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5-06-10
  

  • 全选
    |
  • 杨国平, 陈永萱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生物的本质和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给古老的分类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分子生物学方法渗透到原核生物分类学领域,导致了原核生物界的建立和原核生物分类的迅速发展。
  • 王凤乐, 商鸿生, 季振岐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01-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报道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我国小麦条锈菌11个主要流行生理小种及美国小麦条锈菌白化菌系夏孢子提取物中酯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谷草酰胺转氨酶、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图谱。结果表明:我国小麦条锈菌不同生理小种具有同工酶表型异质性,而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单孢系间或不同地理来源的菌系间同工酶表型相同,即生理小种群体内部可能具有同工酶表型同质性。依据同工酶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将所测的中国小麦条锈菌的11个生理小种划为5个类群:A群(条中8号)、B群(条中10号)、C群(条中17号)、D群(条中19、22、23、25、27、26号)、E群(条中28、29号),它反映出小种间遗传基础的相似性及演化特点。结合对美国条锈菌菌系同工酶测定,并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比较,揭示出中国小麦条锈菌具有独特的同工酶表型。同工酶表型分析是研究锈菌毒性变异的一个有力工具,建议建立起中国小麦条锈菌毒性菌系多种同工酶标准图谱,用作研究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和群体遗传学的参照系。
  • 金玲, 巴峰,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06-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等植物的生活环境中,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植物病原学的研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对主效病原菌(major pathogen)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且微效病原菌(minor pathogen)也日益引起更多为学者的关注。目前关于根际和叶面此类病原菌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植物体内是否也存在有此作用的微效病原菌?
  • 姚庆筱, 郭丽娟, 康绍兰, 董金皋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通过细胞工程技术获得的小麦抗根腐病突变体后代M1、M2和M3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其突变体后代M1、M2和M3都能保持抗病性,同时,突变体的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较标准型对照品种明显增强,在同工酶谱中出现2条新的酶带。
  • 冯成玉, 张光旺, 陈正庠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江苏省分属不同地区的38个站(点)418年次的气象资料研究分析,得出各地小麦易感赤霉病生育期内的湿段天气年出现频率、年出现时段数和湿段天气出现年份年累计湿段天气持续小时数三项指标的积,与小麦赤霉病的实际区域病情相关密切(r=0.9268 > ro cl=0.418)t并以此作为病害的气候分区指标,将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的地域分布分为四个气候区,即重病区、中等病区、轻病区和极轻病区,每个气候区内又同时分为常发和偶发两个气候亚区。本文还分述了各气候区的气候特征与病害流行的轻重频率,为全省小麦赤霉病的区域性长期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盛宝饮, 向齐君, 段霞瑜, 周益林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16-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白粉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由于现有小麦品种所含Pm8基因抗性丧失,致使生产中抗病品种甚少,当前急需对病菌生理小种和种类、构成、分布和变异动态进行监测,以指导抗病品种的选育,为品种布局服务。现以1991~1992年小种监测结果为例简报如下。
  • 朱睦元, R. Stratford, I. Fould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麦山黄花叶病毒抗性突破株系的出现克服了已有大麦抗性基因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大麦黄花叶病毒原株系和抗性突破株系RNA1中包含NIa蛋白酶基因的1Kb区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比较两株系的序列差异。表明两者间核苷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2%,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为97.3%。根据存在的这些微小差异,人工合成具有株系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建立PCR检测系统,以期在大田黄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中应用。
  • 窦坦德, 沈崇尧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2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疫霉菌是我国的一类检疫性病菌,由于常规的检测方法速度慢,效率低,所以选择酶联免疫技术进行快速检测非常重要。
  • 徐敬友, 童蕴慧, 王彰明, 杨秋萍, 韩云章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首次证明水稻叶尖枯病(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的初侵染来源与病残体、病稻种和带菌野生杂草有关。在老病区,病残体特别是落在田中的病叶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区稻种带菌率一般为0.5~2.5%,带菌部位几乎都是颖壳。田间无芒稗、西来稗、双穗雀稗、狗尾草、李氏禾、千金子、牛筋草、虎尾草、白茅、菰、马唐和芦竹等10多种禾本科杂草均可是病菌的野生寄主。试验还表明,田间水稻叶尖枯病能够进行再侵染。
