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3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6-10
  

  • 全选
    |
    专题评述
  • 林福呈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97-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原产于那些具有季风性气候的地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瘟病是水稻最重要的传染性病害,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据英联邦真菌学协会(CMI,1981)记载,世界上85个国家都有此病的危害[1]。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水稻苗期或成株期彻底毁坏。在成株期,穗颈瘟可以造成水稻严重减产。早在1637年我国明代学者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就首次记录和描述了水稻苗瘟。他最早把该病叫"水稻发烧病",后在中国和日本的文献中被广泛应用。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王雪薇, 侯峰, 孙文姬, 冯洁, 牟永柯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02-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自新疆24个不同植棉县(市或团场)的37株棉花枯萎病菌代表菌株,经人工接种于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致病性反应均表现为典型的7号生理小种特征。RAPD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这37个供试菌株与7号小种各对照菌株间基因组DNA的指纹图谱高度相似,属同一遗传相似组,而与3号和8号小种的对照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即7号生理小种是组成目前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群体的优势小种,而原分布于新疆吐鲁番等地的3号小种在本研究中未被发现。结合部分自选辅助鉴别寄主对其中18个菌株进行的致病力分化研究表明,在7号小种内部还存在着侵染力的分化,显示出棉花枯萎病菌较强的变异性和适应性。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宋凤鸣, 葛秀春, 郑重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1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萎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棉苗及经氟乐灵诱发处理产生对枯萎病诱导抗性的棉苗茎与根组织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膜系统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表明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H2O2的积累水平及脂氧合酶(LOX)活性也明显增加,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与此相反,感病品种棉苗受侵后MDA含量、O2·产生速率、H2O2的积累及LOX酶活性增加幅度较小,SOD及CAT酶活性则明显上升,膜系统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有小幅度下降。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可诱发棉苗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增加了LOX酶活性及活性氧(O2·、H2O2)的积累。这些结果说明,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活性氧的积累、LOX酶活性的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可能在棉苗对枯萎病的抗性中起作用。
  • 高学文, 沈波, 齐放军,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17-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菌在水稻悬浮细胞系中的繁殖动力学特征以及悬浮细胞胞外液中各类物质对白叶枯病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白叶枯病菌非亲和互作与亲和互作相比病原菌繁殖的数量明显减少。胞外液中粗提蛋白对白叶枯病菌繁殖不具有抑制作用。非亲和互作胞外液中二元酚含量显著增高,并且水稻细胞防卫反应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活性明显增强。表明非亲和互作中白叶枯病菌繁殖受到抑制与水稻细胞防卫反应的启动相关。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周永力, 翟文学, 章琦, 王春连, 田文忠, 潘学彪, 朱立煌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23-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包括与Xa21基因相对应的白叶枯病鉴别小种P6在内的12个国际鉴别小种和我国7个病原型,对通过农杆菌介导的8个不同遗传背景的Xa21转基因品系,及其不同世代的植株,进行接种和抗性分析。结果表明:Xa21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呈现显性,并且在转基因后代中可以稳定遗传,且保留其广谱抗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Xa21的抗性表达略有差异。
  • 病原学
  • 徐秀德, 董怀玉, 赵琦, 姜钰, 刘志恒, 白金铠, 吕成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3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我国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玉米顶腐病,是由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所致。人工接种玉米后表现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除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等禾本科作物引起顶腐病,并可侵染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植物。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25~30℃,最适为28℃;大、小2型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均为25~30℃。木糖、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和菊糖均是病菌生长的良好碳源。适宜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Richard's、PDA、PSA、玉米粉和燕麦片培养基。田间发病程度因地势而异,低洼易涝地和园田地发病重、坡地和高岗地发病轻。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李向东, 范在丰, 李怀方, 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35-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提纯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辅助成份-蛋白酶(HC-Pro),并制备了其抗血清。MDMV HC-Pro的分子量约为57kD,提纯产量为0.3mg/100 g病叶。琼脂免疫双扩散测定证明MDMV HC-Pro抗血清的效价为1:16;微量免疫沉淀法测定时其效价为1:1024。该抗血清只与MDMV HC-Pro有明显的反应,与健康玉米汁液和MDMV无反应。MDMV HC-Pro抗血清可以专化性地抑制HC-Pro的蚜传活性。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杨雪静, 李明, 王克荣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离自玉米上的镰刀菌菌株YM9-7与分离自棉花上的镰刀菌菌株MH50进行杂交,可以产生大量4孢子子囊(95%以上),将YM9-7与MH50的杂交后代与菌株MH50回交,98%的子囊为8孢子子囊,证实孢子噬杀因子在菌株MH50内存在。这是我国首例报道孢子噬杀因子在我国李瑟组镰刀菌菌株内存在。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蒋继志, 史娟, 赵丽坤, 郑小波, 陆家云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44-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纤维素膜技术研究了大蒜、洋葱、芹菜、丁香、花椒、大黄等24种植物离体组织及其提取物(其中8种中草药为水煎剂,16种其它植物为水浸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静止胞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入丝形成的直接影响和提取物诱导块茎对晚疫病病菌侵入机构形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提取物免疫处理种薯、诱导成株期抗病性、增加块茎产量的影响做了初步探讨。在洋葱、葱、大蒜等12种植物组织表面,静止胞萌发率明显低于对照(擦镜纸),而且在6种植物组织表面未见附着胞形成,10种植物组织表面未见侵入丝形成;在大蒜、韭菜等13种植物组织提取液中,静止胞萌发率明显低于对照(擦镜纸),其中6种植物组织提取液中附着胞未见形成,7种植物组织提取液中侵入丝未见形成。经8种植物组织提取物诱导处理的块茎切片,不仅保鲜期长,而且表现出较强的诱导抗性;静止胞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及侵入丝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经8种植物组织提取物诱导处理的种薯在出芽、早期生长、抗晚疫病及产量等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病害保护率达54%、增产率达31%。
