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9-10
  

  • 全选
    |
    特邀专题评述
  • 赵桢梅, 赵美琦, 马占鸿, 曾士迈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具有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组合,在室内、田间分别设7个、3个不同氮肥水平,测定不同组合不同氮肥水平下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品种小种相对寄生适合度的影响较小。相对寄生适合度可以作为一项较为稳定的参量用于水稻品种与稻瘟病小种互作研究。

  • 陈功友, 潘小玫, 王金生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199-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硫酸二乙酯(diethyl sulfate,DES)化学诱变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日本系统III号小种(JXOIII),获得16株hrp-突变体,其在感病寄主水稻IR26、汕优63上失去致病性和在非寄主烟草上失去过敏反应。所得的hrp-突变体并无黄色素缺失现象。16株hrp-突变体的淀粉酶、果胶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酶等胞外酶活性基本与野生型一致。JCM2092、JCM2211、JCM2252和JCM2457这4株hrp-突变体为III型泌出通道突变体,JCM0066等另12株hrp-突变体的超声波破碎液、离心上清液中无激发HR的信号物质存在。细胞组分分析表明,激发烟草HR的信号物质不是LPS而是蛋白类物质。来自JXOIII基因文库hrp基因克隆pUHRX245中的1.1kb SacI-KpnI片段,能够互补hrp-突变体JCM0066和JCM2482,使其恢复在烟草上激发HR的能力,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
  • 何晨阳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08-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无致病性的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 species,简称BNR)菌株2 32-CG预接种处理水稻品种IR2 6苗期植株根茎基部,可以诱导水稻增强对纹枯病(R.solani Kühn)的抗性。与未处理对照相比,BNR处理水稻植株的纹枯病害严重度明显降低。2 4 h以上的BNR处理,可以彻底保护幼苗不受立枯丝核菌侵染的危害。经BNR诱导的水稻也表现对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和条斑病(X.oryzae pv.oryzicola)的抗性。BNR可以显著地诱导水稻防卫反应中的2类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X)活性提高。受BNR诱导的抗病性与PAL和POX活性呈正相关。对BNR在水稻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 张正光, 王源超, 郑小波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13-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棉疫病菌(Phytophthora boehmeriae Saw.)90 kD胞外蛋白激发子的生物活性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用不同浓度的激发子处理烟叶测定其诱发过敏反应的有效浓度,结果是所测定的0.5~100 nmol/L各浓度均可诱发过敏反应,但100 pmol/L不能诱发过敏反应,表明该激发子诱导烟草产生过敏反应的最低有效浓度在100 pmol/L~0.5 nmol/L之间。该激发子可诱导不同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产生过敏反应,但不能诱导辣椒(Capsicum annuum L.)和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等茄科作物及棉花(Gossypium arboreum Linn.)发生过敏反应,初步表明该激发子诱导植物发生过敏反应具有一定的专化性。以10 nmol/L激发子溶液处理烟叶后分别于第0、24、48和72 h接种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结果证明该激发子可以诱导烟草产生抗性反应,其抗性以处理后立即接种烟草疫霉为最强,接种后48h防效达68%,以后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激发子分别经p H值2~14的水溶液25℃处理30 min,或分别经4、25、60和100℃处理5 min仍能诱发过敏反应,但是经蛋白酶K处理后不能诱发过敏反应。表明该激发子对酸、碱和温度不敏感,但对蛋白酶K敏感。
  • 贾力, 吴茂森, 张文蔚, 成卓敏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19-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麦黄矮病毒PAV株系由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传毒。本研究通过RT-PCR、克隆和序列测定后,确认所得到的我国小麦PA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由60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99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与BYDV的其它株系典型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同源性最高为74.5%,而与国外发表的PAV 8个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1%左右,且同源性比较的分值也较其它株系高。氨基酸序列的比较中,仅在46到60位氨基酸差别较大。
  • 汪来发, 王扬, 杨宝君, 胡先奇, 喻盛甫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25-2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RAPD技术对18个松材线虫株系、8个拟松材线虫株系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条件下,用15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一共扩增出165条谱带,多态性为91.5%。通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间和种内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但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因而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应为2个独立的种。
