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9-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王政逸,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193-1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尖孢镰刀菌是重要的植物维管束病原真菌。近年来,有关该菌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报道很多,本文着重综述了利用营养体亲和群、DNA多态性技术研究尖孢镰刀菌专化型、小种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进展,同时介绍了对棉花枯萎病菌、瓜类枯萎病菌及尖孢镰刀菌小种起源等的研究概况。
  • 毛国杰, 刘建华, 任勇, 刘进元, 杨家书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0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麻与亚麻锈菌互作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植物病理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本文综合讨论了亚麻抗锈病基因的结构、分子克隆方法、抗病信号传导的分子基础以及抗锈基因产物特征等内容。
  • 研究论文
  • 苏生昌, 张淑平, 范军, 侯占军, 彭友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07-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选择性抽提、盐析、阴阳离子交换柱层析等步骤从非亲和性稻瘟菌侵染的120g稻叶中获得了诱导性过氧羟基脂肪酸羟化环氧化酶(POG)的电泳纯蛋白250μg。利用这些纯化蛋白,制备了POG的抗血清。点免疫杂交结果表明,该抗血清效价大于1:5000,其抗原检测灵敏度可达0.05ng,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蛋白印迹结果显示,稻瘟菌侵染可诱导POG在水稻细胞膜上的累积。
  • 王锋, 高仁君, 李健强, 吴学宏, 耿平田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13-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醚唑(Difenoconazole)种衣剂、敌萎丹悬浮种衣剂(Dividend 150FS)分别处理小麦种子后对小麦幼苗生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以及与植物抗病性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药剂处理均能使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株高、根长和百株鲜重显著增加,幼苗体内MDA积累减少,SOD、POD、CAT和PPO活性显著提高,但对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无明显影响。说明醚唑种衣剂包衣处理小麦种子具有促进小麦幼苗生长发育、延缓小麦衰老和诱导小麦产生抗病性的作用,为防病增产奠定良好基础。

  • 李向东, 李怀方, 范在丰,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17-2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亲合印迹法测定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与MDMVHC-Pro,及二者与蚜虫蛋白之间的互作。结果表明,MDMV HC-Pro可以与MDMV结合,也可以直接与MDMV的介体——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中分子量约为56kD的可溶性蛋白结合,而MDMV不能与麦二叉蚜的可溶性蛋白直接结合。无论是MDMV HC-Pro,还是MDMV,都不能结合非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可溶性蛋白。酶联板模型的结果与此一致。上述结果说明,病毒不能直接与蚜虫口针中的病毒附着位点(VAS)结合;HC-Pro一端连接病毒,一端连接VAS,在蚜虫传播MDMV的过程中起桥梁作用。这是关于病毒HC-Pro与介体蚜虫蛋白直接互作的第一个生化证据。
  • 郑文明, 陈受宜, 康振生, 王阳, 李振岐, 吴立人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2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PSR331S3(Puccinia striiformis repeat)为探针,对感染小麦条锈菌P.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模式菌系的叶片和常用繁殖寄主健康叶片总DNA进行Southern分析,结果显示PSR331S3具有良好的指纹分辨力和基因组特异性。对系列单孢系的指纹分析表明,PSR位点在有丝分裂中是稳定遗传的,可以用于条锈菌的遗传分析。
  • 许泽永, 陈坤荣, 张宗义, 晏立英, 方小平, 杨书军, 崔星明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26-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武昌芝麻坏死花叶病株得到1个病毒分离物,根据该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粒体形状、血清学性质、外壳蛋白分子量和核酸组分、大小,明确为自然侵染芝麻的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芝麻坏死花叶病毒(Sesame necrotic mosaic virus,SNMV)。在人工接种7科38种植物中,SNMV侵染6科23种;体外稳定性状:稀释限点10-4~10-5,致死温度80~85℃,体外存活期限40d;病毒可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SNMV病毒粒体球状,表面有粒状突起,直径约32nm。制备病毒抗血清用琼脂双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1:128。SNMV和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CNMV)、甜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SCN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没有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8 100道尔顿;核酸1个组分,大小约4700nt,另含RNA片段,大小约600nt,可能为卫星RNA。