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4-03-10
  

  • 全选
    |
  • 刘润进,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菌根(Mycorrhizae)即土壤中的一类真菌与植物根系所建立的互惠共生体,而参与形式菌根的真菌则称为菌根菌。以往,根据菌根的形态及解剖特征,通常将其分成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内生菌根(Endomycorrhizae、)和内外菌根(Ectoendomycorrhizae)3大类。
  • 林奇英, 谢联辉, 谢荔石, 林星, 王由义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水稻簇矮病毒(RBSV)的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喇曼光谱,并与同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的水稻矮缩病毒(RDV)、水稻齿矮病毒(RRSV)进行比较,结果三种病毒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喇曼光谱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光谱分析不仅可以判断病毒的浓度,测算病毒粒体中核酸和蛋白质的对比值,便于病毒鉴别,而且有助于阐明病毒分子的结构与功能,揭示生命现象的奥秘。
  • 周常勇, 蒋元晖, 赵学源, 何新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单独采用茎尖嫁接法和单独采用热处理法均难脱除温州蜜柑萎缩病毒(SDV),但采用白天40℃光照,夜间30℃黑暗(各12小时)热处量7~43天,结合茎尖嫁接法获得的72株茎尖苗全部脱除SDV。所以采用上述方法热处理7天,结合茎尖嫁接是脱除SDV的简便可靠的方法。
  • 何晨阳,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1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简称Xco)小种3菌株JXOⅢ中克隆的hrp基因片段(pNAX3103),用三亲交配法向病菌其它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突变体转移,结果表明pNAX3103可以进入其它小种,但对不同小种毒性基因突变体的转移能力则不同。功能互补分析表明;该hrp基因片段在不同小种中对病菌的生长,以及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和分泌无明显影响;在野生型菌株中能增加亲本菌株对水稻品种IR26的致病力(JXO I)或亲和性(JXO V),对于毒性基因突变体,pNAX3103虽能进入JXO I经Tn5诱变的毒性基因突变体XcoM1107,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和淀粉酶阴性反应。用hrp基因片段作为探针,对10个来源不同的小种或菌系群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与所有Xco菌株都有明显的同源性杂交带,但杂交带型不同,与甘蓝黑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桔溃疡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的DNA有同源杂交带,但与水稻基腐病菌DNA无同源性。
  • 曹克强,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小麦感病品种津丰一号和抗病品种冀麦24号为材料,研究了两者在混合种植情况下,对条锈叶锈及白粉病的群体抗性机制。结果表明群体抗性由密度效应、阻挡效应和诱导抗性效应组成,其中密度效应自始至终发挥着主要作用,其它两种机制均是在生长季节后期才表现明显。同一抗性机制在不同种病害上所表现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 康振生, 李振岐,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2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电镜和荧光染色技术对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阶段的细胞核相状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观察发现夏孢子通常为双核体,夏孢子萌发的芽管可为双核、三核或四核,但仍以双核芽管为主。尽管在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中可观察到典型的双核细胞,但胞间菌丝和吸器母细胞中的多核现象极为普遍。经连续切片观察证实,吸器的细胞核可为双核、三核、四核、五核和六核,一般以四核为主。夏孢子堆中的不同类型的细胞均为双核。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的细胞核相状况较为复杂,并且显然不向于其它锈菌。关于小麦条锈菌多核现象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 马德钦, 赵家英, 游积峰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3型葡萄根癌农杆菌MI3-2有很窄的宿主范围,除了葡萄外,只对少数植物能致瘤。我们先前的研究曾观察到,MI3-2菌株的DNA与广宿主根癌农杆菌A348的PTiA6质粒毒力区virA基因座和T-DNA的tms基因不同源(1)。本实验把含有PTiA6质粒TL-DNA片段及毒力区各基因座(virA,B,G,c,D和E)片段的粘粒(cosmid),通过三菌接合引入MI3-2菌株,组成局部二倍体,使之与MI3-2Ti质粒中相对应的基因互补。用这种转移接合子感染植物表明,引入有TL-DNA片段或virA基因座的MI3-2,均能使宿主范围有所扩大,并能在落地生根致瘤。本文提出了广宿主virA基因对根癌农杆菌宿主范围的作用。
  • 袁文焕, 张忠军,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品种平原50被认为对条锈病有持久抗性。本文研究了其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平原50对8个参试条锈菌小种中的4个既具有控制低反应型的基因又具有控制低严重度基因,对3个小种类型仅具有控制低反应型的基因。对这7个小种的低反应型均不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对另外1个小种的反应型可能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 陈捷, 梁知洁, 宋佐衡, 朱有釭,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4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从寄主-寄生物相互关系角度系统研究了阳离子对黄瓜苗期猝倒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产生的果胶酶活性的影响,胚轴胞壁Ca2+含量很大,而且随苗龄增加,其含量也有规律的增加。细胞壁Ca3+含量变化与胚轴抗病菌果胶酶能力密切相关。不同阳离子对病菌在寄主体内、外产生的PG活性有明显影响,并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病菌在寄主体内和体外合成的PG对阳离子敏感程度不同。低浓度Ca2+有激活PG的作用,高浓度Ca2+则抑制PG活性。Na+超过一定浓度时有抑制PG活性的作用。PGTE比PMTE对Ca3+抑制作用敏感。