  • 姚健民, 李秀琴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27-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88~1992年先后于我国北方10省(自治区)22市、县采集到玉米全蚀病罹病根茬,经分离培养获得21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根据各菌株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致病性等可分为两类:一类M1、M2、M3a、M3b、M3e、M3f、M3g、M4a、M4c、M4d、M5a、M5b、M6、M7a、M7b、M8a、M8b、M918个菌株属禾顶囊壳菌玉米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 Arx et Olivier vat.maydis Yao,wang et Zhu];另一类M3c、M3d、M4b菌株属禾顶囊壳菌水稻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 Arx.et Olivier var.graminis Trans.]在玉米上的一个生理小种。变种内在培养性状、致病力、瓶梗孢子产生数量等方面存在着生理型差别和某些生理分化现象。
  • 冯洁, 陈其煐, 石磊岩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3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枯萎病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的侵染能激发起棉花对枯萎病的系统诱导抗性。不同品种间细胞壁富含羟脯氨酸糖蛋白(HRGP)的积累量存在差异,抗病品种86-1细胞壁内HRGP含量明显高于感病品种邯14。HRGP积累与细胞壁木质化有一定相关性。不同生理小种枯萎菌对棉花细胞壁HRGP的诱导能力不同。作者认为,HRGP在寄主与病原相互作用的专化性识别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马荣才, 徐孝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38-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线粒体DNA之间存在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这可能与它们的致病性差异有关。我们对一株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 f.sp.eleocharidis1415-1)的线粒体DNA进行酶切分析发现它的酶切图谱和大小与其它专化型的线粒体DNA不同。
  • 宋协松, 栾文琪, 董炜博, 闵平, 段乃雄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39-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91年,搜集国内外花生种质资源共4189份,经过自然病田及人工病圃等抗性鉴定研究,从中筛选出高抗资源2份,中抗资源3份,耐病资源5份及特异株90株,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优异抗源材料,并为抗性机制及遗传规律研究提供了初步基础。
  • 杨合同, 任欣正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42-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南京市郊区菜田内发现两种芹菜细菌性病害,症状差别明显;经分离鉴定,分别由不同的荧光假单胞杆菌引起。
  • 李夷波, 王寿华, 李春敏, 黄健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43-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通过连续六年的田间定点调查与研究认为发生在云南河口及其邻近县市香蕉上的黄化束顶病不同于已往记载的BBTV所致的香蕉束顶病。病株新抽叶短小、窄、叶缘失绿黄化或整叶白化;假茎外表面紫红色;果穗从假茎中不能或部分抽出;根部着生根结。病株地上部发病高峰表现在植株进入快速生长而原根系已腐烂、新根尚未形成的春季,而夏末秋初为根结形成高峰。健株根围接种根结线虫后表现典型的黄化束顶症状。田间增施氮肥加重发病,香蕉宿根年限越长病情愈重。连作地、熟地、旱作地分别较轮作地、荒地以及低洼稻作地的发病率高。部分病株进入雨季或移植长期隔置的香蕉土壤中能恢复正常生长。病害的自然传播与土壤密切相关。
  • 叶琪明, 王拱辰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48-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贮藏期最主要病害之一,浙江各地普遍发生。Rich,R.A.(1983)统计世界范围内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镰刀菌有10种之多,不同国家或地区镰刀种类不同。
  • 丁爱冬, 于梁, 石蕴莲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49-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猕猴桃果实在0℃贮藏4周后开始出现腐烂,贮藏19周,腐烂率高达50%以上。腐烂部位几乎都在果蒂和花端两点以外的果身上,极少数是蒂腐和花端腐烂。病原菌有7种,其中Botrytis cinerea,Penicillium sp.和Phomopsis sp.3种为优势菌。病原菌主要通过采收运输时造成的机械伤口侵染,未发现在果实过熟衰老前直接侵染。
  • 鹿世晋, 王佩圣, 姜瑞德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5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青岛地区栽培的巨峰系葡萄幼穗期出现了一种新病害,其特征是幼穗轴发生腐烂。据调查,其发病率一般为26%左右,严重地块病穗率可达63%以上。
  • 孙顺娣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55-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Mart.) Sacc.)是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引起豌豆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经测定该菌在PSC培养液内培养可产生新茄病镰刀菌烯醇、T2等毒素。其滤液具有植物毒性效应,与病程密切相关。用10%培养滤液测定17个品种对毒素的敏感性,并用茄病镰刀菌对这些品种进行接种测定其感病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茄病镰刀菌感病性及对其毒素敏感性两者之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r=0.9216,经t测验表明;相关系数在p=0.001水平上显著。因此认为,用测定毒素对豌豆胚根抑制率的方法,可作为抗病性鉴定的一种手段。
  • 李国英, 张祥林, 尹玉琦, 吕新, 胡晓棠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61-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疫病是新疆辣椒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关于辣椒疫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越冬规律,国内末见详细报导,本文就此对该菌在新疆的越冬规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查明了该菌在种子上不能越冬;因菌丝耐寒性差,在新疆田间也不能成为初次侵染来源;其主要侵染来源是土壤中和植物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
