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2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6-12-10
  

  • 全选
    |
    特邀专题评述
  • 董汉松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289-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抗病防卫基因的产物直接参加抵抗病原物侵染的活动;它们的表达调控遵循一定规律;这些规律是诱导抗性遗传方式改造的基础;对动植物获得免疫相似性的了解,对植物各类抗病机制研究与改造利用的预见性,都展示出诱导抗性遗传方式改造的意义和前景。
  • 王文桥, 刘国容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294-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卵菌病害是一大类农作物的重要病害,卵菌对内吸杀菌剂的抗药性已成为目前农业生产和农药工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就卵菌对内吸杀菌剂抗药性的发生、风险研究、原因、机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 郝麟惠, 成卓敏, 周广和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297-3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经适当引物逆转录成cDNA后,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得到大麦黄矮病毒(BYDV)GPV株系的外壳蛋白(CP)基因。将此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Mal,转化E.coli TB1,诱导表达了携带外壳蛋白的融合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量的7%,此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60kD,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家兔,获得BYDV-GPVCP的抗血清。
  • 高卫东, 戴法超, 林宏旭, 王晓鸣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01-3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茎腐(青枯)病优势病原菌有Pythium graminicola,P.inflatum,Fusarium graminearum,F.moniliforme。在对玉米的致病过程中,首先是由Pythium spp.造成主根系的逐渐病腐而致供水不足形成地面上的青枯症状,随后Fusarium spp.在病株内的演替过程中,逐渐取代Pythium spp.而形成一定的优势,这是许多研究者在玉米病株的不同时期不同部位分离出不同病原菌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同时表明Pythium spp.在高湿缺氧的土壤条件下,其致病作用优于Fusarium spp.。
  • 刘国胜, 董金皋, 邓福友, 郭爱国, 张凤国, 臧漫辉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05-3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别含Ht1、Ht2、Ht3和HtN的单基因玉米鉴别寄主上测定了全国玉米各产区的百余份大斑病菌标样。结果表明,按传统方法命名的1号(或称0号)生理小种仍然是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73.0%;2号(1号)生理小种占1.9%。虽然未出现已报道的3号(23号)、4号(23N号)和5号(2N号)小种,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25.1%的未定名的新类群。为克服传统命名方法的局限性及指导抗病育种及品种布局,本文初步提出用毒力频率法分析玉米大斑病菌的生理分化状况,并进一步指明了不同致病类群在我国的分布频率及Ht基因的可用范围。
  • 刘士庄, 施承, 张洁, 叶杨, 赵惠芳, 蔡马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1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几丁质柱层析和Sephadex G-75过滤,得到SDS-PAGE电泳显一条蛋白带,专性结合甘露糖和葡萄糖,能凝集兔血红细胞的棉花凝集素,分子量为13400。利用电镜和凝集素探针检测棉花枯萎病菌分生孢子表面结构,发现分生孢子壁的骨架成份是几丁质,甘露糖和葡萄糖位于分生孢子壁外层,半乳糖被甘露糖和葡萄糖复盖。分子量为13,400的棉花凝集素能凝集枯萎病菌分生孢子,并抑制分生孢子萌发。
  • 研究简报
  • 梁继农, 袁树忠, 丁长富, 杨翔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16-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粒黑粉病是影响杂交稻制种田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胡淼等(1987)、陈毓苓等(1992)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已有一些报道。
  • 颜清上, 陈品三, 王连铮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17-3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鲁豆1号作感病对照,通过接种相同数量的卵和二龄幼虫并采用切顶水培技术研究我国筛选出的两个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24 h侵入大豆抗感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数十分接近,差异不显著;接种后水培15~17 d,抗病品种根内的二、三龄幼虫数无论是单株平均值,还是所占百分数均极显著高于感病对照,而四龄幼虫、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正好与此相反。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上二龄、三龄、四龄、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所占百分数为4.40%、10.20%、24.95%、29.35%和60.45%,而元钵黑豆和灰皮支黑豆根上各龄线虫的百分数分别为22.30%、26.50%、13.55%、3.80%、37.65%和24.30%、29.60%、15.05%、2.50%、31.15%。抗感品种根上线虫性比的差异极明显,抗病品种为10左右,而感病对照稍大于1;抗病品种根上线虫幼虫从二龄到三龄及从三龄到四龄阶段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从三龄到四龄阶段的死亡率高于从二龄到三龄阶段。
