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3-06-10
  

  • 全选
    |
    特邀专题评述
  • 侯庆树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侵染小麦的病毒病,初步报道计有30余种,其中系经土壤中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病毒病,自1923年(1919年发现)由Mckinny首次报道小麦(土传)花叶病[wheat (soilbor-ne) mosaic-WSBM]以来,先后又由铸方等和Slykhuis分别于1940(发现)~1961和1964年报道了小麦黄花叶病(wheat yellow mosaic-WYM)和小麦梭条花叶病(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WSSM),尔后在美国、印度、法国和德国相继又报道WSSM的危害。
  • 研究简报
  • 张绍升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0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线虫个体细小、体壁柔软薄、体液含水量大,电镜扫描前的脱水、干霉等处理比较困难。作者采用CLPG和MPA组织导电技术,方法简易,实用效果好。现将这两种简易制样技术介绍如下。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李华荣, 肖建国, 颜思齐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我们从稻株上分离筛选的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R2号菌株,分别在室内和田间测定其对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的拮抗性和防病效果。在PDBA平板上,R2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带可达10.9mm宽。在WA平板上可抑制病菌菌核萌发,R2菌量为4×106、2×107、2×109cfu/ml时,病菌菌核萌发菌丝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28.2%、39.7%、56.4%。用菌量为2×109cfu/ml的R2菌液处理人工接种病菌的离体稻叶,对纹枯病病斑扩展的控制效果为55.5%,随R2菌量降低,其控制效果相应递减。用菌量为4×107cfu/ml的R2菌液喷施田间人工接种病菌的稻株,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43.8%。
  • 研究简报
  • 林美琛, 陈华平, 陆民强, 杨海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05-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青枯病是我国南方各省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茄果类作物病害。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na-cearum Smith具有多变性,存在着不同的生化型。本文报道浙江省番茄青枯病菌生化型研究的初步结果。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高必达, 吴畏, 程晖,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07-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3种浓度的麦根腐长蠕孢毒素处理小麦5日苗第一叶,引起了显著的超微结构变化,包括细胞壁变形,中胶层分解;质膜内陷,质壁分离;叶绿体和线粒体局部破裂,内部间质电子透明化;叶绿体片层膨胀,排列紊乱,线粒休嵴膨胀,颗粒化甚至空泡化。损害发生得最早最严重的是线粒体嵴。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膜系统受害轻,近细胞壁处有电子密集物沉积。讨论了此毒素的作用位点以及小麦耐毒素的可能机制。
  • 研究简报
  • P. Nicholson, H. Z. Kezanoor, 苏海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14-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通过病理学鉴定已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存在分别对玉米雄性不育T型、C型细胞质专化侵染的T小种和C小种(无细胞质专化致病性的相应称为O小种)。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宋风鸣, 郑重, 葛起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15-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氟乐灵作播前处理的土壤中长出的棉苗,在出苗1周后移植到无氟乐灵土壤中人工接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 f.sp.vasinfectum),30天后棉苗枯萎病株发病率及病菌分离率明显低于对照,说明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可激发棉苗对棉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并证明:氟乐灵处理促进了棉苗组织内木质素的合成与积累;提高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出现了若干新的谱带。

  • 病原学
  • 章桂明,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21-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按照Sutton的分类系统,把标准培养特性、致病力和寄主范围等作为分种的主要特征,对广东省15种栽培药用植物上的弯孢型炭疽菌进行研究,共鉴定出3个种,即辣椒刺盘孢(Colletoptrichum capsici)、百合刺盘孢(C.liliacearum)和束状刺盘孢(C.dematium]报道了辣椒刺盘孢的7种新寄主,即: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何首乌(Polygo-hum multiflorum Thunb.)五叶参[Pentapanax leschenaultii (Wight&Arn.) Seem].龙利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f).Nee.]佛手(Citrus medica L.)、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辣椒刺盘孢在广东分布普遍,致使淮山、何首乌和佛手等遭受重大损失。
  • 研究简报
  • 袁美丽, 高洁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3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1991年在吉林省各地烟草病害调查中发现两种新的细菌病害-叶斑病和黑茎病。其中黑茎病在生产上造成一定损失,尤其是采种株,在个别地块一些品种由于此病影响几乎收不到种子。
  • 病原学
  • 孙福在, 朱红, 李林强, 张永祥, 何礼远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秋,在北京和内蒙的大白菜上发生一种叶斑病,难以确诊何种病害,从其病叶分离到10个菌株,做了致病性测定,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DNA的G+C含量测定及血清学反应鉴定,结果证明,这10个菌株均属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i (Swingle) Stapp 1928。该病菌国内无发生记载,对大白菜危害国内外未曾有过报导,称之大白菜细菌性叶斑病。
    经人工喷雾接种结果表明,该病菌除危害大白菜和油菜外,还能不同程度地侵染甘蓝、菜花、番茄、青椒、芹菜、莴笋、芥菜、萝卜、黄瓜和菜豆,但不能侵染甜菜。

