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12-10
  

  • 全选
    |
  • 董继新, 董海涛, 吴玉良, 程世军, 何祖华,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289-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一对抗瘟性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s,NILs) H7R (抗病)和H7S (感病),经稻瘟病菌诱导后提取RNA,进行m RNA差异显示(differentialdisplay,DD)。在获得多个差异cDNA片段的基础上,经PCR重扩增,Southern杂交粗筛,Northern进一步鉴定。其中25号片段(克隆RM a25)经序列测定,国际联网查询,证实是受稻瘟病菌诱导的水稻新基因cDNA片段。
  • 孙晓璐, 杨海莲, 宋未, 蔡妙英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294-2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水稻(Oryza sativa L.)越光根面分离到一株固氮菌株1AG4,经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归类为争论产碱菌(Alcaligenes paradoxus)。1AG4的固氮酶乙炔还原活性(ARA)为13.06 C2H4 nmol/ml°h,固定15N2活性(N2FA)为2.052 15N a.e.%,表明1AG4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平皿拮抗试验证明1AG4可拮抗包括水稻三大病害病原菌在内的14种植物病原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ZHE173、Thanatephorus cucum eris、Piricularia oryzae Cavara、Alternaria longipes(Ellis et Everhart) Tisdale etW adkins、Cochliobolus sativus、Colletotrichum agaves Cavara、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Passerini) Ellis et Halsted、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 Uyeda et Takimoto、Fusarium oxysporum f.niveum、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erini、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estur、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et Berthold、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的生长
  • 李红玉, 吴健胜, 宋从凤,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299-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水稻IR26悬浮细胞与白叶枯病菌的不亲和小种(JXOV)互作时,在数小时内,悬浮细胞死亡率可达60%、膜透性增加40%、呼吸升高一倍多,而水稻IR26悬浮细胞与白叶枯病菌的亲和小种(JXOⅢ)互作时,在数小时内,悬浮细胞死亡率只有20%、膜透性只增加20%、呼吸升高不足40%,这些数据表明在水稻悬浮细胞与白叶枯病菌互作系统中可能存在着和水稻植株与白叶枯病菌互作系统中相似的互作机制。
  • 蒋继志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03-3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脉冲电泳研究中用做估测样本DNA分子量大小(即做为分子量标准)的2种酵母菌完整染色体DNA的不同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利用脉冲电泳研究了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分子核型,并探讨了植物病原真菌完整染色体DNA的简化制备方法。
  • 张正光,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04-3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白米玫瑰红培养基上对江苏省的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 Barr.不同小种间营养体亲和菌株配对组合进行了筛选。当不同小种的菌株对峙接种,在21±1℃、黑暗中培养18 d后,部分配对组合的菌落交界处出现一条肉眼明显可见的菌丝融合带,且具有稳定的重复性。出现菌丝融合带的配对菌株在玻璃纸上对峙微培养2~3 d后,镜检观察到菌丝融合现象普遍存在;未出现明显菌丝融合带的菌株组合经对峙微培养,菌丝融合现象未见或较少。从ZA49、ZG1、ZF1和ZD1 4个小种的12个菌株中筛选出3对营养体亲和性强的小种间菌株配对组合。以所选菌株为亲本建立单分生孢子无性系,测定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孢后代的遗传。结果是,营养体亲和能力在单孢后代遗传不稳定,与另一亲本的单孢株配对产生融合带的百分率为53%~74%之间。进一步研究发现,来自同一个分生孢子不同细胞的单芽管株与配对菌株的营养体亲和能力相同;亲和能力在单芽管株的单孢株后代继续发生分离。
  • 王锡锋, 常胜军, 周广和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09-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物学测定和酶联检测鉴定出的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为材料,研究了病毒在麦二叉蚜体内的运行途径。在麦二叉蚜不同组织的超薄切片中,只有在唾液附腺组织中观察到膜包被的病毒粒体,在后肠腔和血淋巴中的病毒粒体是游离的。说明病毒与唾液附腺膜上传毒蛋白(受体)的相互识别是介导传播的根本原因,而麦蚜的获毒过程不存在专化的识别过程。