  • 研究简报
  • 李国庆, 王道本, 黄鸿章, 姜道宏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24-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 Jagg.)引起的莴苣菌核病在湖北省西部和西南地区普遍发生为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种病菌造成的症状有两类:根腐-茎基腐和茎腐。
  • 杨谦, R. T. V. Fox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25-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1次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核盘菌在亚麻叶片上侵染致病的微观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结果表明,该菌在侵入叶表面之前可能产生某些酶类物质来软化溶解亚麻叶表面角质层,以帮助该菌对叶表面的侵入。本文还对菌丝和子囊孢子侵染过程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 研究简报
  • 周丽萍, 陈尚武, 张维一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30-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核白葡萄(Vitis vinifera cv.Thompson Seedless.)果实于成熟季节(7月、8月)采自新疆吐鲁番(折光仪含糖量18%~22%),对采后的健康果实按整穗、带梗果粒、去梗果粒、切伤果及穗轴和果梗在室温(24~28℃)和低温(0~4℃)下的呼吸强度与乙烯合成进行了测定,并对整穗果接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Alternaria sp.后呼吸与乙烯释放的变化,进行了对比测定分析。
  • 陈景耀, 李开本, 陈菁瑛, 范国成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31-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荔技鬼帚病(LiWBV)可侵染不同品种和不同龄期的荔枝,引起幼叶卷缩似月牙形、侧枝丛生呈扫帚状、花穗密集成簇生等症状。在电镜下首次在病叶内找到线状病毒粒体。该病症状和病原形态与龙眼鬼帚病(LWBV)相似,媒介昆虫同是荔枝蝽,通过该昆虫介体,LiWBV和LWBV均可传到两种寄主植物上。由此推断,两种病害可能是由同种病毒侵染所致。
  • 研究简报
  • 赵来顺, 田学军, 臧少先, 李玉琴, 张志铭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36-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沙参(植物名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为名贵药材,锈病是北沙参的重要病害,其病原为珊瑚菜柄锈菌Puccinia phellopteri Syd.。该菌虽早有记述,但迄今只见有冬、夏孢子阶段的报道,对其生活史及侵染循环尚不清楚。
  • 姜中武, W. Jelkmann, 王小凤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37-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木本植物分离的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Trichovirus组)的PBM 1毒株能引起李品种"Hauszwetshe"的假痘病,将其繁殖在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上。感染PBM 1毒株的昆诺藜叶组织用两次蔗糖梯度离心提纯。每100 g叶组织的病毒产量平均为1.68mg。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弯曲状病毒颗粒上的螺纹结构。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病毒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21.5 kDa。用提纯的病毒免疫家兔制备的抗血清和ELISA法,对感染PBM 1的昆诺藜叶片和桃花进行了灵敏的检测。
  • 王克荣, 周而勋, 丁国云, 陆家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41-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菌落的培养性状将中国东部12个省(市)的429个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划分为5种培养类型。其中Ⅰ型为桔黄色菌落的野生型正常菌株,占总菌株数的89.3%;Ⅱ~Ⅳ型为培养性状不正常菌株,共有46株,菌落有黄褐色、白色和深褐色等类型。供试菌株间存在明显的毒力分化,可分为强中弱三种类型。培养性状正常的菌株毒力普遍较强,极少菌株检测到dsRNA;培养性状不正常的菌株毒力一般较低,在菌落白色的菌株中都检测到dsRNA。在所测试的70个菌株中含dsRNA的菌株有38个,其中32个属于弱毒力类型,其他6个属中毒力类型;分布于除河南、湖南和广东以外的其他9个省(市)。