依据上述病毒特性,SNMV可能归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 张玉满, 李云, 田砚亭, 腊平, 蔡文启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32-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感染GLRaV的葡萄韧皮部组织中提取到约18kb的GLRaV-dsRNA。以此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扩增到约1.0kb的GLRaV CP基因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Bluescript Ⅱ SK载体。序列分析表明,GLRaV(中国分离物)CP基因与美国GLRaV-3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99.15%,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09%。通过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BV221构建了GLRaV-CP基因的大肠杆菌蛋白表达克隆,SDS-PAGE电泳分析及WesternBlot结果表明,有一条约35kDa的特异表达蛋白带,与GLRaV-3外壳蛋白大小一致。
  • 刘大群, Neil A. ANDERSON, Linda L. KINKEL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37-2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利用拮抗链霉菌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大田试验研究。拮抗链霉菌接种在0.8公顷的病田中。不同接种量和接种方法均显著地影响防治效果。3年的试验表明:拮抗菌系以蛭石接种形式防效优于种薯浸泡。一般情况下,连续2年接种或高接种量的防效优于1年或低接种量的防效。不同菌系的防效差异明显,单个拮抗菌的防效优于2个拮抗菌混合使用的效果。甜玉米和大豆轮作结合拮抗菌显著降低了马铃薯疮痂病的危害。
  • 李春杰, 南志标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45-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湿度是影响蚕豆(Vicia faba L.)生长和根腐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以来源于蚕豆产区的田间土壤,分别以30%、50%和70%的土壤饱和持水量(WHC)处理进行盆栽试验,在室外自然条件下生长,测定了出苗率、出苗速度、株高、生长速度、叶面积、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结荚数、根瘤数、生物量干重、根腐病严重度及死亡率。结果表明50% WHC的土壤含水量为蚕豆生长的最佳土壤湿度,有利于蚕豆健康生长,减少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在30%、50%和70%WHC土壤湿度条件下,播后10周蚕豆生物量干重和植株的死亡率依次分别为1.53、3.16、2.68g和18.5%、4.8%、25.6%。
  • 林尤剑, 谢联辉, Phyllis A. RUNDELL, Charles A. POWELL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50-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多克隆抗体发展了一种无背景的Western blot技术并用于研究柑桔速衰病毒(CTV)的蛋白。结果表明,利用CTV兔多克隆抗体1212和1052发展的Western blot技术可以检测到感染CTV的墨西哥酸橙或Citrus excelsa植株内CTV的4种蛋白P1、P2、P3和P4。在健株或病株内杂交反应均无非特异性背景。从不同寄主上分离到的CTV不同分离物的蛋白条带是不同的。利用1212和1052抗体均可以检测到感染6个CTV分离物的墨西哥酸橙幼苗内的P1、P2和P3。利用1052抗体能检测到感染严重型分离物T36、T3和Mm2的墨西哥酸橙幼苗内微弱的P4,但感染轻型分离物T30、T26和T4的幼苗内则检测不到。利用1212抗体检测不到P4。在C. excelsa内,1212和1052抗体均能检测到感染所有分离物的病株内的P1。在感染T3、T26、T4或Mm2的病株内能检测到P2,但在感染T30和36分离物的病株内则检测不到。在感染T36、T3、T26、T4和Mm2的病株内可检测到P3,但在感染T30的病株内则检测不到。在大多数植物内,P1、P2、P3和P4的分子量分别约为25kDa,24kDa,21kDa和18kDa。在感染T36分离物的C. excelsa植株体内,P1和P3的分子量分别约为27kDa和22kDa,比感染其它分离物的C. excelsa和墨西哥酸橙内的P1和P3分子量略大。P1、P2和P3的分子量与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的CP,CP1和CP2的分子量相等。因此,P1、P2和P3可能是CTV的外壳蛋白CP,CP1和CP2。P4的特性不清楚。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用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进行的Western blot是研究CTV的一种有用的技术。应用该技术,病株内不同的CTV分离物或株系就可以通过特异性蛋白条带区分开来。
  • 刘建, 刘惠静, 杨莉莉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57-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北京地区具有红叶及叶片侧脉失绿等综合症状的桃病株上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分离物P-1,初步鉴定为一TMV株系;制备抗血清微量沉淀法测定效价为1:1024,并应用于田间样品检测;提纯P-1分离物回接毛桃实生苗后,在上部叶片出现脉间失绿症状,用P-1抗血清作ELISA检测为阳性,肯定了TMV对桃的侵染及致病作用。
  • 侯玉霞, 李重九, 张文吉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61-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病毒/细胞同步侵染体系筛选3种植物抽提物抗TMV增殖及对叶绿体的保护作用,其中射干抽提物处理转染烟草细胞96h后对病毒增殖抑制率为76.0%,吴茱萸抽提物抑制病毒对叶绿体的破坏作用达到89.58%,筛选出了作用方式不同的抗病毒物质。用植物整株法和大田试验比较病毒/细胞同步侵染体系测定的结果相近,因此病毒/细胞同步侵染体系用以筛选抗病毒物质具有可行性。
