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5-03-10
  

  • 全选
    |
  • 董金皋, 黄梧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寄主植物表现出种种防御病原物的特殊能力,这种防御能力在病理学上称为抗病性(resistance)。长期以来。人们对各自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对抗病性进行了描述和分类。
  • 杨依军,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疫霉菌自身不能合成甾体物质,当饲以适量的甾醇类物质时,可促进卵孢子生成,不同类型的甾体物质在疫霉菌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生理活性表现不一。本文简要报导不同种类动物激素(丙酸睾酮、甲基睾酮、康力龙、黄体酮、雌二醇)在不同浓度下对异宗配合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营养生长和卵孢子生成的影响。
  • 许志刚, 刘凤权,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分离法是一种新型的、高度灵敏和准确的种菌带菌检验法,它结合了利用专化性抗血清的选择法吸附作用和活细菌可形成菌落的两方面的优点,从种苗材料中分离到目标细菌,用纯菌测试它的回收率为50~70%,最低检出率为50~100个菌/ml,人工喷接种和病田收获的病种带菌率达87%,平均每粒自然病种上的细菌数在100个左右。免疫分离所得菌落经致病性测定,大多数为白叶枯菌。
  • 徐敬友, 王彰明, 童蕴慧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江苏13个县市采集病叶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280株菌。据鉴定结果和接种试验,稻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为主要致病菌,占74.6%。此外,还分离到稻盘多毛孢(Pestalotia oryzae Har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稻喙孢(Rhynchosporium oryzae Hash.et York.)、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Boed.)、新月弯孢(C.lunata(Walk.) Boed.)、膝曲弯孢(C.geniculata(Tracy et Earle) Boed.)、镰刀菌(Fusarium spp.)、平脐蠕孢(Bipolaris spp.)、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Berk.et Br.) Perch)、球黑孢(N.sphaerica(Sacc.) Mason)等真菌。首次以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稻生叶点霉产孢方式为全壁芽生单体式(hb-sol)。
  • 彭金火, 张翠蓉, 谭红, 窦学芝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由Mitra于1931年首次报导于印度的旁遮普省,1972年墨西哥也有报导。由于国际小麦种质资源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国家也先后发现此病,这引起了各国检疫部门的严重关注并已将此病列为重点检疫对象。
  • 马荣才, 徐孝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1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尖孢镰刀菌10个专化型18个菌株进行分析发现,在尖孢镰刀菌大豆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Glycines 1193-31中存在双链RNA,由6种成分组成,其大小分别为3.8kb,3.0kb,2.4kb,0.48kb,0.43kb和0.21kb,该菌株气生菌丝少,形成大量的粉红色分生孢子堆,并发生角变。
  • 简杜良, 马存, 陈其煐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1~1990年连续10年在河南新乡棉花黄萎病重病田。定点、定株,种植同一品种,结果表明:年度间发病有较大差异。从发病轻重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为高温低湿轻病年,10年中有4年,7月30日平均病情指数(简称病指,下同)为15.39。第二种类型为低温高湿重病年,10年中也有4年,7月30日平均病指达33.44,为轻病年的2.17倍。7月份的气温是影响黄萎病发病强度的主要因子,若当年7月份连续两旬旬平均气温超过27℃,病指旬增长速度将会减慢,成为轻病年。在7月份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空气相对湿度与病指呈正相关,即7月份湿度超过80%,气温又较低,将成为重病年。
  • 周益军, 侯庆树, 程兆榜, 许大光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2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土壤真菌(禾谷多粘菌Polymyxa graminis)传播的一种低温型病害。现已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各省,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 李宝笃, 彭友付,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sp.glycinea)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及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7个中国大豆疫霉菌侏菌丝生长对甲霜灵较敏感,Ec50值平均为0.0098ppm,Ec95值平均为2.6295ppm。但不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不同,Ec50值范围在0.0042~0.0297ppm之间,相差7倍左右。Ec95值范围在0.7688~6.1682ppm之间,相差8倍左右。3个美国菌株菌丝体生长对甲霜灵有一定耐药性,Ec50值范围在0.3725~0.4813ppm之间,Ec95值范同在125.97~280.59ppm之间,分别比中国大豆疫霉菌株Ec50值和Ec95值平均高43倍和77倍。单孢分离物菌丝体生长对甲霜灵敏感性变异较大,B1菌株单孢分离物Ec50值范围在0.0058~0.2537ppm之间,S367菌株的单孢分离物的Ec50值范围在0.0069~0.1735ppm之间,分别相差43倍和25倍。有的单孢分离物对甲霜灵的耐药性增高。各菌株孢子囊和卵孢子产生对甲霜灵敏感性有一定差异,但1.0ppm的甲霜灵对其抑制率均为100%。活体测定结果表明,1.0ppm的甲霜灵对该病的防效达94~100%。
