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6-10
  

  • 全选
    |
  •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97-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多品种-多小种系统的群体动态研究中,各小种在各品种上的相对寄生适合度的测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根据推理论证和模拟试验,作者认为:采用相对r值作为寄生适合度的量化指标是合理可行的。相对r值可以采用分小种方块圃法或根据田间病情进行直接测定,也可采用分小种短行圃法进行间接测定,即根据流行组分观察数据或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和潜育期的记载,通过模型模拟推算出相对寄生适合度。间接测定较易操作,但它要求有一个相当可靠的流行模拟模型,并在模拟中选用适当的环境条件。根据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和潜育期推算和模拟寄生适合度,是较最简便的间接测定方法,此法可利用品种抗病性分小种鉴定的数据来推算寄生适合度。
  • 王凤乐, 吴立人, 徐世昌, 杨家秀, 刘述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05-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绵阳系小麦是我国重要的抗条锈育种资源,近10年来的田间调查和变异观察圃试验结果表明,绵阳系小麦已经开始丧失成株抗条锈性。田间标样中分离出两类能侵染绵阳系小麦成株的重要致病类群。新的毒性菌系与条中29号相比,毒性谱更宽,致病范围更广,它们是引起绵阳系小麦丧失抗病性的主要原因。新的毒性菌系的出现和发展及绵阳系小麦抗条锈性的丧失,将对我国小麦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建议加强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系统监测及控制对策研究。
  • 研究简报
  • 吴健胜, 董春, 冷芬飞,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1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分子遗传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寄主水稻感抗机制的了解仍很有限。
  • 康振生, 商鸿生, 井金学, 魏国荣, 李振岐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1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幼苗分别用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接种3天后,用内吸杀菌剂烯唑醇喷雾施药。电镜观察烯唑醇对条锈菌和白粉菌在寄主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烯唑醇引起两种病菌和寄主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菌丝细胞壁的内层普遍不规则地加厚,菌丝细胞的隔膜发育受阻而成为畸形;两病菌的吸器外间质变宽,并沉积有电子致密度较高的物质。小麦条锈菌的部分吸器母细胞产生的畸形入侵栓,不能穿透寄主细胞壁,部分吸器不能正常发育,吸器体呈分枝状,不能完全扩张、膨大。此外,被侵小麦细胞所分泌的物质可将条锈菌吸器完全包围起来。小麦条锈菌和白粉菌以上的细胞学变化可能导致了它们进一步发育受阻。
  • 霍治国, 姚彩文, 姜瑞中, 赵圣菊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小麦赤霉病病害资料,建立了赤霉病最大熵谱分区预报模式,经1991~1993年3月业务试报,预报结果与实况基本吻合。模式适用于不同资料长度,对于资料年代较短的站点,也能给出较为可信的预报结果。
  • 金玲, 巴峰, 计平生,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小麦内生有害细菌的存在、作用和定殖进行探索性研究,发现它们接种植物引起出苗不齐,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叶尖易变黄,并有扭曲苗出现。其致害作用因接种时间和温度而不同,菌本身和其代谢物共同作用,对植株的作用表现为与促生菌种群数量的竞争结果。细菌学鉴定其为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菌本身及其代谢物中生长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Z)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促生菌。采用抗药双标记法从灭菌土栽培小麦苗上回收标记菌,只在根部大量回收到,茎、叶部位没有回收到。
  • 吴岳轩, 曾富华, 王荣臣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27-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杂交稻幼苗二叶期用水稻白叶枯病弱毒菌株75-1进行诱导处理,至三叶期接种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株76-25。结果表明:杂交稻感染白叶枯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升高;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并且经诱导处理的变化幅度大于未经诱导处理的,抗病组合威优6号的变幅又大于感病组合汕优63。说明杂交稻抗白叶枯病及其诱导抗性与活性氧伤害及细胞内防御酶系有关。
  • 研究简报
  • 贾廷祥, 吴桂本, 刘传德, 宫本义, 李绍敏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32-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小麦连作面积的扩大和水肥条件的改变,蠕孢菌引起的小麦根腐病危害呈上升趋势。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 Shoem.]引起的小麦根腐病遍及世界各地,以往国内外研究报道甚多。
  • 朱友林, 刘纪麟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33-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玉米抗病系和感病系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后SOD活性和SOD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携带显性抗病单基因的抗病系SOD活性一般呈下降趋势,明显地低于不携带任何已知抗病基因的感病近等基因系;在病原菌侵染中、后期却较大幅度上升,反而逐渐明显地高于感病近等基因系。在HZ1遗传背景中Rf值为0.25的SOD同工酶酶带,与Ht2和HtN等抗病基因的作用有关。本文认为SOD及有关活性氧代谢在玉米对大斑病菌抗性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 研究简报
