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第2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4-12-10
  

  • 全选
    |
  • 董汉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289-2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Sequeira(1978)的定义,"植物一病原物识别(recognition)是发生在植物与病原物相互作用早期的一种特定事件(specific event),可以启动(trigger)寄主多方面的快速反应,其后果或是促进、或是抑制病原物的进一步生长(即互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定义规定了"识别"的3个主要特征:(1)"制动"作用,识别相当于互作的"开关"或"制动器".
  • 刘国胜, 黄梧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292-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抗病育种研究的过程中,如何早期快速准确地鉴定出抗病突变体,淘汰非抗病类型,是该类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目前利用较多的中间检验方法有: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活菌接种鉴定及高浓度筛选剂内培养观察等。
  • 韦石泉, 吴元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293-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采集6省13市病样73株。经鉴定带SMoV的67株,占样本的91.78%。采取指示植物小叶嫁接法及蚜虫分离和传播病毒试验,并辅以病毒提纯,人工摩擦接种草本植物,病毒粒子电镜及超薄切片观察等手段加以确证。在辽宁省田间获得一种草莓中瘤钉毛蚜(Chaetosiphon sp.)以及棉蚜和桃蚜均传播本病毒,传播率依次为70%,40%及33%(最高率),系半持久性传播。病毒提纯制荆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最小吸收值在240nm处。A260/280=1.21。电镜观测病毒粒子为球形,直径28~30nm,病叶超薄切片观察,在细胞质里有晶状球形颗粒,直径约25nm,排列整齐。以分离物(M-3)提纯制剂为抗原所制备的抗血清与有关病样呈阳性反应。试验证实了国内SMoV的发生和分布。
  • 刘克均, 陆悦健, 陈永萱, 李式军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299-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江苏及山东6省芦笋茎枯病菌单孢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6省菌株的培养性状有些差异,但分生孢子形状、大小及其对芦笋致病力等方面则基本一致。各菌株在芦笋茎段等5种培养基上均可形成α、β和中间类型3种孢子,证明中国芦笋茎枯病菌同属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各菌株α孢子大小为5.0~12.5×1.8~3.8μm,β孢子为17.5~26.0×2.0μm,中间类型孢子为12.0~16.0×2.5~4.5μm。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生长高限温度为33℃。
  • 许泽永, 陈坤荣, 陈国达, 曹桂风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05-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91年调查河北、河南、山东和北京地区刺槐花叶病树率为4~87.5%,一般30%左右。蚜传试验说明:豆蚜(Aphis craccivora)能将花生矮化病毒(PSV)从刺槐传播到花生。在田间经常观察到PSV由刺槐花叶病树林向花生传播,形成病害发生梯度。1990~1991两年河南开封田间系统观察,5月中旬至6月上、中旬,蚜虫在刺槐上形成繁殖高峰并产生有翅蚜虫向花生地迁飞,随后花生地内出现PSV病株。1990和1991两年河北滦县、迁安病区调查,未发现PSV种传苗,开封PSV感染病株种子,PSV种传率0.025%。PSV引起花生病害一般年份发病很轻。与种传相比,刺槐作为病害初侵染源,对PSV在花生上流行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 彭剑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09-3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是近几年来本地区玉米上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害,重病田发病株率高达90%以上。目前国内尚未见系统报道。
  • 余方平, 杨立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10-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黄是一种重要中药材。在我国地黄产区,花叶型病毒病普遍发生。
  • 林清洪, 陈昭炫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11-3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专化型试验结果表明,厚朴苗根腐病由尖镰孢霉内的一个新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 sp. magnoliae)为害所致。
  • 刘秀娟, 杨业铜, 黄圣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13-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2年,通过对外观无病和无伤口的健康番木瓜果实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及贮藏期发病调查,探明在我国海南省各种植区,番木瓜果实的果皮中均存在多种真菌的潜伏侵染。其中以Colletotrichum gloeoasporioides发生最普遍,致病性最强。其次Trichoderma sp., Alternaria sp.和Fusarium sp.,不同气候类型区,潜伏真菌种类相似,但潜伏菌量有差异,以雨量充沛,温度较高的东部地区潜伏菌量为最高,潜伏真菌集中于果蒂附近。