  • 郭立中, 邓先琼, 韦石泉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2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樟树溃疡病在湖南是一种分布广、危害严重的樟树枝干病害。据初步调查,重病区发病株率和死亡株率分别高达90%和80%以上,严重影响樟树的生长发育和造林成活率。
  • 特邀专题评述
  • 刘学敏, 张明厚, 谢仲秋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在品种和小种组合一定时,大豆灰斑病的潜育期主要是由温度决定的,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潜育期的动态变化。本文供试3个品种的日显证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可以用Gompertz模型,并获得了3个品种的显症率预测式。

  • 张镜, 黄治远, 欧阳秩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一种暗色座腔孢(Phaeocytostroma sp.)为害柑桔根系皮层组织而引起的柑桔根黑点病,并描述了此病的症状,病组织解剖及病原菌形态等特征。柑桔根黑点病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
  • 张绍升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mangiferae Siddiqi,1961)在福建省一些果园发生。寄主有龙眼(Euphoria longana)、荔枝(Litchi chinensis)、芒果(Mangifera indica)、橄榄(Canarium albu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和葡萄(Vitis vinifera)等果树。雌虫唇部正面、环纹和阴门,雄虫侧带以及幼虫角质膜刺突等细微结构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殷友琴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4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近几年在广东省已有近40个县、市种植,面积近2万亩。生产上出现的病害问题不少,目前已有真菌和细菌病害的调查研究,而对寄生线虫却报道极少。
  • 蔡煜东, 许伟杰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1990年运用T.Kohonen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观察甜橙新梢萌芽(始花)的时期及有关天气资料,建立了柑桔溃疡病始见期预测的计算机智能专家系统。经1991年春梢及幼果的柑桔溃疡病斑始见期验证,预测准确,历史回验,符合率达100%。
  • 蔡健和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4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省区广泛种植。60年代以来,番木瓜环斑病毒病(Papaya Ringspot Virus,PRV)逐年加剧,现几乎所有的番水瓜产区均有发生,并被认为是我国番木瓜上发现的唯一的一种病毒病。
  • 陆敏, 吴明勤, 王金友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lternaria mali分生孢子接种在苹果元帅品种叶片的下表皮,保湿培养3~24h,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接种后3h,表皮及叶肉细胞的质膜发生内陷,出现囊泡,暗染色颗粒及管状结构,叶绿体膜结构解体,电子致密物质沉积,基粒排列混乱松散,外膜破裂等。接种后24h,叶片表面出现病斑,细胞质浓缩,细胞壁出现颗粒物,细胞变形,病健组织交界处,叶绿体基浓缩,出现脂质球,同时还观察到,距离病斑2mm处,许多叶肉细胞中出现密度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质,小叶脉木质部中出现电子致密物质沉积。
  • 董汉松,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5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3种试验方法测定了大白菜细菌凝集素(Agin-SD60)和软腐欧氏杆菌脂多精(LPS),在双方接触识别中的作用。在吸附抑制试验中,来自大白菜和马铃曾的Agin-SD60显示约98%的吸附抑制效应,另3种植物的Agin-SD60及大白菜外源凝集素(lectin)和细咆壁蛋白质(CWP)无明显作用;同时用不同种类的7个菌侏的LPS作测定,只有病菌的LPS吸附抑制作用明显(93.37%),其胞外多糖(EPS)也无作用。在菌体凝集试验中,也只有大白菜和马铃薯的Agin-SD60表现50%~100%的凝集活性。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寄主Agin-SD60可与病菌菌体及其LPS发生免疫沉淀。这些结果说明,Agin-SD60和菌体LPS在大白菜与软幅欧氏杆菌接触识别中分别作为植物识别子(cognor)和细菌识别子(cognon)起作用。
  • 特邀专题评述
  • 杨立, 刘向军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北京地区菊花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线条状病毒CA分离物。经寄主范围,传播方式、汁液体外抗性,外壳旧白分子量、粒体大小和在细胞中产生的内含体研究结果分析,此病毒为Potyvirus成员,沉淀反应,免疫双扩散反应和免疫电镜技术检测证明CA分离物与PVY在清学相关性。CA分离物已制备抗血清和提纯IgG,并应用于品种菊组培苗脱毒检测工作。

  • 孟清, 张鹤龄, 宋伯符, 庞瑞杰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6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硝酸纤维素膜(NCM)为固相载体,应用间接ELISA法对纯化的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感染PLRV的马铃薯植株的茎、叶、休眠块茎顶端、脐部、块茎打破休眠后萌发的芽,以及饲毒后的桃蚜体内的PLRV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检测纯病毒的灵敏度为45.83pg~4.583pg,测定茎、叶、休眠块茎顶端、脐部、芽的稀释度分别可达到1/2048、1/512、1/2048~1/8192、1/512~1/2048和1/2048~1/8192,和常规DAS-ELISA相比,检测的灵敏度提高至少8倍。应用Dot-ELISA至少可检测1/2头带毒蚜虫体内的PLRV。

