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5-12-10
  

  • 全选
    |
  •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289-2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有抗病和感病两大类。从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角度,抗病反应又叫非亲和性反应,这一系统以寄主抗病和病原物无毒性为特征,寄主植物对病原物有抑制、排斥或减毒作用,病害不发生或受到限制;感病反应又叫亲和性反应,其特征是寄主感病和病原物毒性,结果严重发病。
  • 何家泌, 王锡锋, 张忠山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295-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品种的抗白粉病遗传研究是抗病育种的一项基础工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遗传较为复杂,其原因可能由于亲本组合、菌种来源以及记载分析等的不同而异。
  • 陈万权, 胡长程, 晏思白, 庞家智, 孙荣锦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297-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3年间,引用中国春全套单体系列和抗叶锈病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为材料,采用单体遗传分析和基因推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冬小麦品种北京837抗叶锈病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明确其对生理小种叶中1号的抗性系由分别位于染色体1B和6B上的两个显性互补基因所控制。位于1B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是Lr26,位于6B上的可能是Lr3a,二者可抵抗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中的部分生理小种(或毒性基因组合)。
  • 王锡锋, 张忠山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01-3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不同时期采集的小麦白粉病菌越夏、越冬和春季菌源共238个菌株的生理小种、毒性基因结构和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结果表明三种菌源在生理小种和毒性基因组成及出现频率是相似的,对9个推广品种的毒力频率均较高。这样在白粉病菌毒性和品种抗病性研究中,可以采集应用越夏和越冬菌株标样,避免了夏季高温季节保存菌株的工作;而且从毒性结构方面进一步证实白粉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夏季侵染高海拔地区的自生麦苗而越夏,再逐渐扩展至秋播麦苗越冬后导致春季大田发病,病菌的子囊孢子在平原地区侵染循环上作用不大。
  • 姚庆筱, 郭丽娟, 康绍兰, 董金皋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06-3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将根腐病菌分生孢子定量直接接种在筛选出的小麦抗根腐病菌培养滤液的植株上进行连续抗病性鉴定,并在根腐病严重发病地区进行多年多点的抗病性鉴定,并在愈伤组织阶段和再生植株的幼苗阶段进行早期鉴定。
  • 郑康乐, 钱惠荣, 庄杰云, 陆军, 林鸿宣, G. Kochert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07-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稻分子遗传图谱选取177个RFLP标记,比较以红脚占为抗源,感病品种IR24为轮回亲本所构建的近等基因对K80R和K79S之间的多态性表现。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稻瘟病抗性基因连锁的阳性标记。在(K80R×K79S)的F2群体中,经稻瘟病菌ZB1小种接种,110株为抗病,33株为感病,用总共10个阳性标记与F2群体中每个单株的DNA杂交,发现抗病基因与第12染色体上的标记RG81、RG869和RZ397共分离;检测F3株系的抗病性分离情况,确定F2植株的抗病性基因型,计算出抗病基因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将该基因定位在第12连锁群上。应用近等基因池DNA和随机引物,经PCR扩增和共分离分析,建立了二个RAPD片段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
  • 潘以楼, 吴汉章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14-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是小麦纹枯病的主要致病菌,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该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已有报道,而有关该菌菌核形成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研究很少,本文报道了R.cerealis菌核形成与磷素的关系。
  • 徐秀德, 赵淑坤, 刘志恒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15-3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 宋佐衡, 陈捷, 咸洪泉, 白金铠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21-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系统地将玉米茎腐病菌置于土壤条件下,研究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土质等因子对病菌在土壤中生长和对寄主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喜欢中性土壤和低湿的环境,不耐高温,在壤土中生长较好;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喜欢中性土壤和高湿环境,能耐土壤高温,在砂土或粘土中生长较好。病菌对玉米幼苗的侵染受土壤温、湿度,特别是湿度条件的影响,腐霉菌在高湿条件下致病力强,发病重。土质对发病也有明显的影响,通常砂土地发病较重。
