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4-06-10
  

  • 全选
    |
  • 何晨阳,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97-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病基因(pathogenicity genes)是病原物中决定对植物致病性的有关基因。在侵染植物过程中,病原物致病基因决定了与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和破坏植物正常生理功能,调控了对植物趋性、吸附、侵入、定殖、扩展、破坏寄主和显症等病理学过程。
  • 蔡思鸣, 叶为民, 杨伟东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0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全国第一届线虫病害研讨会报道,目前国内外培养繁殖松材线虫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常用的真菌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作者在1988年至1991年开展对松材线虫致病性、松材线虫对药剂毒性反应的研究过程中,急需繁殖大量松材线虫供试验使用,因此开始了本试验。
  • 康振生, 李振岐,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生物学和细胞学方法研究小麦条锈菌的异核作用。不同小种的单孢菌系间的混合接种繁殖筛选出三个新菌系。新菌系的毒性明显不同于相应的原始菌系,新菌系夏孢于芽管的多核率较原始菌系高,这表明三个新菌系是经异核作用产生的。异核体的多核率随继代接种而降低,但有的菌系的毒性仍保持稳定。在采自陇南自然条件的条锈菌的夏孢子群体中,存在有3核和4核体,感病品种上夏孢子的多核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这一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异核作用在感病品种上的发生机率较在抗病品种上的为高。
  • 郭文硕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06-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生物系统发育过程中,细胞内形成了防御活性氧毒害的保护机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一种含金属离子的超氧物岐化酶(SOD)。
  • 特邀专题评述
  • 沈杰, 张炳欣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11月~1990年3月,从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大麦(浙农大5号)、小麦(浙麦3号)以及麦田土壤中,分离鉴定到Pythium.dissotocum,P.irregulare,P.polypapillatum(国内新记录),P.spinosumP.ultimum等5种腐霉。接种试验表明,分离到的5种腐霉对供试大、小麦都能致病,引起根腐、根尖变褐和坏死、第一片叶卷曲,抑制植株生长,造成植株各部不同程度的矮化和变短。

  • 马立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12-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asp.niveum)是影响西瓜产量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为综合防治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1989~1990年在山东章丘自然病田,应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该病不同级别单株产量损失和田间群体产量损失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 陈永萱, 王团老, 陈红鹰, 吴汉章, 陈顺根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14-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江苏省句容县从日本引进的三叶芹(Cryptotaenia canadensis var japonica)蔬菜作物上,观察到一种丛枝病的发生。病害一般在春季返青时开始表现症状。
  • 袁巧平, 田国忠, 黄钦才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感染丛枝病病原MLO的泡桐幼苗茎梢,经表面灭菌后,置于附加0~3mg/1 6-BA的MS培养基中进行离体培养,由腋芽或顶芽直接伸长生长所形成的试管苗或经不定芽发生途径所形成的试管苗在1个月内均表现出典型的丛枝症状。在高浓度6-BA(2~3mg/1)处理培养基中,丛枝试管苗1月左右病死。当外植体为0.5mm长的微茎尖时,试管苗的丛枝症状有所减轻。DAPI荧光染色镜检结果表明,这种已表现出丛枝的试管苗的根、茎、叶柄的韧皮部筛管,以及已具维管束分化的愈伤组织的筛管部位发出很强的MLO特异荧光。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发现,离体培养组织中的MLO形态具有较多处于活跃增殖期的哑铃形和芽殖形。以30天为一个继代周期,在无激素培养基或低浓度6-BA(lmg/1)与无激素培养基交替继代培养1年之后,来源于染病愈伤组织和试管苗中的MLO深度一直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试验表明,利用寄王组织进行离体培养是保存、繁殖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泡桐丛枝病病原MLO的一条良好途径。
  • 周慧文, 杨立, 罗经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2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树"红叶病"据了解早在1964年前后在北京市的个别桃园个别植株的局部枝上已有发生,病因不明,群众称之为"红叶病"。近年危害加剧,已引起生产者的关注。
  • 段双科, 刘常宏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21-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西关中麦区历史上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轻微。随生态环境改变,80年代中末期发展蔓延迅速,危害逐年加重,近年发病面积达560万亩,已成为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
  • 王国平, 罗宽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经反复筛选的化学药剂亚硒酸钠、放线菌酮、氯化钾、硫酸锰和中药材前胡、白芷的提取液浸泡水稻种子或进行叶面喷雾,可诱导稻株产生对稻瘟病的抗性。在人工喷雾接种条件下,对感病品种抗叶瘟的诱导效果为43%~93%;在注射接种条件下,抗穗瘟的诱导效果为29%~78%。供试药剂对感病品种和弱致病菌株的诱导效果优于对抗病品种和强致病菌株;药液叶面喷雾的诱导效果优于药液浸种。
  • 崔铁军,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27-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霜霉病Plasmopara halstedii(Farlow) Berl.et de Toni是向日葵的毁灭性病害,也是世界性的检疫病害。病原菌随带菌种子和病残体远距离传播,但带菌种子难以检测,需开发准确可靠、简单易行的检验方法。
  • 何红, 郑小波, 曹以勤, 陆家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29-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棉铃、棉苗、构树、苧麻等植物上分离的苧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菌株对上述各寄主植物进行交互接种测定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自上述寄主植物的苧麻疫霉菌株对上述3种植物均能致病,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的苧麻疫霉菌株间致病性不存在对寄主植物的寄主专化性,但对各寄主植物的致病力有一定差异。此外,分离自棉苗和棉铃的苧麻疫霉各菌株对棉苗和棉铃具有相似的致病力;分离自构树的菌株多次接种棉苗后致病力逐渐增强,初步认为构树是棉疫病菌的野生寄主。
  • 雷玉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34-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作者在张掖各地调查花卉病害时,发现寄生在醉蝶(Cleome spinosa L.)上的白粉菌,随后进一步调查室内病原菌形态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特邀专题评述
  • 韦石泉, 吴元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沈阳,从表现丛枝症的草莓、春香和宝交早生品种上,分离到新发生的类菌原体(MLO)。用小叶嫁接法测定指示植物草莓EMC和UC-10均能表现出典型的丛枝症(witchetbroom),病叶变小,颜色变浅。将病叶经固定和包埋后,制成超薄切片,于电镜下观察,可见到在韧皮部组织内有大量球形、椭圆形及哑铃形,并具有单位膜结构的类菌原体。用四环素处理病株可减轻症状。