  • 贾显禄, 刘维志, 高增贵, 常乃滔,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14-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4个以中国春为背景的小麦近等基因系及中国春间可溶性蛋白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比活性有一定差异,可溶性蛋白种类及POD、EST、CAT同工酶图谱有较小差异。总的看,ISr5-Ra、ISr5-Sa、ISr6-Ra和ISr11-Ra很接近,Chinese Spring与它们差异稍大。
  • 王广金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20-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小麦赤霉病菌毒素的作用下,小麦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和分化率受到了抑制,愈伤组织的褐变率、根的电导值及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分化率及褐变率受毒素的影响较感病品种小,即感病品种对毒素敏感,且抗、感品种的电导值差异达显著水平。抗病品种的PAL活性增加幅度较感病品种大,本文就抗、感品种的电导值及PAL活性的变化探讨了品种抗性的原因。
  • 毛国杰, 钟鸣, 秦利, 杨家书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26-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后钙调素含量的变化发现其存在差异。如抗病品种钙调素含量高峰出现在接种后4 h,即寄主与白粉病菌接触阶段。而感病品种接种后24 h出现钙调素含量高峰。比较测定了不同的钙调素抑制剂对小麦品种抗白粉性的影响,发现10mmol/L TFP和5 mmol/L CPZ处理使抗病品种变为高度感病,50 mmol/L CPZ处理使小麦感染白粉菌后反应型下降,表明钙调素与小麦抗白粉性有关。
  • 张匀华, 彭驰, 刘惕若, 刘彦坤, 钟志斌, 刘晓英, 李勇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29-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小区控制试验和大田中取样调查等方法,对小麦根腐病在小麦生长不同阶段的危害损失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明确了小麦根腐病苗腐主要影响田间保苗率、幼苗长势及成穗率等而造成产量损失;成株期的叶腐、穗腐则主要影响粒重而造成大幅度减产;同时穗腐又造成小麦籽粒感病,使种子质量下降而带来损失。
  • 陈志杰, 张淑莲, 张美荣, 吴云峰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3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玉米粗缩病毒(MRDV)和大麦黄矮病毒(BYDV)。用血清鉴定225份病株样品中,MDMV-B、MRDV和BYDV侵染分别占40%、23%、4.5%。MDMV-B和MRDV复合侵染占23.5%。在田间自然条件下,MDMV-B主要通过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传播,MRDV则由灰飞虱以持久传播。MDMV-B、MRDV和BYDV的粒子大小分别为735~755 nm×17 nm、70~75 nm和23~30 nm。随着玉米生育成熟,侵染逐渐降低,为害亦趋减轻。研究认为,玉米品种、播种期、播量、田间传毒介体数量及发生早晚和地膜覆盖等是影响玉米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 卢同, 种藏文, 李本金, 康玉妹, 陈庆河, 谢世勇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39-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致病力不同的甘薯青枯菌株(Pseudomonas solanacearum)进行毒素产生条件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值、培养天数、菌株浓度及不同致病力的菌株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但不同培养温度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不显著。用Lotus1-2-3电脑软件综合分析以上产毒条件对所制备的甘薯青枯菌毒素的毒力影响程度,计算出强、弱和混合菌株产生毒素的3个最优回归方程。分别用Basic和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求出强、弱和强弱混合的甘薯青枯病菌产生毒素的3个最优模式为:①强菌株:pH=7,菌株浓度108菌细胞/m l,培养天数3 d。②弱菌株:pH=7,菌株浓度1012菌细胞/ml,培养天数2 d。③混合菌株:pH=7,菌株浓度1014菌细胞/ml,培养天数1 d。培养温度均为25~35℃。
  • 李保华, 赵美琦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45-3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透明及扫描电镜研究结果表明:梨黑星病菌在叶片上主要寄生于表皮细胞和叶脉薄壁组织细胞的表面,沿细胞表面扩展。病原菌并非只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间生长,而且在表皮细胞和叶脉薄壁组织细胞的细胞间寄生。在大量的观察中,没有发现侵入到细胞内菌丝或菌丝变态结构。梨黑星病菌不寄生叶肉细胞,但能导致叶肉细胞病变。由于黑星病菌的寄生性既不同于专性寄生,也不同于杀生寄生,才使梨黑星病的潜育期和产孢期都长于这两类真菌病害。这是认识和研究梨黑星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的基础。