  • 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王建明, 张作刚, 郭春绒, 贺运春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52-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西瓜为材料,研究了西瓜苗期感染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后根部细胞内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受枯萎病菌侵染的幼苗细胞内MDA含量的增加比率,抗病品种克伦生低于感病品种早花;SOD酶活性的下降比率,抗病品种克伦生低于感病品种早花;CAT酶活性增减的幅度,抗病品种克伦生低于感病品种早花。抗病品种克伦生在染病后的短时间内(48h左右)能使细胞内MDA、SOD酶和CAT酶的代谢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其自我调节和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显著大于感病品种早花。
  • 致病性与抗病性遗传
  • 周国辉, 李华平, 张曙光, 饶雪琴, 王振中, 范怀忠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57-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60Coγ-射线处理番木瓜种子,从诱变一代中筛选到1株耐环斑病毒(PRSV)的变异植株(M1),其侧芽组培后代(VM1)部分植株也表现出了耐病性,以VM1为母本进行回交,人工接种病毒鉴定回交后代(BM2)的抗病性,结果为:在出自部分回交果实的BM2群体中,包含有对PRSV Ys和Vb株系具抗性的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1,但未发现抗Sm株系的植株;BM2抗病两性株自交或以其为母本进行回交,分别获得诱变第三代(M3)及回交诱变第三代(BM3),人工接种PRSVYs株系,结果表明,BM3抗感分离比也为1:1,因而认为辐射处理突变产生了具PRSV株系专化性的显性抗病基因,命名为Rys;但M3抗感分离比不符合显性单基因3:1理论值,认为是单倍体选择的结果。运用BSA法,在BM2中寻找到一个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RAPD标记,经在BM2、M3及BM3抗感群体中检验,可作为抗病育种的辅助选择标记。Rys是番木瓜栽培种中发现的第一个抗PRSV基因。
  • 黄春燕, 刘开启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64-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苹果轮纹病及相关病害病原菌共16个菌株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利用14个引物,共获得了220条RAPD标记,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组,引起苹果、梨轮纹病的8个菌株为一组,引起苹果干腐病、桃流胶病以及山楂轮纹病的7个菌株为一组,轮纹大茎点属的1个菌株单独为一组。苹果轮纹病菌与干腐病菌的亲缘关系很近,但亦存在明显的差异。
  • 植物病害及其防治
  • 黄青春, 周明国, 叶钟音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7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柑桔溃疡病原细菌的胞外产物,在拌种灵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胞外产物尤其是胞外粘多糖(EPS),对拌种灵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经药剂处理的病原菌,其胞外产物如:电解质、EPS、胞外蛋白、以及胞外水解酶等,其产量和生物活性都呈现出一定规律的变化。研究表明,病原菌在药剂处理下,可通过胞外产物的变化产生一定的抗逆反应。
  • 郑良, Howard FERRIS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75-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寻找化学杀线虫的替代物,首次进行中国草药杀植物寄生线虫试验,从500多种有记载的杀线虫和昆虫的中草药中挑选58种进行筛选试验。研究表明,在试验条件下,22种中草药能杀死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26种对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vulnus有很强药效,其中9种明显杀死它们。试验还指出,大部分中草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受麻醉作用的线虫当转入水中后会复苏并恢复活力,麻醉作用程度随药物种类而异并随时间增加而明显加强。
  • 病原学
  • 赵洪海, 刘维志, 梁晨, 段玉玺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84-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采自海南省三亚市葱(Allium tistulosum)上的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该种雌虫的会阴花纹多为上下长的卵圆形;线纹细弱,通常平滑连续,但在局部区域骤然出现将线纹截断的短线纹;侧区不明显;侧尾腺口小,相隔很近。雄虫的头冠与头区等宽,头区很低、光滑或有2条不明显的环纹。二龄幼虫的尾相当长,尾透明末端的界限通常明显,尾端细长,末端呈细棍棒状。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中国属首次报道,其寄主葱及其所属的百合科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寄主植物的新纪录种和新纪录科。
  • 研究简报
  • 韩平, 高学彪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89-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分布广,寄主范围广,常常造成作物的大面积减产,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巴氏杆菌(Pasteuria penetrans)是根结线虫的专性寄生细菌,国外对巴氏杆菌的分类学、生理学、生态学、寄主范围和分布及对线虫的防治效果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国内在该领域的起步较晚,仅有福建等省份有相关的报道.作者先后从湖南、云南、广东3省的烟草、蔬菜、花卉、柑桔的根围采集、分离土样共84份,并解剖部分病根样本.在线虫病害发生严重的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村华侨柑桔场,和湘西吉首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烟草田,发现自然发生的巴氏杆菌.
  • 戴良英, 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9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he bacterial spot on Nai plum caused by 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pruni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in Hunan Province, causing a considerable yield loss.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is disease, such as field investigation on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control.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the fine structure study of the diseased tissues.
  • 病原学
  • 姜华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2): 191-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查明辽宁地区近年流行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种类及主要流行株系,为生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是个急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着重毒原采集、分离纯化、提纯检测、理化特性分析和抗血清制备等生物学特性研究,MDMV-RNA提取、CP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与株系鉴定等分子生物学研究,玉米对矮花叶病抗性机理,即MDMV对玉米品种防御酶系及生化物质影响的病生理研究,玉米品种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及MDMV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影响研究等,以填补辽宁地区对玉米矮花叶病系统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