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2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12-10
  

  • 全选
    |
    论坛
  •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289-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两种生命形式之间关系的科学。所谓寄主——病原物互作,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植物发病过程中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从而决定发病表型的生理、生化和遗传调控过程。它主要是从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病理过程机制。
  • 研究简报
  • 梁克恭, 武小菲, 崔光先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292-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粟锈病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Diet.)Yoshino)的寄主范围,国内外研究报导不一,戴芬澜等(1958)曾报导青狗尾草(Setaria virids)和金狗尾草(S.glauca)上发生粟锈病。国外也有类似报导,有的文献还未加说明地将这些杂草列为粟锈病的寄主,这些杂草上的锈菌是否起传播粟锈病的作用还应澄清。
  • 研究论文
  • 王崇仁, 汪国森,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293-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核盘菌科7个种21个代表菌株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分4种侵染循环类型:1.土传病害类型:包括人参菌核病、细辛菌核病和向日葵小菌核病菌,其特点是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以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病健株接触构成再侵染。2.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油菜、黄瓜、大豆、莴苣、萝卜、红花和紫云英菌核病,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从寄主的花、衰老叶或伤口侵入,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3.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黄瓜、油菜、葡萄和大葱灰霉病,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未见有性世代,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侵染,以分生孢子和健病株接触构成再侵染。4气传、种传、土传病害兼有型:包括向日葵菌核病,其特点是子囊孢子从花或茎侵染造成盘腐和茎腐,菌核、带菌种子萌生菌丝体侵染造成苗腐和立枯。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

  • 研究简报
  • 徐羡明, 曾列先, 林壁润, 杨祁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00-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90年我们与本院水稻所野生稻研究组协作,对该组提供的2021份普通野生稻资源进行抗纹枯病鉴定,把人工繁殖的纹枯病菌接种于稻茎基部,经年度重复鉴定,取得如下结果。
  • 研究论文
  • 何晨阳, 李全义,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0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DNA重组,用载体质粒pBR322和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毒性基因突变体XcoM3105带有转座子Tn5的毒性基因片段,构建了11.6kb的探针质粒pVIRl。用α-32P-dATP标记该探针,从构建在粘粒pSa747上的病菌野生型菌株JXO Ⅲ染色体基因文库中,通过菌落原位杂交和Southern杂交,筛选了8个毒性基因的克隆(pNAX3101~3108。将其中一个毒性基因克隆pNAX3103通过三亲交配接合法转移到XcoM3105中,接合频率为2.06×10-7。功能互补分析表明,pNAX3103可以互补突变体XcoM3105,恢复致病性,同时也能互补其淀粉酶(Amy)活性表型,由原来的淀粉酶阳性恢复为阴性反应。因此可以认为,被克隆的毒性基因片段具有完整的致病功能,毒性基因与淀粉酶基因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负调控关系。
  • 研究简报
  • 文成敬, 陈文瑞, 陶家凤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06-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中木霉种群及其分布是影响木霉用于生物防治的重要生态学内容。迄今尚未见到关于棉田土壤木霉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报告。
  • 研究论文
