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7-03-10
  

  • 全选
    |
  •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Fungus(复数Fungi)一词含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狭义的,即分类学上属于真菌界(Eu-mycota)的真菌(True fungi);另一种是广义的,即历来包含许多真菌和假真菌,类真菌和共生菌的生物,例如粘菌、卵菌、地衣型菌和菌根菌等,在这一场合,应该翻译成"菌物"比较确切。为此作者认为:1995年第8版Ainsworth & Bisby's DICTION ARY OF FUNGI应该译成《安、比氏菌物词典》。
  • 徐同, 葛起新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对于真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真菌在生物界级分类中的地位亦随之变化。
  • 牛永春, 吴立人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70年代初"繁6"在四川广泛种植开始,"繁-6绵阳系"小麦品种先后在条锈病常发区四川、陇南和陕南连续种植20多年,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50~270万公顷。
  • 井金学, 商鸿生, 李振岐, 王美南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9-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小麦条锈菌野生菌系(CYR29-1)及其7个毒性突变菌株测定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分化,发现水源11、抗引655和无芒中四群体对某些菌系有抗病性分化,一些抗源品种和后备品种也出现比例不同的抗感植株和不同低反应型的植株,证实这些品种群体对不同菌系具有抗病异质性。讨论了品种抗锈性分化的原因及在抗病品种丧失抗锈性中的作用,对改进小种鉴定、应用抗源等提出了建议。
  • 陈孝, 施爱农, 尚立民, Leath Steven, Murphy J. Paul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17-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引自原苏联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osa L.Schur 2n=14VV)及其与硬粒小麦杂交育成的双二倍体TH1 TH1W TH2W TH3 TH3W,普通小麦-簇毛麦6D/6V异代换系及普通小麦亲本和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用84个来自美国、德国、中国的小麦白粉病菌菌系进行苗期接种鉴定。发现簇毛麦及其衍生系对所有参试的白粉病菌系表现免疫和抗,比供试的已知抗性基因的18个小麦品种抗性强,抗谱广。其抗性基因在81086A、D311、墨75、陕7859、宛7107、冀麦30等小麦遗传背景下均能很好表达,呈显性遗传。
  • 石明旺, 徐明富, 茹正刚, 刘鸣涛, 赵启学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分析了小麦纹枯病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该病在田间的流行动态可以划分为5~6个阶段,即冬前发生期、冬季稳定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为害期、抽穗白穗显症期等阶段。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分布和扩展,通过X1、X2、X3、X4几个参数来描述。聚类分析刻划了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分布,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扩展情况,即刻划了病害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为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治和预测提供了依据
  • 杨崇良, 尚佑芬, 李长松, 赵玖华, 辛相启, 罗瑞梧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27-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花叶病(Soybean Mosaic Virus,简称SMV)是世界各大豆区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毒病害。鉴定筛选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抗性材料,为抗SM V育种提供抗源,有重要的意义。
  • 吴全安, 朱小阳, 林宏旭, 金加同, 王桂跃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29-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85~1995年期间,先后对国内16个省、市、区的1394份玉米青枯病株进行分离,腐霉的分离频率为63.8%,而镰刀菌则为36.4%。两菌在各省市区的分离频率不尽相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培养基种类、分离部位、不同病级的病株或病株分离(采集)的季节对分离结果有直接影响。#br#根据Koch氏法则,从病株上分离的腐霉和镰刀菌必须回接在感病的玉米株上,测定其致病性。接种结果表明,腐霉具有致病性,应是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而镰刀菌则不是。研究结果还表明,接种方式、玉米生育期、接种的菌量、盆土含水量对致病性测定的成败具有重大影响。
  • 马占鸿, 李怀方,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3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矮花叶病流行危害,种子带毒是重要原因。