  • 陈厚德, 梁继农, 朱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38-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纹枯病是江苏省春、夏玉米上近年来发生普遍、危害日重的一种病害。该病是由丝核属(Rhizoctonia DC.ex Fr.)真菌侵染引起的,丝核菌可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群,不同融合群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在麦类纹枯病菌的研究中已得到证实。
  • 董金皋, 李正平, 李秉华, 王瑞瑶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39-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分别属于玉米大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1号和2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毒素进行硅胶TL层析、薄层扫描和生物监测的结果发现,两个小种的毒性组分不同。2号小种可分离到I(Rf0.50)、Ⅱ(Rf0.36)、Ⅲ(Rf0.67)、Ⅳ(Rf0.80)、Ⅴ(Rf0.13)、Ⅵ(Rf0.25)6种组分,而1号小种最多可分离到除Ⅳ以外的其它5种组分,这些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紫外吸收。对在200~360nm有明显紫外吸收的4种组分(Ⅰ、Ⅱ、Ⅲ、Ⅳ)的生物监测结果表明,只有组分Ⅲ对带Ht1基因和不带Ht1基因的Oh43和B372对玉米自交系不具任何致病活性,组分Ⅰ、Ⅱ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而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却无毒性。值得重视的是组分Ⅳ的致病特性与组分Ⅰ、Ⅱ正好相反,即对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具有致病活性,却对不带Ht1基因的玉米自交系没有致病作用。结论指出,Ht-毒素的TLC组分Ⅰ、Ⅱ、Ⅳ玉米斑菌诱致玉米发病的主要活性成份,其中组分Ⅳ是2号小种与Ht1基因玉米互作的特异性因子。
  • 褚菊征, 曹秀菊, 刘怀祥, 王雅儒, 段春兰, 宋燕春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45-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1993年在北京用采自中国4个谷子生态区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öt.]标样,以新创造的单病株(系)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法研究了我国粟白发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显示,白发病菌株与粟品种间有强互作反应,说明粟白发病菌的致病力有特异性。经选择,确定三三二、西城白、大青苗、柳条青和189等5个品种为一套适宜于测试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根据68个参试菌株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初步将我国白发病菌区分为6群20个生理小种,并明确了各小种在各生态区的分布,我国4个谷子生态区中,黄土高原病菌小种类群最多,致病力也较强。
  • 研究简报
  • 张玉方, 余红梅, 欧阳秩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51-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ch) Benth.et Hook]为常用中药,是重要川产道地药材之一,具祛风、燥湿、消肿止痛等功效。
  • 周卫川, 林孔勋, 吴宇芬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53-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豇豆单孢锈菌(Uromyces phaseoli var.vignae)侵染豇豆(Vigna sesquipdalis)的整个夏孢子世代区分为孢子、芽管、附着胞、气孔下泡囊、菌丝、定殖和孢子堆等七个阶段。在自然条件下,利用豇豆单孢锈菌侵染豇豆幼苗叶片世代发育过程的试验结果,编制了其生命表和繁殖表,计算结果表明:其最大相对增长率rmax=0.68(天-1),平均世代时间Tg=1.31(天),净殖率Ro=7097(个)。
    本文还根据真菌生活史有别于昆虫这一事实,通过修改Morris-Watt模型,初步描述了一种计算真菌种群趋势指数的方法。
  • 研究简报
  • 张东升, 彭德良, 齐淑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58-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是一种主要危害燕麦、小麦、大麦和黑麦等麦类作物的植物寄生线虫,世界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发生,但所造成的损失差别很大。在澳大利亚等国,此线虫可使小麦严重减产,但在有的国家或地区,其并未对作物造成明显危害。我国于1992年正式报道小麦上发生禾谷胞囊线虫,已知其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中等地。
  • 姚技强, 林柏青, 肖蕴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59-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茄子黄萎病抗病品种刚果茄和感病对照品种七叶茄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刚果茄的根部能够抑制病菌的初侵染。接种后4天和15天,其根部和茎部导管的堵塞率均低于对照。在生长期中,刚果茄根和茎木质部导管补偿能力较七叶茄快。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刚果茄体内自发荧光物质的产生较七叶茄早,其荧光强度也大于后者。
  • 研究简报