  • 郭京泽, 曹寿先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07-3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河北省赤豆实生苗上获得一个分离物,它系种传的,引起赤豆产生疱状花叶,易经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iva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钝化温度为55-60℃(十分钟)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为1-2天。寄主范围狭窄,系统侵染大豆(Glycine max)、绿豆(Phaselous aureus)、豇豆(Vigna sinensis cv.花豇豆)、棉豆(Phaseolus lunatus)、赤豆(P.angularis)等豆科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和番杏(Tetragonia expensa)。病毒粒体线条形,略弯曲,755×13nm.A260/A280比值为1.224。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SDS-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它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ICMV)血清学关系十分密切。综合以上特征,我们认为赤豆花叶病毒河北省分离物为BICMV。河北省赤豆种子携带该病毒百分率为3-5%,它是田间主要毒源之一。
  • 研究简报
  • 刘国胜, 宋俊歧, 黄梧芳, 母秋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12-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细胞组培技术开展抗病育种研究为快速有效地选育抗病品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很多单位相继进行了不同作物不同病害的抗病突变体筛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 研究论文
  • 董汉松,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13-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度、pH和离子条件是影响病原细菌对寄主吸附的基本因子,文章测定了它们对大白菜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carotovora pv.carotoyora)在寄主根毛上吸附的影响。病菌在5个给定温度下对寄主根毛吸附量的变化,呈现为由吸附起始温度(18℃)、温度稳恒渐近范围(18-22℃)和温度饱和点(22℃)组成的吸附动力曲线。病菌在12个pH梯度下的运动状态、生活力及对寄主根毛吸附量的变化表明,病菌吸附以pH5.8-7.2为适宜范围,pH4.6和8.2为低限和高限;偏酸(pH5.0以下)和偏碱(pH7.2以上)可通过影响病菌的生活力和运动性而影响吸附。5×10-6M的Ca++可使病菌吸附量提高2.5-4.2倍,同浓度的Mg++可使吸附量提高2.7倍。文章讨论了温度和pH条件影响吸附的动力学,以及吸附调节的可能机制。
  • 论文摘要
  • 朱友林, 刘纪麟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17-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1991年,以两套玉米抗、感大斑病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在同一遗传背景中分析比较了Ht1、Ht2、HtN等抗病和ht感病基因型材料在感染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Pass) Leonard and Suggs)过程中超氧物歧代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大量分析资料表明,与感病材料比较,各种抗病材料在病原物浸染初期SOD活性下降,酶活性较低.
  • 研究简报
  • 姚健民, 曹鹏翔, 李秀琴, 范香文, 贺亚光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18-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全蚀病是辽宁近年发现的重要玉米病害。该病在辽宁发生面积较广,局部地区危害严重。罹病植株一般早衰20天左右,是导致玉米早衰减产的重要原因。
  • 研究论文
  • 李汝刚, 朱笑梅, 薛爱红, 蔡少华, 王小凤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19-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寄主范旧,蚜传特性、病毒颗粒形态、免疫电镜等方面对嫁接获得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廊坊分离物(SPFMV-LF)进行了鉴定,并和SPFMV-RC(美国株)进行了实验比较。SPFMV-LF易汁液摩擦传播和嫁接传播,并以蚜虫非持久性传播,SPFMV-LF系统侵染巴西牵牛(Ipomoea setosa)、牵牛(I.nil);不侵染Chenopodium quinoa、C.ama-ranticolor、Nicotiana benthamiana及其它烟草。尚未发现其局部斑寄主。SPFMV-LF及SPFMV-RC感染I.setosa后引起相似的症状,但感染I.nil后症状差别较大。病毒颗粒长860-830nm,经两次蔗糖垫超速离心从SPFMV-LF感染的I.setosa叶片提取病毒并在BALB/C小鼠中制备抗SPFMV-LF的腹水多克隆抗体,免疫电镜表明,SPFMV-LF的抗体和SPFMV-RC株系有反应。上述实验结果表明SPFMV-LE是SPFMV的一个株系,但不同于SPFMV-RC。
