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2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5-09-10
  

  • 全选
    |
  •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193-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迄今为止,人类的发展大体上是加速度进行的。仅以农业生产和世界人口而论,在九千多年农业历史的前期和中期,农业生产的缓慢发展养育着一个缓慢增长的人口;十九世纪以后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同时人口增长也越来越快。
  •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197-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些较复杂的植物病害,对同一病害在被诊断过程中常会有不同的认识:有认为是由异常的气候因素造成;有认为是施肥不当所致;有认为是某种病原引起的病害;有的又认为是品种退化、抗逆性差等原因。这种不同看法往往使求医者困惑。
  • 章正, 王圆, 姚文国, 曲能治, 张翠蓉, 吴莘喁, 彭金火, 周国梁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199-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美双方为探讨适用于进口粮检疫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准确简便的鉴定方法,于1989~1992年进行联合试验。本文以美国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所收集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CK)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共135个菌株为材料,对这两种病菌的自发荧光显微学特性,作了比较研究,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在人工污染样品中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自发荧光显微学法和LI-F方程,可以有效地鉴别TCK或TCT菌株,但如应用于鉴别进口粮中混合的或少量的TCK、TCT冬孢子,则其准确率随孢子含量的下降而降低。
  • 章正, 王圆, 姚文国, 曲能治, 张翠蓉, 吴莘喁, 彭金火, 周国梁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07-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美国135个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ehn,以下简称TCK)及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 Tul.以下简称TCT)进行的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网脊高度最具有鉴别意义。在中美双方所测的近万个数据中,TCK与TCT菌株的平均网脊高度值很少交叉,两个种在网脊高度上的区别具有种间的规律性和鉴别性。经人工污染样品及市场样品对各种模型的检测证明,根据逻辑方程推导出的临界网脊值可用于市场样品检验中对TCK的判别和鉴定,从而为准确、快速地鉴定进口粮中少量的或混合的TCK、TCT冬孢子提供了新途径。
  • 商鸿生, 张慧, 李振岐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15-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示踪方法研究了条锈菌侵染早期小麦叶片的RNA和rRNA合成。结果表21h期间,表现不亲和性反应的叶片总RNA合成有所增加,而亲和性反应寄主叶片则低rRNA合成未受侵染影响。在接种后39~45h期间,只有呈亲和性反应的寄主叶片RNA和大幅度增加。对rRNA各组分合成的测定表明条锈菌侵染所影响的只是大分子量rRNA,胞质和叶绿体rRNA的合成也存在差别。文中讨论了上述变化的病理学意义。
  • 赵培洁, 王慧中, 陈卫辉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20-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哈茨木霉是最有希望的用于生物防治的真菌,但在工业化生产中如何确定最适采收时间是一个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往均采用定时孢子计数绘制曲线来判断,具体操作费工又费时。
  • 姚建业, 王石榴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21-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 杨家书, 于泉林, 曹远银, 俞孕珍, 张恩录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27-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春1号小麦耐小麦白粉病的机制是:①光合补偿作用:"铁春1号"小麦旗叶的表现光合速率下降较小,而真正光合速率比健康植株高,表明侵染点间的绿色组织具有光合补偿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病原菌的破坏与消耗。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能及时清除因病害胁迫产生的超氧自由基(O2·),避免了O2对细胞膜的伤害。"铁春1号"膜磷脂种类在染病后没有变化,而感病品种膜磷脂在染病后增加了2个组份。③贮存物质运转的补偿作用:"铁春1号"在病害胁迫下,叶、茎、叶鞘中的干物质,以及氮、磷等养分的运出率增大,通过充分利用贮存物质部分的补偿光合产物低之不足。最终使籽粒中氮、磷及碳水化合物不减少。
  • 阮义理, 邹皖和, 王卉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3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供试的国内外大麦品种384个,种植于浙江嘉善县、江苏盐城市和上海市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圃,以感病大麦品种早熟3号为阳性对照,无病田健株为阴性对照。在3月份大麦黄花叶病发病季节,每一品种选可疑株或随机采样品10株,每株采已充分展开的心叶1片,用F (ab')2-ELISA方法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与症状表现进行比较,探讨应用血清学方法大量检测大麦品种对黄花叶病抗性评价的可行性。