  • 王拱辰, 陈辉珍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65-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镰刀菌是真菌中一个重要的属,其中多种是重要病原,如麦类赤霉病菌,棉枯萎病菌等,但也有一些是有益的,如寄生于昆虫和锈菌及产生植物激素的种。镰刀菌的研究和鉴定主要依据大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厚壁孢子及菌落性状等。镰刀菌在常用的PSA、PDA等基物上,往往气生菌丝茂盛,色泽明显,但不易产生典型的孢子以供鉴定,产孢细胞亦难观察,这是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作者开展了筛选培养基试验,初步结果简报如下。
  • 王锋, 李金玉, 李宝笃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67-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4C-甲霜灵作为示踪剂,运用放射自显影及放射性强度测定技术,研究了甲霜灵在黄瓜植株体内的吸收、分布、传导以及种衣剂的缓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4C-甲霜灵在黄瓜体内的传导是迅速的,随药剂作用时间的延长,放射性物质在叶部的积累增加,在根、茎、子叶中却降低;种衣剂中的关键助剂——成膜剂,能将种衣剂中的有效成分固着在种子表面,具有使药剂缓释和延长持效期,提高药剂利用率的作用。
  • 刘军民, 冯志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71-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马尾松水培离体松枝作接种试验材料,对松材线虫侵染早期寄主细胞和组织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作了观察。切片结果表明,接种枝树脂道的细胞最先受到线虫侵袭的破坏。由核变形、胞质凝聚标志的轴向和射线薄壁细胞的死亡,是寄主对线虫侵染的第一个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反应。这一反应随线虫侵入时间而日益显著,死亡薄壁细胞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步增加,反映了病害的发展进程。
  • 傅俊范, 王崇仁,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确认细辛叶枯病病原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 Deighton),是我国真菌新记录种。该菌分生孢子萌芽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pH7。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即可萌芽,条件适宜时0.5h即可产生芽突、5h萌芽率近10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接近50℃。田间病残叶上的分生孢子230天后仍具9%的萌芽率。新生菌丝在有光条件下可产生鲜艳的玫瑰红色素。该菌在供试的多种培养基上不能形成分生孢子,采用菌块切割、水滴保湿的方法可以诱生大量分生孢子。该菌对细辛有较强的致病性,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毒素。
  • 特邀专题评述
  • 任欣正, 黄琼, 杨合同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79-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树细菌性疫病是一种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新病害。主要症状有叶片角斑,嫩梢肿大和幼枝溃疡。从江苏一带分离获得的12个构树菌株和3个桑树对比菌株进行交互接种试验,发现构树菌株与桑树菌株之间不能交互侵染其寄主。细菌学特征和LOPAT试验及其它37项生理生化和营养特性试验表明,两种菌的表型特征基本相似,仅在7种化合物的利用上存在差异。两种菌的血清学反应无相关性。细胞全蛋白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也略有不同。试验结果证明,构树细菌性疫病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丁香假单胞菌(P.syringae)的一个新致病变种,定名为Pseudomonas syrzngae pv.broussonetiae pv.nov.

  • 冯代贵, 彭国亮, 罗庆明, 黄富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84-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79~1992年对四川省稻瘟病菌致病性与水稻品种抗病性的监测结果表明:稻瘟病菌种群变异与水稻品种抗病性变化密切相关。潜在致病小种随水稻种植面积比率的扩大而增殖,最后成为优势小种。
  • 特邀专题评述
  • 贾菊生, 凌冰, 马俊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85-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结果表明,本菌(Stemphylium vesicarium(Wallr.) Simons)以病残体上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田间和冷藏室越冬,9月至翌年6月检查,分生孢子萌发率为16.4~41.3%。人工接种试验指出,不论有无伤口,病菌均可侵染大蒜,但洋葱与大葱在伤口接种条件下病情较重。在自然条件下,大蒜的斑点型病状出现于6月下旬,7月为病情高峰期。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温度和7月中旬的降水量(r=0.69)。如果7月雨次多、雨时长,病情即极为严重,可导致蒜田绝收。化学防治试验结果,以腐霉利防效最佳。从7月上旬开始,每间隔10~13天喷药1次。喷药2~3次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 侯天爵, H. C. Huang, J. Fraser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2): 18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人工接种测定了两种轮枝菌3个菌株对15种豆科牧草的致病性,一个菌株是来自加拿大感病苜蓿上的Verticillium albo-atrum(Vaa),两个V.dahliae菌株中,Vd来自加拿大感病的马铃薯,CVd来自中国的沙打旺。两次试验结果表明,3个菌株对15种豆科牧草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致病力。沙打旺、鹰嘴黄芪、紫花苜蓿、百脉根、埃及三叶草对3个菌株均感病,每次试验病株率都在50%以上。箭叶三叶草表现中等抗病,而白花草木樨、毛荚野豌豆、长柔毛野豌豆、波斯三叶草、杂三叶草、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等7种对3个菌株都表现抗病。红豆草对Vaa和CVd两个菌株感病,但抗Vd。山黛豆感染CVd,但抗Vaa和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