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3-10
  

  • 全选
    |
  • 谢辉, 冯志新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线虫是一类重要的病原生物,其中有许多是国际公认的毁灭性有害生物如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马铃薯白线虫(Globodera pallida)和马铃薯金线虫(G. rostochiensis)等,全世界每年因植物线虫危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美元。植物线虫对植物的危害不仅表现在掠夺寄主植物营养以及取食活动所造成的机械损伤,更为重要的是其食道腺分泌物导致寄主植物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以及传播其它病原物或刺激和促进其它病原物的继发性侵染危害,所以植物线虫的研究属于植物病理学范畴。
  • 张长伟, 郑家奎, 蒋开锋, 朱永川, 万先齐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水稻7个不育系、7个恢复系及其按NCⅡ设计配制的49个杂交组合,在4个指标上研究了杂交水稻叶瘟抗性的杂种优势和遗传。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的叶瘟抗性不仅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而且在组合间变异很大;叶瘟抗性遗传力高,其受加性和非加性遗传共同控制,但加性遗传明显较为重要,源于恢复系的加性效应明显相对重要于不育系的加性效应;亲本叶瘟抗性与其一般配合力效应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缙恢1号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可作为优良抗病亲本加以利用,K42A、K40A、多恢1号、成恢149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较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在抗稻瘟育种中具有较大利用价值。讨论认为:在抗叶瘟育种中,对亲本的抗性评鉴和选育抗病亲本尤其是恢复系至关重要,但不能以此忽略对杂交组合的抗性评鉴。
  • 李宝聚, 周长力, 赵奎华, 李凤云, 陈红漫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13-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活体内外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初步明确了Cx-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PM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在该菌侵染黄瓜中的作用。瓜条感病的各部位,以病健交界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最高;在检测的各类酶中,活性最高的为PMG、PMTE,Cx-酶、β-葡萄糖苷酶和FPA(滤纸酶)活性较低。抗感病黄瓜品种染病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迅速增强。感病品种染病后,果胶酶(PMG、PMTE)活性远远高于抗病品种,其高峰值是抗病品种的2.72~7.52倍。感病品种接种后纤维素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一直增强;抗病品种接种后β-葡萄糖苷酶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酶活性一直增强,Cx-酶在染病后初期活性迅速增强,增至高峰后逐渐降低。
  • 刘常宏, 商鸿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19-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小麦全蚀病菌)对小麦种子根的侵染过程可分为侵入前、侵入表皮层、进入皮层和进入中柱等4个连续阶段。麦根接菌后在15℃下培养,48 h后侵入表皮层细胞,60 h后进入皮层,120 h后进入中柱。病原菌主要以侵染菌丝直接侵入表皮层,表皮细胞间隙和根毛基细胞是主要侵入部位,少数由附着枝侵入。菌丝穿透细胞壁有明显的酶解作用特征,菌丝先端前方胞壁上还产生电子密物质。皮层细胞是病原菌定殖和发展的主要场所,病原菌还能离解胞间层,形成胞外空间,特别有利于菌丝和菌丝束的扩展。在侵入位点的寄主细胞壁和质膜之间,形成多种形状的木质管,其数量与侵入菌丝的数目相对应,但木质管不能阻止菌丝进入细胞。菌丝进入中柱后,可阻塞导管和筛管。小麦细胞发生退行性病变,尤以细胞壁膨大崩坏和早期质壁分离最明显,细胞间隙还产生性质不明的黄色物质。
  • 朱文华, 任明见, 张庆勤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4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分别接种5个小麦品种(系)半双列杂交的F1、F2和BC1F1群体的幼苗离体叶段,初步鉴定出野二燕3号具有1对抗1号和11号小种的显性抗病基因;JYP-2具有2对独立的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基因抗1、11和311号小种,另1对基因只抗1和11号小种;贵农21号具有2对显性抗病基因,其中1对抗311和313号小种,另1对只抗1和11号小种,这对基因与JYP-2具有的抗1和11号小种的基因是相同的。3个小麦新品系共鉴定出4对不同的抗病基因。本文还讨论了采用幼苗离体叶段接种,同一批单株接种2个以上小种,定单株编号,记载和统计的方法,在抗白粉病基因分析中的作用。
  • 陆悦健, 周明国, 叶钟音, D. W. Hollomon, J. A. Butters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用真菌U-微管蛋白基因的通用寡聚核苷酸引物B1和B3,扩增并克隆了一段821 bp的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U-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根据该序列设计了F.graminearum U-微管蛋白基因的特异性测序引物,测定了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不同抗感菌株的U-微管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不同F.graminearum菌株的U-微管蛋白的165,198,200和257位氨基酸未发生突变,在克隆的片段内也未发现核苷酸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改变。表明该菌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分子机制与目前已知的其它真菌有所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
