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1-03-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董继新, 董海涛, 李德葆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是目前植物病理学科的热点及难点之一。R基因的克隆与鉴定促进了寄主与病原物互作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本文就近几年来对植物R基因的克隆、结构与功能,R基因信号传导途径和R基因的进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评述。
  • 研究论文
  • 刘俊峰, 董宁, 侯占军, 范军, 彭友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交配型为a、并对水稻品种梅雨明不致病的稻瘟菌菌株S1522与对该品种致病的、交配型为A的稻瘟菌菌株P131和S159杂交,分别获得了24和56个单子囊孢子后代。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后代菌株在梅雨明上的致病个体与不致病个体的比例近等于1:1。由此推测:稻瘟菌对水稻品种梅雨明的无毒性是由1个基因控制的。进一步通过RAPD比较了致病后代与不致病后代的DNA多态型,获得了1个与该无毒基因连锁的、长度为1000 bp的RAPD标记,两者间的遗传距离为3.7cM。
  • 陈万权, 秦庆明, 陈扬林, 吴支行, 马志强, 廖琴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16-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1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致病类型推导分析了1998~1999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40个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Lr1、Lr2c、Lr3bg、Lr10、Lr13、Lr14a、Lr16、Lr23、Lr26、Lr32等10个抗叶锈基因,分布在24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携带未知抗叶锈基因,5个品种不具有苗期抗叶锈基因。选用BBB、DHS、PGT和PHT等4个叶锈菌致病类型并设置5/10℃、15/20℃、25/30℃(黑暗/光照)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40个供试品种的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有15个品种的侵染型表现稳定或较稳定,3个品种表现为高温抗性,2个品种表现低温抗性,其余20个品种存在明显的品种、菌系和温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利用6个叶锈菌混合优势小种在田间进行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有21个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其中,至少有6个品种表现为慢锈性,有4个品种表现为明显的成株抗性,有4个品种可能携带成株抗性基因Lr34。文中还对几个主要抗叶锈基因的抗性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
  • 李健强, 刘西莉, 杨峻, 慕康国, 吴学宏, 刘鹏飞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26-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方法从超微结构和元素水平观测了三唑酮种衣剂包衣处理和空白对照的小麦幼苗上白粉病菌侵染及非侵染位点硅等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20~36 h内三唑酮种衣剂处理的麦苗侵染位点细胞内元素硅含量由5.204%上升为42.064%,非侵染位点由5.821%上升为12.342%;空白对照中侵染位点元素硅含量由低于检测水平上升为17.388%,非侵染位点接种后36 h时为19.460%。在处理和空白对照的麦苗上侵染和非侵染位点均检测到了含量不等的磷、硫、氯等元素存在。
  • 陈佩度, 刘大钧, 齐莉莉, 周波, 张守忠, 盛宝钦, 段霞瑜, 王保通, 金欣藻, 刘正德, 黄光明, 蒋滨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育成的一套涉及不同簇毛麦染色体的异附加系和代换系以及5个6VS/6AL易位系,经1997、1998、1999连续3年在陕西、北京、四川进行小麦条锈病抗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普通小麦-簇毛麦6V异附加系,6V(6A)异代换系和6VS/6AL易位系高抗条锈病菌条中29、条中31、水源11-2、水源11-5、水源11-13和杂46等强毒小种。考虑到含整组V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倍体不抗水源11-13小种,上述普通小麦-簇毛麦6V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6VS/6AL易位系的条锈病抗性可能还与其所涉及的小麦亲本基因的作用有关。
  • 赵廷昌, 孙福在, 宋文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37-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1999年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大棚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病害,并从其病叶、病茎杆上分离得到了23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 mol%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该病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叶斑病)。病菌除侵染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该病害尚属我国大陆首次报道。
  • 王海河, 林奇英, 谢联辉, 吴祖建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黄瓜花叶病毒(CMV)PE、M和Xb3个毒株接种烟草(品种K326)后,按时间顺序测定与细胞防御系统有关的酶活性和受侵细胞膜通透性变化:1)苯丙氨酸解氨酶(PAL):Xb毒株侵染初期导致酶活性明显升高、后期下降,M毒株导致酶活性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PE毒株则导致酶活性下降。2)过氧化物酶(POD):PE和M毒株均导致酶活性升高,Xb毒株影响不大。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Xb和M毒株导致酶活性前期升高、后期活性下降,PE毒株引起酶活性前期略微升高、后期下降。4)多酚氧化酶(PPO):Xb毒株导致发病前期酶活性急剧升高、后期降低,M毒株导致酶活性初期降低、后期回升,PE毒株导致酶活性升高。5)受侵细胞在发病初期的膜通透性均低于正常水平,不同毒株引起的膜透性变化与症状的严重度均有独特的规律。3个毒株的侵染均可引起细胞内可溶蛋白浓度的改变。
  • 何自福, 李华平, 肖火根,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50-55,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广东香蕉束顶病株症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8个产区分别随机采集11~15个标样共111个分离物,接种在香蕉苗上,其后又从8个产区的分离物中各选取1个代表分离物用于进行各项研究。寄主范围试验结果,这8个代表分离物可分为能侵染粉蕉的NSP株系(以广州天河分离物为代表的7个分离物)和不能侵染粉蕉的NS株系(高州代表分离物)。用Eco RI对8个毒源地的111个分离物DNA组分1进行酶切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高州分离物共15个和信宜分离物14个中的9个都可以被酶切,应属NS株系;而其余6个毒源地的所有分离物及信宜分离物中的另外5个都不能被酶切,应属NSP株系。在病害潜育期方面,2个株系在大蕉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香蕉4个品种上,2株系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其中有些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在病毒增殖、运转速度及病毒达到高浓度所需的时间上,2个株系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 田世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56-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研究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在20、10、4、2、0、-2和-4℃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情况,以及在同样温度下对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致病力的影响。尽管在PDA培养基上0℃以下低温明显地抑制菌丝生长和推迟孢子的萌发时间,但葡萄孢菌仍能在-4℃下14d后达到100%的萌发率,24周后菌落的生长直径为10 mm。用Botrytis cinerea孢子接种的菊苣在-2℃下6周以前的发病率较低,在-4℃下8周以前没有病害发生,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病率逐渐上升,12周后腐烂率达到77%和71%,病害严重程度指数分别为37和31。菊苣贮藏在-2℃和-4℃下后期腐烂率的快速增加可能与此时菊苣产生冷害有关。
