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12-10
  

  • 全选
    |
  • 孙国昌, 杜新法, 陶荣祥, 孙漱沅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289-2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水稻稻瘟病经过数十年的研究,防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面向21世纪,我国水稻稻瘟病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对稻瘟病菌变异机制、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机理、持久抗瘟性及生物技术在稻瘟病研究中的应用等重点领域的研究,从而促进防治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体系,达到持续控制稻瘟病灾变的目的。
  • 冯东昕, 李宝栋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293-2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硅是地球表面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尽管硅在植物中的生理和营养作用显得很有限,但其在抵御病害方面的特殊"本领"已引起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硅在植物抵御病害中的作用、施用方式及其抗病机理等几个方面,对国外有关娃在植物抗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
  • 李保华, 赵美琦, 张美蓉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297-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amoto)是我国梨树的重要病害。为了深入了解该病在生长季节的发病流行规律,本研究采用水合三氯乙醛饱和水溶液或乳酚油透明液透明接种鸭梨叶片,研究了梨黑星病菌分生抱子侵入及产抱过程。
  • 蒲崇建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299-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往小麦条锈病周年侵染循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省小麦条锈病周期流行规律,组建了6年周期的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 (1,1):ŷ=496.8e0.4353k-414.4,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的理论值。在以往中短期预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工作为校正系数,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y=ŷ·x),则可预测出周期内各年度的实际流行程度和流行面积。
  • 李健强, 刘西莉, 贾君镇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03-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三唑酮种衣剂(Tri SCF)以具网眼结构的膜状物包被于小麦种子表面,膜状物厚度约4~7.5μm,种表包被率达95%;对照处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TriWP)拌种在小麦种表呈点状或片状零散分布,种表被药剂覆盖率低于80%。振荡试验中TriSCF包衣药剂脱落率为2%,显著低于TriWP干拌种(43%)或湿拌种(25%)。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检测表明,TriSCF包衣处理的小麦种子在17%含水量砂床上发芽1~7d内,保持种子内的14C-二唑酮放射性强度显著高于TriWP拌种处理,而然失到砂床上的14C-三唑酮放射性强度低开Tri WP拌种处理。
  • 胡东维, 李振岐, 康振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09-3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麦白粉病菌与不同抗性寄主相互作用中乳交反应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微结构上乳突反应是所有侵染位点的共有特征;大量线粒体、多聚核糖体、高尔基体及各种小囊泡参与了小麦乳突的形成;进入乳突沉积区的小囊泡首先形成一个个结构致密的小颗粒,然后堆积起来形成乳突的内部主体和核心,其外围是细胞器解体后沉积的一层染色淡而均匀的无定形物质;乳突沉积开始的早晚、沉积速度及持续时间决定着乳突最终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抗性强弱;乳突抗性取决于乳突沉积的早晚与速度,而不是最终沉积量即乳突的大小。乳突抗性强的材料如KhaplixCc8总是在入侵栓进入前已形成较完整的半圆形乳突。而高感寄主如高加索,绝大部分乳突物质是在病菌入侵栓进入后沉积的,所形成的多是沿吸器颈部周围沉积的筒状元抗性乳突。病菌侵染点附近寄主细胞壁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强是所有寄主的一种普遍反应,且无明显的抗侵入作用。
  • 史建荣, 王裕中, 沈素文, 陈怀谷, 邹雳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17-3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经小麦幼穗细胞和DON毒素混合处理,研究抗赤霉病程度不同的苏麦3号(R)、望水白(R)、延冈坊主(R)、Alondra's (S)、安徽11(S)和仪宁小麦(S)的可溶性蛋白谱带的变化。用3μg/ml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酸(DON)与小麦幼穗细胞混和处理2、8、24、30h,分别提取可溶性蛋白,进行PAGE测定。结果显示,感病品种有多条谱带消失,如仪宁小麦、安徽11、Alondra's在处理2h后Rf 0.13的条带消失,处理8h后Rf 0.02条带消失,感病品种Alondra's和安徽11在处理24h后Rf 0.05的条带消失。抗病品种的电泳谱带没有变化,如苏麦3号、望水白在毒素处理后蛋白条带没有发生变化,抗病品种延冈坊主在处理24h后RfO.OS、O.11的蛋白带仅有变浅的趋势。研究还表明抗病品种苏麦3号、望水白、延冈坊主具有感病品种没有的Rf 0.3的蛋白带,且在毒素处理前后保持一致。