  • 杨合同, 任欣正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39-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数值分类法研究了来自21种寄主植物96个病原荧光假单胞菌菌株(包括5株非荧光菌)的分类问题。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荧光菌菌株可分成两大组,第一组(组I)生长较慢,精氨酸双水解酶呈阴性,营养谱窄,多数菌株不利用DL-苯丙氨酸,L-苯丙氨酸,L-羟脯氨酸,L-异亮氨酸,L-色氨酸,L-瓜氨酸,DL-nor-缬氨酸,L-胱氨酸,单宁酸和鼠李糖作为唯一碳源,不能利用天冬氨酸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而第二组(组Ⅱ)的菌株可利用这些化合物。组I的菌株可分为10个亚组(I1-I10),亚组与致病变种或命名种基本对应,与寄主来源密切相关;亚组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利用底物的能力不同。组Ⅱ均具有精氨酸双水解酶,营养谱广泛。
  • 张修军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45-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的筛选腐霉生防菌的方法主要有琼脂培养基和温室生物测定法。琼脂培养法因脱离寄主而有漏筛、错筛之弊,温室生物测定则相对耗工、费时,成本高,不适于初级筛选。
  • 徐玉恒, 苗华民, 孟凡明, 王丽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46-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芦笋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p.)是近年山东省临沂、泰安等地芦笋上新发生的病害。该病主要危害芦笋主茎和侧枝,病斑初为椭圆形褐色小点,后渐扩大变为黑褐色。
  • 张玉芬, 吴建国, 米瑞芙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47-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试验中研究了温度对天津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在10℃和>35℃时,菌丝不能生长。分生孢子在发芽时需一定的营养物质,在水中发芽率低。20%芦笋茎叶煎汁,20%芦笋茎叶煎汁PD培养液以及PD培养液均有促进孢子萌发之作用。在供试的5种培养基中,芦笋茎枯病菌在本试验设计的20%芦笋茎叶煎汁和20%芦笋茎叶煎汁PDA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明显优于前人推荐的培养基和常用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光能诱发分生孢子器形成。不同光域内分生孢子器形成有显著差异。分生孢子经烯唑醇(diniconazole)(8小时/2ppm)药剂处理后,分生孢子大小和内含物在超微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
  • 特邀专题评述
  • 马承铸, 张家清, 钱振官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53-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室测定结果:拟粗壮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pseudorobusius)接种量在每100cm3土壤100~1000条的条件下,接种30天后棉苗生长量比无线虫对照苗显著降低(P<0.05)。抗枯萎品种86-1在单接枯萎菌无线虫处理中不发生枯萎病,在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asinfectum)接种量为每克土7.5×105孢子和线虫(每100cm3±500~1000条)组合处理中发病,棉苗枯萎病情指数与线虫接种量之间呈正相关(γ=0.9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线虫和枯萎病复合症用薰蒸剂棉隆每m28~14g处理土壤比用非薰蒸性杀线虫剂克百威(呋哺丹),丙线磷(益收宝)和克线磷的效果更好。

