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2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8-06-10
  

  • 全选
    |
  • 许志刚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是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的第3大类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可引起许多重要的病害,造成农作物的严重减产,例如国内外普遍发生的茄科植物的青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有国外危害严重,国内尚未发生的检疫性病害梨火疫病和玉米枯萎病,还有在国内较普遍的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等。
  • 陈万权, 秦庆明, 陈扬林, 晏思白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01-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小麦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鉴别寄主,监测来自我国12个省(市、区)的499份叶锈标样。结果表明:(1)在发现的诸多致病类型(毒性基因组合)中,PHT出现频率较高(26.6%),为优势类型,其余类型的出现频率均在7.4%以下;(2)毒性基因V2a、V9、V15、V19、V20、V24、V28、V29、V37、V38和V13+3Ka的出现频率小于30%,V2b、V18、V25、V27+31和V33+34的出现频率在30%~60%之间,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可视为我国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3)不同生态区的叶锈菌株,毒性基因(或基因组合)的组成特点、出现频率及多样性等差异较大。文中建议采用"固定鉴别基因+辅助鉴别基因"的复合鉴定系统,并对小麦抗叶锈病生态育种及抗锈基因分区部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周立, 刘勇, 李建吾, 杨雪海, 曹阳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07-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单子叶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黄化苗为材料,用小麦品种SW89-2589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作用4种病原真菌,发现小麦PGIP对几种病原真菌分泌的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有抑制作用,4种病原真菌endo-PG被抑制程度的大小关系依次为Pyriaclaria oryzaeSclerotinia sclerotiorium、Fusarium graminearum、Exserohilum turcicum;小麦PGIP对4种病原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引起小麦禾谷镰刀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异常。
  • 孔繁明, 许志刚, 马春红, 魏建昆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13-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乙酸乙酯法提取对珍汕97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毒性的白叶枯病菌AH28、GX50和非专化毒性的OS14菌株的毒素。以不同浓度的毒素处理珍汕97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种子或幼苗,可引起水稻叶片褪绿和细胞坏死,产生与接种病菌相似的症状,在蚕豆叶片上形成过敏性坏死斑;毒素可导致水稻幼苗萎蔫、胚根胚芽生长受抑和根冠细胞死亡;毒素的毒性与毒素浓度和产毒素菌株的致病力成正比;专化性毒素AT对珍汕97不育系的毒害程度显著高于对保持系的毒害。
  • 李立家, 宋运淳, 鄢慧民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17-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玉米黄早四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生物素标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对与大斑病抗性基因Htn1紧密连锁的两侧2个RFLP标记UMC84和UMC30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UMC84和UMC30探针都同时与第8和第6染色体杂交,平均信号检出率为14.7%。UMC84和UMC30在第8号染色体长臂上杂交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38.26±1.97和37.92±3.48。在第6号染色体长臂上杂交信号与着丝粒的百分距离分别为33.58±3.28和34.96±2.13。这些结果说明UMC84和UMC30之间的物理距离相距很近,以此推断UMC84或UMC30的位置所在区域应该是Htn1所处的区域。
  • 张荣, 张秦风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2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类菌原体蓝矮病(Wheat Mycoplasma Like-organism Blue Dwarf,WMBD)是西北及北方麦区冬小麦上的一个重要病害。曾先后报道为小麦红矮、小麦兰矮病毒病等。
  • 戴法超, 王晓鸣, 朱振东, 高卫东, 霍纳新, 金晓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23-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lk) Boed.,局部地区同时存在Curvularia inaequalis(Shear) Boed.,但以前者为主要。弯孢菌C.lunata生长适温为28~32℃,对pH适应范围广。玉米叶片浸汁可以促进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芽管的生长。干燥条件下,病原菌在植株病残体上可以安全越冬,成为次年田间的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形态为多态型,但单孢分离后代仍保持孢子的多态型,致病性无变化。病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差异,强致病力菌株存在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人工接种鉴定120份玉米品种(组合)、自交系,材料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抗性较好材料有农大108、中玉5号、高油115等及自交系CN95、CN165等。品种抗病性随植株生长而递减。苗期抗性较好,13叶期极为感病,因此弯孢菌叶斑病属于成株期病害。