  • 李宝聚, 周长力, 赵奎华, 李凤云, 刘武成, 刘长令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49-3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明确了在接种后的黄瓜黄化子叶中能够提取到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的粗毒素,最佳培养时间为接种后4 d。该毒素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能够抑制黄瓜胚根与胚芽的生长,能使扦插的黄瓜水培幼苗致萎。通过硅胶柱层析纯化黄瓜黑星病菌的粗毒素,根据洗脱顺序和洗脱液的种类将其分为4个洗脱组分。根据硅胶薄层层析紫外显色及生物活性分析可确定,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无色的洗脱组分Ⅱ中,该洗脱组分中有3组活性物质:CCⅠ:Rf=0.51;CCⅡ:Rf=0.25;CCⅢ:Rf=0.06。
  • 许志刚, 姬广海, 魏亚东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54-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安徽滁州的豆薯叶片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角斑症状的病害,从角斑上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非荧光的杆状细菌,菌株的表型特征、细菌学特征、LOPAT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细菌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van Hall)相似,BIOLOG系统鉴定结果与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P.syringae pv.pisi)相近,接种试验表明豆薯菌株能侵染大豆、菜豆和眉豆,但对豌豆的致病性差;在豇豆、绿豆和蚕豆上不表现症状。结果表明豆薯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属于丁香假单胞菌群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命名为P.syringae pv.pachyrhizus nov.
  • 刘维志, 武侠, 段玉玺, 刘晔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60-3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1991年在吉林左家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试验地的西洋参叶片上发现多角形褐色病斑,由一种滑刃线虫为害引起。其种的鉴别特征为:口针较短(7.5~10.0 μm),唇区基部缢缩,排泄孔的位置位于神经环和贲门之间,尾尖突为星状,雄虫的交合刺具较明显的顶尖和喙突,与滑刃线虫属内的其它种不同。经鉴定为滑刃线虫一新种,定名为西洋参叶线虫Aphelenchoides panaxofolia.
  • 李晖, 李国英, 丁胜利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64-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3~1995年,对侵染新疆主要农作物的疫霉菌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共从9个地区的28种作物上采集表现根腐、根颈腐、果腐症状(包括病土)的病样1531个,结果从其中17种作物上分离到452个疫霉菌株。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和菌体可溶性蛋白电泳测定,鉴定为7个种: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恶疫霉[P.cactorum(Leb.et Cohn) Schroeter],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菸草疫霉(P.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苎麻疫霉(P.boehm eriaeSaw.),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Sm.et Sm.) Leonian],隐地疫霉(P.cryptogea Pethyb.etLaff.)。这些疫菌是造成新疆茄果类、瓜类、棉花、苹果、梨、枸杞、草霉、红花、白术等幼苗及成株大量死亡及烂果的主要病原,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董金皋, 闫淑娟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72-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来研究表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伴随着活性氧(AO)的代谢,但体内AO的产生与清除一般处于动态平衡。
  • 刘建, 朱水芳, 杨莉莉, 周慧文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73-3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树红叶病具有以叶片季节性红化为主的综合症状,80年代以来广泛发生,局部地区病害严重。
  • 傅正擎, 夏正俊, 吴蔼民, 杨永宾, 郑勤, 顾本康
    植物病理学报. 1999, 29(4): 374-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黄萎病是土传病害,缺乏有效的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