  • 仵光俊, 陈志杰, 张美荣, 张淑莲, 吴云峰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49-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害辣椒呈现丛枝小叶症状,叶柄变细伸长,花器变绿。严重时茎杆带化,花序聚生,花器萎落,鳞片发育成小叶片。经多年反复试验,该病原能通过大青叶蝉及嫁接顺利传播,而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播。罹病辣椒的叶片中脉切片经甲苯胺兰(TBO)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可在韧皮部观察到清晰的枯黄色萤光反应斑,整个维管束组织严重退化变小。用电子显微镜对超薄切片观察,在辣椒病株的筛管中观察到大量的172~311nm的MLO菌体。病株用土霉素(OTC)溶液灌根3周后症状开始缓解,而青霉素处理无效。据此,作者认为引起辣椒丛枝病的病原是一种类菌原体(MLO)。本文在国内首次报道了MLO对辣椒的为害。
  • 赤国彤, 乔桂霞, 杨文香, 郭爱国, 朱之堉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59-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39个小麦品种(系)与17个抗小麦叶锈菌近等基因系对21个叶锈菌培养物的反应。确定了9个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小麦叶锈菌的Lr基因。这些基因分别是Lr1,Lr3,Lr10,Lr14a,Lr14b,Lr16,Lr17,Lr18,Lr21和Lr26。
  • 徐秀德, 卢庆善, 赵廷昌, 潘景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6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辽宁省最先推广种植以ATx622为母本的杂交高粱产区营口,发现了高粱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um(Kuhn) Langdon & Full.)新的生理小种,定名为3号小种。此小种的致病力与1、2号小种显著不同。3号小种能侵染1、2号小种不能侵染的ATx622和BTx622,并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其鉴别寄主为ATx622,BTx622,ATx623和BTx623。
  • 王寿华, 缪作清, 张景凤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报道了苹果上的新病害——短粗根病:根系团状,侧根丛生,黑褐色,短、粗,尖端钝或稍膨大,无根毛,无吸收功能与活力。地上部生长衰退,枝条生长缓慢,产量低,重者枯死。该病发生在北京市南口农场,经诊断为巴基斯坦毛刺线虫(Trichodorus pakiatanensis Siddiqi,1962)所致。病原线虫主要形态特征是雄虫具3个颈乳突、三个腹乳突和一对尾乳突,交合刺有环纹;雌虫有一对体侧孔。
  • 特邀专题评述
  • 张祥林, 尹玉琦, 崔星明, 李国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67-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 马平,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7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MTT活体染色法,对棉铃疫苗(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的存活越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孢子囊和卵孢子均可在棉田土中的病残体(烂钤壳,棉籽)上存活。其中孢子囊可存活3~4个月,且其存活率可高达58.0%,认为孢子囊在棉铃疫病的再侵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孢子囊在1月份温度达零度时就全部死亡,不能越冬。而卵孢子在历经1990年至1991年冬季零度以下76天(其中最低温度达-2.8℃)后仍可以存活,在存活300天以后其存活率达48.8%,证明卵孢子是毫无疑问的越冬菌态。生物测定,越冬后卵孢子形态观察,卵孢子萌动变化与温度的关系表明,越冬存活的卵孢子可以成为棉铃疫病的初侵染来源。
  • 特邀专题评述
  • 张元恩, 葛银林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感病品种种植在含氟乐灵除草剂(2ppm)的育苗土中,能明显诱发棉苗对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vansinfectum)的抗性,抗病效果达70%。试验表明,该化合物无抑制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作用。经该化合物处理的棉苗受侵染率降低,病菌局限在子叶节以下。处理过的棉苗叶片蛋白图谱及薄层层析分析表明,氟乐灵除草剂诱发了棉苗产生新的抗菌物质。

  • 张中义, 王英祥, 王学英, 李华, 刘云龙, 浦卫琼, 张宏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园林花卉植物真菌病害7种国内新记录,均有描述和附图,标本存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室真菌标本室(MHYAU)。
  • 梁克恭, 武小菲, 刘维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9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指形管装的粟锈菌夏孢子和纸袋装的病叶保存在冰箱中,10个月后夏孢子仍有一定的发芽率,用其接种谷子可引起发病。随着保存时间的推移,夏孢子的发芽率及其接种发病程度也降低。寄主范围试验表明,该菌可侵染狗尾草属中的几种狗尾草,但不侵染金色狗尾草。
  • 吴营昌, 王守正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9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报道瓜类枯萎病菌有6个专化型,即西瓜、甜瓜、丝瓜、葫芦、黄瓜和苦瓜专化型。国内报道有2个专化型,即西瓜、黄瓜专化型。
  • 金开璇, 汪跃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1): 9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一种落叶灌木。枝条可编织筐篓及造纸,花为蜜源,叶、果可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