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第2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3-03-10
  

  • 全选
    |
    论坛
  • 韩金声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在生命活动中及植物器官(产品)在贮运过程中,由任何因素所引起的伤害(病害)都应归属于"植物医学"研究和处理范畴。从事此方面工作的专家就是为植物"看病"和"治病"的"植物医生"。
  • 研究简报
  • 安德荣, 魏宁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类菌原体兰矮病(Wheat Mycoplasna like-oaganism Blue Dwarf-WMBD)是北方麦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特别是在间套麦田和麦草覆盖保墒的旱农栽培麦区发生严重,其是我国在小麦上新近发现的第一个类菌原体病害。
  • 论文
  • 李汝刚, 蔡少华, 刘佳, 冯兰香, 徐惠迪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诱导耐受性免疫、细胞融合及克隆化培养,建立了2类6株稳定分泌抗马铃薯X病毒(PVX)株系特异性高滴度的单克隆抗体(McAb)小鼠杂交瘤细胞系。间接DAS-ELISA测定表明:Ⅰ类细胞系(1-6G8,1-7E8,2-5G9)分泌的抗体只与PVX-HB和PVX-c反应,Ⅱ类细胞系(1-6F1,1-9C11,1-9C8)分泌的抗体与测试的5个株系均有反应,但当用病毒直接包被ELISA板时,Ⅲ类抗体同PVX-C不产生反应。因此将两类单克隆抗体配合使用可鉴别诊断PVX-HB株系。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对McAb1-7E8进行了标记并成功地以DAS-ELISA法检测。这两类能鉴别诊断PVX-HB株系的抗体对马铃薯抗病品种的选育、无病毒种薯的生产及进口种苗的检测都是相当有用的试剂。
  • 研究简报
  • 庞家智, 孙荣锦, 杨之刚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837是我所"七·五"期间培育的优良抗三锈新品种,综合性状好,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倒伏不早衰,除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外,在抗病育种工作中也被广泛用作抗病亲本而进行品种改良。
  • 论文
  • 高德香, 何礼远, 谢云陆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的细胞壁蛋白粗提物作为抗原,应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建立了六株分泌抗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H1、CH2、CH3、CH4、CH5和cH6。对这些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相应六种单抗McAb1、McAb2、McAb3、McAb4、McAb5和McAb6进行专化性测定的结果表明,McAb4对环腐病菌具有亚种特异性,其它5种单抗除与环腐病菌呈阳性反应外,还与其它亚种的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细胞株CH4经体外培养传代30余代和液氮冻存5个月,其分泌抗体的滴度无明显改变。McAb4属于IgG2a亚类,其诱发的小鼠腹水抗体效价达1:2×105,CH4的染色体数为95-102条。应用ELISA夹心法,McAb4所能检测环腐病菌的最低浓度为103个细菌/毫升。检测感染环染环腐病的马铃薯汁液,稀释1000倍仍呈阳性反应。

  • 赵桂东,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江苏11个地区采集的大麦纹枯病病株上分离到92个丝核菌分离物,经菌丝融合测试,分别属于禾谷丝核菌的CAG1、CAG4、CAG5、AGC1、AGE,以及立枯丝核菌的AG1-IA,AG1-IC、AG2-1和AG5等9个不同的菌丝融合群,各群分离物数依次为76(82、6%)、1、2、4、2、1、1、2和3个。它们在感病大麦品种LEGIA和中抗品种CI3906。1上的致病性反应表明:不同丝核菌种间、不同丝核菌的融合群间、来自不同地区及来自同一品种上的菌株间,其致病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同种丝核菌不同融合群间和不同品种间的菌株致病力虽有差异,但不明显;总的来讲,禾谷丝核菌的CAG1群菌株致病力最强,且分布广泛,其它各群致病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为:AG5、AG1-1A、AGE、AGC1、CAG4、AG1-1C、CAG5和AG2-1。
  • 夏正俊, 顾本康,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鉴定江苏省几种作物病原丝核菌所属种及菌丝融合群的基础上,进行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菌株与其寄主的人工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六种作物病原丝核菌对各自的原分离作物均表现强致病性。将该六种病菌在六种作物上的病情指数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水稻纹枯病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六种作物,综合致病力最强,平均病指为42、38;第二类为玉米、大豆纹枯病菌及棉花立枯病菌,其致病特性及症状与水稻纹枯病菌相似,但致病力较弱,平均病指分别为31、0,25、80和18、95:第三类为大、小麦纹枯病菌,其致病特性与前两者截然不同,不侵染大豆和棉花,平均病指为28、1和26、53。据致病力划分的类群与菌株所属的分类地位基本吻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病原丝核菌在自然界中相互侵染的可能性,以及各种作物丝核菌种群的多样性等问题。

  • 赵廷昌, 王克, 白金镗, 金兆兰, 谢森全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89年从北京市、辽宁和黑龙江省等地调查采集的患溃疡病的病株和病果上分离到17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果实及叶片,均能产生典型的溃疡病症状,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各菌株经细菌染色反应,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ELISA法)及蛋白质凝聚丙烯酰胺胶电泳等鉴定,认为番茄溃疡病的病原细菌是:密执安棒杆菌密执安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 (Smith) Davies et al.)。试验表明病原细菌可经种子带菌传染,病残体和病土壤可能是初侵染菌源。抗病性测定45个番茄品种均属感病品种。寄主范围除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龙葵和心叶烟。
  • Qiu Xiao, V. Lind, G. Wenzel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35-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 wide range or plants respond to pathogen attack with production of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other kind of proteins-healthy specific proteins,which only appear in healthy wheat plants,when plants are infected by P.herpotrichoides,they disappear One of this kind of proteins,Pc2,was purified by DEAE-cellulose ion exchange,Sephadex G-100 gel filtration and Polybuffer Exchanger 94 chromatofocusing chromatography。Purified Pc2 shows isoelectric point of about pH3.8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7800 dalton.