  • 周雪平, 余永杰, 戚益军, 陈正贤,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47-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制备的蚕豆萎蔫病毒(BBWV)抗血清中提纯IgG,并用过碘酸钠法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建立了DAS-ELISA检测BBWV的方法。DAS-ELISA检测时包被IgG以26.9 μg/ml效果最好,HRP-IgG结合物以1800~11600效果最佳。DAS-ELISA检测BBWV病叶粗汁液的最大稀释度为1 320,检测提纯病毒的最低浓度为0.744 μg/ml。田间病样测定表明,BBWV在蚕豆、豌豆、豇豆、大豆、茄子和辣椒等作物上发生很普遍,在菜豆上也有零星发生,而在莴苣、芹菜、白菜、萝卜、花椰菜上未测到BBWV。DAS-ELISA检测结果与生物学检测结果基本相符,符合率达97.6%。
  • 向本春, 法拉锁, 席德慧, 张祥林, 崔星明, 谢浩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53-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辣椒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PV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6科34种植物,引起辣椒局部褪绿斑和圆环,系统白色至黄色花叶,内卷和矮化。桃蚜不能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3个月以上;病毒颗粒杆状,大小258×16nm;外壳蛋白分子量18.0 KD;琼脂双扩散和交互保护反应测定P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辣椒病组织中含有病毒粒子的集结体、假晶体、叶绿体内的网膜状结构和分散的病毒粒子。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TMV,但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致死温度和异常内含体与文献报道的TM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TMV普通株系的变异体。
  • 研究简报
  • 侯天爵, 周淑清, 刘一凌, 白儒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58-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苜蓿锈病(Uromyces striatus Schroet)是世界性分布的苜蓿病害。我国北方许多苜蓿产区,如甘肃东部,宁夏中、南部和内蒙古的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常造成严重危害,但国内对此病研究不多。
  • 骆桂芬, 崔俊涛, 张莉, 高郁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59-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多年筛选出的东北霜霉菌Peronospora manschurica(Naum.) Syd.为诱导菌,在黄瓜植株的3~4叶期,采用茎部注射、喷雾和灌根等三种诱导接种方法,诱导植株产生诱导抗性,测定东北霜霉菌对黄瓜霜霉病的免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霜霉菌免疫作用的强弱与诱导接种方法有关。在3种诱导接种方法中,以注茎诱导接种法的免疫作用最强,使黄瓜植株产生的系统保护作用最明显,表现为黄瓜霜霉病的发病始期较对照株向后推迟12~13天,平均病情指数降低17.6;喷雾诱导接种的免疫作用较弱;而灌根诱导接种法,未能反应出东北霜霉菌的免疫作用。
  • 谢辉, 冯志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65-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了采自香港的丝尾垫刃线虫2新种:山地丝尾垫刃线虫新种(Filenchus montanus n.sp.)和东方丝尾垫刃线虫新种(Filenchus orientalis n.sp.)。前者采集于大屿山的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根际土壤,其主要鉴别特征是侧区有3条侧线、体短、角质层环粗,此新种在头部、尾部等特征上区别于近似种巴洛格丝尾垫刃线虫(F.baloghi(Andrássy,1958)Siddiqi,1986)和毛发形尾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criniformicaudatus(Kazachenko,1975) Siddiqi,1986)。后者采集于锦田的蕹菜(Ipomoea aquatica)根际土壤,其与近似种普通丝尾垫刃线虫(F.vulgaris(Brzeski,1963) Lownsbery&Lownsbery,1985)的主要区别是尾短、排泄孔位置靠前和阴门位置靠后。
  • 研究简报
  • 陈辉, 唐明, 刘贤德, 李志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70-3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杨树是我国北方用材林、防护林和农田林网中的主栽树种,由于气候干旱、土壤贫,导致杨树生产力低,抗逆性差,病虫害严重发生。菌根可以促进林木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增强其抗逆性,作者研究了外生菌根真菌漆蜡蘑[Laccaria laccata(Fr.ex Scop.) Berket]对杨树的水分、养分、生长和酶活性等生理生化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现将主要结果报道如下.
  • 王玉, 宋玉双, 臧秀强, 尤纪雪
    植物病理学报. 1996, 26(4): 371-3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两种指示剂对不同类型疫区、非疫区病、健木以及不同试样类型的测试表明:0.04%溴酚兰酒精溶液对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检疫检验,准确率可达85%以上;0.04%二甲基黄酒精溶液(pH=2)只达60%,效果较差。检验时所取试样,无论是木段的横断面还是木屑均可。此外,两种指示剂均不能区分松材线虫病死木和有松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分布的病死木。利用指示剂进行松材线虫病快速检验已获初步成效,但推广应用尚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