  • 徐敬友, 吴翠萍, 童蕴慧, 陈夕军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3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江苏13个市采集肥床旱育秧"黄枯"标本1030份,分离后获784株菌。经鉴定和致病性测定,752株为致病菌,分属4属11种真菌:(1)镰孢属(Fusarium),占74.0%,有6个种,分别为禾谷镰孢(F.graminearum Schw.)、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echt.)、木贼镰孢[F.equiseti (Corda) Sacc.]、串珠镰孢(F.moniliforme Sheld.)、半裸镰孢(F.semitectum Berk.et Rav.)和雪腐镰孢[F.nivale (Fr.) Ces.],其中禾谷镰孢最多,占病菌总数的25.3%;其次是尖孢镰孢、木贼镰孢和串珠镰孢,分别占16.2%、13.3%和10.2%;而雪腐镰孢仅占1.1%。(2)丝核属(Rhizoctonia),有立枯丝核(R.solaniKühn),占14.6%。(3)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占7.4%,主要是麦根腐平脐蠕孢[B.sorokiniana (Sacc.) Shoem.],占7.0%,而稻平脐蠕孢[B.oryzae (Breda.de Haan) Shoem.]仅为0.4%。(4)腐霉属(Pythium),占4.0%,有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 (Eds.) Fitzp.]和链状腐霉(P.catenulatum Matth.)。病菌种类及其比例因地区和苗床土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接种试验表明,不同病菌致病力和引起的症状类型差异较大。腐霉、禾谷镰孢、串珠镰孢和麦根腐平脐蠕孢引起的发病率均为100%,而半裸镰孢和雪腐镰孢仅40%左右。多数病菌能够引致稻苗的"黄枯",并且茎基部有褐色病斑。引起死苗的主要是腐霉、麦根腐平脐蠕孢和禾谷镰孢,而串珠镰孢往往引起稻苗的徒长或矮化。
  • 朱振东, 王晓鸣, 王化波, 武小菲, 张磊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36-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安徽省蒙城县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应用选择性培养基对类似大豆疫霉根腐病症状的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在春大豆蒙城早熟青豆病株上分离到2株疫霉菌PMC1、PMC2和一些Fusarium spp.,在夏大豆上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为Pythium spp.和Fusarium spp.,未分离到疫霉菌。根据疫霉菌分离物PMC1和PMC2形态和生理学特征以及对大豆的专化致病性,2个分离物被鉴定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mann)。应用国际通用鉴别寄主进行生理小种鉴定,PMC1和PMC2的毒力公式分别为1b,1d,3a,3c,5,7和1b,1d,4,5,为新的小种类型,定名为中国6号小种、中国7号小种(CNR-6和CNR-7)。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我国淮北地区存在。
  • 左豫虎, 臧忠婧, 刘惕若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41-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间歇性地给菌丝块换水可以诱导菌丝产生孢子囊,进而释放游动孢子。挑取5~8块直径为8mm于利马豆或V8汁平板上培养4~8d的菌块,置于直径7cm的培养皿内,加入蒸馏水正好没过菌块表面,每30 min换水一次,换水4次后加入15 ml Petri培养液,25℃、黑暗条件下培养18~20 h,可诱发菌块大量产孢。
  • 冯东昕, 朱国仁, 李宝栋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46-250,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电镜下观察发现,菜豆锈病菌侵染菜豆后,逐步对其超微结构产生影响:寄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叶绿体变形;叶绿体的片层结构排列零乱;线粒体脊模糊不清,直至叶绿体解体;线粒体空泡化;少数细胞的细胞壁分解;不同细胞的细胞器堆积在一起。同时,病原菌的侵染激发了寄主抗病性的细胞学表现:供试的抗感菜豆品种都表现为在病原菌侵入位点的寄主细胞壁内侧有高电子致密物质沉积;与吸器母细胞接触的寄主细胞壁加厚以及在吸器颈周围有电子不透明物质形成。只是这3种反应在抗病品种中表现得更加强烈。此外,抗病品种中还有一些特有的抗性特征,如被侵染细胞及其相邻细胞的快速坏死,吸器母细胞侵入位点的寄主细胞壁外侧也有一种高电子致密物质沉积,抗病品种中真菌吸器周围聚集含大量线粒体的寄主细胞的细胞质,且吸器外基质比感病品种中的宽。
  • 席德慧, 向本春, 刘升学, 朱水芳, 张成良, 张作芳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51-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春季采种甜菜和夏播母根用甜菜上分离到3个病毒分离物,代号为石-B-2、石-B-5和石-B-D,自然感染甜菜引起叶片黄色花叶、扭曲、皱缩和植株严重矮化。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8~30 nm、均含有分子量约为2 9k D外壳蛋白、3种相同的较大片段的双链RNA (即3400 bp的RNA1、3100 bp的RNA2、2300 bp的RNA3)和片段大小约400 bp的小RNA,石-B-2和石-B-D具有1100 bp的RNA4,在ELISA和琼脂双扩散试验中,3个分离物均与CMV-83抗血清有特异反应,初步认为这3个球状病毒分离物属于CMV,但它们具有狭窄的寄主范围,不感染心叶烟、蔓陀罗、番茄,在寄主反应、双链RNA4和卫星RNA的大小上明显不同于国内外报道的CMV株系或分离物,同时说明侵染甜菜的CMV可能存在着株系分化。