  • 论文摘要
  • 侯庆树, 周益年, 程兆榜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36-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抗病良种是综合防治小麦梭条花叶病(WSSM)的主体措施,在江苏各病区和河南、安徽等省广泛应用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谢学梅, 游积峰, 陈培民, 郭俊梅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3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内蒙古玫瑰香葡萄冠瘿中分离到一株无致病力的土壤杆菌MI15菌株,经鉴定为放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属生物Ⅰ型。在平皿培养产生的土壤杆菌素,能抑制葡萄根癌土壤杆菌生物Ⅲ型菌株的生长,在温室向日葵幼苗和葡萄嫩枝上接种,MI15菌株能显著地抑制多株不同类型葡萄根癌土壤杆菌诱导形成冠瘿瘤。在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上,MI15菌株有一条质粒带,与生物Ⅰ型根癌士壤杆菌C58菌株的质粒情况基本相同。研究还表明该菌株能在葡萄上存活定殖。

  • 研究简报
  • 王丽华, 苗华民, 孟繁明, 徐玉恒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42-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芦笋褐斑病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我省各地均已普遍发生,且日趋严重,重病块发病率达90%以上。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王卉, 任欣正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43-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种和利用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研究不同致病力的青枯菌对番茄抗病及感病品种根部的吸附、侵入与繁殖。发现番茄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植株体内在菌体数量上有明显差异,而与青枯菌对番茄根部的吸附关系不显著。电镜观察发现青枯菌强致病力菌株菌体能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番茄感病品种根部的细胞间隙中,并能降解植株细胞壁、破坏原生质膜;青枯菌强致病力菌株菌体在抗病品种根内和青枯菌强致病力菌株在抗病及感病品种根内均被番茄植株细胞壁吸附,并且被细胞壁周围的浓密物质所包围。
  • 论文摘要
  • 侯庆树, 周益军, 程兆榜, 许大光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5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梭条花叶病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各省几乎都有分布。
  • 病原学
  • 朱伟生, 兰晓瑜, 陈荟, 苏艳纯,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证明Phytophthora parasitica是我国柑桔脚腐病病原菌之一;高温多雨有利本病盛发;据对51个柑桔种质资源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枳、枳橙、枳柚、大叶金豆、酸橙等19个种类或品种对本病具有高抗或抗病,福桔、尤力克柠檬等14种材料为感病或重感病型,其余18个为中抗或中感型;防治试验证明,瑞毒霉(metalaxyl)、乙磷铝(phosethyl-Al)、甲霜铝铜(①metalaxyl②aluminum tris)等杀菌剂对病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利用抗病砧木靠接对缓解该病危害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 研究简报
  • 杨合同, 王少杰, 许博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5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枯萎病是我国棉花生产的萎病害之一,为了探索其生物防治途径,我们自1988年开始从棉花和小麦根际分离到多个对棉花枯萎病菌有抑制作甩的荧光假单胞菌和产芽孢细菌,其中荧光菌P32,P34,P38和Y2以及产芽孢细菌Ba,BB,Bx和K7的室内表现最好,在KB平板上,8个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0,3.0,3.2、3.4,4.0,4.5,4.1和4.4com;因而用它们进行了种子发芽试验,盆栽和大田防病试验。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林茂松, 方中达, 谢逸萍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57-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腐烂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分泌物滴注到甘薯感病品种薯块内,孔壁周围组织出现褐变和轻度腐烂。同样方法处理抗病品种,仅孔壁变褐。石蜡切片检查发现感病品种褐变组织细胞离析崩解,而抗病品种孔壁上的薄壁细胞形成木栓层,与接种该线虫悬浮液的反应是一致的。将分泌物定量滴加到抗病和感病品种的甘薯片上,结果抗病愈伤组织被刺激产生肿瘤,组织增生,感病品种无这种现象。经组织切片染色镜检,肿瘤部分的细胞比正常增大2~3倍,无淀粉粒和晶簇,但细胞壁不破裂。处理30天,愈伤组织的肿瘤表层细胞发展成木栓层。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分泌物含有18种蛋白质,最大分子量为93000,最小分子量为16000。
  • 研究简报
  • 刘润进, 沈崇尧, 李怀方,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62-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对病原物侵害和多种逆境的普遍反应是合成病程相关蛋自(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
  • 病原学
  • 邓先明, 杨永柱, 刘光珍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63-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90年,用浅盘法对四川省10个县市的棉花枯萎病圃和连作重病地土壤进行线虫的分离和鉴定,共检出植物寄生线虫7个属和5个种。用肾形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和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混合接种,棉田枯萎病发病率和严重度比单接枯萎病菌显著提高,且病情增长更快,土壤中肾形线虫的数量也增多。