  • 燕嗣皇, 吴石平, 陆德清, 刘世怡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66-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粘壤土中施用4~12μg/g土三唑酮能提高耐药木霉菌株在西瓜根尖4~1cm处根际土中的种群密度。4μg三唑酮处理的木霉根际竞争定殖指数、以及在4~8cm和10~14cm根段的根际木霉种群密度均高于不施药对照。土壤接种量为1×103cfu/g土时木霉菌在西瓜根际增殖的比例较接种量为1×106cfu/g土时大,2种接种量下三唑酮处理的根际木霉种群密度分别高于相应的不加药对照。在质地较好、C/N比值较高的粘壤土中木霉菌在西瓜根际的种群密度较砂壤土和粘土大,三唑酮对木霉在西瓜根际的增殖作用也较明显。
  • 向红琼, 冯志新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71-2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粗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生物学特性与杀线虫毒力的关系。该菌的野生型、驯化型、单孢分离株及孢子分离株的菌丝均能迅速杀死线虫。在固体培养条件下,成熟菌丝产生丰富的毒素球,幼嫩菌丝不产生毒素球;该菌在多种固体培养基,甚至营养缺乏的水琼脂上也生长良好;生长的最适条件为24~28℃、pH5.6~8.0、固体或液体遮光培养。尽管营养、温度、pH及光照等对菌丝生长均有显著影响,但并不影响其对线虫的毒力,各菌株间毒力无差异,线虫与菌丝接触48h,死亡率均达90%以上;液体培养滤液能杀死线虫,但其对线虫毒力的强弱却与菌株、滤液浓度及培养时间等有关。首次以实验证明了该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可产生杀线虫毒素。
  • 研究简报
  • 成家壮, 韦小燕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79-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花卉及观赏植物上疫病比较普遍。作者(1996)曾报道九重葛、长春花、忍冬、白兰、五彩椒、米兰及云南黄素馨的疫病及其病原菌。本文简要报道另外28种花卉及观赏植物上的疫霉菌种的鉴定结果。
  • 郑贵彬, 王发科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80-2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安地区番茄枯萎病早在60年代初就发现在东郊的分布和危害。70年代中后期推广满丝、特罗皮克等抗枯萎品种后,病情得到控制。
  • 邓晓东, 费小雯, 刘志昕, 陈慕容, 郑学勤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81-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丛枝病最早是1959年由马来西亚的Roger报道。1991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陈慕容等人通过电镜和血清学的方法鉴定它是由植原体和RLO复合侵染引起的。
  • 杨德良, 宋文, 丁成武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82-2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蒜叶枯病[Pleospora herbarum(Pers. Et Fr.) Rabenhorst]是大理州冬春早熟大蒜上的主要病害。由于种植早熟大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在我州发展很快,1997至1998年,全州种植面积5500hm2,但叶枯病的发病面积达3500hm2,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
  • 蒋家珍, 赵美琦, 张美蓉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83-2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是多品种与多小种群体互作的动态进程,所以品种-小种互作规律的研究,应该把单小种的研究与多小种的研究结合起来,即把多个小种共同放在某一病害体系中,研究品种-小种间以及小种之间的互作动态规律。
  • 孙晓璐, 杨海莲, 陈志和, 宋未, 王云山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84-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根面是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非常活跃的部位。本文选用2个在生产中表现不同抗病性的水稻品种(Oryzasativa L.)越光和越富,越光在生产中表现较强的抗病性,越富抗病性较弱,研究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植株根面细菌的区系组成,以了解抗病性不同的水稻植株根际细菌的区系差异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 论文摘要
  • 王国良, 任善于, 谢晓鸿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86-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这些禾草耐寒性较强,在江南一带冬季仍保持正常的绿色,近几年在浙、沪一带作为新建草坪的主要种类,发展极快。
  • 何自福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87-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结果表明,各地病株的症状基本相同,所以只能在每个产区各采集10~15个标样(8个产区共111个标样),在室内用香蕉交脉蚜分别接种,分离后称之为分离物,其后又从上述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随机选取各1个代表分离物作为毒源保存株和接种毒源。
  • 赵洪海
    植物病理学报. 2000, 30(3): 28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的8个省(主要在北方)对根结线虫群体进行了广泛采集,涉及寄主植物37科65属7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