  • 向红琼, 张克勤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3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horn和Barron (1984,1987)报道Pleurotus能杀死线虫,并就粗皮侧耳(P.ostreatus)的培养特性和杀虫机理作了初步的研究。1989年在进行食线虫真菌分离时,用Thorn法从土壤中分离获一种不产孢具锁状联合的菌丝,经培养产生子实体后鉴定为侧耳属粗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
  • 章正, 戚龙君, 吴品珊, 钟国强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31-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草霜霉病孢囊非凡的繁殖能力和独特的对世界不同地理气候区域的高度适应性,是病害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关于烟草霜霉病的病原学、生物学和病理学方面已经作了广泛的研究,但涉及病原孢囊在检疫病理学方面的某些特性,则迄今工作甚少。本文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证明:(1)孢囊萌发活性与接种后的产孢日数密切相关。在可见产孢的第1~2d内,1h后孢囊即开始萌发,4h后萌发率高达83%以上,而在产孢第4~6d后萌发率降为36.1%及29.6%。(2)孢囊的最低萌发温度为2℃,最适温度为14~21℃,最高温度为35℃。(3)高温对孢囊活性的影响,因受热时间而异,短时间30℃或35℃高温后又转入适温对孢囊萌发有抑制作用,但仍有侵染活性。当30℃超过12h或35℃超过8h,则孢囊侵染活性丧失。(4)当叶面饱和湿度期达4h时,可以发生侵染,叶面饱和湿度期越长侵染率越高。(5)在适宜温湿条件下,每悬滴含5~6个孢囊,侵染率可达30%以上,如含单个孢囊,侵染率可达12%。运用以上数据将有利于提高烟草霜霉病风险分析的有效性。
  • 宋凤鸣, 郑重, 葛秀春, 童贤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枯萎病菌接种后棉苗组织内儿茶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儿茶素对枯萎病菌及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影响。健康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随着棉苗的生长而增加。枯萎病菌接种后,病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而且抗病品种棉苗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经氟乐灵预处理的棉苗接种枯萎病菌后,儿茶素含量增加更快,增幅更大。说明儿茶素是品种抗性和氟乐灵诱发棉苗对枯萎病诱导抗性的机理之一。儿茶素可抑制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对培养液中病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有抑制作用。儿茶素化学制品及棉苗组织提取液经TLC分离后获得的含儿茶素组分提取液对初步纯化的PG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茶素可能通过抑制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以及其PG活性而在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中起到作用。
  • 朱振东, 李怡林, 戴法超, 王晓鸣, 邱丽娟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4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紫斑病是影响大豆种子质量的重要种传病害之一,其病原菌Cercospora kikuchii(T.Matsu.&Tomoyasu) Gardner在培养条件下很难产生分生孢子。已有报道C.kikuchii能在胡萝卜叶煎汁琼脂培养基、死大豆组织煎汁琼脂培养基、PDA培养基和V8汁琼脂培养基上产孢,但不同的研究者所获得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为此我们对C.kikuchii产孢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建立大豆品种抗病资源筛选所需大量接种体的生产方法.
  • 张宗申, 彭新湘, 姜子德, 徐大高, 李明启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45-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进一步证明草酸是一种有效的非生物诱抗剂,它能显著提高黄瓜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进而研究了草酸对黄瓜叶片中与抗病有关的过氧化物酶(POD)的系统诱导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40mmol/L草酸诱导可溶态POD活性效果最佳;在测定时间范围内,草酸诱导的可溶态POD活性在第7d后逐渐下降,而细胞壁离子键结合态POD活性被诱导后保持稳定;草酸在快带区诱导出一种新的POD同功酶,其Rf值为0.63;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和抗坏血酸可明显抑制草酸对可溶态POD活性的诱导作用;草酸诱导可溶态POD的作用信号可在5h左右从被处理的第1片真叶传导至未处理的第2片真叶,被处理叶的保留时间越长,其诱导效果越好。
  • 许建平,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51-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杭州市郊区及本校附近菜园地表现严重花叶症状的花椰菜上分离到一种线状病毒,接种6科31种鉴别寄主,能侵染5科22种植物。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和片层聚集状内含体。感病的芥菜叶片,用0.5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5)匀浆后汁液加4% PEG-8000沉淀3h,5%~40%甘油梯度离心纯化病毒,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提纯的病毒均为一弯曲的线状颗粒,长度740nm左右。病毒提纯液于264nm处有一吸收峰,为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TuMV-H分离株抗血清包被的铜网能大量吸附病毒颗粒。用特异的PCR引物扩增其外壳蛋白基因,可得-0.9Kb的片段。
  • 张秦风, 杨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58-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麦黄矮病毒(BYDV)可引起小麦黄矮病。自我国首次报道了BYDV的抗源材料中5和中4后,明确了治小麦黄矮病应用抗病品种的这一重要途径。作者对国内外8424份小麦品种资源材料进行系统鉴定,取得了新进展.