  • 李宝聚, 周长力, 赵奎华, 李凤云, 黄国坤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63-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初步明确了果胶酶、纤维素酶及毒素对黄瓜叶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在致病过程中,3种致病因子起着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作用。3种致病因子对寄主超微结构的影响中,纤维素酶分解细胞壁能力最强,毒素对细胞质膜的作用最大,3种致病因子均可造成质壁分离,液泡、内质网受损。而叶绿体的被膜、片层结构主要被纤维素酶降解,线粒体的被膜主要被果胶酶降解,3种致病因子均能使叶绿体、线粒体内部空泡化。在分解叶表皮的过程中,所研究的3种致病因子首先是果胶酶降解果胶层,然后是纤维素酶、果胶酶、毒素对栅栏组织的分解,最后是纤维素酶、毒素作用于薄壁细胞壁,毒素、纤维素酶、果胶酶协同作用于细胞内部组织。
  • 袁军海, 赵美琦, 曾士迈, 姚裕琪, 梁德霖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7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8个马铃薯品种与2个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组合寄生适合度的测定,对品种-小种寄生适合度中水平抗性与侵袭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初步研究结果可基本确定,在没有垂直抗性或垂直抗性被相应毒性基因克服了的组合中,品种水平抗性和小种侵袭力以乘积的方式构成寄生适合度。其关系可表示为:相对寄生适合度=品种水平抗性(以相对感病性表示)×小种侵袭力。
  • 游春平, 王源超,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78-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2个带有不同抗药性标记的恶疫霉菌株配对,培养36 d后诱导其卵孢子萌发,从3760个单卵孢株中,获得50株带有双亲标记的杂交个体。对其中32株杂交个体的生长速率、有性和无性繁殖能力、卵孢子和游动孢子萌发率、致病力及对高温的耐受力等生物学性状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测试的32株杂交个体在LBA培养基上均能较好地生长,有24株的杂交个体的生长速率介于2亲本之间;在LBA和SL培养基上,大多数杂交个体均能产生较大数量的卵孢子,有37%的杂交个体在SL培养基上产卵孢子能力显著大于双亲,仅有1个杂交个体不产生卵孢子;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大多数供试杂交个体可以产生较大数量的孢子囊,其中15株杂交个体产孢子囊能力处于双亲之间;被测的杂交个体产生的卵孢子或游动孢子均可以萌发形成有效的单孢株,有22株的杂交个体的卵孢子萌发率大于50%;被测的杂交个体接种在苹果上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有16株杂交个体的致病力显著大于双亲。表明在群体水平上恶疫霉有性杂交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提示同宗配合恶疫霉不同菌株间的有性重组,对该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可能具重要作用。
  • 张立海, 廖金铃, 冯志新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84-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为克服形态鉴定的不足,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别松材线虫。线虫核糖体DNA(r D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区(约308bp)的测序结果显示:松材线虫种内区别很小,不超过1bp;拟松材线虫种内区别较大,最大达7bp;这2种线虫的种间区别为32~39bp。根据以上测序结果,本文结合单条线虫DNA的提取技术,对14个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样本进行了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PCR-SSCP分析技术可明确区分这2种线虫,该技术可为单条松材线虫的鉴定提供一套灵敏而可靠的方法。
  • 研究简报
  • 谢关林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9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浙江嘉兴市及余杭市晚稻谷粒上发现一种新细菌性病害,该病在扬花期始现,最初在内颖或外颖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变成黑褐色,褐斑主要出现在内颖上,有时内外颖同时褐变,受害枝梗上常出现较多的秕谷。本研究旨在明确该病的病原及与日本已报道的水稻谷粒内颖褐变病原的异同。
  • 崔素萍, 左豫虎, 王彦杰, 刘惕若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关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内,国际上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做了一些田间应用工作。国内有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苹果、哈密瓜和黄瓜等多种作物上关于人工诱导免疫研究亦取得可喜的结果。左豫虎等(1999)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粗毒素和2,3-丁二醇作为诱导因子,也成功地使小麦获得对赤霉病的抗性,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文以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做诱导因子,研究了获得诱导抗性植株中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变化。
  • 杨海莲, 孙晓璐, 宋未, 王云山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92-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氮肥缺少和病虫害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水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是致使水稻产量遭受重大损失的水稻三大病害。目前防治水稻病害主要采用抗病育种、栽培管理和化学防治等手段。生物防治作为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对于缺乏优良抗病品种的植物病害更有必要探索进行生物防治的新途径。
  • 读者论坛
  • 喻盛甫, 王扬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1): 94-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品种抗病性是防治烟草根结线虫病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准确鉴定烟草品种对根结线虫的抗感性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将直接为烟草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