  • 冯洁, 孙文姬, 石磊岩, 马存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35-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技术,以随机引物对我国棉花枯萎菌的3个生理小种(3、7、8号小种)共26个菌株进行PCR扩增,从产生的140个RAPD分子标记中寻找到了不同小种的特征性条带,O PF-10513(3号小种)、OPF-08371(7号小种)及OPF-12703(8号小种)。将其纯化后克隆到pGEM-TEasy质粒载体上,并获得了DNA特异性片段的核酸序列。
  • 欧阳叶新, 李中奎, 刘成运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42-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离体筛选的抗白叶枯病的粳稻105R、粳稻3037R后代植株功能叶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未筛选的粳稻105S、粳稻3037S相比,筛选后代植株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而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明显高于未经筛选的对照(感病)品种。由此说明离体筛选抗病品系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 王文桥, 刘国容, 张小风, 马志强, 韩秀英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48-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葡萄霜霉病菌经UV诱导4次得5个抗烯酰吗啉菌株,其适合度较原菌株B951差,竞争力较弱,该菌经药剂驯化7代对恶霜灵产生抗性,但未对烯酰吗啉及霜脲氰产生抗性,UV诱导4次对霜脲氰及恶霜灵均未产生抗性。相比之下,马铃薯晚疫病菌经UV诱导11次得7个抗恶霜灵菌株,其中菌株UO1适合度好于其原菌株,竞争力较强。马铃薯晚疫病菌经过药剂驯化3代对恶霜灵产生了抗性,但是经UV诱导8~11次和药剂驯化30代对烯酰吗啉和霜脲氰仍保持敏感。
  • 冯东昕, 朱国仁, 李宝栋, 郝宏京, 张金娥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5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通过微分干涉衬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所观察到的菜豆锈菌的侵入和扩展过程。菜豆锈菌夏孢子萌发多产生1个芽管,偶尔也产生双芽管。芽管以气孔侵入为主,也可从表皮直接侵入。侵入前形成或不形成明显的附着胞。气孔侵入的芽管首先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囊,再进一步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由膨大体产生1~2支初生菌丝。初生菌丝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出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进入叶肉细胞内部形成吸器。初生侵染菌丝在产生吸器母细胞的部位的后部产生分枝,形成次生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蔓延。
  • 姜道宏, 李国庆, 付艳平, 易先宏, 王道本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6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评估了施于油菜(Brassica napus)叶片上的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控制油菜菌核病菌再侵染能力,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并测定了盾壳霉分生孢子在油菜叶面上的存活动态。结果如下:叶面上的盾壳霉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初侵染影响较小,但在高剂量(> 106孢子/ml)时可以控制病斑的扩展。所有供试剂量的盾壳霉均可不同程度地控制再侵染。盾壳霉分生孢子可在叶面病部迅速萌发,48 h和72 h时孢子萌发率分别为51%和95%,而在健康叶面上6 d未能检测到萌发的孢子。自携带盾壳霉的叶面病部不能分离到核盘菌,表明叶面上的盾壳霉已寄生并破坏了核盘菌再侵染菌丝。自油菜叶面上分离到的盾壳霉菌落数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其分生孢子至少可以在叶面上存活28 d。这即表明,在叶面上适时适量地添加盾壳霉可以控制油菜菌核病的为害。
  • 辛玉成, 秦淑莲, 李宝笃, 尹士采, 丁锡花, 雷彩霞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66-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苹果树体上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Ehrenberg) Cohn]XM16颉颃菌株。室内测定其带菌培养液对Alternaria alternataTrichothecium roseumFusarium sp.3种苹果霉心病主要病原的抑制作用均为100%,而XM 16菌株50倍的灭菌制剂,对上述3种病菌的抑制效果分别为92.5%、86.5%和92.2%。其抑菌机理主要是使病菌孢子和菌丝畸变,细胞壁溶解,原生质泄漏。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对苹果霉心病进行小区防治试验,北斗和红星品种霉心病的病果率分别为6.8%、6.5%和6.0%、5.4%,而对照的发病率分别为48.0%、45.5%和50.6%、43.0%;XM16制剂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5.8%、85.7%和88.1%、87.4%,明显高于化学药剂处理的21.9%、30.1%和26.9%、20.9%的效果;两年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 孔维文, 邓晓玲, 梁志慧, 唐伟文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7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合成了中国柑桔黄龙病病原的一段DNA片段。将此片段插入到pUC18的EcoRI位点,并转化进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DH5α菌株中。通过PCR鉴定,限制性内切酶(EcoRI)酶切分析及核苷酸序列分析,均表明克隆成功。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片段与已知相应序列间同源性达98.6%。该研究为制备柑桔黄龙病病原DNA分子探针奠定了基础。