  • 王克荣, 丁国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59-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栗疫病菌的菌落形态、α-酯酶、β-酯酶及营养体亲和性(VC)特征进行了遗传分析。对有性后代的38个单子囊孢子菌株的研究结果显示:亲本菌株366与68的菌落形态、β-酯酶中(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相对迁移率为2.17和2.33的2条酶带的遗传分别由1个位点上的2个等位基因控制;α-酯酶中相对迁移为2.54与2.772条酶带的遗传由相互连锁的2个基因位点控制;α-酯酶与β-酯酶间存在完全连锁关系;菌株366与68之间至少存在4个VC基因差异。
  • 康绍兰, 邸垫平, 李兴红, 彭士珙, 毛永民, 周俊义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65-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枣铁皮病主要为害大枣果实,可导致果实腐烂和提早落果,据症状特点可分为铁皮型和缩果型2种类型。1993~1995年对河北和河南2省6个不同枣区大枣铁皮病病果进行分离、接种和再分离,证实枣铁皮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er;实腐茎点霉Phoma destructiva Plowr,壳梭孢属一种真菌Fusicoccum sp.3种病原真菌可以单独或混合侵染。
  • 左豫虎, 康振生, 吴学宏, 李振岐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72-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异名: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is)]是引致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原菌,国内外学者均有该菌能够产生毒素(Gn-毒素)的报告。本试验就该菌毒素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叶组织细胞膜渗透性和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 吴献忠, 李怀方,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73-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水扬酸(SA)作为抗病信号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水扬酸在植物体内的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已在玉米等十余种植物中发现肌醇磷脂信使系统的各种组分,说明在植物细胞中存在依赖于肌醇磷脂信使系统的跨膜信号传递。
  • 胡方平, 方敦煌, John Young, 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75-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福建、湖南和湖北猕猴桃病花上分离到能引起花腐病的32个细菌菌株,经细菌学和BiologGN测试板测定,可以看出中国的猕猴桃细菌性花腐病菌与新西兰的猕猴桃花腐病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和绿黄假单胞菌P.viridiflava相似,与萨氏假单胞菌P.savastanoi和猕猴桃溃疡病菌P.syringae pv.actinidiae有更多的不同,但是DNA/DNA同源性测定结果却显示出中国的菌株可分为2个类型:第1个类型与新西兰猕猴桃花腐病菌和萨氏假单胞菌有很高的同源性,第2类型与绿黄假单胞菌有很高的同源性,说明中国菌株分别属于这2个种。第1类型来自于福建和湖北,第2类型来自于湖南。
  • 贾显禄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82-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文选用以中国春(Chinese Spring)为背景的小麦抗秆锈病近等基因系,与我国小麦秆锈菌3个主要生理小种,组成完全非亲和性互作ISr5-Ra/21C3 CKR (Sr5/P5,侵染型0)、高度非亲和性互作ISr11-Ra/34M KG (Sr11/P11,侵染型0)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ISr6-Ra/34C2 M FR (Sr6/P6,侵染型1,2),对各类型互作对秆锈菌生长发育的影响、互作中重要酶系活性及同功酶组成、重要生化组分含量变化规律及它们在互作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所用小麦近等基因系及秆锈菌致病型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种类、重要酶系活性和同功酶组成的差异,对基因组DN 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进行了研究。
  • 王源超, 郑小波, 陆家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83-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同宗配合疫霉种——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Schroter)抗甲霜灵突变株和抗地茂散突变株的抗药性在游动孢子和卵孢子后代的遗传分析,筛选到抗性分别由细胞核纯合显性单基因控制的抗甲霜灵突变株和由细胞质可稳定遗传的线粒体基因控制的抗地茂散突变株。将携带抗甲霜灵对地茂散敏感(即MtrCns)标记的亲本与携带抗地茂散对甲霜灵敏感(即MtsCnr)标记的亲本共同培养,在200个有性生殖单卵孢后代中检测到携带3种不同抗药性标记的单孢株,其中32株携带MtrCns标记,165株携带MtsCnr标记,另有3株同时携带双亲的标记性状即MtrCnr。结果表明:恶疫霉种内不同菌株共同培养时,有性生殖以配对亲本的各自自交为主,同时配对亲本间也可发生一定频率的杂交。
  • 张修军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89-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抗5102产生菌-吸水链霉菌应城变种(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var.yingchengensis)产生至少3种不同性质的抗生素,分别对水稻纹枯病、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玉米小斑病、棉花枯萎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或应用潜力。
  • 王春霞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9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统地进行了棉花PGPR菌株的研究。主要包括菌株的分离、筛选、菌种鉴定;首次用gusA基因和lux AB基因导入棉花PGPR菌株,并研究它们在棉苗根际中的分子生态学;选用代表菌株研究它们对棉苗的防病促生作用机制;并发现PGPR菌株CS85能够诱导棉苗产生抗性,进一步探讨诱导抗性后的棉苗体内防御酶系统的变化等。
  • 王宗华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2): 192-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全国统一鉴别品种、单基因品种以及福建主栽和后备水稻品种分析了福建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变化及其与水稻品种相互作用的规律,结果明确福建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仍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其中ZB15和ZB13为优势小种。通过系谱分析发现,福建主栽水稻品种与鉴别品种珍龙13均有一定程度的血缘关系,而影响毒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有必要改进鉴别品种与标样采集技术,以更好地反映稻瘟菌群体毒性组成及其分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