  • 朱常香, 宋云枝, 张松, 郭兴启, 温孚江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57-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白菜栽培品种"福山大包头"的子叶柄为供试材料,对影响大白菜植株再生和基因转化频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白菜高效再生体系和有效的基因转化体系,并将芜菁花叶病毒的CP基因(TuMV-CP)导入大白菜中,获得转化植株。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TuMV-CP基因已整合于大白菜的基因组中;Northern杂交分析及EL ISA检测表明TuMV-CP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进行了有效表达。转基因植株T1代的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遵循3:1的分离规律。抗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侵染能力。
  • 燕嗣皇, 吴石平, 陆德清, 刘世怡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65-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尖孢镰刀菌厚垣孢子土中,接种1×106cfu/g土的木霉菌孢子,并加入4~12μg/g土三唑酮。木霉菌加各三唑酮处理的尖孢镰刀菌厚垣孢子在西瓜根际的萌发率低于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并与三唑酮剂量成反比;尖孢镰刀菌的根际竞争指数,以及在绝大部分根段根际的种群密度也低于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而在上述条件下木霉菌的根际竞争指数以及在某些根段根际的种群密度十分接近或超过不加药的木霉菌对照。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木霉菌量和不同尖孢镰刀菌量条件下,三唑酮剂量对木霉菌和病原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根际竞争定殖的影响。
  • 陈炯, 杨建平, 程晔, 陈剑平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71-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一种在浙江省北部地区发生的甘蔗病毒病害。病毒粒子呈线状,长度为740 nm,在甘蔗病组织中形成风轮状内含体,病毒外壳蛋白分子量约36 kDa,表明其病原为马铃薯Y病毒科成员,血清学研究表明该病毒与高粱花叶病毒(Sr MV)反应强烈,与甘蔗花叶病毒(ScMV)及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反应次之,与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的反应较弱,认为该病毒可能是甘蔗花叶病毒亚群的一个成员。
  • 孙超, 王晖, 彭学贤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74-2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多肽抗生素Shiva-I为对照,利用平板抑菌圈法测定了多肽抗生素apidaecin对我国一些重要植物致病细菌的抗菌活性。发现apidaecin对供试棒状杆菌属、黄单胞菌属的菌株没有活性,但是对供试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和土壤杆菌属菌株的抗菌活性比Shiva-I强2~5倍,其最小抑菌浓度一般在0.4~5.9μmol/L之间。apidaecin C-末端酰胺化后,抗菌活性略有升高。Shiva-I对烟草原生质体的最小抑制浓度为86.2μmol/L,2 0 mmol/L浓度的apidaecin对烟草原生质体依然没有毒性。
  • 黄思良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80-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多氧霉素B感性细交链孢菌置于含100μg/ml多氧霉素B的PDA平板上培养时,从长出的菌落边缘菌丝体中可分离到抗多氧霉素B的变异体,而将其异菌脲感性菌株接种在含100 μg/ml异菌脲的PDA平板上培养时,只有约半数供试菌株能稳定地分离出抗异菌脲变异体。在多氧霉素B存在下分离的抗多氧霉素B变异体对异菌脲的敏感性通常大于其母本菌株。相比之下,在异菌脲存在下分离的抗异菌脲变异体对多氧霉素B的敏感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对多氧霉素B与异菌脲均为感性的野生型菌株不能在这2种药剂共存的PDA平板上生长,且其分生孢子对多氧霉素B与异菌脲分别呈感性集中型及抗感分散型分布。
  • 吴建宇, 盖钧镒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86-2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上广泛发生、危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害,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有效的手段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而抗病育种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对抗源的把握和对抗病性状的了解.课题组对国内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了筛选,鉴定出唐山四平头血缘的玉米自交系普遍具有较高的抗性,进而以唐山四平头血缘的代表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开展抗性遗传研究,在微效多基因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检测出主基因的存在.由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玉米矮花叶病抗性存在什么样的生理生化过程?实验试图通过抗感材料接种病毒后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激素的平衡情况进一步探讨抗病机制,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黎起秦, 陈永宁, 蒙姣荣, 林纬, 陈育新
    植物病理学报. 2001, 31(3): 287-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5年以来,广西的钦州市、邕宁县、平南县、田东县和隆安县等地水稻上相继发生一种新病害,该病害的症状特点是:稻株受害后,初期茎基部稍膨大,剥开叶鞘可见稻株生长点处长出白色或黄白色、长锥形的瘤状物,随着稻株生长瘤状物逐渐膨大,当稻株抽穗灌浆后,膨大的瘤状物分泌出白色胶状物布满整个瘤的表面,随后瘤状物变黄褐色或黑褐色,外包2片叶鞘,受害稻株不再长新叶,也不能抽穗;主苗和分蘖苗均可受害,一般以分蘖苗受害多,主苗受害后,分蘖减少,分蘖苗受害后,植株矮小,叶片黄且短.根据该病害的症状特点,将其定名为水稻节瘤病(Rice node tumour disease).