  • 徐平东, 李梅, 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64-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自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果园杂交种西番莲(Passif lora edulis XP.edulis var.flavicarpa)表现环斑花叶和果实木质化病状的病状的病株分离到一个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cucumovirus,CMV)分离物。该病毒分离物寄主范围广泛,在供试的西番莲、藜科、茄科、葫芦科、豆科、夹竹桃科、苋科、菊科、番杏科、胡麻科、十字花科等11科33种(或品种)植物中,能侵染西番莲科、藜科、茄科、葫芦科、豆科、夹竹桃科、苋科、菊科、番杏科、胡麻科等10科的24种(或品种)植物。
  • 刘国胜, 刘玉乐, 李胜国, 叶寅, 黄勇, 康良仪, 田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65-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从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中获得的无毒基因avrD片段与病原菌诱导型的特异启动子PⅠⅡ、CHS和PAL构建成表达盒,通过土壤农杆菌分别转化烟草品种K326和Bottom Special。经烟草赤星病菌孢子定量接种转基因植株及其离体叶片,筛选到一批高抗植株。Southern分子杂交检测证明,启动子-avrD嵌合基因已整合到寄主染色体并获得表达。
  • 陈捷, 高洪敏, 朱有釭,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71-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明确了间苯三酚、邻苯二酚、香草醛对黄瓜苗期猝倒病菌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生长及其细胞壁降解酶体外合成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酚类物质中香草醛抑制病菌生长比较明显,随着香草醛浓度提高,病菌菌落直径下降。3种酚类物质均能明显抑制病菌4种果胶酶(PG,PMG,PGTE,PMTE)的合成和活性,3种酚类物质抑制作用因果胶酶种类而异。邻苯二酚和香草醛对PG合成抑制比较明显。间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在各浓度下均完全抑制PMG合成。酚含量20ppm以上时,香草醛完全抑制了PGTE和PMTE合成,间苯三酚完全抑制了PMTE合成。香草醛对PG、PMG和Cx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随苗龄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木质化程度加强,寄主抗果胶酶降解能力也相应增加。寄主细胞壁降解中释放的半乳糖醛酸有刺激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作用,这可能属于一种寄主自卫反应。
  • 谢辉, 冯志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77-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椒丝尾垫刃线虫新种(Filenchus capsici n.sp.)和南方丝尾垫刃线虫新种(Filenchus australis n.sp.)采集于香港大龙农场的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根际土壤。前者以排泄孔、中食道球和阴门的位置靠后以及阴道斜向前伸等特征区别于近似种阿富汗尼卡斯丝尾垫刃线虫(F.afghanicus(Khan&Khan,1978) Raski&Geraert,1987)。后者以微缢缩的头部以及排泄孔和阴门的位置靠后等特征区别于近似种毛发形尾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criniformicaudatus(Kazachenko,1975) Siddiqi,1986)。
  • 陈尚武, 周丽萍, 张维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81-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后健康甜瓜(Cucumis melo L.)果皮组织以高抗氰、高残余、无巴斯德效应和以磷酸戊糖代谢为主的呼吸方式,维持着较低的呼吸强度水平。当感染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Ehrenb.) Vuill)和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 Berk et Rav.)后,抗氰呼吸减弱,残余呼吸消失,巴斯德效应出现,磷酸戊糖途径消失,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细胞色素电子传递呼吸系统加强,最终导致病斑形成,组织溃烂,巴斯德效应消除,乙醇高度积累,无氧呼吸高度增加。病原不同,病症不同,但引起甜瓜呼吸变化的模式是一致的。
  • 马国斌, 林德佩, 王叶筠, 郭庆元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87-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 l.f.sp.niveum(E.F.Smith) Snyder et Hansen]菌株在4种培养基(理查德培养基,Armstrong镰刀菌培养基,MS无机盐+蔗糖培养基,PDB培养液)中均能产生镰刀菌酸(Fusaric acid),理查德培养基中镰刀菌酸最高时的浓度是其它3种培养基的6~22倍。理查德培养基以C/N为5:1,葡萄糖为C源,NO-3为N源的营养条件较有利于镰刀菌酸产生。培养基初始pH值为4,通气和连续光照的培养条件最有利于菌株产生镰刀菌酸,烟酸的加入可终止镰刀菌酸产生。各培养基中孢子浓度与镰刀菌酸浓度之间呈负相关的变化趋势,培养基的pH值呈趋中(pH6~8)变化,与镰刀菌酸产生无相关性。在理查德培养基中,菌丝生长与镰刀菌酸产生之间存在平行关系。
  • 研究简报
  • 李诚, 李俊杰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2): 192-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百合被誉为世界名卉和十大名菜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百合枯萎病在甘肃主产区严重发生,成为发展百合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此病迄今尚未见系统报道。1989~1993年作者对其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现简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