  • 黄富, 潘学贤, 程开禄, 汪远宏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18-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粒黑粉病(病原菌Neovossia horrida (TaK.)Padw. et A. Kahn)是杂交稻繁殖制种田不育系上的主要病害,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大。普遍率和严重度的关系(I-S关系)是植病流行学观测技术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 谢辉, 冯志新, 黎少梅, 殷友琴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19-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杆垫刃属新属(Rhabdotylenchus n. gen.)以其尾粗短,尾后部透明部分呈杆状,尾端平截有一凹痕,以及第一体环明显宽于其他体环并且该环角质层显著加厚与唇和其后的体部形成缢缩而显著区别于垫刃亚科(Tylenchinae Örley, 1880)的其它属,该新属与近似属Tylenchus Bastian,1865的区别,除了独特的尾形和第一体环外,还以唇区显著缢缩,阴门位置较后(V>70vsV=60~70),明显区别于该近似属。广东杆垫刃线虫新属新种(Rhabdotylenchus guangdongensis n. gen., n. sp.)发现于广东省深圳市郊区的苦瓜根际土中。
  • 特邀专题评述
  • 张海保, 朱西儒, 张云开, 覃秉益, 张秀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23-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分离自香蕉病株的黄瓜花叶病毒香蕉毒株(CMV-B)和烟草花叶病毒香蕉毒株(TMV-B)制备抗血清,其效价As-CMV-B为1:5000,As-TMV-B为1:8000。用这两种抗血清检测香蕉花叶病,间接ELISA和PAS-ELISA法可检测香蕉病叶汁液的最大稀释度均为1:1280,健叶汁液无非特异性反应,Dot-ELISA可检测病叶汁液的最大稀释度为1:640,健叶汁液在稀释度为1:20时有轻度非特异性反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了田间香蕉病株和香蕉试管苗标样共158份,其中CMV的带毒率为58%,TMV的带毒率为19%,二者复合感染率为8.5%。

  • 朱培良, 沈瑛, 袁筱萍, M. Levy, J. Manry, J. Hamer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27-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的主要病害。由于对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机制缺乏了解,许多旨在培育稳定抗性品种的育种计划未能收到良好效果。
  • 侯天爵, 黄鸿章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28-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 Berthold)是苜蓿的毁灭性病害,在欧洲常于播种当年就有许多植株发病,第二年末或第三年会有大批植株死亡,使苜蓿地失去利用价值。1976年以后,本病在北美流行,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 特邀专题评述
  • 黄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29-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梨胶锈菌(Cymnosporangium asiaticum Miyabe ex Yamada)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 Sacc.)在PDA、综合马铃薯和梨叶汁培养基上能生长、产孢,以PDA最好,Czapek和硝酸铵蔗糖上生长差且不产孢。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20~30℃,适宜pH6~9,荧光可促进产孢而黑光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和干重以甘露醇、葡萄糖等6种碳源为好,甘露醇最佳,淀粉最差;葡萄糖、蔗糖、果糖和甘露醇中均能产孢,以葡萄糖最好。对氮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及干重以硝酸钾、甘氨酸和蛋白胨为好;产孢以天冬酰胺、蛋白胨和硝酸钾为好,甘氨酸和谷氨酸不产孢。孢子萌发适温15~30℃,相对湿度65~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低于50%不萌发;最适pH4~6,低于pH3和高于pH8不萌发;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

  • 杨定斌, 刘孝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36-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小麦白粉菌闭囊壳的越夏情况差异很大。在夏季干燥无雨炎热的地区,闭囊壳能顺利越夏,成为小麦白粉病在秋苗上的初侵染源;在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闭囊壳则不能越夏,关键在于是否导致自生麦苗发病,北京地区小麦白粉菌闭囊壳的越夏行为尚未见报道,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 特邀专题评述
  • 张学博, 余菊生, 唐乐尘, 鲁国东, 林成辉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37-3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8个稻瘟病菌稳定菌系,将969个籼稻品种(组合)区分为9个群106个品种型,其中籼A群1号,有166个品种,出现频率最高,抗8个稳定菌系,为主要品种型。
    在籼A1品种型中选出68个有代表性品种,再用分属于18个小种的30个菌株作了抗谱测定。从中选出一些抗谱广、抗性稳定的抗源品种和可在生产上推广试用的抗病、高产良种(组合)。