  • 田亚南, 柯穗, 李韬, 徐平东, 柯冲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76-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建省产区发生王官溪蜜柚叶片斑驳、果实变小及全株矮化的病树是柑桔黄龙病引起的。采用电镜技术与PCR技术研究,证明其病原BLO在形态、大小与构造上和柑桔黄龙病病原(BLO)相同,其病原DNA、PCR扩增及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的结果,证明它与柑桔黄龙病病原PCR的产物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本病具有传染性,能通过病梢嫁接传染给王官溪蜜柚的健苗。
  • 王年, 石金开, 孔凡玉, 王从丽, 郭永锋, 朱贤朝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996和1997年,在温室采用卵接法和病土接种法,测定65份烟草种质资源对南方根结线虫1号小种和爪哇根结线虫的抗病性。其中,16份抗南方根结线虫1号小种,25份中抗南方根结线虫1号小种;仅有Va102中抗爪哇根结线虫;经田间试验测定10份烟草种质资源对花生根结线虫2号小种的抗病性,CF954对花生根结线虫2号小种表现中抗。本文还研究了卵接法和病土接种法对测定品种抗性的差别,结果表明二者无显著差异。
  • 魏艳敏, 刘大群, 张汀, 肖琨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87-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危险性病害,也是遍布我国棉花产区的重要病害。经鉴定我国棉花黄萎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对此国内外学者各持不同观点。本文根据棉花黄萎病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酯酶电泳图谱,分析了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理分化问题。
  • 孔凡明, 吕斑, 许志刚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88-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目前杂交稻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不育胞质抗白叶枯病能力较差,不育胞质种类单一,某些白叶枯菌株对少数几种不育胞质侵染力较强,似有专化亲和性表现。产生这种专化亲和性的原因,除了决定于特定的不育胞质或核质互作类型外,也可能决定于病原菌本身的遗传分化和毒性演变,以及特定的胞质类型与白叶枯病菌的互作反应。本试验运用RAPD技术揭示了对水稻不育胞质具有专化性的白叶枯病菌遗传结构变化,确定这些变化与特异性互作的关系,以探讨白叶枯病菌的遗传分化、寄主抗病性和特异性互作机制。
  • 廖新华, 梁斌, 王建军, 张建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9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选抗性持久、抗谱广泛的抗病资源供分子遗传研究及育种上的利用,在对4735份云南稻种抗瘟性鉴定的基础上,选出100份表现抗病的品种,进一步作同一品种抗不同菌株的鉴定,从而了解云南稻种的抗性稳定性及抗病谱。
  • 张玉勋, 李光, 张光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9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近年来在大棚内发生严重,目前防治措施单一,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1995年以来,我们从植物叶围、根围和土壤中分离到4株拮抗作用强烈的细菌。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这4株拮抗细菌在大棚番茄叶片定殖能力及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系列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 金玲, 巴峰, 计平生, 梅汝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9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inor Pathogens(微病原菌)作为植物病理学的又一概念,在最近的三十年中已为植物病理学家和研究人员普遍认可。其分布的广泛性和种群数量的优势引起人们日益强烈的关注,其在植株体内的活动更是人们想要了解的,为此我们利用悉生小麦通过透射电镜对其定殖转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 郭兴启, 李向东, 朱汉城, 朱常香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94-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Y病毒(PVY)已成为烟草病毒病的主要毒源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国推广种植的外引品种尚未发现抗PVY的品种,且气候趋于变暖以及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增大,导致PVY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学者对PVY在烟草上的发病规律、对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已有报道,但尚未见有关烟草感染PVY后其光合作用变化规律的研究。本文从生理角度研究PVY侵染对烟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细胞间CO2浓度和Hill反应活性的影响以及PVY侵染所引起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导致光合作用变化的原因。
  • 范在丰, 李怀方, 李向东,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95-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病分布于世界各主要玉米产区,近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流行,导致玉米和高粱大面积减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缺少抗病品种,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传统的方法。通过对MDMV的分子生物学及传播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有可能找到对该病毒有效而持久的控制措施。
  • 于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1): 9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向日葵黑斑病菌(Alternaria helianthi)毒素产生的条件、分离、提纯、生物测定、理化特性及毒素对向日葵不同抗性品种超微结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影响做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