  • 颜清上, 陈品三, 王连铮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接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4、9、14天,对我国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及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部形成的合胞体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感病品种的合胞体细胞较大、靠近木质部导管一侧有内生长,各种细胞器丰富,内质网数量多形体长、多为光滑型;抗病品种合胞体细胞较小,核糖体较多,内质网小而少、多为粗糙型,细胞内出现较多的类脂肪体,在侵染早期,细胞质快速降解,有时发现细胞质膜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 张传飞,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4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皮[Clausena lansium(Lour.)Skeels]是一种风味独特的亚热带水果,为我国特产。
  • 何放亭, 武红巾, 陈子文, 戴群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比测定了由植物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甘薯丛枝病病株和甘薯健株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的变化。结果显示:甘薯中细胞分裂素以玉米素为主。病株中玉米素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吲哚乙酸含量仅在芽萌发时期病、健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甘薯的生长,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结合甘薯丛枝病发病特点,讨论了植物激素C/A值的改变对病状发生的作用。
  • 姜道宏, 李国庆, 易先宏, 王道本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4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测定了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对不同寄主上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的寄生致腐作用,研究了温度、含水量和土壤类型等生态因子对核盘菌菌核的寄生致腐作用的影响,通过检测土壤的呼吸速率探讨了它在土壤中定殖与核盘菌菌核的关系。结果表明:盾壳霉能寄生致腐核盘菌属所有供试菌株的菌核;寄生致腐菌核的最适温度是20℃,最适相对含水量为50%~60%;盾壳霉在供试的8种土壤中均能寄生致腐菌核,对它们的pH值要求不严格,但土壤类型影响其寄生致腐速度;在土壤中添加菌核和菌核提取液都可不同程度地刺激它的生长。
  • 周雪平, 薛朝阳, 刘勇,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番茄花叶病毒番茄分离物(ToMV-To-S1)和烟草花叶病毒蚕豆分离物(TMV-B935A)进行了生物学和血清学比较。人工接种6科20种植物,这两个分离物均能侵染其中的3科14种植物,但在普通烟(白肋烟、黄苗榆)上的症状差异较大,前者在这些植物上引起局部症状,后者为系统症状。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两者与ToMV-To-S1抗血清和4种TMV抗血清均形成沉淀线,但沉淀线之间产生刺角,说明ToMV-To-S1和TMV-B935A虽有血清关系,但亦有差异。胶内交叉吸附试验也证明两者之间有血清学差异。根据已报道的ToMV-L株系和TMVU1株系CP基因的3'端非编码区序列设计了ToMV和TMV特异引物,采用PCR方法,这些引物能够特异性的检测区分ToMV-To-S1和TMV-B935A。
  • 柏敏战, 郑贵彬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59-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番茄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中浸根接种的最佳苗龄为两片真叶期,此龄期根系发育多,拔苗后须根自然伤断,浸根接种率高。浸根接种随即移栽的与浸根2、5、10min的,它们之间发病差异不大。包括接种液浓度107孢子/ml和土温28℃~30℃在内的苗期人工接种方法,仅14天便可准确鉴定番茄品种(材料)对枯萎病的抗病性。
  • 郭爱国, 张风国, 朱之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6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r13是一个定位在2BS上的成株抗性基因,它能抵抗多种小种,特别是与其它抗性基因组合抗性更强(Pretorius等,1984),尤其是Lr13呈典型慢锈特性,在Barcellos(1988)的研究中表明,抗性保持9年以上的品种都含有Lr13,是一个非常值得利用的抗性基因。
  • 骆桂芬, 崔俊涛, 张莉, 高郁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65-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已筛选出的诱导菌,进行茎部注射接种,活化植株的抗性潜能,增强抵抗黄瓜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f.sp.cucumerinum)侵染的能力。进一步测定和分析木质素、糖含量与诱导抗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凡经诱导的植株,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和木质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未诱导叶片中的含量。诱导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11.21%和10.66%;木质素含量分别为8.4%和7.8%;而对照株(未诱导)叶的可溶性总糖只有9.58%;木质素含量只有7%。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合成量的提高,是植物抗性潜能被激活的结果,是诱导抗性机制的一部分。
  • 刘任, 梁关生,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7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年来,广州郊区的番石榴发生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树干,造成全株枯死,未发现为害果实。