  • 赵连书, 何平勋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表明引起松赤枯病的桔斑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funerea (Desm.) Stey)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9℃-25℃,最适温度斑22℃。在PDA、CDA加酵母粉及麦芽膏琼胶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2℃,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萌发。孢子萌发率在自来水中为17%,在寄主表面为8%,在麦芽膏营养液内为73%。95%相对湿度条件下在寄主枝条上产孢数量最多。病菌在光照下方能产生子实体,3600Å波长的光线对产孢具有促进作用。病菌对水培及盆栽的寄主枝叶具侵染作用。多菌灵、代森锌锰、抑菌灵、Prochloraz和lprodione五种药剂均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菌中量及完全抑菌最低剂量分别为:多菌灵0.0352,0.1075ppm;Prochloraz 0.0071,0.1102ppm;lprodione 3.2917,110.1827ppm;代森锌锰37.5238,98.4069ppm;抑菌灵抑菌中量为11.6580ppm。药剂对孢子萌发的抑菌中量和完全抑菌最低剂量为抑菌灵0.7877,4.4791ppm;Prochloraz2.4434,10.0511ppm;代森锌锰20.1575,120.5289ppm。
  • 研究简报
  • 吴立人, 袁文焕, 宋位中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48-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1年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陕西、甘肃、四川、山西、云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协作,监测了采自晋、冀鲁、豫、陕、甘、川、青、宁、滇、黔、皖、鄂、浙等14省(区)的共1049个小麦条锈菌标样。
  • 论文
  • 赖传雅, 韦刚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49-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砂仁叶枯病是一种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该病有四种症状类型:叶枯型、斑枯型、星斑型和叶鞘病斑。以前者为主。根据病原菌的形态、培养性状、致病性及寄主范围鉴定为围小丛壳菌(Clomerella cingulata (Stonem.) Spauld.et Schrenk),分生孢子阶段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eosporioides (Penz.) Sacc.)。病菌生长量和产孢量依培养和光照条件而异。寄主范围广,在参试的23科39种植物中,有9科15种植物发病。

  • 张振臣, 周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田间调查取得的数据,分析了烟草花叶病在转基因抗病品系上和感病对照品种上的普遍率与严重度的关系(I-S)。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的I-S关系以指数函数拟合较好;在普遍率小于35%左右时可以用直线方程(b1)拟合。在转基因抗病品系上I-S关系呈现为直线方程(b2)。b1、b2两直线方程的斜率不同,感病品种的斜率显著大于转基因抗病品系的。根据两品种(系)间的I-S关系的显著差异,从流行学角度探讨了转基因抗病品系对压低流行强度的作用、并分别用抗感品种(系)建模以外的另一种数据对利用普遍率估测严重度的可行性进行验证,抗感品种(系)预测的平均准确度分别为85.9%和83.3%。
  • 研究简报
  • 彭化贤, 姚革, 贾瑞林, 梁洪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6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豌豆白粉病(Frysiphe Pisi DC)在四川、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河南、台湾、广东、青海等省(自治区)的豌豆产区都有发生和为害,影响豌豆品种的推广,是豌豆生长中需解决的问题。
  • 论文
  • 徐同, 钟静萍,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63-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在体外及温室测定了筛选菌株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82)和Tricho-derma sp.(NF9)对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体外测定表明,木霉菌株T82和NF9对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刺腐霉P.spinosum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在对崎培养中的拮抗系数分别为2或2~3和2。温室测定表明,用0、6%(W/W)T82麸皮培养物(107cfu/g)处理土壤。在人工接种白绢病菌,立枯丝核菌及瓜果腐霉20天后,黄瓜发病率分别比未用木霉处理的对照减少46、5%,28.4%和81。2%;用T82和NF9木霉孢子悬浮液(108cfu/ml)处理黄瓜种子,人工接种白绢病菌11天后,黄瓜成苗率分别比未用木霉处理的对照增加14%的20%。分别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到木霉T82对白绢病菌菌丝和菌核的重寄生以及木霉T82和NF9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缠绕。穿入及寄生。作者认为重寄生可能是试验木霉菌株T82和NF9对白绢病菌和立枯丝核菌的主要拮抗机制。
  • 研究简报
  • 卢同, 蔡清华, 余华, 陈新, 宋小川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68-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抗瘟性的甘薯品种酯酶同工酶酶谱型模式和不同抗性品种的特异酶谱型模式,及不同抗瘟性的甘薯品种染病后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从而利用此变化特点,为鉴定甘薯品种抗瘟性提供新的生理生化指标。