  • 研究简报
  • 贾菊生, 胡守智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67-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过去的研究结果指出,新疆红花锈病初次侵染系由冬孢子完成,其主要越冬场所及初次侵染源,以冬孢子负荷在种子表面及毛刷上,对当年锈病的发生起主导作用;试验还表明,病原冬孢子地下侵染期仅局限在寄主生育期的种子发芽期至子叶期。
  • 实验方法
  • 陈剑平, 董玛佳, 陶金斐, 阮义理, 王奔, 陈声祥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69-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的建立:铜网捕获病毒后,用其稀释约200倍的同源抗血清修饰处理3~5分钟,羊抗兔IgG-金复合物标记3~5分钟,经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见病毒粒子周围金颗粒特异性吸附,而背景上非特异性吸附很少。用此技术成功地快速检测和鉴定了病汁液中线状病毒(大麦黄花叶病毒,大麦温和花叶病毒,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芜菁花叶病连和马铃薯Y病毒)、棒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长叶车前草花叶病毒和土传小麦花叶病毒)以及球状病毒(水稻矮缩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大麦黄矮病毒)。用0.5M PBSpH7.0制备病汁液,可大幅度提高同源抗血清对黄瓜花叶病毒的捕获能力。
  • 病原学
  • 周希明, 周广和, 钱幼亭, Dr. P. Banks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侵染植株后,其各部位的含毒量有很大差异。在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筛选抗黄矮病小麦品种过程中,取接种苗的哪个叶片作为样品来测定含毒量,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及可靠程度。为了使实验更加灵敏,应取植株含量最高的部位检测,但在这方面,还没见有用血清学方法直接检测的报道。

  • 张开明, 黎乙东, 郑服丛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79-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90年,从海南和湛江地区发生柑桔脚腐病的11个柑桔园采集了大量的病组织和病株基部的土壤样品,经分离共获得48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卵孢子产生、最高生长温度和淀粉利用能力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E.H.Smith)和辣椒疫霉(P.capsici Leonian)。这三种疫霉均是柑桔树的致病菌,其中寄生疫霉和柑桔褐腐疫霉的出菌率高,认为是这两个地区柑桔脚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而辣椒疫霉在中国柑桔园是首次发现。交配型测定结果以寄生疫霉的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
  • 研究简报
  • 徐宝梁, 张志雍, 葛起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85-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性黑颖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孙福在等经过生物学测定后,将所测黑颖病菌划分成了个致病型和一个未定类群。
  • 病原学
  • 王克, 白金铠, 李德章, 邓贵义
    植物病理学报. 1993, 23(2): 187-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山楂锈病菌的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初步鉴定为梨胶锈山楂专化型(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 f.sp.crataegicola)。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后1小时萌发产生担孢子,24小时达到最高萌发率。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5℃,适宜温度10℃~35℃;担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5℃,适宜温度15℃~25℃。两种孢子在有水膜的情况下才能萌发,不需要补充营养。冬孢子角在室温下能存活60天左右,5℃冰箱中可存活4个月左右。单个的冬孢子及担孢子不耐干燥,1~2天便全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