  • 陈三凤, 李季伦,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23-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分离和已报道的15种微生物(细菌6种、放线菌2种、真菌7种)在几丁质平板上比较产酶情况,选择其中活性高、有代表性的3种微生物(细菌B1、真菌F1及放线菌S1)与植物(菜豆、小麦)、动物(青蛙、黑鱼)一起进一步进行几丁质酶活性和对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试验研究。在几丁质酶活性上,青蛙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真菌、细菌和黑鱼,而小麦和菜豆最低。在对真菌的抑制作用上,细菌的作用最强,其次是小麦、菜豆和和放线菌,而青蛙对真菌的作用却不明显为此,我们选用细菌B1作为深入研究的材料,并对细菌B1进行分类鉴定,其属于黄杆菌属(F-lavobactrium sp),B1主要特征是: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菌体黄色,杆状,单个或成短链,仅从葡萄糖和少数几种糖中产酸,G+C含量是70,0mol%。

  • 研究简报
  • 史步君, 张成林, 李彦勇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28-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年自安徽省全椒县药菊产区显黄化病叶症状的药菊上分离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由于药菊含有抑制病毒体外传染的挥发性油类物质,所以该病毒极难用一般常见的接种方法传染,仅能以0.2%Na2SO3和0。2%Vc(1:1)混合液为缓冲液,活性碳为磨料来接种传染。
  • 研究论文
  • 鲍建荣, 王拱辰, 郑重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29-3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荸荠、棉花、西瓜、黄瓜、胡瓜、大豆、花生等12种寄主作物上获得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菌株20个,已知15个菌株分属于6个专化型。所有20个菌株在含有氯酸盐的培养基上产生抗氯酸盐的突变体,其突变体在以硝酸盐作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表现为无气生菌丝生长,即不能利用硝酸盐的突变株(nit),共获得nit突变株181个。同一专化型的nit突变株之间在以硝酸盐为氮源的培养基上配对时,在菌丝接触处可产生互补作用,即营养体亲和性,表现为旺盛气生菌丝生长。不同专化型的nit突变株之间则不能互补产生异核体而表现为非亲和性仍为突变型生长。每个菌株均获得能产生互补作用的nit突变株。根据营养体亲和性反应,20个菌株归入13个营养体亲和群(VCG),并显示出VCGs与菌株专化型之间的相关性。nit突变株在一般条件下是稳定的,而且某些nit株的亲和能力特强。
  • 研究简报
  • 郑坚端, 吴影梅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34-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岛白沙县木棉基地,1989年3-5月定植了一批油梨苗。当年8、9月以后,即断断续续出现枝条干枯及死苗。
  • 研究论文
  • 葛建军, 白兴月, 程瑚瑞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35-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3年的调查表明,在江苏南京镇江松材线虫病区内雪松(Cedrus deodara)自然枯死相对很少,在采得的22株枯死雪松松材中,从未查见松材线虫。在1987-1989年用松材线虫分离物1号、3号或4号(分别分离自江苏和深圳罹病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马尾松P.masso-niana病材中),分5次接种60株4或7-8年生雪松苗或20多年及30多年生雪松树,仅2株4年生接种苗发病死亡,从死苗中分离到的松材线虫数量远低于接进的虫量。可见雪松苗期至成材期在江苏病区都能高度抵抗松材线虫。
  • 陈品三, 王明祖, 彭德良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39-3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1990年对湖北省天门县、潜江县、仙桃市、新洲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及北京市郊等地的矮黄麦株根、根围田土的直接检查和漂浮分离检查,都查到褐或黑褐孢囊,内有大量可育卵,经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孢囊阴门锥膜孔特征,二龄幼虫头部细微结构等的观察及对其有关体值的测量,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 1924,后有名Bidera avenae(Wollenweber,1924)Krall & Krall,1978)亦即燕麦孢囊线虫。其主要形态特征为孢囊较大,阔柠檬形,色深褐,长709(601-903)μm,宽523(436-612)μm,阴门锥顶为典型双膜孔型,无下桥,阴门锥下方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泡状突;二龄幼虫长550(477-602)μm,头骨架发达,口针长24μm,唇盘伸长与亚背唇和亚腹唇融合形成一近肾形唇区结构。禾谷孢囊线虫是世界性重要病原线虫,已在32个产麦国家被发现,本研究在我国小麦上初次发现,为我国孢囊线虫一新记录种;明确了我国南北两类型麦区一些小麦矮黄不长、根系分叉多,细而乱,甚至纠结成团,开花前后,根侧露出微小如粉末的发亮颗粒状物(孢囊),产量往往骤减,即系其危害所致;从而纠正了以前多归因于施肥不匀、生理失常的错误认识;对进一步正确诊断、调查、研究其在我国的发生分布、危害规律、生物学特性及控制方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研究简报
