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2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9-10
  

  • 全选
    |
  • 陈策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主栽品种的更迭,质优但感病的品种栽培面积扩大,苹果采摘前后大量烂果,逐渐成为果树生产上的突出问题。
  • 张怀琼, 任正隆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199-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一个多亲本的复式杂交后代中,选育了4个高抗纹枯病的小麦新品系,编号为MN-3、7、18和19。抗病性鉴定证明,在对照品种绵阳19病株率100%,发病等级4~5级的情况下,这4个新品系的病株率和发病等级分别在3.65%~6.98%和0~1之间。这4个品系与高感纹枯病的小麦品种绵阳19杂交,在F2代群体中植株符合抗:感=3:1的分离比率,在隐性亲本的测交后代中符合1:1的分离比率;在这4个品系之间的杂交后代群体中未观察到抗性的分离。试验结果指出,4个品系均含有同一个抗小麦纹枯病的单显性抗病基因,该基因被命名为Ses 1。本研究指出了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的可能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小麦宿主和纹枯病菌原的相互关系及其遗传学提供了材料。
  • 李万几, 李逸平, 秦家忠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03-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栽培大麦×纤毛鹅观草属间杂种后代60个系群及其亲本在接菌条件下的抗赤霉病表现。从每穗发病百分率、发病动态进程和穗轴病变率等多个侧面对属间杂种后代系的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发病百分率:参试各系未出现高抗(小穗受害率< 3.93%)和高感(小穗受害率> 57.3%)的类型。后代系属R级(抗病)的共7系,占11.7%;属MR级(中抗)的共25系,占41.7%;其余28系属MS级(中感)和S级(感染),占46.7%。当按病情指数来划分时,则R级和MR级所占比例更大。2.变动系数:属抗病级的各系,在接菌后第8 d的第一次调查中,基本上未发病,以后各期的变动系数均小;属感病级的各系,第一次调查时感病就重,以后各期的变动系数也高。3.属抗病的各系,穗轴节的病变最轻,感病各系较重,大麦亲本最重。此外,还讨论了作物对赤霉病抗性的机理、抗性级别划分标准和属间基因转移等问题。
  • 阮义理, 邹皖和, 王卉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10-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93个县市,183个取样点,1 373个大、小麦根样本。根据休眠孢子出现频率(有休眠孢子样本数/总样本数)和每克麦根休眠孢子数,将我国禾谷多粘菌的分布区分为3个,多菌区包括江、浙、沪、皖、赣、湘、鄂和鲁的大部分和川、陕小部分,冀个别地区;少菌区包括豫大部和晋、甘小部或个别地区;其余地区为无菌区。分布区主要在长江、黄河和淮河中下游流域。禾谷多粘菌的分布范围比大麦黄花叶病等3种病毒病的分布更广泛。本研究还探讨了我国各地禾谷多粘菌的分离物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 韩成贵, 李大伟, 于嘉林, 邢怡明, 朱坤, 田兆丰, 蔡祝南, 刘仪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16-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黄色花叶病毒(W YMV)不同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存在一定的差异。邓州分离物CP基因在其31~33nt处均缺失了3个核苷酸,其余分离物与潢川分离物及日本分离物长度一致,均为882nt。不同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3%~98.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99.3%,外壳蛋白N末端的110个氨基酸和C末端的55个氨基酸在各个分离物间是高度保守的。潢川分离物有5个氨基酸与其它5个分离物明显不同。WYMV不同分离物外壳蛋白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WYMV与WSSMV为Bymovirus属的2种不同病毒。
  • 李健强, 刘西莉, 宋秀荣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21-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电子显微镜和酶细胞化学技术就三唑酮种衣剂包衣处理对小麦幼苗内酸性磷酸酶(APase)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未包衣处理相比,三唑酮包衣处理的小麦幼苗根部细胞质膜与细胞壁之间及细胞间隙内含物中APase呈现高活性分布;叶片细胞的细胞质中、液泡膜内侧及相邻细胞间隙内含物中APase分布普遍,活性很高。文中还就APase在这些部位的变化与三唑酮包衣处理诱导小麦幼苗间接防止土传病原菌侵染根部或气传病原菌侵染叶片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分析。
  • 何月秋, 唐文华, Maria L. George, Alicia A. Bordeos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27-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个对水稻抗病基因Pi-1(t)有致病力的突变菌株和它们的各自原始菌株共同接种高度感病的品种CO39。第一轮接种后,采集病叶并收集分生孢子用于下一轮接种,同时分离单孢菌株。经过3或4轮接种后,共分离905个单孢菌株。然后,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所设计的一对引物,Pot2-1和Pot2-2,直接进行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各菌株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结果表明,2个突变体均比各自的原始菌株有更高的适合度,突变体RC1(4+5)141与原始菌株9248-6组合中,前者由第1轮接种循环的71%上升到第4轮的100%;突变体MC1(3+4)57-9与原始菌株101-7-2-1-1组合中,前者在各代中均比原始菌多一倍。2个突变体适合度也相差很大,经过3代接种循环后,MC1(3+4)57-9则逐渐消失,RC1(4+5)141完全占优势,达到100%。突变体RC1(4+5)141的产孢能力是其它菌株的2~3倍,这表明,稻瘟病菌菌株在自然条件下成为优势群体,除了致病力发生突变外,还要在产孢能力上有明显的优势以适应新的抗病基因