  • 王晓鸣, 吴全安, 刘晓娟, 马国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43-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国内12省、自治区、直辖市玉米植株上分离出腐霉菌菌株,依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长抑制温度,以及产生的有性与无性器官,鉴别出6个腐霉种: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 Drechsler),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Edson)Fitzpatrick),强雄腐霉(P. arrhenomanes Drechsler),禾生腐霉(P.graminicola Subramaniam),肿囊腐霉(P.inflatum Matthews),寡雄腐霉(P.oligandrum Drechsler),其中肿囊腐霉出现频率高,分布广泛。回接玉米表明,腐霉能够侵染玉米并引起病害,肿囊腐霉、禾生腐霉、强雄腐霉、棘腐霉是玉米青枯病的重要致病菌;瓜果腐霉能够引起玉米中部茎节腐烂;寡雄腐霉虽寄生玉米,但对玉米成株无致病力。
  • 商鸿生, 井金学, 李振岐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47-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外线照射小麦条锈菌条中29号小种夏孢子诱发突变,用抗病小麦品种筛选毒性突变体,建立了7个毒性突变菌株,毒性突变率为10-6~10-4,各突变菌株都能正常感染其筛选品种,其毒性谱不同于任何已知小种。抗源品种群体对突变菌株有明显的抗性分化。研究证实毒性突变是该菌毒性变异的重要途径。
  • 田国忠, 张锡津, 熊耀国, 李峰, 李江山, 黄钦才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52-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泡桐丛枝病是我国泡桐树上最严重的病害问题。这一病害的重要控制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
  • 傅仓生, 秦臻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53-3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以改良的鞣酸法制备颗粒大小适于植物病毒标记的胶体金方法,以及以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检测、鉴定植物病毒的方法,并以此法检测了烟草花叶病毒TMV。
  • 张秦风, 赵玉侠, 金欣藻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56-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黄矮病(BaYDV)主要症状特征是叶片褪绿黄化或红化和植株矮化。发生红穗症状未见报道。
  • 赖传雅, 秦庆明, 钟智丁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57-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为研究砂仁叶枯病的流行规律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所得的田间调查数据建立了不同时期病害流行速率的预测式。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一般自然条件下该病害的流行规律。
  • 张学君, 凌宏通, 李洪连,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61-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平板双培养法在PDA、NA及K'B 3种培养基上测定B3菌株(Bacillus sp.)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用喷菌法、四周划线法和四角点菌法测定的抑菌效果为73.6%~99.5%。B3的无细胞培养滤液也能显著抑制病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和菌核萌发。PDA中含12.5%B3滤液时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达80%以上。滤液含量为10%时,病菌不能形成菌核。B3无细胞培养滤液可使含病菌菌丝溶液电导率上升,还原糖、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提高,加热处理后B3滤液的作用减弱。显微观察表明,B3处理的病菌菌丝生长畸形,分枝增多,原生质稀薄。
  • 张广民, 王智发, 陈瑞泰, 刘延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67-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低头黑病是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山东潍坊一带烟区。经过对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和寄主范围测定,鉴定为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新变型——辣椒炭疽菌烟草变型(Colletotrichum capsici (Syd.) Butler & Bisby f. nicotianae G. M. Zhang & G. Z. Jiang f. nov)(烟草低头黑病菌)。
  • 杨家书, 曹远银, 姚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72-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生理免疫不同于常规的通过杂交或生物技术导入抗性基因,或者如Kuc等报道的诱导抗病性。它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多种生态因子进行调控,进而启动或活化了植物体内尚未被认识的抗性基因,俾使那些原来表现高度感病的作物品种,经过生理免疫处理后,表达为免疫或高度抗病的现象。
  • 胡广淦, 徐敬友, 王彰明, 李清铣
    植物病理学报. 1994, 24(4): 373-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紫外线、γ射线和亚硝基胍处理禾谷镰刀菌菌株,经菌丝过滤法,获得4株稳定的营养缺陷型。其中1株为精氨酸缺陷型,1株为蛋氨酸缺陷型。比较禾谷镰刀菌营养缺陷型与野生型菌株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表明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速度慢,气生菌丝少,色泽淡,产孢能力下降,子囊壳形成能力丧失,致病力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