  • 陈三凤,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59-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及浙江5省7市采集的14科33种观赏植物上分离到199株软腐欧文氏杆菌菌株,44项理化性状鉴定结果:126株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胡萝卜变种(Erwinia carotovora pv. carotovora简称Ecc)、7株为菊欧文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简称Ech)、66株介于Ecc和Ech之间的中间型(I、Ⅱ、Ⅲ、Ⅳ、V)。Ecc和中间型菌株是我国观赏植物的主要病原细菌。在本文中首次报道了竹芋科(竹芋)、苋科(千日红)两科及一些植物种:芦荟、白穗花、玉簪、黄精、富贵竹、兜兰、砂仁及饿术草是软腐欧文氏杆菌的新的寄主植物。血清学研究表明,Eca、Ecc及Ech这三个种之间不发生交叉反应,但同一个种内是可以起反应的。另外,Ecc与中间型相互之间有沉淀反应,表明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 特邀专题评述
  • 杨兴洪, 王寿华, 武修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65-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再植苹果苗表现典型的再植病,其症状为:根系分生能力差,生长缓慢,根组织尤其输导根上发生许多黑色病斑,地上部长势差,长梢抽生困难,定植成活率低。
    从再植苹果苗的根内分离到了线虫,经鉴定为草地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pratensis(de Man, 1880) Filipjev,1936),并首次阐明为苹果再植病病因之一。
    不同栽培措施下,幼苗根内线虫密度不同:再植前土壤消毒比不消毒低,接种VA菌根比不接种低,清耕比覆草低,种植三叶草或万寿菊后线虫密度低。这4种栽培措施配套使用可能成为控制苹果再植病的潜在途径之一。

  • 李宝笃, 李梅,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69-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霜霉威(Propamocarb商品名普力克)、甲霜灵(Metalaxyl商品名瑞毒霉)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6个菌株作用方式的体外测定结果表明,霜霉威浓度在2000ppm时对P. capsici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成,游动孢子的释放、游动及休止孢萌发、菌丝体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甲霜灵对P. capsici的各种孢子的产生及菌丝体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菌丝体生长抑制的Ec50和Ec95分别为0.5596ppm和2.1511ppm;对孢子囊形成抑制的Ec50和Ec95分别为0.1520ppm和15.0032ppm。0.1ppm的甲霜灵可显著抑制卵孢子的生成。但500ppm的甲霜灵对于游动孢子的释放和休止孢萌发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霜霉威和甲霜灵的体内活性试验结果表明,800ppm的霜霉威对辣椒疫霉菌的内吸保护防效达94%,1.0ppm的甲霜灵对该病的防效达100%。室内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与霜霉威对P. capsici没有交互抗性。
  • 王凤乐, 吴立人, 谢水仙, 万安民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75-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国内外20个已知毒性基因的小麦条锈菌菌系的反应,结合系谱分析,推导了我国20个重要抗源材料的抗条锈基因型。结果表明,BPM2和奥地利黑麦高抗所有供试菌系,Pistou、伊利亚、特德具有抗病基因YrSD,Fr81-8的基因型为Yr3+YrSD,Fr81-10含有Yr3,早熟3B具有抗病基因Yr7和Yr9,水源11含有Yrsu,洛夫林10、洛夫林13均有Yr9,贵农21、贵农22可能携带Yr10,其余9个品种具有国际上未知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分小种圃鉴定资料显示,供试品种苗期抗条锈性与成株抗条锈性不完全一致,许多品种具有良好的成株抗条锈性。本文还讨论了基因推导法的应用局限性及抗源材料利用方法。
  • 特邀专题评述
  • 杨文香, 朱之堉, 王焕如, 胡长程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81-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用40个小麦叶锈菌的单孢培养物和21个已知Lr单基因系对我国新旧沿用的16个叶锈菌鉴别寄主的抗性基因进行了推导。结果指出这些鉴别寄主含有Lr1、3、13、14a和26等抗性基因。
    基因分析表明,原用鉴别寄主鉴定小种的结果不能反映抗性基因信息,建议用已知Lr基因系(品种)作为鉴别寄主,以基因鉴定代替小种鉴定,本文讨论了基因稳定的复杂性和选用鉴别寄主问题。

  • 杨志华, 刘康成, 周淑兰, 曾水根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2): 185-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6块田抽样调查,经频次概率拟合及聚集强度测定,水稻粒黑粉病田间分布以聚集型为主。其中有5块田既符合Neyman分布,也符合负二项式分布,仅有1块符合poisson分布。又经m*-x回归检验和Taylor指数的"b"值计算,前者得出m*=-0.445+1.02*-x,r=0.977。后者为logδ2=log0.3769+1.2245log*=-0.445+1.02*-x。表明随病害密度升高,分布趋向均匀。以5种抽样方法与对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以平行线抽样最接近对照且方便易行,可采用。抽样量为:#br#n=t2/D2(((α+1)/*-x)+β-1)=53.302/*-x+1.921依此可进行序贯抽样检索。田间垂直分布表现为穗基部发病重于中、上部,分蘖穗发病重于主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