  • 黄富, 潘学贤, 程开禄, 汪远宏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田间调查分析,稻粒黑粉病在水稻不育系D汕A和珍汕97A上的病穗率与病粒率之间的关系(简称P-S关系)均可用指数函数描述,分别建立了两个育系上的P-S关系模型。协方差分析表明两回归方程的截距间有显著差异,并建立了两个不育系的P-S关系综合模型。
  • 孔建, 赵白鸽, 王文夕, 王同贵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从郑州苹果园中分离到枯草芽孢杆菌的一株强拮抗菌株。研究认为该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镰刀菌等12种病原真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其抑菌机理主要是融解细菌壁,造成原生质泄漏,同时也使孢子和菌丝畸形。田间小区试验证明,以B-903培养滤液浸种可有效防治棉炭疽病等棉苗病害,并促进棉苗生长发育;果园喷雾防治苹果轮纹病和叶斑病的效果相当或优于化学药剂。
  • 姜华, 房德纯, 韦石泉, 潘文博, 马正潭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7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沈阳农大植保系植物病毒研究室提供的WMV-2两株系WMV-2(1)和WMV-2(2)为试材,它们除寄主范围及在某示植物上有症状反应的差异外,亦导致其寄主的病生理反应不同。如接种到西葫芦叶片后,株系的强弱差别亦能反应到叶片叶绿素含量多少。光合作用强度、电导率及过氧化物同工酶活性等指标上,试验初步观察到WMV-2的两个株系其寄主病生理上,存在某些可以分辨的差异,WMV-2(1)对西葫芦叶片内叶绿素的破坏程度、降低光合强度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的程度等均大于WMV-2(2)。由此,作者等初步认为这些病生理指标可作为区分西瓜花叶病毒株系较好的辅助手段。
  • 陈捷, 宋佐衡, 高洪敏, 咸洪泉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77-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茎腐病属世界性分布的土传病害,目前,关于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及其与毒素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此作者进行了研究,初报如下。
  • 黄晓敏, 刘宗镇, 姚泉洪, 汪志远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78-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于1990年报道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产生的毒素主要组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具有类生长激素活性,而且DON对小麦的类生长激素活性受小麦基因型的抗赤霉病性制约:小麦基因型的抗赤霉病性越强,DON的作用越弱,反之,小麦基因型的抗赤霉病性越弱,DON的作用越强。DON对小麦各种生理过程的作用都呈现类生长激素作用。
  • 张学君, 王金生, 方中达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离体试验中,不同金属离子对马铃薯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菌株StEcc-12生长,产生胞外酶和胞外酶活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在含果胶酸钠的培养液中,Ca2+促进生长,并使培养液中的果胶裂解酶(PL)、果胶水解酶(PG)和蛋白酶3种胞外酶分别提高1.4~23.4倍,0.3~2.9倍和0.7~6.5倍。Mn2+对StEcc-12生长及产生3种胞外酶的影响与Ca2+相似。Ni2+显著抑制细菌的生长,但在含Ni2+培养液中3种胞外酶的单位活性比对照高1.7倍以上。在酶粗提液中分别加入上述3种离子对PL酶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Zn2+对细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高浓度Al3+抑制细菌生长,这2种离子均能促进3种胞外酶的产生。随着Fe2+和K+浓度的增高,细菌生长减少,两种果胶酶产量降低,蛋白酶产量增加,粗提液中PL酶活性下降。Mg2+对细菌生长和胞外PG产生没有明显影响,提高Mg2+浓度有利于PL的产生。酶粗提液中加入Mg2+后PL活性增高。所有以上离子都能使聚半乳糖醛酸发生不同程度的凝聚,但只有Ca2+和Mg2+的有效凝聚浓度与薯块的实际浓度接近。
  • 郑小波, 龚龙英, 陆家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84-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3年对江苏蔬菜、花卉、中药材、林木和杂草疫病进行了采集调查和鉴定。本文报道江苏省18种由疫霉属真菌(Phytophthora)引起的植物新病害及病原菌鉴定结果。
  • 王述彬, 赵华仑, 丁犁平, 孙洁波, 钱芝龙, 刘金兵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86-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疫病是为害辣椒的世界性、毁灭性病害。7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疆、甘肃、吉林、北京及江苏等地辣椒疫病逐年加重,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
  • 洪传学, 郑建秋, 胡荣娟, 王艳梅, 李宝栋, 朱国仁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基肥、播期和密度3种栽培因素对秋白菜霜霉病,黑腐病和软腐病3种病害影响的性质,给出了3因素在每种病害流行中的重要性排序,并组建了相应的回归方程,为控病丰产白菜栽培中3种重要技术措施的优化管理提供了初步的数量依据。
  • 周尔勋, 王克荣, 刘凤权, 陆家云, Michael G. Milgroom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1): 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dsRNA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采用双抗体夹芯ELISA法,检测了栗疫菌中的dsRNA.结果表明,该法不仅能从栗疫菌低毒力菌株的总核酸粗提液中检测到dsRNA而不受其它核酸的干扰,而且比电泳法简便迅速,在大量筛选含dsRNA的栗疫菌低毒力菌株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