  • 范军, 彭友良, Qun Zhu, ChrisLamb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35-2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的差异显示方法由稻瘟菌激发子处理的水稻悬浮培养细胞中得到7个诱导表达的蛋白激酶cDNA片段。为获得这些蛋白激酶的编码全长序列,构建了稻瘟菌激发子处理的水稻细胞cDNA文库。以上述一个cDNA片段作为探针筛选文库,得到一个含有完整阅读框的cDNA克隆OsEPK1分析OsEPK1的推定氨基酸序列的结果表明:它由N端信号肽、胞外区域、跨膜结构和胞内蛋白激酶结构域等几部分组成,可能为一受体类似蛋白激酶。对比OsEPK1与其它植物受体类似蛋白激酶在胞外区域的相似性,结果显示OsEPK1与小麦叶锈激酶家族同源性较高,推测它们可能属于同一类植物受体类似蛋白激酶。此外,northern杂交显示,OsEPK1可由稻瘟菌激发子迅速瞬时诱导,因而它的诱导可能也是水稻对稻瘟菌侵染做出的一种早期防卫反应。
  • 李洪连, 袁红霞, 王烨, 黄俊丽, 柴俊霞, 王守正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42-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棉花抗黄萎病品种(春矮早和86-6)和感病品种(中棉17和豫棉12)的根际真菌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根际微生物区系,抗病品种根际微生物种数多于感病品种,区系组成更为复杂。抗病品种根际真菌优势种主要是漆斑菌(Myrothecium)、粘帚霉(Gliocladium)、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ium)等,感病品种则多为头孢霉(Cephalosporium)、镰刀菌(Fusarium)、矛束孢(Doratomyces)、粘帚霉(Gliocladium)和漆斑菌(Myrothecium)等。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了不同抗性棉花品种根际真菌区系各成员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发现抗病品种根际真菌区系中对黄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真菌种数和比率都高于感病品种,而且抗病品种根际真菌的优势种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这种差异在苗期和现蕾期更为明显,花铃期则显著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品种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与根际真菌区系组成及其对黄萎病菌的抑制能力有一定关系。
  • 马占鸿, 常胜军, 周广和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47-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采用dot-ELISA和RT-PCR 2种方法对受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侵染的玉米品种330、478、黄早四、获白及M o17病株上采得的花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供试玉米病株花粉中均检测不到MDMV,证明玉米花粉中带或存在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可能性很小
  • 朱有勇, 王云月, Bruce R. Lyon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50-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碱基编码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为26 bp的PCR特异扩增引物(引物1:5'CATCAGTCTCTCTGTTTATACCAACG,和引物2:3'CGATGCGAGCTGTAACTACTACGCAA),进行了大丽轮枝病菌PCR特异扩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设计合成的这对引物,能对大丽轮枝菌全基因组DNA和人工接种棉花黄萎病病株组织特异地扩增到大丽轮枝菌核糖体基因ITS区段的324 bp分子片段,该对引物可用于棉花黄萎病的分子鉴定和分子监测。本试验结果对棉花黄萎病的早期诊断和病原菌的检测和监测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张世光, 韦建福, 胡爱民, 姬广海, 陈兴全, 黄琼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56-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7年,从云南省24个县市的54种植物上分离到了197株冰核细菌,并进行了鉴定。其中菠萝欧文氏菌83株,占42.1%;草生欧文氏菌9株,占4.6%;流黑欧文氏菌3株,占1.5%;边缘假单胞菌10株,占5.0%;丁香假单胞菌71株,占36.0%;菜豆荚斑假单胞菌19株,占9.6%;草莓黄单胞菌1株,占0.5%;野油菜黄单胞菌1株,占0.5%。冰核细菌的种群和生态学在云南省植物上呈丰富的多样性。在120个随机引物中,有35个随机引物对供试的9株冰核细菌有DNA扩增片段出现,从中筛选出OPA-09、OPA-13、OPG-11、OPG-17、OPL-12、OPL-14、OPL-15、OPN-04等8个扩增条带数较多的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48条DNA扩增片段。
