,1-6片真叶期抗病种的根、茎、叶凝集素活性比感病种强,花铃期以后差异逐渐缩小;抗病种花粉凝集素的含量比感病种花粉高4倍以上,未受精胚珠差异不显著;种子形成的30天前抗、感品种的凝集素活性无差异,30天后抗病种凝集素活性逐渐增强,感病种逐渐减弱;棉株中部内围棉铃种子凝集素活性强且稳定。抗病吕种凝集素的粗提物对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粗提物的血凝活性可被半乳糖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