  • 郭绍东, 李合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25-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甘薯黑斑病菌抗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薯品种鄂薯1号(高抗)和徐薯18(高感)在接种黑斑病菌孢子悬浮液初期进行了其脂质过氧化代谢规律的研究。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脂氧合酶活性分析表明,在接种初期,抗病品种鄂薯1号比感病品种徐薯18发生了较强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揭示了脂质过氧化作用介入了甘薯对黑斑病菌的抗性机制。进一步从鄂薯1号块根组织中利用Sephadex G-200柱凝胶层析分离纯化了脂氧合酶,酶活性提高8.9倍,回收率达25%,通过Lineweaver-Burk作图测定其Km值为1.2mmol/l,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为89.1 KDa。
  • 戴法超, 高卫东, 吴仁杰, 金晓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30-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44年在北京郊区夏玉米发生一种异于小斑病和园斑病的叶斑病,严重发生的玉米杂交种有京早10号、西玉3号等。顺义县一乡镇种植西玉3号6000余亩,全部发病,造成减产。
  • 魏梅生, 相宁, 张作芳, 张成良, 王晋芳, 邱并生,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31-3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葡萄扇叶病毒(GFV)干u马铃薯Y病毒(PVY)外壳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式反膨技术(PCR)分别合成了长度为1.5kb和0.75kb的生物素标记双链cDNA探针,在斑点杂交反应中,探针的最适使用浓度为1/100,GFV探针检测GFV-RNA的灵敏度为10pg,检测提纯GFV的灵敏度为25pg,检测感病苋色藜的最大稀释倍数为10000倍;PVY探针检测PVY-RNA的灵敏度为30pg,检测提纯PVY灵敏度为500pg,感病烟草检测的最大稀释度为8000倍,阴性对照均无杂交信号出现。
  • 宋凤鸣, 郑重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35-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μg/g土的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棉花出苗后移栽到无氟乐灵的土壤中并接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axysporum f.sp.vasinfectum)。结果表明氟乐灵处理明显降低了棉苗枯萎病的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提高了棉苗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枯萎病菌侵染率均低于对照组,特别是上部茎片段中处理组侵染率降低更为明显。氟乐灵处理组棉苗根部和茎部的菌量明显降低,而且处理组茎部菌量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对照。以上结果表明,病菌对氟乐灵处理棉苗根部的侵入和病菌在棉苗体内的纵向扩展及增殖受到了阻抑,因而氟乐灵处理后棉苗对枯萎病菌的抗性表现了抗侵入和抗扩展的特性。试验还证明,氟乐灵处理并接种病菌的棉苗茎部组织中类萜烯醛的含量明显提高;并产生一种能抑制病菌大型分生孢子萌发的真菌毒性物质。这些抑菌物质的产生和积累可能与抗扩展特性有关。
  • 黄立志, 曾宪铭,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41-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广西博白县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报道的新病害-甘蔗心腐病。根据对病原细菌的个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及其对菠萝果实的致病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结果,鉴定甘蔗心腐病病原细菌为菠萝欧文氏杆菌(Erwinia ananas Serrano)。
  • 孙凤成, 雷新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45-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耐病毒诱导剂88-D注射于珊西烟(Nicotiana tabacum var Xanthi nc)下部叶片,上部叶片接种TMV,结果耐病毒诱导剂88-D诱导上部未注射叶片对TMV侵染的抗性,对侵染的抑制率为62.95~82.86%。对耐病毒诱导剂88-D处理叶片及上部未处理叶片细胞间液中的PR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耐病毒诱导剂88-D可系统地诱导珊西烟产生9种健康植株所没有的PR蛋白。PR蛋白的诱导与抗病性、耐病性的诱导相一致。
  • 成家壮, 韦小燕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50-3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80年代初,番木瓜疫病在广州市郊区竹料、新滘等地已有发生,造成死苗,但未引起注意。近年,作者从病株中分离到疫霉菌并进行了种的鉴定和防治策略的初步探讨。
  • 呼丽萍, 马春红, 张健, 谭维军, 杨光明, 张领耘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51-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霉心病致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经花柱侵入,自花朵开放时开始侵染。自初花至落花期,70%花柱被链格孢定殖。元帅系品种,从落花后3周至果实采收,定殖于花柱的病菌通过萼筒心室间组织陆续进入心室。采收以后,在常温贮藏条件下,继续向心室蔓延。