  • 姜子德, 戚佩坤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匙叶天南星是华南地区近几年新引入的一种重要花卉植物,1995年秋广东省广州市和顺德市栽种引自台湾的植株发生褐腐病,导致大量死亡。通过病原菌鉴定及对病土和各种种花基质进行的一系列试验,表明该病是由Cylindrocladium spathiphyli Schoulties et al.引起;病原菌是自台湾省随种苗和介质传入大陆的。建议在进行引种种苗时严格注意对植物根和介质的检疫。
  • 陈国庆, 王洪祥, 严森祥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DAS-ELISA)对枸头橙种子中柑桔衰退-茎陷点病毒的带毒情况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严重感染茎陷点病的枸头橙罹病树采集的种子可检测到柑桔衰退病毒(CTV)。种子带毒量以内种皮为较高,剥皮种子次之,外种皮呈阴性。种子在4℃冰箱内贮藏1~2年后仍带毒,但带毒量有所下降。对带毒种子繁殖的实生苗及嫁接在实生苗上的墨西哥来檬的检测结果,有部分呈阳性,种植在防虫隔离网室内的100余株2年生枸头橙实生苗,用无毒珠心系的墨西哥来檬芽嫁接进行生物鉴定,经2年观察未发现症状
  • 张海保, 朱西儒, 刘鸿先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用ELISA方法测定了香蕉感染束顶病毒(BBTV)后植株体内的3种内源激素,赤霉素(GA3)、玉米素类(iPAs)和脱落酸(ABA)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株的GA3水平在侵染过程中虽有微弱增加,但含量和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健株对照;iPAs在接种BBTV第14天后明显下降,并维持较低水平;ABA在BBTV侵染后被大量诱导增加并不断积累,在接种后第35天测定含量最高,为对照的3.34倍。试验还同时检测了BBTV在侵染过程中的运转。用间接ELISA测定的接种叶和顶叶的BBTV含量显示:接种21天后BBTV在接种叶和顶叶中还大量增殖,呈系统性分布。但寄主的症状在接种35天后才逐渐在顶叶表现。以上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的症状表现似乎主要与病株中的内源激素的失调有关,而与BBTV在体内的运转并不直接相关
  • Nicole, M., 戴光辉, Geiger J. P., Martinez, C., Andary, C., Bresson E., Daniel, J.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84-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引起的棉花角斑病是一种分布广,危害大的细菌性病害,在非洲,条件适宜时,可引起棉花大幅度减产。
  • 罗文富, 喻盛甫, 贺承福, 李忠义, 王朝梁, 崔秀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8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三七根腐病不同发病期根部分离到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p.、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和小杆线虫Rhabditis elegans。活体接种假单胞杆菌的致病性最强,腐皮镰孢和细链格孢的致病性弱,小杆线虫无致病性。假单胞杆菌、腐皮镰孢和细链格孢混合接种的发病率都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尤以3种菌混合接种的发病率最高,含细菌的组合发病率高于不含细菌的发病率,说明细菌在侵染中起了主要作用。
  • 孙凤成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9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R扩增克隆了黄瓜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
  • 特邀专题评述
  • 李大伟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9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内蒙分离物的总RNA为模板,通过反转录和PCR扩增获得75kDa通读蛋白基因54kDa片段的目的片段。
  • 秦引萍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9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菌侵染水稻后,诱导感染叶中脂肪酸加氧酶的活性上升,通过DEAE-Toyopearl和CM-Toyopearl柱层析,比较感染叶和健全叶中LOX的同功酶组成及活性变化,证明上述酶的活性上升主要源于CMlox2和CMlox3的诱导。
  • 王寿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果树根际潜在的病毒介体线虫的分类学、病理学及其传毒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对我国云南河口发生的一种与线虫侵染相关的病毒病及其可能的线虫传机制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 康耀卫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9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转座子Tn5诱变植物青枯菌生理小种1号和3号菌株,获得了胞外蛋白输出缺失突变体(简称eep突变体),eep突变体丧失了许多胞外蛋白的外输能力,其中包括有重要的胞外酶,如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
  • 特邀专题评述
  • 袁凤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7, 27(1): 95-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发现并纯化了抗青枯病马铃薯品种MS-42.3(CIP800928)植株中抗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E.F.Smith)的32k D蛋白(AP1),并对其理性特性、氨基酸组成、N端部分序列、抑菌谱和细胞内定位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