  • 伍尚忠, 罗林, 张少红, 杨祁云, 朱小源, 刘斌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23-3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散布性重复序列(dispersed repetitive sequence) MGR 586探针与EcoRI组合,分析了采自广东省4个自然生态稻作区的112个猪瘟病菌株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s),根据彼此间RFLPs单型(haplotype)的带型位置相似率达80%为度,把这些菌株划分为15个遗传宗谱(genetic lineage),其中宗谱1及宗谱2占总数的78.58%,遍布全省各地,是优势宗谱。供测菌株的RFLPs单型的多样性显示出我省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呈现多样性。参试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值为0.64。谱型分析表明,我省多数病原型是杂合群体。在分子水平上划分的病菌宗谱与寄生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也初步建立了病菌宗谱与用以鉴别寄主反应划分的生理小种致病谱型的相互关系。
  • 高智谋, 郑小波, 苏恩平, 陆家云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31-3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分离自江苏省棉铃疫病病组织的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ada)野生型菌株JS-5为亲本,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苎麻疫霉对棉苗致病力在游动孢子无性系和卵孢子后代的遗传。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对棉苗的致病力在单游动孢子无性系连续两代稳定遗传,而在单卵孢第1代(OG1)则发生连续性变异。从OG1中选致病力强、弱2个单卵孢株为亲本,分别建立单卵孢第2代(OG2)和单游动孢子无性系,并测定其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为上述2个单卵孢株的游动孢子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均与其各自亲本相似,而在它们的单卵孢株群体(即OG2)中对棉苗的致病力继续发生复杂的连续性变异。上述结果表明,苎麻疫霉对棉苗的致病力可能由细胞核杂合多基因控制。
  • 孔建, 赵白鸽, 王文夕, 河野满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37-3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枯草芽孢杆菌B-903菌株液体培养72h后,将培养滤液高温灭菌,以不同比例将培养滤液加入镰刀菌孢子悬浮液中,置于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下定时观察。在处理12h后,镰刀菌孢子芽管顶端、菌丝末端及菌丝中央的多处细胞均可发生畸形的球状结构,这种畸变结构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增加,致使菌丝变成捻珠状。处理36h后,畸变球形细胞及菌丝纷纷断裂离解,细胞内含物渗出,致使大部分细胞成为空泡。到处理48h后,镜下几乎无完整菌丝,均成单个的球状细胞空泡,这些空泡最终胞壁崩裂,不复存在。笔者认为正是枯草芽孢杆菌在生活过程中分泌到体外的抗高温代谢物对镰刀菌孢子和菌丝细胞的这种畸变作用造成拖子和菌丝失活,侵染能力丧失。
  • 李洪连, 袁红霞, 王烨, 柴俊霞, 黄俊丽, 王守正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41-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抗、感黄萎病6个棉花品种的根际线虫、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苗期和现蕾期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直接观察法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与根际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根际线虫数量负相关;与根际细菌数量无显著相关性。
  • 刘月廉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46-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在雷州唐家林场发现了一种比较严重的桉树枯枝现象,随后对桉树枯枝进行了症状、病原菌形态观察以及致病性测定,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 韩正敏, 尹佟明, 黄敏仁, 李传道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47-3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杨生褐盘二孢菌(Marssonina brunnea)是引起我国杨树黑斑病的最主要病原。病原菌的形态学和致病性分析已经证明这个种有分化现象。