  • 张曙光, 范怀忠, 肖火根, 谢双大, 周小毛, 蔡汉雄, 杨永雄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3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1~1992年广东茂名市的水稻约2万公顷发黄。用电光叶蝉Reclia dorsalis(Motsch)接种3叶龄稻苗,在平均气温28℃下,潜育期为8~36天;主要症状为病株矮,叶片竖直、橙黄至金黄色;部分病叶纵卷干枯;多数病苗早枯死。四环素液浸病稻根可明显延迟死亡。介体昆虫为电光叶蝉。而黑尾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二条(大斑)叶蝉N.apicalis(Motsch)和二点叶蝉N.virescence(Distant)以及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等均不传病。电光叶蝉最短获毒和最短传毒饲育期分别为<2min和<5min.期在室温25~30℃下,约为7~26天,保毒虫能终生传毒,但有间歇传病现象。在病叶脉韧皮筛管细胞毒叶蝉唾腺切片中均可见大量多形态的类菌原体,大小为75~639nm。据此认为本病与1980年云南十年代在东南亚报道的水稻橙叶病基本相同。
  • 蒋跃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38-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几丁酶和β-1,3-葡聚糖酶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但迄今未在植物中发现有几丁质存在。植物中几丁酶提取液能高度抑制真菌的生长,而β-1,3-葡聚糖酶能起协同作用。
  • 特邀专题评述
  • 徐建华, 利容千, 王建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39-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镰刀菌枯萎病的侵染使寄主黄瓜根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抗病、感病各品种的3种酶活性曲线均呈现两个峰值,抗病各品种酶活性峰Ⅰ值比感病品种高。其中,感病品种的3种酶活性峰Ⅱ值大于峰Ⅰ值,而抗病品种酶活性峰Ⅰ值、Ⅱ值则在不同酶里有不同变化。在未感染情况下,抗病品种根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比感病品种高。

  • 江山, 韩熹莱, 郭雪柳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43-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7种抗植物病毒剂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 "Samsun" NN)和甜菜(Beta milgaris L.)上进行了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s.)的诱导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参试的抗植物病毒剂都可以在烟草和甜菜上诱导产生一些PR蛋白。抗病毒物质在烟草和甜菜上分别最多可以诱导产生7种PR蛋白。这可能对植物的诱导抗性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产生的PR蛋白的种类和含量上有一定的差别,同一种药剂在不同植物上诱导产生PR蛋白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多种成份的药剂与单一成份的药剂相比,可诱导产生的PR蛋白种类和含量较多。
  • 特邀专题评述
  • 钟静萍, 陈卫良,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47-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034是从水稻叶面分离的植物病原细菌拮抗菌,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条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H4)2SO4饱和沉淀粗提液经Sephadex G-100柱层析所得的3个洗脱吸收峰中有两峰具较强的抑菌活性。此拮抗物抗热,对胰蛋白酶敏感,对蛋白酶K、E部分敏感。
    B034菌株内含有一稳定的大小约8kb的内源质粒。质粒消除后,其拮抗活性也随之消失。用穿梭质粒pMK4的XL1-Blue中对其EcoR Ⅰ酶切4片段分别进行了克隆,并转化到无拮抗活性的Bacillus DB104中,片段Ⅱ+Ⅲ显示了部分的拮抗活性。

  • 白松, 邓先明, 谭万忠, 刘光珍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52-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是我国棉区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国内外除采用以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治外,新近还采用见效快的生物和化学物质如乙磷铝(Phosethy-AL)、氟乐灵(Trifluralin)诱导棉花对枯萎的抗性,我国占世界储量80%的稀土能促进棉花增产10%左右,能否诱导棉花对枯萎病的抗性?
  • 陶家凤, 谭方河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53-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获自水稻及玉米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hn) AG-11A接种玉米发生典型纹枯症状,其致病力显著强于AG-4。玉米拔节期,上位叶鞘抗性较强,抽雄及抽丝期抗性减弱,下位叶鞘无论在拔节期或抽雄、抽丝期,均较上位叶鞘感病。接种玉米后8小时,形成侵染垫及附着胞,从这些结构上形成侵入钉侵入,AG-4侵染上位叶鞘时,常以菌丝直接穿透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在去掉菌体的叶鞘表面,发现有周边光滑或稍破损的侵入孔。接种后12小时,在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它们在穿过细胞壁进入邻近细胞时,明显变细。接种后16小时,新生出的菌丝从气孔成丛出现。
  • 陈廷俊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57-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MV在烟草上危害最为严重。迄今尚无较好防治方法,裘维蕃曾指出筛选细胞抗病突变体可能是有效途径之一,Carlson曾设想如将植物叶片看作培养皿,则经诱变处理过叶片上的亿万个叶肉细胞或其克隆就是该器皿中的选择培养基,一定条件下病原物可以在上面侵染为害使组织病变、死亡,或受到抵抗而呈现绿岛(正常深绿色区域)。
  • 于嘉林, 严琨, 蔡祝南, 朱庆鸿, 刘仪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58-2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70年代以来,山东沿海地区曾严重发生小麦花叶病毒病。病叶最初呈线条状褪绿,严重时整株叶片变黄,矮化以至枯死。