  • 蔡新忠, 郑重, 徐幼平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61-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叶霉菌小种4是番茄Cf5品系的非亲和小种,接种Cf5植株第3叶后,经不同诱导间隔期以亲和小种5接种第3叶和第4叶,15 d后检查叶霉病发病情况。试验表明,在诱导间隔期为3 d和5 d时,小种4诱导接种的第3叶和未经诱导接种的上位第4叶发病面积比不接种或接种小种5的对照显著降低,以5 d间隔期处理效果最好。上述2个叶位的发病分别比对照降低90%和85%。小种4接种第3叶后该叶位和上部未接种第4叶内水杨酸含量迅速增加,以接种后3 d含量最高,分别达4.02 μg/g鲜重和3.21μg/g鲜重,比对照分别高2倍和1.8倍。接种后5 d内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接种8 d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对照。水杨酸含量的增加早于抗性表现,因而可能在该系统的抗性诱导中起作用。
  • 孙福在, 杜志强, 焦志亮, 赵廷昌, 程伯瑛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65-2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3年,从北京、山西、内蒙、新疆和云南等地的辣椒和番茄病株上分离到19个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和细菌学鉴定,确定这19个菌株为甘蓝黑腐黄单胞菌疮痂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Doidge) Dye,1978)。供试19个菌株在国内首次采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其中,3个菌株为番茄小种1(XcvT race1),仅存在于北京地区,其它16个菌株均属于辣椒-番茄小种3(XcvPT race3),分布广,为我国优势小种。
  • 马利平, 高芬, 乔雄梧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70-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畜沤肥浸渍液对黄瓜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猪粪、马粪和牛粪沤肥浸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8.9%~92.5%、18.6%~72.1%和38.5%~72.8%。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沤肥浸渍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小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马粪、牛粪、猪粪沤肥浸渍原液的抑制率分别达到89.4%、98.6%和90.3%,抑制率随稀释度增加而减小;(2)沤肥浸渍液中的部分微生物对黄瓜枯萎菌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 宋瑞琳, 吴如健, 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75-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茎尖嫁接及热处理与茎尖嫁接相结合的技术,对我国柑桔的主要病毒类病害(黄龙病、衰退病、裂皮病、碎叶病)进行脱除病原研究。结果表明:黄龙病、衰退病、裂皮病平均脱除率分别为100%、80.6%和54.1%。单用茎尖嫁接对碎叶病脱除无效,但用热处理与茎尖嫁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脱除,可以收到理想效果。同时,研究了嫁接前切口处加激素、茎尖大小、适宜砧木苗龄、砧木带与不带子叶、再嫁接等对提高茎尖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戚益军, 周雪平, 余永杰, 薛朝阳,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80-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Broad bean wilt virus (BBWV) is the type species of the genus Fabavirus.
  • 曾富华, 吴岳轩, 罗泽民, 易克, 王勇刚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82-2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Doke首次提出植物组织对病原物的敏感性反应与超氧阴离子(O2·-)产生有关,并将之与过敏性反应(HR)相联系。
  • 刘开启, 王洪凯, 吴洵耻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84-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以来,作者在山东省高青、惠民、博兴、东平等地发现苹果叶片于生长期大量枯死,其上长出浓密的菌丝层和大量菌核。
  • 白容霖, 刘学敏, 刘伟成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85-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林省是国内重要的人参产地,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 杨海莲, 孙晓璐, 宋未, 王云山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86-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白叶枯病是使水稻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病害。
  • 潘汝谦, 黄旭明, 古希昕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3): 287-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快速催化氧阴离子自由基(O2·-)进行歧化反应生成H2O2和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