本研究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收集了42个杨生褐盘二孢菌菌株,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研究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根据80%的相似性把42个菌株分成3个组(A、B和AB组)。A组中包含有4个分离自毛白杨的菌株;B组中含37个自青杨派和黑杨派分离的菌株;AB组中仅含有1个分离自响叶杨的菌株。推断AB组菌株可能是A组菌株向B组菌株进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 何东进, 洪伟, 吴承祯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53-3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1988~1989年在8个标准地收集的气象因子和毛竹病情指数的观察资料,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预报中期(la)的毛竹枯梢病。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预报毛竹枯梢病的精确度较高,可以为毛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 孔令晓, 罗畔池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58-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疯顶病是近年来我国北方玉米产区出现的一种新病害,河北省尚未见报道。发病株增生、畸形,变态雄穗、苞叶和叶片内存在大量卵孢子。
  • 喻盛甫, 王扬, 胡先奇, 白万明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59-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120个随机引物对4种常见根结线虫10个小种和类型进行了全基因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分析,筛选出的11个适宜引物共扩增出91条RAPD谱带,86条是多态性谱带,占总谱带的94.5%;OPL12、OPK01对4种根结线虫种及其小种扩增的谱型有明显的特异性。聚类分析显示在种间水平上4种根结线虫中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亲缘关系最近,遗传距离为0.532,北方根结线虫与另外3种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远,平均遗传距离为0.786;种下水平上同种根结线虫的不同小种和类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差异,南方根结线虫4个生理小种间,花生根结线虫2个生理小种间亲缘关系较近,爪哇根结线虫2个酯酶谱带类型间,北方根结线虫2个细胞生物学小种间遗传差异较大。在RAPD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根结线虫分类鉴定的分子方法有着良好的前景。
  • 童蕴慧, 徐敬友, 陈夕军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6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7年,江苏省部分农场的水稻籽粒上出现"黑米"症状。据初步调查,品种主要为镇稻88,粒发病率3.3%~8.3%。
  • 特邀专题评述
  • 张绍升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67-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建拟鞘线虫新种(Hemicriconemoides fujianensis n.sp.)采自福建省龙海县的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根部和根际土壤。它与近似种芒果拟鞘线虫(H.mangiferae Siddqi,1961)和荔枝拟鞘线虫(H.litchi Edward&Misra,1963)的主要区别是雄虫无交合伞(H.mangiferaeH.litchi的雄虫有退化的交合伞);与另一近似种伯氏拟鞘线虫(H.birchfieldi Edward,Misra&Singh,1965)的主要区别是雌虫体环(R)、阴后环(Rv)和肛活环(Ran)的数目较少。
    茶花拟鞘线虫新种(H.camellia n.sp.)采自福建龙岩农业学校的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的根部和根际土壤,它与近似种奇氏拟鞘线虫(H.chitwoodi Esser,1960)的主要区别是雌虫有小的阴门鞘,后阴唇变化较大、中部凸起或凹陷,体环数目较少;雄虫无交合伞。

  • 朱永芳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74-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花脸类病毒(DAVd),梨锈皮类病毒(PRSVd)都是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组成员,为了研究它们核酸结构相关性大小以及与致病性的关系,设计、合成ASSVd特异引物,用RT-PCR扩增并克隆了DAVd、PRSVd和ASSVd,在世界上首次测定了DAVd和PRSVd和无症梨上的ASSVd的核酸序列。和日本ASSVd原型相比,无症梨上的ASSVd长为330个核苷酸,序列上几乎无差别;DAVd为331个核苷酸,和日本ASSVd原型有97%的同源性;PRSVd为334个核苷酸,同源性为92%。
  • 刘焕利
    植物病理学报. 1998, 28(4): 375-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Fny-CMV株系RNA3全长cDNA克隆.构建了MP基因全长的、缺失AUG、5'端缺失(111nt)、3'端缺失(124nt)及内部缺失KpnI片段(501nt)5种不同形式的植物表达载体pBMPR、pBMPA、pBMPS、pBMPH和pBMPK。上述植物表达载体在土壤农杆菌LBA4404介导下转化烟草生产品种NC89,获得了所有5种表达载体的转基因植株,并对其分别进行了分子检测和抗病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