  • 孟昭礼, 吴献忠, 高庆霄, 魏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57-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杏根、茎、叶、果肉(外种皮)及果仁的石油醚和丙酮提取液,对玉米小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maydis)和苹果轮纹病菌(Physaclospora piricola)具有抑菌作用,其中以叶部提取液抑菌效果较好。银杏果实的乙醇提取液,对苹果干腐病菌(Botryosphaeria ribis)抑菌作用明显,10倍和25倍液抑菌率分别达68.5%和44.4%;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抑菌作用更明显,10倍和25倍液抑菌率分别达100%和50%。
  • 赵来顺, 田学军, 李玉琴, 张志铭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60-3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早4是玉米制种利用最广的骨干自交系。80年代以来,黄早4上普遍发生一种危害较大的新病害,群众称为黄斑病。
  • 陈集双,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61-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表现花叶症状的德国进口番红花上获得一线状病毒分离物SA,线状病毒粒子长度为700~800nm。其在人工接种的11科39种植物中能侵染6科14种植物,在克里芙兰烟上产生系统坏死,在小白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植物上产生系统花叶或为隐症,在昆诺藜等藜科植物上为局部侵染。在番红花病叶、球茎及克里芙兰烟病叶组织中观察到卷轴状和片层状聚集的风轮状内含体。免疫吸附和免疫修饰电镜观察结果显示,SA与芜菁花叶病毒((TuMV)具有紧密的血清学关系。根据这些特征将SA鉴定为TuMV的一个分离物。这是TuMV侵染番红花的首次报道。
  • 王光华, 马汇泉, 靳学慧, 辛惠普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6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作为一种新兴的糖料作物,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甜叶菊栽培年限的增加和面积的扩大,甜叶菊斑枯病的发生与危害日益加重。
  • 特邀专题评述
  • 吴元华, 韦石泉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67-3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6省13市约18品种草莓样本、分离纯化并研究鉴定,初步证实辽宁、哈尔滨及南京一些栽培田,有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SPMYEV)的发生分布。在春香、宝交早生、丹东鸡心,诺宾卡及80-3.1等品种上发病。病样先以小叶嫁接技术,接于草莓UC-4、EMC及"Alpine",约3~5周显症、下部叶片呈现黄色斑块,接UC-5、EMB不太敏感仅于老叶上现轻斑驳或褪绿斑,一种草莓中瘤钉毛蚜(Chaetosiphon sp.)及棉蚜(Aphis gossypii)作半持久性传播本病毒,桃蚜(Myzus persicae)不传播。UC-4对本病毒的繁殖、保存和嫁接鉴别最为适合,提纯病毒电镜观察其粒子线状,大小约630~680×12~13nm,县典型核蛋白吸收光谱,其最大吸收值位于2.63nm处;最小吸收值位于243nm处。A260/280=1.24。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其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37,000d。病叶制做超薄切片也观察到线形晶状病毒粒子,分散或聚集于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质中。本病毒系国内首报。

  • 周毓君, 朱宝成, 黄冬丽, 梁伯璠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73-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莓灰霉菌毒素对热较稳定,长时间光照可使毒素活性降低,提高pH值能使毒素钝化。培养液中的毒素可用乙酸乙酯和氯仿萃取出来。其萃取液呈现特征性吸收峰。毒素萃取液经硅胶薄层层析的结果表明,毒素具有三个组分,Rf值分别为0.59(Ⅰ)、0.75(Ⅱ)和0.96(Ⅲ),经毒力测定,组分Ⅰ和Ⅲ是毒素的主要活性成分。灰霉菌毒素对草莓愈伤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的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从而使细胞致死。
  • 杜新法, 陶荣祥, 孙漱沅, 郑重
    植物病理学报. 1995, 25(4): 377-3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浙江省梨孢菌(Pyricularia)除感染水稻引起稻瘟病外,在蟋蟀草(Eleusine indica Gaertn.)、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Beauv.)、法氏狗尾草(S.faberri Herrm.)、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Scop.)、毛马唐(D.sanguinalis var.ciliaris Parl.)、稗(Echinochola crusgallis Beauv.)、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 Hand.-Mazz.)和碎米莎草(Ceperus iria L.)等植物上均发现梨孢菌的自然感染。除茭白和碎米莎草外,其他植物的感染症状基本与稻叶瘟相似,典型病斑为梭形或纺缍形,最外层为黄色的中毒部,内层为褐色的坏死部,中央为灰白的崩溃部,病斑两端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在幼嫩的叶片上也会出现急性型病斑,病斑表面有一层灰褐色的霉层,即梨抱菌的分生袍子梗和分生抱子;菱白上的病斑近圆形,病斑结构与稻叶瘟相同,但坏死线不如稻叶瘟明显;碎米莎草上的病斑为椭圆形,只有灰白色的崩溃和褐色的坏死部,没有中毒部和坏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