  • 马立新, 高复兴, 刘爱新, 张玉勋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43-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894年Smith以乔治州和北卡罗来纳州首次描述了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mveum)以来。种植抗病品种一直是国外最有效的防病措施,这也是引起病菌致病性交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 研究论文
  • 宋协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45-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9-1989年,通过对花生根结线虫生活史及温、湿度的研究证明:该线虫在山东省烟台地区每年发生三代,以卵或幼虫在土壤内越冬。幼虫侵入根组织田间土壤最低温度为12.5℃,发育完成一个世代所需天数的长短,随土壤温湿度的变化而异,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完成一代所需时间随温度的提高而缩短。5月中旬至6月下旬,土温于16.33-25.64℃。土壤含水量于6.94-12.58%为该线虫的侵染盛期。
  • 司权民, 张新心, 段霞渝, 盛宝钦, 周益林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49-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出用抗谱及抗谱的近似,分析小麦抗白粉病品种的基因与归类的方法,测试了152个小麦抗白粉病品种,归类出15个类群,共120个品种,分析了类群主效抗病基因,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提出,为聚合主效抗病基因,进行复合杂交,在选取抗病亲本对上,要掌握毒性频率低,抗谱上互补,抗病基因非等位三项基本原则,才能取得预期成效。抗谱、近似分析法快速,准确,能同时测量大量品种、获得较多可靠信息,适用于基因对基因专化性病害抗病品种的基因分析与归类。
  • 研究简报
  • 董金皋, 黄梧芳, 康绍兰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56-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um)在活体内外均可产生致病毒素(以后简称Ht-毒素)。YoKa等(1975)曾初步报道该菌在活体外液体培养除可产生几种酶类物质外,还可产生对热稳定的非蚕白质结构的毒素成份,然而长期以来尚未见有关Ht-毒素的产生、毒素的特性和毒素的分离与提纯等方面的报道.
  • 研究论文
  • 刘怀祥, 曹秀菊, 王雅儒, 褚菊征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57-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谷子白发病接种效率和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了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鉴定技术和孢子囊(无性孢子)浸芽接种鉴定技术:(1)利用16%甲基纤维和50%京二BA剂水溶液作粘着剂,将菌:±=1:5的菌土均匀粘着在种子表面。其接种效率和鉴定准确性大大优于菌土覆盖播种层的传统鉴定方法;(2)利用孢子囊菌悬液浸泡2-3毫米的谷芽,可以造成系统侵染并可作为谷子白发病抗病性鉴定接种方法。作者还研究了孢子囊诱发和病叶保存作孢子囊源的适宜条件。
  • 方毅敏, 张宜绪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61-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雪柑叶片、果实溃疡病各病级的落叶率或落果率均随病级的增大而上升;而果实的大小和品质则随病级的增大而下降。除1级的落叶率、落果率、果实大小及品质与0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级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大量落叶、落果、和果实变小品质变劣。探明病情指数与落叶、落果、果实大小及品质的关系,并分别建立回归模型。
  • 王以秀, 严菊强, 薛庆中, 沈圣泉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65-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单209矮品种的叶片感染白叶枯病菌后,感病细胞超微结构有显著变化。叶绿体膜。系统降解,线粒体肿胀、脊和基质异常,并在感病细孢中常可观察到内陷的质膜和膜系网络结构,此外,在胞质中大量出现颗粒状和纤维状物质。这些物质可能具有抗病功能或者是抗病反应的产物。
  • 胡长程, 陈万权
    植物病理学报. 1992, 22(4): 369-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基因推导法分析了我国25个重要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材料抗秆、叶锈菌的基因型。在供试的19个抗秆锈基因中,推导出了Sr5,Sr6、Sr7b、Sr8a、Sr9b、Sr31等6个基因,分布在20个小麦品种中;在14个抗叶锈基因中,推导出了Lr1、Lr2C、Lr10、Lr18、Lr26等5个基因,分布在11个小麦品种中。Sr5、Sr31、Lr2c和Lr26是供试品种的主要抗锈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