  • 刘润进,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59-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丛枝菌根菌(AMF)诱导棉花抗/耐黄萎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植株叶柄带菌(Verticillium dahliae,VD)量和木质部变色指数的指标与棉株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无相关关系。无症健株带苗率达10%以上;从茎基部测定的木质部变色指数不能反映其抗/耐黄萎病的差异。作者提出了"棉株茎木质部非变色高度"的概念,并发现只有当不质部非变色高度≤株高的50%时,叶片才显黄萎症状。与此相应所提出的木质部非变色级与病级、木质部非变色指数与病情指数则具有一定相关关系。木质部非变色指数可作为棉花苗期黄萎病的病情指标。
  • 孙荣锦, 宠家智, 杨之刚, 周桂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64-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条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由于大多数具1B/1R抗病基因的推广品种在我国已先后丧失抗性,导致近年来小麦锈病和白粉病频繁发生。因此需要不断地筛选、鉴定新的抗病基因,进行抗病育种。
  • 叶建仁, 尚征贤, 李传道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65-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分析了湿地松20个抗病无性系和14个易感株针叶中的松脂含量,结果表明抗病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为7.17%,明显比易感株含量5.46%高。顶冠针叶的松脂含量与侧枝针叶的含量基本相近。对9个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针叶挥发油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研究表明,湿地松针叶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的种类较多,不同无性系(或单株)间高含量单萜和倍半萜种类较稳定,某些低含单萜组分与抗病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抗病无性系针叶中都缺乏在感病针叶中普遍存在的异龙脑和香草醇。
  • 孟清, 解峰, 张鹤龄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7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可经蚜虫、摩擦、嫁接方式传播,是Y病毒组的一个成员。受此病毒感染的甘薯叶片上形成羽状褪绿斑,脉间褪绿斑点以及紫色环斑,有的品种出现紫色条纹。在甘薯块根上,有的呈严重纵向褐色龟裂,有的呈横向螺纹状木质化,有的块根内部形成木栓化,是危害甘薯最严重的病毒病害,可使甘薯严重退化及减产。无论是甘薯的抗病毒育种、病毒病害的防治,还是脱毒、无病毒甘薯种薯生产都离不开病毒的检测。灵敏的免疫吸附电镜(ISEM)检测方法被应用于各种病毒的检测中。
  • 柳东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71-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引起大叶黄杨严重落叶的双花针线虫(Paratylenchus dianthus)进行形态描述。该线虫在重庆地区以成虫越冬,成虫雌雄数量比为8:1,1年发生3代。对15种植物进行寄主范围的接种试验表明:除寄生大叶黄杨外还寄生在杜鹃和桑上。药剂筛选试验结果:10%益舒宝颗粒剂,2g/株对大叶黄杨1年生幼苗防治效果93.1%,而10%克线磷颗粒剂2g/株,防治效果为75.5%。
  • 黄富, 潘学贤, 程开禄, 张长伟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74-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粒黑粉菌(Neovossia horrida)以次生担孢子经气流传播至水稻花器引起局部侵染,所致病害近年来在水稻不育系上普遍严重发生。据观察,田间冬孢子越冬休眠后3月中下旬即开始萌发,萌发当天即可形成初生担孢子,初生担孢子在1~2天内成熟、脱落,萌发形成次生担孢子。
  • 张东升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75-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形态学观测和寄生性研究结果表明,发生于我国河南省兰考县泡桐(Pauloumia sp.)和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豌豆(Pisum sativum)上的胞囊线虫均属于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eines);上述两种植物上的胞囊线虫均可侵染大豆,在根部形成有卵雌虫。而兰考和凉城两地大豆上的胞囊线虫群体可分别在泡桐成豌豆上良好繁殖。以上结果证明,泡桐和豌豆为大豆胞囊线虫的两种新寄主植物,其中,泡桐为大豆胞襄线虫侵染多年生乔木植物的首例报道。
  • 张东升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78-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一种严重为害大豆生产的植物寄生线虫,在我国主要产豆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均发生普遍。由于此线虫种内存在生理分化,不断培育种植抗病品种成为防治的重要途径。
  • 王昆, 沈友康, 郑江, 沈亚萍, 王其礼, 刘锦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79-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频率圆盘法(模式Ⅰ)、样本圆盘法(模式Ⅱ)和模糊点聚法(模式Ⅲ(1)(2)),对射阳县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进行了模糊识别预报。结果表明:模式Ⅰ和模式Ⅲ(1)的符合率达100%,模式Ⅱ和模式Ⅲ(2)的符合率仅为50%。应用时,可首先考虑模式Ⅰ、Ⅲ(1)及其结果。
  • 特邀专题评述
  • 黄丽华, 刘铎, 邹志云, 曾永三, 何生根, 陈尚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3): 285-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990~1994年研究,明确了广东省南雄县烟草气候斑病是由臭氧(O3)伤害所致,与土壤锰肥供应状况、酸雨、SO2等因素无关。试验表明单一低温因子,不会引起气候斑,但却是一个主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