  • 论文
  • 毕阳, 张维一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甜瓜果实感病后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均呈增加趋势,果腔内二氧化碳、乙烯、乙醛、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浓度也随之升高,这些变化因病原物不同而有差异。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以病斑部位和邻近病斑0.5cm处组织最高;同一病斑部位果皮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果肉。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甜瓜组织抗病性呈正相关,与各种病原菌对甜瓜果实的致病力呈负相关。在侵染部位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感病组织中出现了新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带。
  • 研究简报
  • 康耀卫, 毛国璋, 何礼远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7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learuw E.F.Smith)是一种重要细菌性病毒,在我国马铃薯、甘薯、花生、番茄等许多种农作物上造成很大危害。近年国际上对青枯菌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已在分子水平上开展了大量研究。
  • 论文
  • 张学君,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0.05% CuSO4·5H2O浸泡马铃薯薯块半小时,几乎完全防治了贮藏期的细菌性软腐病。田间试验中,叶面喷洒0.1% CuSO4·5H2O能显著减轻黑胫病的发生。叶面喷铜后叶片,茎杆和子薯的含铜量提高,子薯对伤口接种和皮孔接种的抗性增强。叶面喷铜对子薯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生长期内喷25次和10次铜使薯块组织的苯丙氨酸(PAL)活性升高。用CuSO4·5H2O浸泡薯块或向薯块的酶抽提液中直接加入Cu2+,对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影响不大,而PAL活性显著降低。文中讨论了Cu2+在薯块抗性中的作用。
  • 研究简报
  • 刘波, 刘经芬, 叶钟音, 周明国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79-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是果树、蔬菜、花卉上的重要为害真菌,常常引起果实蔬菜的腐烂,损失比较严重。
  • 论文
  • 周国梁, 程瑚瑞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8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8年在江苏南京-镇江松材线虫疫区内采(征)集143份自然枯死或濒死马尾松样本,在94份(65.7%)样本中查见松材线虫。有关林分中马尾松的病枯情况不一,在句容桥头一下蜀一线、江宁汤山和六合方山等处有过相当多的马尾松发病死亡。表明松材线虫是当地马尾松自然枯死的主要原因。人工测定了无黑松林区5年生浙江富阳马尾松苗及混栽黑松林区4-5年生江苏马尾松苗对两种松材线虫分离物的反应,结果指出,供试松苗都表现中度感染或高度感染,并有20%或70-80%的病枯株。接种林间马尾松,初步证实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的抗性随树龄变化。1-2年生马尾松苗高感松材线虫,病枯株率高达85.7%;树龄25年以上的成材树病枯株率约30%;而10年左右的幼树则无一发病死亡。
  • 贾菊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8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哈密瓜蔓桔病两种症状类型。自然寄主主要是哈密瓜,1996年偶见轻微侵染西葫芦及籽西瓜。人工接种可侵染梨瓜及西瓜等葫芦科作物,惟对哈密瓜致病性强,对其它瓜类则弱。哈密瓜苗及田间成株接种试验表明,地面任何组织无论有伤或无伤都能侵染。该病主要借灌溉与风雨传播,病健蔓靠接也是一种传病方式。根据菌原形态及寄主范围等特点,明确本菌无性阶段为瓜壳单隔孢菌Ascochy-ts cucumis Fautr.et Roum.有性阶段为甜瓜球腔菌Mycosp-haerellamelonis (Pass) Chiu et J.C.Walker.防治研究表明.发病初期和以后每隔8-10天连续2-3次喷洒利克菌或拌种双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 郭爱国, 赤国彤, 王焕如, 朱之堉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1):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采用相对严重度的比较方法,对40个Lr基因系(品种)在河北省抗病育种中的可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r2d,Lr3等7个基因的相对严重度值高于82.35%,对叶锈病的抗性很差。Lr9,Lr19等7个基因抗性虽强,但能否转育在我国生产中应用不得而知。Lr1,Lr2a,Lr26等16个基因的相对严重度值为19 03-74.74%,在我国不少品种中已含有其中许多基因,它们的利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遗传背景对某些基因的表达有很大影响,在利用已知基因来推导品种中的未知基因以及在基因的转育时都要考虑到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基因组合可以提高对叶锈菌群体的抗性,应加强对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本研究根据已知基因在我国小麦品种中存在的情况,各基因的抗性效应,抗性类型以及对温度的敏感性等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可考虑用Lr1,Lr2a,Lr2c,Lr3Bg,Lr10,Lr14ab,Lr15,Lr17,Lr21,Lr23,Lr26和Lr30等12个基因系作为叶锈菌的鉴别寄主,使我国叶锈菌生理分化研究能逐渐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